第四十七章 殺將舉兵
楊之梟在接到寧遠戰局糜爛的情報后,害怕皇太極騰出手來進攻杏山城,不敢耽誤,在留下部分兵力守義州城外,帶領着主力部隊馬上回師杏山城。
當楊之梟趕回到杏山城時,杏山城下也迎來了從寧遠方向趕過來的一大批潰兵,這批人正是從寧遠戰場上潰退下來的。
楊之梟爬在城牆上往下一瞧,心中暗嘆:好傢夥,下面的潰兵還不少呢,足足有五六萬人的樣子,這些人可能因為趕路趕得急,一個個都是衣甲不整的樣子,在城下的隊型也亂糟糟的,要不是看見他們手裏拿着武器,楊之梟還以為是難民逃過來了呢。
這批人正是大同總兵王朴、密雲總兵唐通、山海關總兵馬科三總兵在寧遠戰場上臨陣脫逃時帶領的部隊到了這裏。
由於通往山海關的道路已經被建虜給封鎖了,所以這些臨陣脫逃的人只有選擇往錦州城逃,而要到錦州城就必須要經過杏山城,所以這批人現在到了杏山城下。
楊之梟看到城下面亂糟糟的隊伍,心裏非常的氣憤,要不是這些人臨陣脫逃的話,那麼寧遠的戰事也不會變化得這麼快,洪承酬也不會被圍困在寧遠城裏。
可以說現在寧遠的局勢完全是城下面這幫人造成的。如果按照楊之梟以前的脾氣,乾脆把部隊拉出去一個衝鋒把下面的人全解決掉,不過成熟起來的楊之梟當然不會去做這令親者痛,仇者快的事,再怎麼說下面的人也是朝廷的兵馬,只要他們沒有去投降建虜還算不錯的了。
這些人雖然是從戰場上潰逃下來的,可脾氣也不小,他們聚集在杏山城下,還一個勁地催楊之梟他們趕快打開城門放他們進去。
楊之梟看到他們的嘴臉就噁心,心想你們好歹也有六萬的人馬,居然不敢跟建虜硬拼,居然帶着部隊撤了下來,到了我杏山城下還耍脾氣。
楊之梟非常不想放他們進杏山城,可這幫人已經被建虜嚇破了膽子,估計現在讓他們回去跟建虜打肯定也不敢了。當然,如果這些當官的都敢於打硬仗,那麼寧遠的戰事也不會爛成這樣了,那麼洪承酬也不會被圍困在寧遠城了。
楊之梟看到城下那麼潰兵鬧喳喳的樣子,心想臨陣脫逃,按照軍紀這些帶兵的總兵也夠得上被砍頭了吧,不過可惜現在是戰亂時期,朝廷內有農民起義,外有建虜虎視耽耽,正需要這些兵去出力,所以朝廷一般不會處理他們的,現在這些帶兵的哪個不是擁兵自重?萬一朝廷把他們逼急了,他們帶兵一氣投降建虜就麻煩了,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這三總兵才有膽子帶着部隊悄悄地從戰場上逃了下來。
看到下面的那六萬人馬,楊之梟心頭突然浮現出一個大膽的念頭:既然朝廷沒辦法處理這些臨陣脫逃的,那麼我是不是可以幫助朝廷去處理他們?既然現在他們來到了我的杏山城,只要我把他們放進城,然後尋機會把那三個總兵和他的親信全部殺了,然後再把他部下的六萬兵全部收編過來,這樣不但懲罰了這些不守紀律的總兵,還可以使自己額外得到六萬的兵力。
楊之梟越想越覺得非常合算,首先自己只要把那幾個總兵殺掉后,把六萬的部隊收編了過來,那麼自己的兵力不就達到了十幾萬嗎?
自己有了這十幾萬的人馬,在整個明朝也算是實力最強的軍隊了。這樣的話即使朝廷怪罪自己不經過過朝廷的允許就私殺朝廷命官,看到自己有這麼強的實力,也不敢拿自己怎麼樣了。在這個動蕩的社會,實力代表一切。
而且自己收編了這些部隊后,還可以馬上帶上這些比擬感重新去寧遠解救洪承酬之危嘛,到時候自己救了洪承酬,這個私殺總兵的大罪自然有洪承酬來處理,畢竟自己做這些是為了救他嘛。
打定主意后的楊之梟馬上命令打開城門把下面的人全部放了進來。在放這些潰兵進城后,楊之梟又讓人給他們安排吃的和住的地方。這些兵是一口氣從寧遠跑到杏山城的,大家都又餓又累,現在楊之梟給他們安排了吃的和住的地方,一個個心裏都很高興,誰也不願意馬上往錦州趕了。在楊之梟的熱情招待下,大家都決定先在杏山住一個晚上,明天再去錦州。
安排好了這些兵后,楊之梟又讓人備好了幾桌酒席,專門來招待這些總兵和他們的心腹。為了好好招待他們,楊之梟專門讓人從軍中挑選了酒量好的人來陪他們喝酒。
在楊之梟的熱情招待下,這些總兵開始放開肚子喝酒了,也許在他們心中壓跟沒想到楊之梟會打他們的主意吧,他們以為從寧遠逃下來后,到了杏山城就安全了。
到最後,這些總兵和他們的心腹全部都被楊之梟精心挑選的陪酒給灌爬下了,楊之梟看到這些人全部都醉倒在地上不醒人事了,就叫人過來把這些人全部押下去拉到帳外就地解決了。
在解決了這些總兵和他心腹后,楊之梟有把自己的部隊全部積聚起來把那些進城的潰兵前部包圍了。這次潰兵趕了大半天的路又餓又累,在楊之梟把吃的給他們送上來后,大家都把武器丟下開始敞開肚子吃起來。
正當大家吃到一半的時候,突然四周出現了一隊隊拿着武器的兵把他們包圍了。可憐這些人為了吃都把武器丟得到處都是,現在又亂七八糟地聚集着吃飯,哪有什麼隊型,也沒時間組織起抵擋隊型。
只有少部分站起來拿武器想抵擋,但馬上被楊之梟的人毫不留情地解決了,剩下的人看到着情況下,也不敢抵擋了,乖乖地舉起雙手投降了。
當這些人全部被驅趕出來聚集在一起后,楊之梟在親兵的護衛下等上了高台,看到下面垂頭喪氣的那六萬人,心想這些兵也是精兵,只是他們的主將太膽小了,所才造成了他們的潰退。只要自己給他們信心,他們就可以恢復到以前的樣子。
最後在楊之梟的激情煽動和周圍明晃晃的刀劍威脅下,這些從寧遠潰逃過來的人全部加入到了楊之梟的軍中,這樣楊之梟的兵力就達到了十幾萬。
楊之梟通過把從寧遠戰場上私自逃跑的大同總兵王朴、密雲總兵唐通、山海關總兵馬科等三總兵殺掉后,把他們的部下全部收編了過來,得兵六萬,再加上以前楊之梟的部隊有五萬多,現在楊之梟可以指揮的兵力達到了十一萬多,而且這些兵都是久經訓練的精兵,並不是那種臨時拉壯丁組建起來的。
就拿剛收編的那六萬來說,他們從寧遠戰場上潰退下來並不意味着他們戰鬥力不行,相反他們都是各個鎮的精銳被他們的總兵抽調過來的,這次潰退是因為他們的總兵為了保存實力才帶領他們跑的。所以有了這些兵后,楊之梟的個人實力在整個大明朝可以說是最強的了。
按楊之梟以前想法就是,現在把這些事解決了,手頭又有了十幾萬的精兵,完全可以揮師去救洪承酬了,依照楊之梟現在的實力,完全可以跟皇太極有得一拼了。
但是楊之梟考慮到新收編的六萬人雖然也是精兵,但是畢竟他們剛從寧遠戰場上逃下來的,現在估計對建虜還有點恐懼敢,為了使他們恢複信心,那麼只有帶領他們打一場大勝仗。
而楊之梟也不太想就這麼把部隊拉出去跟皇太極硬拼,畢竟皇太極現在手裏還有十幾萬的人馬,這樣硬拼的話自己也將遭受損失。楊之梟一直希望可以以最小的犧牲換取最大的勝利,那麼只有按照以前的老辦法,把皇太極的兵力一點點地吃掉,這樣對自己最有利。
具體用什麼辦法呢,楊之梟這幾天也考慮成熟了,那就是把部分建虜的兵力引導在杏山城然後一一吃掉,然後自己就可以在去解寧遠之圍了。
具體怎麼把建虜騙到杏山城來,楊之梟是受上次在義州被阿濟格設計的陰謀啟發而制定的一個計策:具體操作方式就是楊之梟安排新收編的一個將領去見皇太極,假裝因為自己的總兵被楊之梟所殺,想報仇而跟叫皇太極帶兵來杏山城,到時候自己作為城裏的內應半夜三更打開城門放皇太極他們進來,然後里應外和一直打楊之梟一個措手不及。
當然楊之梟考慮到皇太極的狡猾不一定會上當,所以楊之梟讓前去見皇太極的將領向皇太極坦白這是楊之梟安排的陰謀,而自己為了給自己的總兵報仇在假裝效忠楊之梟的,為的就是尋找機會殺了楊之梟為自己的總兵報仇。
然後再跟皇太極說自己願意利用這次機會,讓假裝投降變成真投降,自己可以在約定的時間提前一個時辰打開城門,這樣的話楊之梟所有的佈置都沒準備好,這樣一定可以打敗楊之梟而佔領杏山城的。
當然,這一環扣一環的局都是楊之梟安排的,為的就是讓皇太極相信,楊之梟也相信皇太極會相信的,因為過不了多久皇太極就會知道自己殺了那三總兵的事,這樣就證明楊之梟派去的人沒說假話,再加上楊之梟派去的人把第一個方案說成是楊之梟的陰謀,皇太極也會相信楊之梟會利用這件事來製造陰謀的。
所以在楊之梟派去的人提出第二個方案的時候,皇太極就會相信了。只要皇太極相信了,那麼他一定會來杏山的,原因是雖然皇太極現在包圍了寧遠,但是不攻下杏山塔山他就沒法跟自己的領土連成一片,還有最近楊之梟又攻下了他的義州,現在的皇太極心裏一定很恨楊之梟的,不過又對楊之梟有着深深的顧及。
而現在有機會不但可以打敗楊之梟從而得到杏山,還可以得到部分明軍的投降,在這麼大的誘惑下,皇太極即使不親自來,也會派兵過來的,現在只是派的兵數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