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第二次廢立太子
(1)第二次廢立太子
第一次廢立太子,劉邦面對眾大臣的一致反對,最終不得不放下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堅持最民主的“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在周昌的笑語解圍中順水推舟的宣告廢立太子一事暫時告一段落。
而此時因為箭傷複發而感到來日不多的劉邦,面對整天對他精心造顧的戚姬戚美人那如花帶雨的淚兒,他不是憂心自己而中憂心他最愛的女人的安全問題。
他知道憑着呂后的心狠手辣,一旦他撒手而去,呂后仗着皇后和新皇帝的母親的雙重身份,戚姬便會如同一隻螞蟻一樣任她蹂躪。
在不得已下,他決定再次更換太子,做個好男人。以確保他最愛的女人——戚姬在他死後不受一點點傷。
於是,順應形勢的需要,第二次罷免太子大會馬上舉行了。
會議主持:劉邦。(帶病主持,敬業精神甚稱典模)
參會人員:朝中重臣。(大抵是封王封侯的重量級人物)
特邀佳賓:張良。(難得他這次還願意出山)
嚴禁參會人員:呂后。
背景音樂:《不想讓你哭》
演唱:戚姬。
“我不想讓你哭
我也不想認輸
只想用我的愛再次把你留住
誰的眼淚隨風飄向了遠處
那也是我在為你祝福
我不想讓你哭
我也不想認輸
只想用我的愛再次把你留住
如果愛情就是我這場的賭注
輸了給你就等於輸了全部……”
戚姬優美的音樂響起,眾人也聽的如痴如醉。
這個時候,劉邦朝隱身在屏障後面的戚姬揮了揮手,優美的歌聲頓時嘎然而止了。
會議一開始,劉邦也不轉彎拐角,直接就把會議的中心議程擺在大家面前:廢立太子。
劉邦是這樣鏟述他的理由的:太子劉盈生性柔弱,言談舉止都是一派MM的溫柔做風,哪裏有一國之君的陽剛之氣。終上理由,朕決定把太子之位改換成如意,各位以為如何?
眾人一起發言:陛下要廢掉太子,臣不同意。(暈,這是第一次廢立太子時,周昌的精典發言)
這年頭好東西就是好東西,流傳的速度還不是一般的快,此時群臣們都學過來了。幸虧周昌此時還在趙地當他的代相,否則一定會氣的吹鬍子瞪眼睛。
隨後大臣們的發言大致就是從第一次廢立太子一事裏照搬過來了:什麼廢長立幼乃是取亂之道;什麼劉盈心慈仁厚將來是個明君;什麼大秦王朝就是前車之鑒。
總之,他們的態度很明確:堅決反對廢立太子。
對於群臣的反對,劉邦在會前就進行了充分的估計,所以與會時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張良請來了,他想利用張良在朝中的威信來助他一臂之力。
然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當劉邦向張良投去詢問的眼神時,張良居然也反對廢立太子一事。
這差點沒氣的劉邦沒有吐出血來。
和當今網文“養個女兒做老婆”差不多,劉邦這次是“請個重臣當叛徒”。
即使是這樣,劉邦還是不想讓他的女人失望,他一口咬青山不放鬆,堅決要廢掉太子。
眾臣們眼看他們的“三大代表性意建”(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最先進的革命思想,代表一個國家的政治水平)竟被劉邦熟視無睹,他們自然也不會輕易妥協了。
列位看官看到這裏,定然以為,下面定然會演變成一場新版的“劉邦舌戰群儒”的故事來。
但此時一個人的出現,讓這一幕推遲到幾百年後的三國時才上演。
這個人就是太子傅叔孫通。
顧名思義,太子傅叔自然是站在太子一邊的一,這個孫通他雖然滿腹經綸,但和周昌一樣,也不善言詞,因此,會議開始后,他沒有說一句話。但此時眼看劉邦來軟的不吃,甘脆就來硬的了。
他刷的拔出劍,頓時劍光閃閃,寒氣逼人。
就在群臣們吃驚的時候,孫通並沒有把刀架到劉邦脖子上,而是不急不緩的架在了自己的脖子。
這一招夠絕,架在自己脖子上比架到劉邦脖子上的威力更大效果更好。
“如果陛下非要改立太子,臣與其看到我大好漢氏江山不久就動亂而敗亡,不如臣這就先去一步吧。”
廢立太子一事,眼看就要鬧出人命案來了。
劉邦沒折了,他深深地體會到了“孤掌難鳴”這句話的深切含義,於是他最終只好妥協了:罷了,罷了,廢立太子的事就此做罷。
就這樣,劉邦的第二次廢立太子的事就這樣草草收場了。
結果是劉邦和戚姬再度失敗。而這也是戚姬最後唯一一次反擊呂后的機會。
從這以後,戚姬只能希望劉邦能長生不老,永遠也不要死去,否則……
戚姬根本就不敢往下想。
而戚姬心裏怎麼想的,善解人意的劉邦自然會查覺到了,於是在一天,他看着一直陪在自己身邊而眼睛卻哭腫的象蜜核桃似的戚姬,為了博得這個美人一笑,他提出兩個人來搞個娛樂活動。
他唱歌,戚姬伴舞。
“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月亮她可以代表我的心……”戚姬翩翩起舞后,劉邦剛一張開口,發現自己的聲音又嘶又啞,簡直就跟“鬼哭狼嚎”有的一比了。
他的嗓音條件天生就這樣,在他年輕的流氓時代時,因為泡妞的需要,他總是唱那首《忘情水》,雖然聲音象在打鳴槍,但好歹歌詞還是較為動人的,特別是能打動那些痴情純情女人的心扉,因此,五音不全的劉邦,居然靠唱歌成就了“寡婦殺手”美名。
此時,也許是考慮到自己的形象問題,劉邦試了試嗓子后,覺得實在沒必要讓戚姬的耳朵受到這樣嚴重的摧殘,於是他臨時決定改唱為吟。
他有感而發,一下子才思敏捷,吟出了千古佳句來: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
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繒繳,尚安所施?”
可惜戚姬沒能有虞姬那樣的才華,也沒能做出虞姬那樣的壯舉。
當年項羽被困在下垓,項羽吟出“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時,當時他的虞姬卻和他對了一首:“漢軍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虞姬言畢,她來了個一劍穿喉。
可以說虞姬的選擇是非常明智的,證明她的忠貞的勇敢的同時,也使他避免了隨着項羽的失敗后,落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的惡報中去。
而此時已明明知道“前途兇險”的戚姬並沒有象虞姬一樣,在劉邦面前來個大殉情,成就一個烈女的形象。
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有後來戚姬被呂后折騰的不成人樣子的“人彘”,讓她受盡了活罪才明明白白的死去。
這是后話,這裏暫不多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