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造反沒商量
(3)造反沒商量
想必大家對和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那個盧綰還記憶猶新吧。這個從小和劉邦稱兄道弟的鐵哥們,劉邦對他並不薄待,他被封為了燕王。
隨着朝中原封大王的一個個被誅殺,這個時候非劉氏宗族的異姓之王已經是稀有動物了,只剩下燕王盧綰和長沙王吳臣在每天念着孔也?一樣的句子:多乎哉,不多也!多乎哉,不多也!
而這個時候那個被逼造反的陳豨逃到匈奴后,劉邦並沒有放過他。他派出的“奪命殺手”是周勃。
周勃果然不愧是劉邦最得力的部將之一,他利用“和親蜜月”還處於搖擺中的匈奴人“中立”,然後,集中火力很快就消滅了陳豨這個反革命團伙。
但在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中還生出一些事非來,“說服”和“勾通”匈奴的外交政策是燕王盧綰去辦的。
盧綰當時派出的使者是張勝,這個張勝的使命是以三寸不爛之舌很快說服“大漢女婿”冒頓收起了支援陳豨之心。
但外交官張勝之行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因為他在說服匈奴人的同時,還將面臨匈奴外交官的對他的“反說服”政策。
說白了,張勝當時面臨的情況是,說服與反說服。
當時匈奴的外官交其實也是中國人,他的名字叫臧衍。他的父親大家耳熟能響,叫臧荼。
臧荼被劉邦除掉后,他兒子臧衍逃到了匈奴。這個時候臧衍就對同樣是黃皮膚黑眼睛的張勝進行了攻心政策。
他說的話就是引用韓信的那句句經典的警世名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獵狗烹……”
其實面對張勝這樣聰明的人根本就不需要再解釋什麼了。因為此時臧衍的這句話的含義已是司馬昭之心,人盡皆知:一旦陳豨真的被消滅了,劉邦的下一目標就輪到你燕王燕國了。
一語驚醒夢中人,臧衍的話不無道理啊,那劉邦是啥人物,行軍打仗的本事沒有,心狠手辣卻他的專長。
權衡利弊后,張勝的心開始動搖了。
於是乎接下來發生這樣一幕,說服官張勝本來是來說服匈奴人不幫陳豨,讓他自生自滅。但到了冒頓面前說的話卻是完全相反,居然強烈要求匈奴人出兵去救陳豨。
在張勝的吹風添火下,原本決定“中立”的匈奴人再也做不住了,他們馬上發兵去支持陳豨。
幸好素來以雷厲風行着稱的周勃早已乘張勝在和匈奴人周旋的期間,就快刀斬亂麻,把陳豨給解決了,並不與匈奴人交鋒就搬師回朝了。
按理說這件事應該劃上一個小小的句號了,但周勃回到朝廷后,馬上遞給劉邦一個奏摺:燕王有造反的跡象啊。
當時的盧綰被蒙在谷里,等張勝回來后二話不說就給他準備“嚴刑”恃伺。而張勝卻把臧衍念的韓信那句話轉念給盧綰聽了。
盧綰也不是傻子,劉邦屠殺臣功的事他也是極為關注。雖然他仗着“同年同月同日生”這個獨特的優勢暫時得已安全。但“山雨欲來風滿城”,面對陣陣腥風血雨的撲面而來,這時的盧綰也頭腦開竊起來,他最終決定聽從臧衍和張勝的意建,和匈奴聯盟。
匈奴方面正求之不得呢?燕國和匈奴又相毗鄰,平時的壓力本來就大,匈奴人一旦侵犯中原就肯定要與他來個親密接觸,與其到那時再親密接觸,倒不如現在就來個親密接觸更實際更划算些。
但他這種和匈奴人若即若離的關係並沒有違持多久,因為劉邦很快就來個了“大捉姦”。
考慮到劉邦年紀及上次平叛英布時受的箭傷並不輕,時常複發的緣故,他沒有親自來辦這些事,而是進行了兩個小動作。
1、派出了手下兩個親信審食其和趙堯去燕地搞調查。(至於調查什麼,想必大家都清楚)
2、下詔書召盧綰入京。(這個嘛,嘿嘿,是劉邦的貫用伎倆)
這便是病危中的劉邦的“雙管齊下”。
這個審食其和當年劉邦手下最優秀的外交官酈食其名字是一模一樣,只是姓氏不同而已。
但兩人卻各有千秋,酈食其口若懸河,一張嘴巴能說會道。有“鐵嘴”之稱。
而審食其卻長相英俊,一雙朗眉會眉目傳情,綽號少婦殺手。(這個MS有點和劉邦相象)
至於為什麼會有這個綽號,後面的章節會講述到的,因為大漢第一皇后呂后也跟他有一腿。
審其食此時雖然還沒有達到大紅大紫的地步,但已跟呂后對上了眼,但因為劉邦尚且健在,他們還只是停留在“暗送秋波”的份上,並沒有其它的越軌行為。
也正是因為這樣,審其食說話的份量可想而知了。
接到詔書後,盧綰就範難了,韓信當年被擒那一幕又出現在眼前。
去還是不去,讓他左右為難。
最終他的心腹手下都力勸他千萬別去自投入網。於是怕極了的盧綰最終還是決定拒絕入京。
他甚至還產生了和當初英布一樣的想法,等有機會再向劉邦去解釋。
然而,稍有頭腦的人就會知道,他這個解釋的機會是不可能會有的。
審食其去調查也只是走了一下過套,然後抓住盧綰不肯去京城上大做文章,直接上奏:盧綰不肯來京城,其造反之心已是司馬昭之心,人盡皆知。
劉邦聽了后,沒辦法了,什麼“同年同月同日生”,什麼兄弟情義都統統見鬼去吧,敢跟我做對,我不會給你好果子吃的。
於是他還是使用先前平定其它大諸侯王的相關經驗,先來了個先斬又奏,立皇子劉建為燕王,然後再派出他的親姨子樊噲帶兵去平定盧綰。
然而事實的發展並沒有象常規那樣發展下,威不可擋的樊噲走到半途中,他自己將面臨一場人生的大浩劫。
個中緣由是這樣的:樊噲帶兵去平盧綰后,劉邦手下一個親信侍衛,因為當年一點個人私怨而忌恨樊噲,又見病重期間的劉邦對戚姬很是憐愛,對呂后大為反感,甚至一見到呂后和太子就會發起無名的火來,大有深惡痛絕之態勢。
於是這個侍衛就乘機進讒言,說呂后和樊噲因為“血緣”關係,他們“勾搭”在一起,一起暗圖密謀,準備等陛下您死了之後,謀權奪位,讓劉氏天下變成呂氏天下。
此時已是病入膏肓的劉邦聽了后大吃一驚,他心裏嘆道:看來這年頭除了自己,真的沒有一個人可以相信了。
於是,他馬上把陳平和周勃兩大心腹叫來。讓他們兩個馬上去把樊噲的人頭提來見他。
當時劉邦吩咐的還是有板有眼,陳平負責捉拿樊噲,周勃去負責平定盧綰之亂。
陳平和周勃哪裏料到劉邦突然要殺他的親姨子,這一驚非同小可。但劉邦此時已是“難得糊塗”了,知道再勸也沒有用。於是他兩人合議了一下。決定把劉邦的“砍人頭”先變成“抓住人”再說,至於其它的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而事實也正是因為他們兩個私自變通,最終才保住了樊噲的性命。
因為劉邦不久就撒手西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