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部】第八十一章 聊電影(上)

【下部】第八十一章 聊電影(上)

台彎新電影的健將之一萬仁,也推出了睽違已久的新片《車拼》。這部電影延續着萬仁一貫對政.治與歷史主題的省思批判,不過這回改弦易轍以喜劇方式呈現。台彎女孩愛上了內地青年,最後帶着父母長輩跨海來提親,竟然因為文化差異搞成了兩岸語言、觀念、親家變冤家般的大鬥法。說實話,題材、手法都不新,只剩零星的亮點和動人時刻。幾乎毫無驚喜可言。另一部類似作品是李崗的《想飛》,描寫空校生在面對愛情與追逐升空理想之間的掙紮成長。李崗從監製跳下來兼任導演,想拍成一部史詩勵志大片的企圖心昭然若揭,但事實上卻雷聲大雨點小,談愛情過度“純愛”,缺乏轉折;拍飛行空戰又只像是虛張聲勢,不見任何真正的衝突危機。這是一部平平坦坦到幾乎沒有“起伏”的電影。彷彿是70年代台彎。軍。教。片與瓊瑤電影兩種類型的復古合體再現,閃耀不出驚喜火花。

易智言的《行.動.代.號.孫.中.山》則是他自2005年三段式電影《如果愛》其中一段之後,終於再度完成的劇情長片,卻成了台彎電影的異類。它的外表像是現在大家很愛拍的青春校園片,看似寫實。結果竟極端風格化;題旨嚴正,沒想到卻帶有喜劇火花。故事主角是兩個高中生,他們先後相中了學校儲藏室里蒙塵多時的孫.中.山銅像,想把它搬走變賣兌現。易智言將這個偷銅像的故事,“玩”成了一個寓言。兩個海選而來的男主角詹懷雲、魏漢鼎,明顯地在表演上帶點生澀,導演卻善用了他們的這種氣質,將整部電影拍成刻意的樸拙。那些不停故意重複的“笨”台詞,一開始讓人覺得生硬拗口,到後來,卻一次又一次似是深具嘲諷意味的反叛。它是一部內里遠比外表看來更加層次豐富的作品,在嬉笑怒罵之間,傳遞的卻是沉重無比的訊息——貧富差距。與其說易智言拍的是青少年,筆者倒覺得那些“美少女面具”背後所藏的一張張臉孔,其實是懂事又慚愧的大人們。

幾位都在2008年《海角七號》“新新浪潮”之後才開始拍出第一部劇情長片的導演,2014年都推出與各自前作相比、不同嘗試的新作,企圖在擁抱觀眾與個人風格之間找到平衡。

《甜密殺機》是連奕琦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從幕後工作蟄伏多年的他,有着和一般年輕新導演不太一樣的靈活度,總在台彎少見的類型傳統里努力大膽突圍。這回《甜蜜殺機》玩的是懸疑警匪加上冤家喜劇的複合嘗試,從一椿小狗吃了巧克力死掉的瑣碎小事,誤打誤擊地辦成一個萬眾矚目的大案。林依晨與蘇有朋各自飾演故意轉換刻板性別形象、不打不相識的兩個警察,一個過度認真、一個吊兒啷噹,形成反差。影片調性輕鬆幽默,還有誇張的嘲諷意味,雖然劇情安排的懸疑性太過簡單,但不少想像力十足的橋段設計,仍看得出連奕琦節奏獨特的個人風格。

從《逆光飛翔》到《共犯》,張榮吉的改變則更大了些。《共犯》描寫高中校園裏三個男孩因撞見同校女生橫屍巷弄而意外結盟,卻也因為另一件意外,讓三個人內在不同性格下的秘密與陰影逐步展現出來。影片的攝影與影像風格突出,氣氛掌控精準,不過相形之下則暴露出情節與人物雕塑上的複雜度不足。至於卓立的《白.米.炸.彈.客》,題材上極具勇氣與理想性,描寫當年台彎著名的楊.儒.門.案.件,他以埋放自製小型炸彈,向政府抗議米賤傷農的惡劣環境。影片只成就了人物本身因真實事件所散發出來的悲劇力量,情節太過瑣碎而零散,旁枝角色亦參差不齊,是一部議題性大過電影本身質量的作品。

陳宏一的《相愛的七種設計》故事圍繞着一家設計公司共七人,組成全片主要的人際網絡,側面描寫了職場鬥爭、世代差異,訕笑富二代的膚淺,嘲諷設計業的本質,亦懷疑着愛情的真偽虛實。最重要的,還是聚焦於“設計”二字,因為一切的一切都是經過算計的。電影從台/北市爭取2016年世界設計之都的笑話作為開場,時不時又插入城市景觀驟變的特效鏡頭,陳宏一顯然關心的不只是片中主角們的愛恨情仇,而是環境究竟如何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你我都意想不到的變化。沒有小清新,也沒有鄉土逗趣,充滿着毫不掩藏、屬於知識分子式的犬儒嘲諷,卻也大膽針砭着對現實的不滿、對未來的焦慮,本片讓筆者忍不住聯想起楊德昌。陳宏一對城市的着迷以及相應而生的恐慌,幾乎成為他一路以來所有作品中反覆湧現的主題。這部新作當然並非完美,還是有些部分說得太白、有畫蛇添足的老毛病,但它的勇氣與視野都令人振奮,夾敘夾議、嬉笑怒罵之間,無論你喜不喜歡,都無法否認它為台彎電影寫下一頁新風貌的不爭事實。(未完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生之歌神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重生之歌神
上一章下一章

【下部】第八十一章 聊電影(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