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講 日升月恆 皇天后土——顏色釉(上)

第十七講 日升月恆 皇天后土——顏色釉(上)

我們這一講開始講顏色釉。這一講主要講藍、黃、紅、白四個顏色。首先要說跟這四個顏色相關兩種古代制度。

祭祀制度

第一個是祭祀制度。從遠古時期起,古人就開始祭天地日月。北京現存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就是明清兩代帝王的祭祀之地。天壇是藍色,地壇是黃色,日壇是紅色,月壇是白色。那麼,這四個壇在歷史上都分別燒過相同顏色的祭祀瓷器。《大明會典》有這樣的記載:"洪武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黃色,日壇赤色,月壇白色。行江西饒州府,如式燒造解。"此處的陵是第祭祀的郊壇。圜丘就是天壇,我們去天壇去看,那個天壇的主建築是圓的。方丘即是地壇,取天圓地方之意。中國人一說就是天圓地方,比如,我們的古錢,外輪廓是圓形的,中間的孔是方的。那麼,天壇的藍色就是代表天的顏色;地壇的黃色那肯定是代表土的顏色。那下面就不用說了,日壇的紅色就是太陽,月壇的白色代表月亮。這四種顏色是自然界與生俱來的顏色,是人類觀察到最重要最早期的顏色。我們在遠古時期的人類,在沒有生產力,沒有創造力的時候對自然界的顏色,那就看到的就是天地日月。

八旗制度

第二個制度是八旗制度。清太祖努爾哈赤最初起兵。他把士兵分為小隊,每十個人一隊。第個人拿出一支箭給這個隊長,所以這個小隊就叫"牛錄",隊長就叫"牛錄額真"。"牛錄"是什麼意思呢?在漢語中就是大箭的意思。到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的時候,當時努爾哈赤才有一千二百人,分成四個牛錄——就是四個小隊。用旗色劃分,他選擇的顏色就是黃、白、紅、藍,就是這四個自然之色。

這四色就是八旗之初。隨着努爾哈赤不斷地東征西討,增加了滿洲、蒙古、漢人的士兵,實力不斷地增強,於萬曆四十六年增編四旗,他沒再選其他的顏色。他仍在這四個顏色中鑲一個邊,來區別那四個本色。紅旗鑲的是白邊,其他三色都鑲的是紅邊,這樣就湊成了又四旗,加上原來的四旗,這就是八旗的來歷。那麼,到皇太極做皇帝的時候增加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

從以上兩個制度中,我們可以看出來,藍、紅、白這四種顏色在宮廷中的一個重要性。祭祀制度、軍隊的制度非常地重要。因此,這四種顏色所代表的瓷器,反映了一種皇家思想。

元人尚白

我們先從白釉講起。白釉是一切瓷器的一個基礎,尤其優質量的白釉。

景德鎮元代白瓷的出現中導致景德鎮瓷器最終坐上第一把交椅的一個保證。元青花之所以有霸主地位,是因為有白釉的出現。如果我們沒有白釉就不可能在上面畫出那麼亮麗的青花來。如果我們設想,那個底子的顏色發黑髮悶,都不可以使青花顯得亮麗。

元代以後白釉的流行,很大程度上跟元人的統治有關。元人是提倡白色的,尚白,崇尚白色。究其原因呢,有人認為,蒙古人以奶食為主食所以他尚白。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就是成吉思汗生前的時候,他騎什麼顏色的馬?聽到這兒應該可以反應過來,他一定騎一匹白馬。我想,如果有人拍電視劇,讓成吉思汗騎一匹黑馬,就顯得不那麼合時宜。

那麼,元代還燒過什麼白的東西呢?白琉璃瓦。史書上有明確記載,今天沒有看到一件實物。所以當你碰見一塊白琉璃瓦的時候一定元朝的。我們今天看到的琉璃瓦主要是黃色的、綠色的、藍色的、少量有黑色的,沒有見過白色的琉璃瓦,但史書上記得清清楚楚,元朝人燒過白色的琉璃瓦。我們的建築最有名的是北京的白塔寺,都是元代所建造的。元代人對白的追求是一種精神追求。這個精神貫穿到他的物質上,那麼元代白釉就應運而生。

樞府釉

元代的白釉有一個特殊的名字叫"樞府釉"。那麼,"樞府"是什麼呢?樞府是元代樞密院的一個簡稱。樞密院是掌管着國家的軍事。樞府釉中呢,一般情況下,樞府瓷是在盤子或碗中間對應地寫兩個字"樞府"。有龍紋的,少量的鳳紋以及大量的花卉紋的。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論》這樣記載,說:"元朝燒小足印花者,內有樞府字者高。"

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有一回有一個朋友帶着一個老鄉上我們家,給我看過一個樞府釉的盤子。當時要得非常貴,價錢很高。我對樞府釉的了解全部源於書上的知識,當時是真正意義看到的實物。非常貴,但我很想買。

然後我就跟這個人討價還價,中間人就跟我說:"不能跟他討價還價,他很有錢,是河北第二富,"不是河北首富,是河北第二富,"所以,他不會跟你討價還價。"所以,我就沒有辦法了。我就只好把這個盤子買了,花了很高的代價。

那麼,過了很久以後,這個樞府釉一直不被社會所認識,我又碰見了很多比這個還好的,還便宜的。就是我當時當了一個大頭。我當大頭的好處是什麼呢?就是我有一些感悟。我的感悟就是,自己能夠解嘲。就是收藏中錢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知識,價格波動是正常的。社會的好惡都有是有輪迴的,一時這個價位高,一時那個價位高。我們所有的收藏品,沒有一種收藏器永遠呈上升態勢,都是有波動的。那麼我趕上一個高峰,我佔領了一個制高點,跟着人家走了下坡,我就在上面看着吧!但是下一個高峰的時候對我可能就會有好處。

永樂甜白釉

明初永樂時候,特別愛燒白瓷,而且白瓷的成就非常地高,被後世稱為"甜白釉"。但這名稱出現得非常晚,並不是永樂當朝就出現了。永樂當朝生產出來的白釉不叫"甜白釉"。叫"甜白釉"的時候跟另外一個東西有關。我們今天大家家裏廚房裏都有白糖,白糖什麼時候出現的?十六世紀。在那之前都是黑糖或者說紅糖。白糖的出現使人們對永樂白瓷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就是說這個白度是有一種內心的感受。從那以後才開始叫"甜白釉"。

永樂甜白釉是白瓷有史以來最高峰,世界各大博物館裏都有收藏。它是一種很細膩的白,能從這種甜白釉的命名中感受出來的一種白度。後來歷朝歷代都在燒白瓷,但都趕不上永樂甜白。

朗唫閣

入清以後,康熙大量地開始燒白瓷。這時候的白瓷不是單一的白瓷,都開始帶有刻工。康熙的白瓷多少有一點閃青,不是很白。白瓷到了雍正以後,白度非常高,幾乎是純白色。雍正本人就非常喜歡白瓷。

很多年前,我有一個朋友給我拿過一個白釉的僧帽壺。進來就跟我說:"這底下還刻着字呢。"我說:"刻着什麼字呢?"他說:"朗唫閣。"我翻過來看了看,我說:"這個字念金嗎?"他說:"我反正不認識的東西念一半。"一口字邊一個金,我說:"這個字念唫(音銀)。跟吟詩作賦的吟是通假字,朗唫閣。"他說:"這朗唫閣哪兒來的不知道。這壺看着胖胖的,不怎麼好看,也沒有紋飾,白的。"我就告訴他"這個東西非常重要。朗唫閣是雍正在繼位之前自己的私邸,雍親王的私邸,就是他們家,可見這東西的重要性。"

收藏的時候,你一定要知識要全面。所以,人在收藏的時候要勤快,不明白的就查書。書上有沒有,一定有。要不然我也不知道,我也是從書上查來的。我不比他聰明,我只是比他勤快而已。所以,學習上就非常忌諱犯懶。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很多時候就是犯懶。比如,懶得去查資料,有時候你碰到一個問題,你查資料可能要杳半天,你一懶就滑過去了,可恰恰是這個知識在某一天、某一刻會起作用,會讓你受益,可你浪費了這個機會。

乾隆以後呢,白瓷就變得非常地嫻熟。它因為嫻熟,它就不追求了。我做起來很容易,非常白,很漂亮。那麼,乾隆過後,白瓷就不太作為藝術品種了。

宣德紅釉

下面講紅釉。元代就有紅釉燒造,跟釉里紅同時,但它的存世量非常少。明初,我講過朱元璋個人的愛好紅釉,影響到永宣,紅釉就開始成熟起來。宣德紅釉在史書上記載非常有意思,它說;"如初凝之牛血。"就像剛剛凝固住的牛的鮮血,就是顏色非常重。它是一種沉着的紅色,而不是漂浮的紅色。

我曾經碰見過一個學生。他拿過一個紅釉碗給我看。我說:"這東西是對的。"他說“他找別人看了,別人都說不對,拿不定主意買不買。”我說:"這東西肯定是對的。"他說:"你怎麼能有這個把握呢?"我說:"書上寫了,宣德紅釉"色紅如日,用白鎖口"。什麼意思呢?就說宣德的紅釉的顏色非常紅,但是口沿上有一圈白。你注意過沒有?這個碗的口沿是白的。"他說:"哦!是這麼一個道理。"過後他又去找人看,他又找人去探討,抱着這隻紅碗到處去詢問。回來我就跟他說:"收藏最忌諱的就是你這種左右搖擺。你看不懂的時候,應該相信一個你可以相信的人。如果你連這點把握都沒有的話,抱着這個碗問一百個人就有一百個意見,你就要放棄此事。所以,你一定要拿個准主意,即便錯了也獲得一次經驗。"

宣德以後,紅釉就停止了生產了。我們非常優良的瓷器品種大部分都停止在這個時期,只有在明代的少數幾個時期偶爾一露。紅釉燒造成本高,又不容易控制,一旦技術失傳就沒有人去再去復燒。

郎窯紅

紅釉停燒二百多年後,清代才開始加以恢復。康熙時代的紅釉非常有名,最有名的就是郎窯紅。郎窯紅跟郎廷極有關,我們在前幾講講過,宮廷派下去的督窯官。郎廷極當時對紅釉痴迷,經過反覆實驗燒造出來一種帶有玻璃質感的,濃重鮮紅的一種瓷器,以他的名字命名,叫"郎窯紅"。

郎窯紅的特徵是"脫口垂足郎不流"。這話說起來跟謎語一樣,什麼意思呢?是指它在口沿邊上露出一圈燈草色,就是一層白白的顏色。紅釉到足部的時候就垂得比較多,積累得比較多,這叫"垂足"。但是它不會流過圈足,所以叫"郎不流"。標準的郎窯紅瓷器,顏色越往下越深,底呈蘋果青,也有呈米黃色的。

我早年特別愛逛天津的市場。當時北京沒有這樣的地攤,天津、瀋陽倒是有地攤的。我們都早早的,每天天不亮,不是每天,第一次去的時候,天都沒亮就到了這個地攤上,然後在茫茫的人海中尋找你喜歡的東西。

但是有一次,我去天津去辦事,到那個市場的的時候已經接近中午十一點了,但因為每次去都是清晨,所以那個感受覺得有一上午的時間。我一去,就看到了一塊郎窯紅的盤子,跟這個擺攤的人討價還價,當時應該說非常便宜,他只跟我要八百塊錢。我就說,能不能四百、五百、六百,反正不願意給八百。然後他說:"不了八百我不賣。"我說:"你見過賣菜的嗎?那賣菜的都是早上貴,到中午便宜,擱蔫了就便宜。"他說:"我這就不能便宜。"然後,我就拿出了那種慣用伎倆,就是繃著,我先去轉一圈,回來再說。我綳完這一圈回來,這人找不着了,為什麼呢?我的時間觀念老是過去的時間觀念,認為我是早晨到達的,他且在那兒待着呢。但是我那天到達那個市場的時候,已經是臨近中午了,這個攤主綳不住勁回去吃午飯了,就走了。對我來說這就叫"煮熟了的鴨子飛了"。我至今也沒有買到過這麼便宜的郎窯紅盤子。想來想去,還是那句話管用,就是"該出手時就出手"。當時該出手時沒出手,所以就吃了大虧。

康乾以後,紅釉就變得非常非常地豐富。比如,高溫釉中有霽紅、豇豆紅、窯變紅;低溫釉里有珊瑚紅、胭脂紅、礬紅。它有各種紅色。紅釉是非常豐富的一種品種。

是國寶總要發光

元代的藍釉跟紅釉同時出現。元代的藍釉往往都帶有反白紋飾。比如有件國寶,元代藍底白龍梅瓶,早年揚州文物店收購的。關於這個梅瓶,由於歷史久遠,故事版本很多,我聽過無數種版本。最有意思的版本是說,當年有一個農民扛着兩個這樣的瓶子走到了揚州文物店,讓他們收購。一個瓶子就是這件,另外一個有點殘,口上有一點破。然後工作人員就說,這東西不錯啊,挺漂亮的,我們給你八十塊吧。八十塊在當時是非常大的價錢。這個農民就把這個好瓶子賣給了揚州店,那個破瓶子出門往垃圾堆就給扔了。這就是這個瓶子富有傳奇色彩的一個故事,我們就是當故事來聽。

這個故事發生在三十多年前。當時對元代的這種藍釉白龍梅瓶全國都沒有人能夠有認知,認為這個瓶子是雍正年間的,是清代的。在庫里擱了若干年以後,才發現這是元代的器物,而且是國寶。

內心的完美

宣德以後復燒藍釉,有兩類重要品種。一類就是這種深沉的藍色,叫寶石藍。另外他發明一類藍釉,叫雪花藍,非常富於詩意,學名叫"灑藍"。從工藝上講,它的釉不是沾上去的,也不是澆上去的,是用管吹上去的,所以又叫"吹青"。灑藍實際上是藍釉的一個變體,它追求顏色的一個變化,追求層次的一個變化。

我在很早以前碰見過一個灑藍的膽式瓶,但口部破了,被店主慢慢用油石給磨得非常平。我當時就覺得一個殘器,買了不是很舒服,但是完整器又非常貴,又買不起。考慮再三,最後還是把這個瓶子買了,擱在我的書架上,一擱十幾年。我慢慢體會出來一個樂趣。收藏當中,任何人都特別願意追求一種完美,東西必須完美漂亮。但歷史滄桑,不可能歷史上所有東西都能完美地保留到今天,遇到任何一次事故,都可能危及瓷器本身。今天能看到一件殘器,其實也是一種幸運。

完美本身是人生的一種境界,但你要想達到這個境界不是件易事,很困難。陶淵明棄官歸田,他追求的是主觀的一種完美。他說: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他願意過一種農民的生活,他追求精神上的一種完美。我們在收藏當中,有時候東西不完美,但要追求內心的完美。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藍釉在明代一直在燒,沒有間斷,它跟紅釉不一樣。紅釉老有間斷,它沒有間斷,晚明的時候還非常地流行。但它基本的顏色都是非常深沉的祭藍色。清代以後,藍釉的變化反而不如紅釉多。紅釉恢復起來算一個新品種,所以它的品種非常多,藍釉反而變化很少,就是在色澤上有變化,由深及淺,由祭藍到天藍,還有月白色——最淺的藍色叫月白色。它主要的都是有一些文房小件。晚清的時候對藍色的追求就沒了目標了,所以晚清有一種藍色叫磚藍色,顏色發灰,非常不漂亮。

雞油黃

跟以上三個顏色相比,黃釉出現得稍晚一些。目前沒有證據證明元代就有黃釉了,其他三個顏色白、紅、藍元代就有。明初宣德有非常少的黃釉,十分罕見。最著名的是弘治黃釉,被稱之為"雞油黃"。今天大部分家庭已經不殺雞了。我小時候還殺過雞,雞剖開肚子以後,看到那個雞油那個黃色叫"雞油黃"。被歷代藏家視為黃釉之最,就是說弘治時期的黃釉。弘治時期的黃釉被稱之為"澆黃"。澆有兩個寫法,這一個定法是澆水的澆,有人認為,這個釉是澆上去的,所以叫"澆黃";第二個寫法是嬌氣的嬌,是指這個黃色非常嬌嫩。

我剛喜歡瓷器的時候,老先生跟我說過,說,弘治黃釉鑒定有一個要點。這個要點是什麼呢?就是你仔細看那黃釉里能看出血絲來。從那以後,我就記住了他這個要點。看弘治的黃釉,我看了快三十年了,也沒看出有血絲來。你想想,這瓷器中怎麼能有血比呢?他都是一種以訛傳訛。他那種血絲怎麼來的呢?後來我推想一定是從雞油黃上來的。我們把雞殺掉以後,肚子裏掏出來的那塊雞油上面可能帶點血絲。

皇家專用之色

清代的黃釉的品種就比較多。有雞油黃、淡黃、米黃、檸檬黃。藝術的黃釉主要都集中在雍正以前。但是,日用品的黃釉歷朝歷代都形成為定式,都在燒,這與宮廷的制度有關。黃色是皇家專用之色,主要是因為它諧音,也因為這顏色吉利。

清代后妃序列有如下排列。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一共八個等級。根據《國朝宮史》經費條的記載,後宮用瓷分六個等級,剛才說到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這五個等級一人一個等級,下面的貴人、常在、答應是一個等級。它使用瓷器分六個等級。比如皇后使用:黃瓷盤220個,各色瓷盤80個;黃瓷碟40個,各色瓷碟50個;黃瓷碗100個,各色瓷碗50個;黃瓷盅300個,各色瓷盅70等等。從這點上看,瓷器都是以黃色為主,而且裡外都是黃的。下個等級是皇貴妃。她用的是白里黃瓷盤,就是外黃里白。再下個等級是貴妃,她用的是黃地綠龍盤,這黃都不純粹了,上面畫上一個綠龍等等。

黃器與五爪龍

宮廷使用的瓷器等級森嚴,非常奢侈,但到了乾隆時期,儘管國家強盛,但皇帝本人還是作出很大表率。乾隆為了節省御窯場的費用,允許官窯燒造的不合格產品可以變價處理,就是說可以變回錢來,不必都毀掉。皇帝以這種節儉,作為一種皇家的提倡。

乾隆初年的時候,督陶官唐英上奏摺。督陶官唐英,他非常擔憂。他跟皇上打報告,他說:"這燒窯的事除了人以外,很多時候是窯火控制。不能我保證你每件都是全美。那麼,這裏每年每一窯里都會有落選的。那麼,落選的數量有多大呢?加起來基本上跟我呈上去的差不多相等。那就是說有一半的東西要淘汰。淘汰了以後,我既不能送給你皇帝用,也不敢流落到民間,我怎麼辦呢?"說,"我生怕這個事辦不好,被皇上怪罪下來。"那麼,皇上就御批,"伺後腳貨不必來京,即在本處變價。欽此!"他說什麼意思呢?他說,以後這個次一等的東西不必把它運到北京再處理,你在當地就可以變價處理,賣掉,變錢。

乾隆八年,唐英又上了一個奏摺,他說,黃釉的這個瓷器和有五爪龍的,他說,是皇家專用的,次品也不應該流入民間。他說,他還是擔心。皇上又批了一道諭旨:"黃器如折所請行。五爪龍者,外邊常有,仍照原議行。"他說,這黃碗,你請的這個奏摺,你的要求,就照着你的要求去辦,這個東西不變賣了。但五爪龍這個事,因為民間的五爪龍多了,也就不必再去計較,仍照着以前的規定辦。就是換句話說,你可以去賣掉它。那麼,可見皇帝對黃器的重視超過五爪龍紋。比那以後,這個黃色的瓷器就不能在民間去變賣了。

我們講了藍、黃、紅、白四色,它代表着社會含義是非常深刻的。它不僅代表了自然界中的天地日月,更多的表現是皇家以皇權思想所設計出來的瓷器。瓷器中還有很多非自然因素的色彩,下一講我們再講。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七講 日升月恆 皇天后土——顏色釉(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