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第十九世紀
本世紀是西洋——包括歐洲和北美洲的黃金世紀。但在中國,卻是最羞辱的痛苦世紀,大黑暗日增沉重。
歐洲人以及由歐洲分支過去的美洲人,在人類接力競賽的中途,由跑步而飛奔。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事物和從來沒有過的思想,風起雲湧的出現,西洋文明開始形成一種巨流。歐美兩大洲進入一個嶄新的科學、群眾、追求人性尊嚴,以及瘋狂的向外擴張的轟轟烈烈的偉大時代,諸如:
——發明火車鐵路、電燈、有線無線電報、電話、電車、電影、X光、留聲機、輪船、打字機。
——發現石油。
——開創郵局,開鑿蘇伊士運河。
——軍中女護士制度確立,女職員被僱用,婦女權利逐漸提高。
——工廠礦場林立,資本家興起,勞工問題日趨嚴重。國際勞工協會(第一國際),國際社會主義者勞動聯盟(第二國際),先後建立。
——絕對專制政體,和無限權力的君主制度沒落,議會民主政府,迅速普遍興起。
——各種前所未聞的思潮,如資本主義、國家主義、帝國主義、大國沙文主義、民族主義、軍國主義、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紛紛產生。
——不斷發明和更新戰爭武器:如大炮、巨艦。
中國一直到本世紀四十年代,對上述新生事物,還一無所知。大黑暗如故——政治思想如故、學術思想如故、社會結構如故、科學知識如故、科舉八股文如故、貧窮愚昧如故、貪污腐敗如故、男人作揖叩首如故、女人纏小腳如故。一切如故,而且惡化。拒絕進步和改革的結果,使龐大的中國從光輝燦爛的頂峰,墮落為一名國際間的丑角,不斷戰敗,不斷割地賠款,但當權者冥頑不靈如故。
五十年代時,出現一個大規模的武裝覺醒運動,建立太平天國。九十年代,又出現一個變法覺醒運動。但他們都被守舊的冥頑勢力擊敗。本世紀結束時,中國已面臨被列強瓜分的命運,亡在旦夕。
一官逼民反(下)
上世紀(十八)的兩大民變,白蓮教的反抗歷時九年,到本世紀(十九)一八四四年;苗人的反抗歷時十二年,到本世紀(十九)一八○六年,先後被清政府的高壓手段敉平。
兩大民變雖然失敗,但政治腐爛已深,貪污和冤獄手段已成為官員們的正常發財途徑。清政府在艱苦的軍事鎮壓取得勝利后,鼓舞了控制局勢的信心,認為得到教訓的不是政府,而是人民,人民應該從血的教訓中了解叛變必死,謀反必亡,抗暴必被撲滅。所以清政府本身絲毫沒有改革,貪污和冤獄反而更普遍和更深入,暴虐的方法也更殘忍。新的群眾反抗力量,遂在各地重新爆發。前半世紀五十年間幾件重要的民變,列如下表:
我們選擇林清跟張格爾二人作代表,加以說明。
林清是天理教的領袖之一,天理教就是白蓮教,當白蓮教被迫不能露面時,林清就用天理教現身。這位冒險家有一個氣魄恢宏的驚人計劃,準備一舉攻陷皇宮,佔領北京。另一位領袖李文成,則在河南滑縣發動群眾暴動,組成武裝部隊北伐呼應。這個計劃最大膽的一點是,它採取擒賊先擒王的手段,準備先活捉皇帝。
一八一三年,林清率領群眾進攻皇宮,不幸失敗。李文成在暴動前夕被人檢舉,地方政府用酷刑把他的雙腿折斷。他的部下倉促起事,但因北京方面失敗的緣故,最後也告失敗,滑縣城內二萬漢人居民,全數被清政府屠殺。
張格爾是上世紀(十八)回部(新疆天山南路)大和卓木布那敦的孫兒。清政府官員的貪污暴虐,在回部更甚,維吾爾人處境比內地的漢人更為絕望。他們大批向西逃亡,越過蔥領(帕米爾高原),投奔同種同教,而又使用同一言語的浩罕王國(烏孜別克浩罕)。浩罕對他們的同胞所受的虐待,深為憤怒。
事變的觸發人物是清政府派駐回部的行政長官(參贊大臣)斌靜,這位滿洲贓官把維吾爾人當作畜牲一樣看待,一八○二年,張格爾在浩罕王國軍事援助下,攻陷天山南路大多數城市,但他顯然缺少擔任這種偉大事業所必須具有的英雄才能,他還沒有把滿洲人的勢力完全驅逐出境,就急忙於專心從事內政的改革,而清政府始終掌握着塔克拉瑪干沙漠之北最大的據點阿克蘇城。
張格爾政權只有八年壽命,八年後的一八二八年,清政府反攻,張格爾被他的部屬出賣,呈獻給清政府。當時皇帝旻寧(禺頁琰的兒子)教人把張格爾送到北京,他要親自詢問他叛變的原因。高級官員們———一群貪污蠹蟲,立即想到上世紀(十八)(禺頁)琰親自審判王三槐,被三槐提出“官逼民反”的往事,恐怕張格爾也在皇帝面前揭發他們種種的貪暴罪行,就用一種毒藥灌到張格爾口中,使他的咽喉腐爛,不能言語。當他裝在鐵籠之中,經過三千公里的長途跋涉,被送到旻寧面前時,口吐着白沫,痛苦萬分。旻寧問他的話,他無法作答。旻寧比他老爹還要低能,他根本無意、也無力弄清楚這場事變的真象,所以他並沒有把張格爾放出鐵籠,教他用筆寫出來,也沒有追究張格爾何以喑啞如此。張格爾跟王三槐一樣,受到磔刑。
我們列表只到四十年代為止,並不是以後再沒有民變,而是五十年代之後,民變更大更多,如太平天國、捻軍、回教徒、阿古柏汗國,比起林清、張格爾,要升高百倍,我們將逐項敘述。
二中國與西洋的畸形關係
在中國民變沸騰聲中,西洋(歐洲,以及後起之秀的美洲)各國悄悄的在這個大黑暗國家的門口出現,要求通商貿易。
回顧雙方面的關係是不愉快的。
中國文明在大黑暗時代之前,遠超過西洋。十三世紀馬可波羅眼中,中國簡直遍地黃金。可是十四世紀明政府採取愚民政策,大黑暗時代開始,對所有的外來文化深閉固拒,中國遂跟西洋隔絕,遠落在西洋之後。
歐洲在十五世紀發生劇烈變化,西班牙發現新大陸,葡萄牙發現繞道非洲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線。各國商人和基督教傳教士陸續向東方發展,葡萄牙商船隊於十六世紀一五一七年,抵達廣州。六十年後的一五八○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抵達澳門,並於一五八三年,進入較為接近腹地的肇慶(廣東肇慶)傳教。
因為隔絕太久的緣故,中國人對外國,尤其是歐洲,可以說一無所知。當利瑪竇於十六世紀最後一年(一五九九)到達北京,求見當時斷頭政治皇帝朱詡鈞時,政府高級官員在記載典章制度的《會典》書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這個地方,就堅決否認世界上有意大利的存在,幸而《會典》上載有大西洋國,於是利瑪竇只好承認他就是大西洋國的人民。
葡萄牙商船隊在中國有很好的收穫,初次到廣州四十年後的十六世紀一五六三年,明政府把荒涼的小小澳門半島,划給葡萄牙,作為西洋各國商人的居留地。但澳門太過於狹小了,顯然無法成為商業中心,他們要求進入南中國第一大港兼第一大都市廣州。清政府直到十七世紀收復台灣,不再受海上威脅之後,才於一六八五年,開放廣州作為商埠。葡萄牙、英國、法國、荷蘭、西班牙的商船隊和商人,洶湧而至。不過這時候的中國已非馬可波羅時代的中國,西洋也非馬可波羅時代的西洋,東方和西方互不相識,互不了解,各懷着跟對方相異的觀念和相異的價值標準。
對於西洋的通商貿易,中國所表現的是一種憐恤的態度。中國始終是一個農業社會,一切自給自足,基本上不需要外國的產品。尤其是一些鄰國的文化程度相當落後,面積又小人口又少,中國不僅是萬王之王的天朝上國,而且也是物產豐富的世界中心。所以中國沒有西洋那種因小國林立而產生的狹隘的國家觀念,更沒有西洋那種因同樣因素而產生的貿易觀念。只有對藩屬國和進貢國,中國必須負起宗主國的責任,才准許他們前來中國貿易。如果他們對中國有重大的冒犯或拒絕中國的要求,好像不肯交出中國的逃犯之類,中國即停止貿易,作為一種懲罰,這懲罰通常都會使對方屈服。
中國對西洋的白種人,有一種離奇的印象——猶如白種人對中國人有一種離奇的印象一樣。雖然中國人也曾有一小部分見過歐洲人,並跟他們打過交道做過生意,但這少數人並下能改變大多數人的意見,上自皇帝和統治階級士大夫,下到小巷子擺地攤的窮苦小民。他們都堅信西洋人是一個沒有文化的野蠻民族,鼻子特別巨大,皮膚像死人一樣的蒼白,長着貓一樣奇怪顏色的眼睛,鬍子跟眉毛都是紅色的,腳長有三十五厘米(一尺二寸),而且身上發出一種奇臭。這種長相已夠使中國人驚駭失措了,更可怕的事還有:英國王位竟可以由女兒繼承,女王逝世后,再由女王的子女繼承,這種改姓亂統的現象,使一向提倡忠於一姓,提倡宗法正統的儒家系統的知識分子,認為英國顯然是無父無君的蠻夷之邦。而法國國王長發披肩,常常烹食兒童,顯然是一個女扮男裝的活妖精。俄國女皇更糟,經常更換情夫,幾個月或一年,就把情夫砍頭,再換一個接替,也屬於人妖之類。根據這些認定,中國悲哀地發現,西洋人跟犬羊沒有分別,具有犬羊特有的性格,不知道禮義廉恥仁義道德是何物。
在上述認定的基礎上,中國人更進一步的認定西洋人既然有犬羊的本質,他們又以牛奶作飲料,證明他們非吃牛奶、酪漿就不能維持生命。牛奶、酪漿不容易消化,膠結在肚子裏,必須吃大黃和大量飲茶,才能使它化解。假如幾個月不吃的話,雙目就會失明,腸胃就會雍塞。所以西洋人宴客時,最貴重的食品,莫過於大黃,即令最貧苦的人家,也都在胸前掛一小口袋大黃,時常用舌頭去舐一舐,或用鼻子去嗅一嗅。而大黃和茶葉,只有中國才出產,因之,野蠻的西洋人,必須依賴中國。中國只要拒絕通商,那就是說:中國只要拒絕賣給他們大黃茶葉,就能立即致那些西洋鬼子於死命。
最初,西洋商人對東方龐然大物的中國,深懷敬畏,奉命唯謹,並不在乎做出低三下四喪失尊嚴的事。以跪拜禮來說,這個在以後不斷因它而鬧僵的最尊敬的禮節,西洋人開始時完全順從。一六三七年,英國貿易團代表約翰威特,到了當時還沒有闢為商埠的廣州,就用雙膝着地的跪拜禮,晉見中國官員。一六五五年,荷蘭使節戈義爾,晉見中國皇帝福臨,也行三跪九叩重禮。上世紀(十八)一七二七年,葡萄牙使節亞勒散,晉見中國皇帝胤礻真,同樣下跪。不僅如此,西洋人自己不爭氣,他們互相排擠,互相使用醜陋的手段,向中國官員打小報告,甚至誣陷傾害對方,目的只在博取中國的歡心,以謀取多賺幾個錢。中國官員高高在上,當然也無法把他們瞧得起。
廣州既闢為商埠,西洋商人獲准進入廣州,中國稱他們為“夷商”,對他們有很多限制,諸如:夷商必須住在他們自己的“商館”之內,不準跟中國人接觸,一切由中國商人組織的“洋行”(代理店)代理。夷商把貨物全部交給洋行,由洋行付給貨款。
——這仍是古老的傳統制度;回溯十六世紀激起倭寇事件的“市舶司”,對“洋行”就可有一個概念。不過市舶司是政府經營,洋行是商人經營。
上世紀(十八)一七五九年,中國清政府頒佈了一項對西洋商人的管制條例,有下列重要規定:
一夷商每年五月到十月,才可到廣州貿易,過期就要回國或回澳門。
二夷商在貿易期間,必須住在商館之內,不準攜帶武器,不準僱用中國僕婦。
三夷婦不準進廣州。
四在貿易期間,夷商每月八日、十八日、二十八日,才可到公園遊玩。
五夷商不準坐轎。
六夷商不準直接晉見中國官員,有所請求時,應寫妥呈文請洋行代轉。
七夷商不準到街上購買東西,不準探聽物價,不準買中國書籍。
這個條例顯示出自十四世紀到本世紀(十九)約五百年之久,中國對西洋的畸形觀念,和商業上的畸形關係。
三英國勢力的東進
所謂畸形觀念和關係,這是二十世紀的觀點,在當時的中國,卻認為十分正常。
西洋自上世紀(十八)發生工業革命,帝國主義條件成熟,通商貿易成為各國的主要生存條件。各國在中國的商業,英國迅速地超過葡萄牙而居第一位,所以對中國跟西洋各國間的畸形狀態,不能滿意。上世紀(十八)一七九三年,英國派遣馬甘尼率領一個六百餘人龐大的使節團,攜帶價值高達一萬三千英元(鎊)巨額的禮物,前來北京,希望跟中國達成下列協議,建立充份的外交關係:
一英國派遣駐中國使節。
二准許英國在舟山、天津貿易,並仿效澳門先例,在舟山附近,指定一個小島,居留商,人和存放貨物。
三允許駐在澳門的英國商人,居住廣州。
四請對英國商品在內河運送時,免稅或減稅。
馬甘尼的使節團到達天津后,中國清政府的官員不分青紅皂白,就把一面“英(口吉)(口利)貢使”的旗幟,插到他們的船隻上,宣稱馬甘尼前來朝賀皇帝弘曆的八十壽誕,其實弘曆的八十壽誕,於三年前(一七九○)已經過去了。
英國的國力在上世紀(十八)已夠強大,所以英國人的膝蓋也就比從前尊貴。馬甘尼到北京后,拒絕雙膝跪地,認為如果跪地,就等於承認英國是中國的受保護國——藩屬。馬甘尼的堅決態度,對中國皇帝的傳統權威,是一種挑戰。不過弘曆的虛榮心不願這場晉見告吹,因為還沒有從萬裡外那麼遙控遠地方來過的貢使,所以特別准許馬甘尼用覲見英王時一膝下跪的禮節。但對馬甘尼所提出的要求,卻全部拒絕。弘曆的目的只在滿足自己的大頭症,不在為一個番邦解決問題。為此,他特地向英王頒發了兩件詔書,說明中國不能答應他的請求的理由。
第一件詔書上說:
告訴國王:你遠隔重洋,傾心中華文化,特派使節,恭恭敬敬,捧着表章,航海前來,叩祝我的萬壽。我披閱奏章,見你詞意懇切,足以證明你恭順的誠意,深為嘉許。你表奏上請求派你國一人居駐天朝,照管你國買賣一節,跟天朝的體制不合,絕對不可。西洋國家很多,非只你一國,如果都請求派人留居北京,豈能一一準許。又豈能因你一國的請求,而破壞天朝制度。天朝托有四海,對奇珍異寶,並不重視,你此次進貢各物,念你誠心遠道呈獻,我已下令,命有關部門收納。其實天朝的恩德和武威,普及天下,萬國來朝,任何貴重的東西,應有盡有,這是你的使節親眼看見的,所以不需要你國貨物,特此詳細示知。
第二件詔書上說:
告訴國王:昨日你的使節,又以你國貿易之事,呈請大臣轉奏,無一不是要求變更以前所定的制度,不便批准。自來西洋各國,跟你國夷商,來天朝貿易,都住在澳門。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根本不需要跟外夷互通有無。只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巾,是西洋各國所沒有的必需品,所以特別開恩憐恤,准你們在澳門開設洋行。而今你國使節在原規定之外,多作妄求,懇請在舟山、天津登岸貿易,此事不能允許。又懇請在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島存貨,此事尤不可行。又請撥給廣州城附近一處地方,居住你國夷商,自應遵照往例,仍在澳門居住。又稱英吉利夷商要求免稅減稅,查夷商貿易,往來納稅,都有一定規章,自應遵照舊章辦理。至於你國所奉的天主教,天朝自開闢以來,聖帝明王,教化四方,中華與夷狄之間的分別,甚為嚴格。你國使節之意,欲請放任炙人傳教,更絕對不可。我對進貢的外國,只要它誠心向化,無不特別體恤,表示懷柔。你國在遙遠的海外,誠心進貢。我所賞賜的優待,也倍於他國。現在再明白曉諭。你當上體我心,永遠遵奉。
這兩件詔書所表示的中國的立場,並沒有誇大之處。像自稱為“天朝”,並不是中國自己捏造出來的光采,在本世紀(十九)之前,所有的藩屬國,如朝鮮、越南、暹羅,上自國王,下到農夫,他們對中國一向稱為天朝。朝鮮人越南人絕對不說:“你是中國人,我是朝鮮人越南人。”而只說:“你是天朝人,我是朝鮮人越南人。”
馬甘尼雖受到盛大的優待,卻毫無所獲。馬甘尼回國時,弘曆命他縱穿中國本土,從陸路南下,目的在使“英夷”震驚於中國的富庶和強大,以嚇阻他們的邪念。
然而,那時大黑暗已經反撲,政治的腐敗已經使社會潰爛。馬甘尼是一個具有敏銳觀察力的外交家,他沒有被北京豪華的排場所迷惑,反而對他所接觸的事物,作出一一中肯的判斷。
馬甘尼首先發現清政府的貪污病菌,已深入肺腑,而貪污和強大是不能並存的。弘曆批准使節團的招待費每天銀幣五千兩,這是一個駭人的巨款,但大多數被經手的官員剋扣中飽。一位負責招待的趙大人告訴馬甘尼說,某一年廣州附近的縣份被大水淹沒,皇帝頒發銀幣五萬兩作為救濟金,但在北京就先被中央官員剋扣三萬五千兩,只剩下一萬五千兩發到廣州。發到廣州后,再被省級和縣級官員剋扣,難民所得到的不過象徵式的數目。其次,馬甘尼發現中國的科學極度落後,而科學落後和強大也是不能並存的。當趙大人吸煙時,馬甘尼從口袋中拿出火柴代為點燃,趙大人對這位夷人把火藏到身上而竟毫無傷害,大為驚訝,馬甘尼就送他一盒,以表示並非巫術。再其次,馬甘尼發現中國社會上普遍的貧窮和不安定——這跟弘曆希望他發現中國富庶的目的,恰恰相反,因為沿途他看見太多的乞丐和太多的破陋而荒蕪了的建築,以及大多數中國人所過的水準以下的生活。馬甘尼還發現中國的武裝部隊如同一群叫化子,不堪一擊。清政府沿途特地為使節團舉行了很多次示威性的檢閱,以向英夷展示武力,但馬甘尼看出那些可笑的寬衣大袖的國防軍,並沒有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使用的又都是西洋早已拋棄了的刀槍弓箭之類落伍的武器。
最重要的是,馬曾尼發現清政府官員和中國知識分子的冥頑不靈。馬甘尼對中國社會上太多的盲人和四肢殘廢的人,非常同情,向清政府提議英國願派遣醫學人員前來中國。又提議在北京設立一個氫氣球,作為科學研究之用。官員們聽到這些提議,對英夷有這麼多奇才異人,大大地震驚稱奇,但在一陣震驚稱奇之後,就好像沒有這回事一樣,閉口不再談及。當馬甘尼厭倦了那些不夠水準的示威性檢閱,而要求同行的一位福大人檢閱一次使節團的儀仗隊以開開眼界時,福大人傲然回答說:“看也可,不看也可,這種火器操法,沒有什麼稀罕。”馬甘尼的結論是:“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負有關,它很想凌駕各國,但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進步。”他預言韃靼王朝將繼續壓制人民,並將發生變亂。
馬甘尼返國二十三年後,本世紀(十九)一八一六年,英國作第二次試探,派遣第二位使節亞墨爾斯出使中國。清政府仍把他當作貢使看待,船隻上懸挂“朝貢”旗幟如故。亞墨爾斯也拒絕下跪,經過無數次談判,最後還是同意跪一條腿。但是當皇帝禺頁琰坐在金鑾殿上召見他的時候。藩屬事務部長(理藩院尚書)和世泰,卻通知亞墨爾斯說,非雙膝下跪不可,亞墨爾斯就拒絕晉見。禺頁琰又召見副使,副使也不肯雙膝下跪,和世泰只好報告禺頁琰說,他們都病了。在中國歷史上,這還是第一次發生的奇事,禺頁琰覺得他大大的沒有光采,下令把使節連同他們“進貢”的禮物,一併驅逐。
亞墨爾斯被趕走,使英國了解,靠談判的方法無法改變中國加到英國商人身上的不平等的待遇,必須使用談判以外的方法。馬甘尼對清政府的印象,在以後的日子裏,遂成為英國對中國外交政策的主要參考資料。
於是,二十四年後的一八四○年,爆發鴉片戰爭。
四鴉片戰爭
鴉片,是一種供吸食用的麻醉性毒品。
八世紀時,鴉片便經阿拉伯人之手,輸入中國,一直作為藥物使用。大概到了十六世紀,聰明的人才發現它可以被燒成煙霧吞到肚子裏,明政府斷頭政治皇帝朱詡鈞,據說就是著名的吸毒犯之一。當時葡萄牙是最大的販毒國。十七世紀末,英國征服印度后,把鴉片專賣權授給治理印度的東印度公司,遂大量向中國傾銷。根據統計,每年增加的數字,十分驚人,我們用下表列出:
當時的鴉片價格,每公斤約值白銀五兩,所以進入本世紀(十九)三十年代,每年僅鴉片一項,即流出國境白銀一千萬兩左右。這是一種殘酷的貿易,把毒藥賣給愚昧無知的中國人,使他們中毒,再把他們榨窮。如果放任它發展下去,必然產生兩種後果,一是中國財富罄盡,社會崩潰,一千多萬平方公里龐大國土上,一片荒蕪。一是中國人體格敗壞,一個個骨瘦如柴,種族滅絕。
有頭腦的中國人警覺到這兩種後果的嚴重,謀求解救。一八三八年,皇帝旻寧命各大臣提出意見,大多數都主張禁絕,而尤以湖廣(湖南省·湖北省)總督林則徐態度最為激烈。他在奏章上說:“如果再漠視這種貿易,則數十年後,中國再沒有可以抵抗敵人的士兵,也再沒有維持軍隊的糧餉。”旻寧採納了大多數人的意見,任命林則徐當欽差大臣——皇帝代表,前往廣州查禁。
三十年代最後一年(一八三九),林則徐到達廣州,他是一個勇於負責的人,但當時大黑暗反撲后的時代背景,不允許他有豐富的國際知識,他跟其他官員一樣,習慣於使用強硬手段。他到廣州八天後的三月十八日,就下令禁絕鴉片,命外國商人把現存的鴉片,於三天內全部交出,還要具結保證:“以後永不夾帶鴉片,如果違犯被查出時,甘願船隻立即沒收,人員就地處決。”第二天,即三月十九日,外國商人所住的商館即被包圍,中國僕婦跟附近居民,也都撤退。其他國家都願作此承諾。英國商務監督查理義律也願具結保證以後英國商船絕不夾帶鴉片,但遇到有違犯這項禁令時,他要求兩點:一是,沒收鴉片,必須付給補償。二是,對於違法人員,不能就地處決,必須經過公開的審判,才可以定罪。
林則徐不理會查理義律的要求,宣稱如果不交出鴉片,便斷絕商館的飲食供應。查理義律被包圍到第十天,不得不屈服,交出全部鴉片一百四十萬公斤,但仍拒絕具結,遂跟全體英國商人撤出廣州,退到澳門。就在這時候,想不到節外生枝的發生了林維喜命案。英國水手在九龍醉酒後行兇,把村民林維喜毆死。中國認為“殺人償命”是天經地義的事,要求引渡兇手。查理義律認為兇手當時自己不能控制自己,如果交給中國,一定斬首,所以他自己就當了法官,罰兇手二十英元(鎊),判有期徒刑六個月。這表示在查理義律眼中,英國的人命貴不可言,中國的人命只值二十英元。林則徐再下令把所有英國人逐出澳門,查理義律跟英國商人只好擠到一艘英國商船上,在南中國海拋錨,等候英國政府的訓令。
很顯然的,這事情並沒有結束,但在中國官場上的鋸箭桿觀念看來,英國商人既被逐走,眼前再沒有他們的影子,事情當然已經結束。於是,林則徐興高采烈地向皇帝旻寧報告說,英夷已被趕走,鴉片已被禁絕。旻寧見了林則徐的報告,高興地跳起來,認為這是進一步給驕傲不馴的英國人一個更重懲罰的時候了,於是,他下令永遠斷絕英國的通商貿易。
在英國方面,最初的反應是溫和的,他們不肯因中國禁絕鴉片的緣故發動戰爭,因為中國人如果到英國販賣鴉片的話,準會被處死刑。英國外交部通知查理義律說:“女王陛下的政府,不能支持不道德的商人。”拒絕下令軍艦進入珠江,命查理義律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這份訓令使查理義律陷入進退失據的窘境。可是,當英國政府得悉曼寧下令永遠禁止通商之後,維多利亞女王以下,包括國會的反對黨都十分激動。通商貿易是英國帝國主義賴以生存的命脈,不能忍受破壞,他們遂決定使用武力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大黑暗時代的中國,顯然不是這英倫三島的對手。
這一場戰爭,事實上是貿易戰爭,不是為鴉片而戰,而是為貿易而戰。但它卻是由鴉片引起的,所以稱它是鴉片戰爭。
一八四○年,英國遠征艦隊抵達澳門,共擁有軍艦十六艘,戰鬥部隊四千人,查理義律以全權大使身份,決定直接跟中國清王朝的中央政府交涉。他只留下少數軍隊封鎖廣州,自己率領大部分艦隻北上,在中途攻陷舟山群島上的定海縣(浙江舟山),建立補給站,然後直抵天津的外港大沽。旻寧這時候才大吃一驚,命直隸(河北省)總督倚善趕到天津談判。英國來勢兇猛,本來要展示它的炮火威力的,但駐紮在舟山群島的英軍得上了傳染病,已有很多人死亡,查理義律急於結束在北方的停留,於是他接受琦善所提的條件:一、清政府承諾處罰辦事不公平的林則徐。二、清政府承諾再派大員到廣州,聽取英國商人的冤情。當查理義律和英國艦隊撤退後,曼寧對傳善竟以三寸不爛之舌,說退英夷,認為是天下奇才。於是把林則徐撤職,發配到邊遠的伊犁(新疆伊寧)充軍,任命傳善當欽差大臣兼兩廣總督,負責跟英國談判。
琦善事實上是一個飯桶,他於當年(一八四○)十一月到廣州。查理義律向他提出的不是什麼英國商人的冤情,而是最後通牒,除了要求立即恢復自由貿易外,還要求割讓香港(廣東新安縣南部小島)作為貿易根據地。琦善既不敢答應,又不敢報告旻寧,唯有乞靈於中國“官場”上的傳統手段,推拖敷衍,盼望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查理義律了解這種手段,他知道縱令談判一百年,也不能解決問題。明年(一八四一)一月,英軍發動攻擊,佔領虎門、穿鼻兩個要塞,琦善束手無策,只好在英國所提的文件上簽字,這就是《穿鼻條約》:
一割讓香港給英國,但稅收仍歸中國。
二補償沒收英國商人的鴉片價款銀幣六百萬兩。
三承認中英兩國的地位平等。
旻寧接到報告后,大為震怒,下令逮捕琦善,任命滿族另一位貴族奕山當總司令(靖逆將軍);湖南兵團司令官(湖南提督)楊芳當副總司令,率領他的精銳部隊一萬人,增援廣州。查理義律聽到琦善撤職的消息,知道事情發生變化,就命英軍發動攻擊,再度佔領虎門、穿鼻兩個要塞,軍艦直抵廣州城下,開炮轟城。奕山比琦善更糟,嚇得渾身發抖,不知道如何是好,完全依靠楊芳。楊芳是內戰時攻打白蓮教和回教變民的名將,對內很有辦法,對外便醜態畢露了。他發現英國艦隊在艦身動蕩之中發炮,仍能準確的擊中目標,認為那顯然是一種妖術。在民間故事裏,污穢的東西可以使妖術失靈,於是他就在廣州大肆騷擾,收集了大量的豬血羊血,以及糞便等物,羅列城頭。可是英國艦隊的妖術如故,炮彈的巨響終於使這一對總司令副總司令心膽俱裂,他們狼狽逃出廣州,乞求英軍不要進城,他們願立即付出白銀六百萬兩巨款,作為酬報。查理義律表示接受,他所以接受,並不是為了這六百萬兩,而是在等候英國政府對《穿鼻條約》的訓令。
英軍不進入廣州,使奕山認為事情已告結束,連《穿鼻條約》也不了了之。他向旻寧報告說:“英夷大將軍前來廣州上訴苦情,當商人把積欠他們的貨款六百萬兩付清后,即行退走。為了憐憫人民的困難,已暫時允許英夷繼續通商。”這也是“官場”的技巧之一,“瞞上不瞞下”,旻寧也再一次認為一切事情都已過去。
英國政府對《穿鼻條約》拒絕批准——其實中國當時已經廢除,英國縱使批准也必須使用武力才能教中國履行。英國認為香港稅收仍歸中國,不能叫做割讓,賠款只有六百萬兩,數目太少。於是把查理義律免職,另派朴鼎查爵士接替他的職務。朴鼎查的態度更為強硬,他到任后就率領軍艦十四艘,陸軍二千五百人,從澳門北上。首先攻陷福建廈門,接着北上浙江省,攻陷定海(浙江舟山),在鎮海(浙江寧波東北)登陸,又攻陷寧波(浙江寧波)。曾經宣稱要抽英夷的筋做馬鞭的華東戰區總司令(欽差大臣兼兩江總督)裕謙,於全軍覆沒后自殺。旻寧又驚又氣,任命宰相奕經出任東南戰區總司令(統籌東南沿海防務·揚威將軍),剿滅英夷。
次年(一八四二)春,奕經率二萬人精銳的大兵團,反攻寧波,被一千餘人的英軍擊潰,奕經僅逃出性命。英艦進攻乍浦(浙江平湖乍浦港),清政府最自豪的滿洲兵團,看見那些夷人的軍艦像山一樣逼面而來,上面噴着妖怪一樣的滾滾濃煙,天空一片漆黑,不覺的魂飛天外,竟然一鬨而散。英軍不久即攻陷上海,逆長江而上,再攻陷鎮江(江蘇鎮江),切斷江南運糧到北京的運河,然後再駛到江寧(江蘇南京),在江心停泊。朴鼎查提出最後通牒說,如果中國不接受英國所提出的條件,就開炮轟城。
清政府的將領對於一向瞧不起的英夷,現在已聞風喪膽,文職官員更驚慌失措,只求早日了結這樁公案。皇帝旻寧除了在奏章上批一些大言不慚的話,以顯示他的愚昧無知外,最後只好派大臣耆英當全權代表,在江寧(江蘇南京)城上豎起白旗,接受英國的條件,簽訂《南京條約》。
——英國以二千五百人,進入面積比它本土大五十倍,擁有四億人口的龐大帝國,竟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直到下世紀(二十)中日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歷時一百年之久,中國就是打的這種每戰必敗的仗。大黑暗使中國軍隊腐爛,武器窳敗,士氣消沉,用任何方法都無法振作,因為這不單是軍隊問題,軍隊不能孤立於政治之外。
五巨變
《南京條約》共十三條,下列是主要的內容:
一中國賠償英國鴉片損失和軍費白銀二千一百萬兩。
二中國割讓香港全部主權於英國。
三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個港口為商埠,允許英國設立官員(領事)駐札自由貿易(五口通商)。
四中英兩國地位平等,公文來往,用平等款式,中國不得再稱英國為英夷。
這是中國第一次簽訂的現代意義的戰敗條約,戰敗國當然倒霉——割地賠款。五口通商,也是一種正常的國際關係。英國從“英夷”升格到跟天朝同樣的地位,更顯示《南京條約》的平等意味,何況中國在事實上仍稱英夷如故,在心裏仍瞧不起如故。可是,《南京條約》的一些附約,接着簽訂,就不是那麼回事了。這些附約是:
一一八四二年,再簽《善後章程》八條。
二一八四三年,再簽《五口通商章程》十五條。
三一八四三年,再簽《虎門條約》二十條。
在這些名稱不一的附約中,有下列規定:
一英國人之間,或英國人跟中國人之間,任何爭執,英國人不受中國司法審判,而由英國官員審判(領事裁判權)。
二英國軍艦可在五個商埠停泊,保護商民。
三英國在五個商埠,可以租地建屋(到了一八四六年,英國在上海正式劃定區域,稱為租界。在租界地內,視同英國本土,中國不能行使主權。以後各國紛紛仿效,中國國內遂又有國)。
四中國以後給與其他國家任何利益,也應同時給與英國。
這才是真正的不平等條約,在這些附約中,英國利用中國清政府官員對國際事務的茫然無知,一半恐嚇,一半欺騙,使清政府在糊裏糊塗中任憑英國擺佈。而對引起戰爭的鴉片問題,反而像沒有那回事一樣,雙方誰都不提。英國是故意躲避形諸文字,因為用條約保護販賣毒品,將成為歷史上的污點;尤其中國一旦醒悟過來,要求互惠,英國勢將非常尷尬。清政府已精神恍惚,唯恐提起鴉片這個不祥之物,會招來更大的麻煩。就在這種誰都心裏有數,卻閉口不言的情況下,鴉片恢復進口,而且比從前進口更多,中國人吸毒的數目也瘋狂增加。
——到了本世紀(十九)末,大多數官員和稍富有的中國人,都沉湎在煙榻之上,我們應對這個烏煙瘴氣的社會景觀,保持深刻印象,才可以了解中國一天比一天陷於絕境的緣故,鴉片的普及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閉關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門,從此被英國的軍艦大炮打開,再不能複合。接着美國總統泰勒派遣全權大使顧盛,拿着一封“孤統攝二十六邦”的圖書,乘軍艦到了廣州,清政府官員已成了驚弓之鳥,急忙跟他簽訂《望廈條約》。法國軍艦像逐臭的蒼蠅一樣,也聞風而至,清政府代表耆英鼓起膽量,稍為表示遲疑,法艦就開到廣州海面示威,宣稱將北上攻擊舟山群島,耆英也急忙跟他簽訂《黃埔條約》。又接着是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普魯士(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荷蘭、丹麥、瑞典等等,一些中國曾經聽說過,或從沒有聽說過的彈丸小國,在過去就是前來進貢也不見得夠資格的,現在排隊而來。清政府手忙腳亂,無法招架,於是只要他們能報出一個國名,清政府就一一跟他們簽訂條約。所有這些條約中,都有“利益均沾”條款,他們雖沒有把中國打敗,結果卻每一個都是戰勝國,跟蝗蟻一樣叮在中國身上吸血,凡英因在《南京條約》附約中所享有的片面最惠國特權,諸如領事裁判權、軍艦護僑權之類,他們也都同時獲得。在這些彈丸小國眼睛中,中國是一個土頭土腦的大肥佬,如果不乘機坑騙一下,簡直良心上過不去。
這是自從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從沒有過的巨變,中國所面臨的差不多全是中國一向自負的傳統文化中所沒有的東西,不但軍艦大炮從來沒有,連隨着軍艦大炮帶進來的新思想新觀念也從來沒有。中國固有的生活方式和固有的意識形態,開始受到強有力的西洋生活方式和西洋意識形態的無情衝擊。
在生活方式方面,諸如:意識形態方面,大部分屬於士大夫階層的儒家系統思想,和農業封建的適應思想,諸如:
上列的這些固有的文化傳統,從沒有人懷疑過它們的價值和正當,更沒有人反對,偶爾有人反對,力量也非常微弱,或者被政治力量迅速壓制。但現在開始面對着尖銳而猛烈的挑戰。
——衝擊和挑戰立刻遇到反應,衛道之士前仆後繼的去保衛它們。但是,他們保衛得越努力,中國脫胎換骨的時間,也就是使中國新文明誕生的陣痛時間,也越延長。中國所受的傷害,也因之越大。舊傳統的生活方式一直到二十世紀清政府被推翻,滿族人被趕下金鑾殿,才算革除。但舊傳統的意識形態,直迄二十世紀末葉仍餘波盪漾。
六太平天國
五口通商使外國貨物像潮水一樣湧進中國,中國農村經濟結構,受到嚴重破壞。鴉片普及到窮鄉僻壤,它所產生的影響,跟禁煙前林則徐等一些禁煙人士所預料的完全相同,而清政府照舊冥頑不靈,並沒有從鴉片戰爭中吸收任何教訓,猶如醬缸中的樹木不能吸收任何養料一樣。高階層統治群,包括皇帝在內,住在婢僕如雲的小天地中,眼睛從看不見怪模怪樣的西洋人,也看不見被產的農村和農民們的悲慘流離,他們依然歌舞昇平,從不去想中國為什麼如此衰弱和如果再發生戰爭時,中國如何抵禦那些軍艦大炮。
但歌舞昇平僅只屬於統治階層。惡化中的官逼民反,卻繼續惡化。而且因為對外國作戰失敗,清政府的紙老虎已被戳穿。四面八方的民變,更如火如荼。最大的一支民眾武力,由基督教徒洪秀全領導,爆發的時間在鴉片戰爭結束之後第八年,即1850年。爆發地點在廣西的桂平縣金田村。
洪秀全是花縣(廣東花都)人,花縣屬於說古中原話的客家人的縣份。跟當時每一個知識分子一樣,他自幼就接受儒家系統教育,熟讀儒書,立志遵循科舉程序,上進當官。可是,他到廣州參加了四次考試,卻連士大夫最低級的“秀才”頭銜,都沒有得到。後來他接受了基督教的信仰,崇拜耶穌所描繪的天國中的太平景象,成為一個狂熱的教士。他創立“上帝會”,宣稱耶穌並不是獨生子,他還有一個弟弟,就是洪秀全。洪秀全認為上帝是天父,耶穌當然是天兄。他把家中供奉的佛教神像和儒書以及孔丘、盂軻的牌位,全部搗碎燒掉。
這種舉動,使社會震駭,衛道之士群起攻擊他,他逃到廣西,跟他的門徒馮雲山深入桂平縣紫荊山,向山上那些來自廣東的客家燒炭工人傳教,信徒數目急劇地增加。廣西連年發生旱災,民變蜂起,就在一八五○這一年,一省中就有九支民眾抗暴武力,每支都擁有千餘人或七八千人。省長(巡撫)鄭祖琛又是一位有名的贓官,迫使那些不肯參加民變的人也不得不參加。洪秀全就把他的信徒組織起來,成立太平軍。
清政府用它那些腐敗不堪的軍隊首先討伐太平軍,包圍洪秀全所在地金田村。次年(一八五一),太平軍突圍北上,攻陷永安(廣西蒙山),就在永安宣佈建立太平天國,洪秀全被尊為天王,作為太平天國的元首。他把他的五位傑出的助手,都加封王爵。
再次年(一八五二),太平軍放棄永安,攻陷全州(廣西全州)。進入湖南省后,攻長沙失敗,於是繞過長沙北上,攻陷岳州(湖南嶽陽)。在岳州,他們從地下掘出十七世紀吳三桂所埋藏的巨炮,實力陡然增加,立即攻陷湖北省的重鎮漢陽(湖北武漢長江北岸)。
——吳三桂埋藏的巨炮,已是二百年前的古董了,卻竟然派上用場,仍能在戰場上發揮威力,說明清政府軍隊在二百年中,毫無進步。
一八五三年,太平軍攻陷湖北省城武昌(湖北武漢)。順長江東下,最後攻陷江南最大的城市江寧(江蘇南京),定為國都,改稱天京。
太平天國的政治號召,可分為下列三項:
一把滿族人逐出中國。
二取消大部分不合理的生活方式。
三建立一個基督教的社會。
在這種要求下,太平天國做出種種使守舊的頑固派痛心的劇烈改革,諸如:禁止婦女纏足;禁止吸食鴉片;禁止崇拜偶像和崇拜祖先;禁止娼妓;禁止男子娶妾;禁止人口買賣;禁止飲酒;禁止賭博;禁止迷信巫師巫婆;割掉辮子;厲行土地改革;創立田畝新制度;收土地為國有;照人口平均授田;創立新曆法,廢止陰曆,改用陽曆。這一連串的措施,使中國平空躍進到一個新的境界,清政府對這個跟普通民變不同的新生力量,大起恐慌。一八五三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不久,就派出兩支大軍北伐,第一軍由大將軍林鳳祥率領,由天京出發,挺進到距天津只三十公里的靜海縣獨流鎮,引起北京清政府震動。第二軍由大將軍曾立昌率領,由安徽安慶出發,挺進到山東省臨清州。但這兩支北代兵團卻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沒有援軍,也沒有補給供應。一八五五年,第一軍退到直隸省(河北省)東光縣的連鎮覆沒,第二軍退到山東省西南境潰散。
北伐失敗,使太平天國推翻滿清政府,而由自己統一中國的希望破滅。並由於下列三項原因,迅速沒落。
其一清政府在滿洲正規軍瓦解后,乞靈於漢人的民兵(團練),即地方性的自衛組織。清政府一位漢人副部長(侍郎)曾國藩正在他的故鄉湖南省湘潭縣為他死去的老娘守三年之喪。他是一個典型的儒家系統士大夫,對太平天國破壞那些固有生活方式的行為,強烈地反感。他以恢復傳統生活方式——他稱之為“維護名教”,作為政治號召(他竭力的避免提到向異民族效忠的尷尬問題),組織以湖南省人為主體的湘軍,攻擊太平天國,成為太平天國唯一的勁敵。
其二太平天國以基督教立國,雖然天父、天兄之類已經嚴重的離經叛道,但西方那些基督教國家,卻十分興奮,又加上對清政府的惡感,他們都盼望太平天國成功。一八五三年,法國大使朵博爾隆到天京晉見洪秀全,對太平軍的嚴格紀律,以及安定的社會秩序,至為驚異。可是,太平天國成長得太快,所有的領導人物,對國際局勢,跟清政府那些酒肉官員同樣的茫然無知,他們不知道利用外國的援助。而清政府和湘軍中的若干將領,卻已覺悟到跟外國人結合的有利影響。於是本來可以幫助太平政府的西洋力量,反而倒轉過來幫助清政府。
其三最主要的是,太平天國由廣西起兵到天京定都,只不過短短的四年。領導階層固然都是傑出的人物,但他們的成功過於迅速,從燒炭工人貧農,轉眼間成了帝王將相,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可以說沒有經過嚴重的折磨和必須的訓練,使他們不能適應新的形勢。定都天京后不久,他們就走上黃巢、李自成的覆轍,立即開始腐敗,習慣於他們所反對的墮落生活,而且被權力擺佈得發狂,開國的領袖們大部分死於自相殘殺。
——任何新興力量都有兩個最致命的危機,一是腐化,完全背棄他們最初的革命精神和奮鬥目標。一是不能團結,發生一連串自斬手足式的內鬥。太平天國如果在這兩方面不失敗,士大夫的民兵和外國人的干預,都不足以使他們失敗。
在這三種壓力下,太平天國終於不支。一八六四年,南京已被曾國藩的湖南兵團(湘軍)包圍了三年,洪秀全在圍城中逝世,他的兒子洪(王真)繼承王位。不久城破,太平天國最後一位新崛起的優秀將領李秀成,保護洪(王真)突圍,但被湖南兵團衝散,洪(王真)失蹤,李秀成被曾國藩擒獲。李秀成被擒后偽裝屈服,親筆寫了一篇供詞,要求曾國藩派他去向仍散佈在南中國各地的太平軍招降。但曾國藩顯然不願跳進這個圈套,所以仍是殺了他。
李秀成死,太平天國滅,建立政權十四年。
太平天國所作的改革,至少使中國躍進一百年。而現在纏足、辮子、娶妾、吸食鴉片,以及等等其他被維護的“名教”,一一恢復舊觀。只有一件沒有恢復,那就是清政府手中的軍權,從此轉移到漢人手中。
七捻軍·回變
太平軍引發的戰爭限於南中國。
北中國的戰爭同樣激烈,它是捻軍發動的。捻軍比太平軍起兵為早,而結束卻晚。
捻,作動詞用時,指用大拇指和食指把紙片或棉絮搓成一條線樣形狀的動作。作名詞時,意思是指“一小撮人”。本世紀(十九)初葉,淮河南北兩岸廣大的地區上,民間燒香拜佛,往往以一小撮人為一個團體,從事迎神和驅逐疫鬼的工作,一小撮人就稱為一捻。他們在實質上是白蓮教,但表面上不是。官員的貪污和水災旱災造成的饑饉,迫使農民大批離開土地,加入這種燒香拜佛的團體,到處流亡乞食。在乞不到食時,就向地主富戶和官員士大夫家劫掠。清政府把他們當作盜匪剿捕,他們飄忽不定,用游擊戰術抵制。
一八一四年,清政府聽說捻軍的領袖是一位名叫王妞子的女人,下令通緝,結果通緝不到。但經過這次打草驚蛇的搜捕騷擾,捻軍遂逐漸由小股合併為大股,練成勁旅。當時清政府正在對付天理教和其他更嚴重的民變,對搶軍沒有採取更進一步的行動。
到了五十年代,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江蘇南京),捻軍領袖張洛行以安徽省蒙城縣雉河集(安徽渦陽)為根據地,接受太平天國的封爵,分兵四齣,攻城略地。清政府把征討太平天國的責任交給曾國藩的湖南兵團(湘軍),用漢人打擊漢人。而由滿洲兵團對付捻軍,他們認為捻軍比較脆弱。
一八六三年,張洛行被叛徒苗沛霖出賣,擒獻給清政府以殘暴聞名的剿匪總司令僧格林沁。張洛行的侄兒張總愚繼續作戰,於兩年後的一八六五年,即太平天國覆亡的次年,在曹州(山東菏澤)把僧格林沁擊斃。清政府最後一張王牌輸掉了,不得不再依靠漢人,命曾國藩跟另一位也是民兵出身,被稱為“淮軍”(以安徽省人為主)領袖的李鴻章,乘消滅太平天國的餘威,負責對付捻軍。
一八六六年捻軍被清軍攔截,分為兩支。張總愚親率一支進入陝西省,稱為西捻。另一領袖賴文光率領一支進入湖北省,稱為東捻。一八六七年,東捻挺進到揚州瓦窯鋪(江蘇江都),在清軍雲集下覆沒。明年(一八六八),西捻折回山東省,在在平縣迷失道路,陷入黃河跟運河間的泥沼地帶,也全軍覆沒。
捻軍戰爭歷時五十五年,而最後十六年輾轉華中各地血戰。他們沒有最高的政治指導原則,也沒有崇高的理想,只盲目地攻擊清軍或被清軍追逐,只能騷動,不能成功。
在中國的中部地區,即以甘肅蘭州為中心的廣大範圍,跟太平軍和捻軍興起的同時,則有伊斯蘭教徒的叛變。
中部地區的伊斯蘭教徒,跟西部地區(新疆省)的伊斯蘭教徒,最大的差異是,西部的伊斯蘭教徒大部分是維吾爾人,他們幾乎全部保持固有的風俗和言語。中部的伊斯蘭教徒據說他們的祖先是阿拉伯人,於一千年前的八世紀唐王朝時,遷居中國,現在除了宗教信仰這一點之外,其他都已徹底華化,但在相貌上仍顯露着阿拉伯血統,跟漢人比較起來,他們的鼻子較高,鬍子較多。
中部伊斯蘭教徒的行動分佈三個地區:
一雲南省一八五五年,雲南回民領袖杜文秀在大理縣(九世紀時南詔王國的國都)起兵。
二陝西省一八六二年,陝西回民領袖任武,在渭南縣起丘
三甘肅省一八六二年的同時,甘肅回民領袖馬化龍,在金積堡(寧夏吳忠金積鎮)起兵。
雲南省除了省城昆明外,其他縣份幾乎全都叛變。但伊斯蘭教徒內部的分裂使他們轉勝為敗,也使那個當時漢人很少的地區免去像越南一樣脫幅而去。到了一八七二年,清政府軍攻陷大理城,歷時十八年的混戰結束。
陝西省伊斯蘭教徒的武裝力量比較小,但因接近關中(陝西省中部)重鎮西安——千餘年的故都的緣故,影響卻超過雲南百倍,清政府軍總司令(西安將軍)多隆阿,在進攻囗(廠至)(陝西周至)縣城時被擊斃,滿洲貴族已第一千次的被證明腐敗無能,只好改派湖南兵團的另一位漢人將領左宗棠繼任。一八六八年,最後一位變民領袖(但他卻不是伊斯蘭教徒)董福祥投降,歷時七年的混戰結束。
甘肅省的回變規模最大,從東到西一千二百公里的省境之內,跟雲南省的情形相同,除了省城蘭州外,其他城堡都響應馬化龍的號召。左宗棠於解決陝西省的回變之後,即行西征。一八七○年,攻陷金積堡(寧夏吳忠金積鎮)。一八七三年,攻陷碾伯(青海樂都·大分裂時代南涼王國的國都)、肅州(甘肅酒泉·大分裂時代北涼王國的國都),歷時十二年的混戰結束。
八英法聯軍
焦頭爛額的清政府正困於激烈的內戰時,又因為過度的愚昧,引起致命的英法聯軍戰爭。
中美《望廈條約》上,有十二年期滿再行修訂的條款,中英《南京條約》卻沒有。但中英《南京條約》、中法《黃埔條約》卻有利益均沾條款,所以也就等於有這個條款。
一八五四年——距中英《南京條約》一八四二年簽訂,已十二年;距中法《黃埔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一八四四年簽訂,已十年。英法兩國公使向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要求就修約事宜,舉行談判。清政府那時還沒有外交部,對各國的外交事務,不在中央政府所在地的北京處理,而由在廣州的兩廣總督負責,這種畸形的形態,說明清政府的心理,那就是把這種棘手的事推的越遠越好。葉名琛是一個傳統的腐敗老官僚,昏聵顢顬預而又自以為很聰明,他對外國人的態度是,一律拒絕接見,管你是普通商人或代表國家的使節,用以表示他的尊貴和對皇帝的忠貞。法國駐華公使布爾隆(注意到這一點,那時的外國駐中國使節是住在廣州的)自一八五二年來中國,到一八五五年回國,四年之間,屢次要求進見葉名琛,都見不到一面。美國駐華公使史派克自一八四六年到一八四八年,自一八五○年到一八五二年,兩次共六年之人,也無法見到葉名琛。接替他的新任公使馬歇爾於一八五二年到職,請葉名琛指定日期呈遞國書,直到一八五四年離任,連個回信都沒有得到。
在這種外交形態下,英法修訂條約的要求,如果能得到反應,那才是天大的怪事。英法兩國公使當然也了如指掌,他們早已洞察到中國官場的伎倆,所以在向葉名琛提出要求,完成這種外交上的例行程序后,就一齊北上,到了天津,向清政府提出,准許兩國的使節進駐北京,再准許開放天津跟廣州一樣成為通商港口。皇帝晏寧看到報告后,氣得死去活來,尤其對於外國使節長期駐在北京的一項,認為自從他祖宗創建清王朝以來,還沒有聽說過比這更荒謬的事。
英法兩國發現,除非使用武力,不能達到目的。
用武力必須有一個借口,而借口來了。一八五六年,廣東省的巡邏艇在珠江口截住一艘實際上是中國人所有,但在香港註冊,掛着英國國旗,名叫亞羅號的船隻,逮捕了船上十二個中國人,並把英國國旗拔下丟掉。巡邏艇水兵顯然不知道國旗的意義,因為中國那時候還沒有國旗。英國領事巴夏禮向葉名琛要求釋放那十二個人,並用書面道歉。葉名琛倒是把十二個人釋放了,但對道歉的要求好像沒有見到一樣。於是英艦轟擊廣州,廣州人民在憤怒中縱火焚燒英國商館,高呼“殺盡蠻夷,不留一人。”英國國內得到消息,輿論激昂。
法國也在焦急的尋找借口,借口也來了。就在同一年(一八五六),法國籍天主教神父馬賴在廣西西北部荒僻的西林縣,被西林縣政府的官員當作江洋大盜斬首。法國立即跟英國採取共同行動。
次年(一八五七),英法聯軍向葉名琛提出最後通牒,要求十日內舉行談判。葉名琛用官場上的特技“推”、“拖”手段應付。十日期限到了,聯軍攻擊,廣州陷落,葉名琛被生擒。
——葉名琛跟四世紀淝水戰役晉政府的宰相謝安,是從一個模子澆出來的人物,唯一不同的是,葉名深缺少謝安那種好運氣。所以謝安在恍恍惚惚中成功,葉名琛卻在恍恍惚惚中失敗。謝安用郊遊和下棋表示他的胸有成竹和從容不迫,葉名琛用的是扶乩拜神和睡大覺。葉名琛被捉住后,英國把他送到印度囚禁,於明年(一八五八)逝世。但恨他誤國的一些中國人大卻堅持說,他被英國當作一種奇異的動物,裝在木寵之中,運到各國展覽。其實這種憤怒不見得公平,如果顢頇的官員都要接受這種待遇的話,大黑暗時代中的千千萬萬官員,包括清政府的皇帝在內,恐怕沒有幾個不具備被展覽的資格。
次年(一八五八),英法聯軍艦隊北上,攻陷大沽,進逼天津。清政府不得不接受修約的原則,由宰相桂良到天津跟隨軍而來的英法公使談判。二十八歲的年輕皇帝奕(曼寧的兒子),仍嚴厲地拒絕外國使節進入北京,而英法堅持非進入北京不可。桂良被擠在夾縫中大為狼狽,於是他企圖用國內的官場詐術來解決,在給奕囗的報告上說:“(現在跟他們簽訂的條約),並不作為什麼真憑實據,不過借這幾張紙,暫時打發他們把軍艦從港口撤退。將來如果不願履行,只要說我辦理不善,嚴加治罪。所謂條約,就成為廢紙。”
桂良是簽字了,這項在簽字時清政府就預備背信的《天津條約》,包括下列重要事件:
一英法兩國派遣使節駐紮北京,中國派遣使節駐紮倫敦、巴黎。
二開闢牛庄營口(遼寧營口)、煙台(山東煙台)、台灣(台灣台南)、淡水(台灣台北)、汕頭(廣東汕頭)、瓊州(海南瓊山)為通商港口。
三中國賠償英法軍費銀幣六百萬兩(英四百萬兩,法二百萬兩)。
四英法商船可自由航行中國內河。
五中國重申不得再稱呼西洋人為夷狄。
六雙方政府批准后,明年(一八五九)在北京換約。
皇帝奕囗對真正喪權辱國如內河航行的條款,毫不在意,獨對外國使節進駐北京這件事,認為是一種不能忍受的奇恥大辱。所以等到英法聯軍艦隊一走,他就下令迅速重建大沽炮台,指派七年後死於捻軍的親王僧格林沁率領他的精銳兵團,沿海佈防。
第二年(一八五九),換約時間已到,英法兩國公使乘軍艦抵達大沽。清政府通知他們,大沽已經設防,不能通行,請改在大沽北面十五公里的北塘登陸。兩國公使眼中根本瞧不起清政府的所謂設防,不肯接受勸告,逕行在大沽上岸,大沽炮台開炮射擊,英法艦隊應戰,雖然有美國軍艦在發現英法艦隊情況緊急時,突然參戰相助,向中國發炮,但英法艦隊仍然失敗,其中四艘沉沒,六艘重傷,狼狽逃走。
美國軍艦這種暴行,清政府連抗議都沒有提出,因為它根本不知道美國軍艦已違犯國際公法。清政府大小官員像呆瓜一樣,白挨了悶棍,還不知道它是悶棍。
然而,無論如何,總算是把英法艦隊擊退,這是鴉片戰爭以來一次對外戰爭的勝利,使花花大少型的皇帝、葉名琛型的官員和士大夫階層,雀躍歡呼。一致認為已經重振了天朝的威風,把夷狄制服,從此天下太平。
第二年,一八六○年,英法艦隊捲土重來,猛烈的炮火摧毀了大沽炮台,陸軍登陸后即攻陷天津。但住在皇宮女人堆里、已三十歲的皇帝奕囗,信心卻非常堅強,看見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的國書譯文上,有自稱“朕”的字樣,不禁冷笑,在一旁批註說:“夜郎自大”。下令僧格林沁,要他對英法聯軍:“迎頭痛擊,把醜類全部殲滅。”
然而僧格林沁兵團沒有力量支持奕囗的冷笑,不斷敗退,天津與北京間軍事重鎮楊村(天津武清)失守,英法聯軍距北京只剩下八十公里,奕囗跟他老爹旻寧一樣,除了在報告上批一些大言不慚的話外,別無他法。最後,只好聲明願意接受《天津條約》。可是,當三國正要簽字時。英國代表巴夏禮忽然提出“可怕的”條件,那就是在條約批准換約時,所有的國書都要由使節親自呈送給國家元首。那就是說,外夷蠻官竟然企圖跟天朝皇帝面面相對,這簡直比使節進駐北京的要求更使得奕囗暴跳如雷,因為那些夷狄在面對面時一定拒絕下跪,而下跪磕頭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文化之一,有二千餘年的悠久歷史,任何有天良有見識的愛國人士,都不允許它受到破壞。
清政府的談判代表,奕囗的弟弟奕訢親王發現毛病就出在會講中國話的巴夏禮一個人身上,他認為如果把巴夏禮排除,英法聯軍便失去了靈魂。於是他下令逮捕巴夏禮。
——跟巴夏禮同時被捕的隨從人員,共三十九人,囚在北京監獄。中國傳統式的監獄是恐怖的,在一個沒有人權思想,沒有良好刑事訴訟的社會,必然如此。後來,當清政府被迫把巴夏禮釋放時,只剩下三十四人;十數天的囚禁中,五人死於獄卒的酷刑。
逮捕巴夏禮促使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僧格林沁兵團在距北京十五公里的八里橋地方崩潰,奕囗逃出北京,逃到北方為避暑之用的熱河(河北承德)。有趣的是,英法聯軍這時反而停止前進,提議再度談判,為的是恐怕談判代表奕訢親王也跟着跑掉,他們便找不到談判對象了。奕訢完全屈服,把巴夏禮釋放,在北京城上豎起表示投降的白旗,迎接英法聯軍入城。這不是北京第一次對外國陷落,卻是第一次對歐洲國家陷落,而這敵人的總數不過只有一萬六千人。英軍為了報復巴夏禮所受的虐待和他的隨從們在監獄中的慘死,把一股怒氣出到北京郊外中國皇帝豪華別墅圓明園上。縱火焚燒。圓明園是清政府用中國人民的血和淚築成,作為皇帝一個人和他周圍女人們專用的遊逛和娛樂場所,現在化成一堆瓦礫。
逃到熱河的奕囗羞愧而沮喪,他發現僅只在大臣的奏章上批一些大話不能贏得勝利,他授權給他弟弟奕訢親王,答應英法聯軍所提出的全部條件,只求聯軍早日退出北京。奕訢,這個二十餘歲、面色蒼白的青年,又氣又怕,終於戰戰兢兢地跟英法聯軍分別簽訂《北京條約》。
《北京條約》,包括下列重要事項:
一《天津條約》除賠款一項外,其餘繼續有效。
二中國賠償英法軍費白銀一千六百萬兩(英法各八百萬兩)。
三割讓九龍半島給英國。
四各國使節進駐北京,並覲見皇帝。
五增開鎮江(江蘇鎮江)、漢口(湖北武漢)、江寧(江蘇南京)、九江(江西九江)、天津為通商港口。
六允許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內地傳教,並有權購置房屋田產。
英法徹底勝利,清政府執政下的中國徹底失敗。但取得重大利益的英法帝國主義,對太平天國的立場卻因之轉變,認為太平天國是他們既得利益的最大阻礙,遂轉而積極幫助給他們既得利益的清政府;對清政府而言,卻是一種意外的收穫。
九俄國攫取九十八萬平方公里疆土
英國攻陷廣州,生擒葉名琛后的第二個月,也就是一八五八年的春天,距廣州三千公裡外遙遠的北方,俄國西伯利亞東部總督木里斐約夫,向中國清政府提出建議,要求准許俄國駐華公使前往北京,跟清政府商談共同對付英國的策略,一方面也“順便”商談重新劃定兩國的邊界。
俄國自從上上世紀(十七)《尼布楚條約》,被中國阻擋,不能前進,到本世紀(十九)止,將近二百年,兩國漫長的邊界上,一向保持靖寧。然而,中國因大黑暗反撲,日益衰弱——一個國家,尤其是一個大國過分衰弱,就是一種不可原諒的罪惡,因為它能引誘其他國家的侵略狂熱。本世紀(十九)四十年代,穆拉維約夫曾派人秘密潛越邊界,調查黑龍江沿岸情況。五十年代時,他親自出馬,乘汽船深入中國領土,到黑龍江畔重鎮璦琿城(黑龍江黑河)。在璦琿城,他親眼看到中國軍隊的裝備,不禁大吃一驚。璦琿城當時駐軍一千餘人,只有少數十七世紀進攻雅克薩城時所用的舊炮,這在西洋各國早已送到博物館了;也只有少數士兵有鳥槍,大多數士兵都手持長矛,背負弓箭。穆拉維約夫認為,對這種一百六十年之久都不進步的國家,如果不馬上發動侵略,簡直死不瞑目,俄國沙皇政府支持他的主張。
清政府對所有的外國都不相信,當然不願接受俄國的建議去對抗英國,至於“順便”重劃邊界,清政府聲嘶力竭的聲明說,《尼布楚條約》是“鳴炮誓天”的萬年和約,用不着再談。可是鑒於拒絕英法修約的後果,對俄國不敢堅持到底,於是命黑龍江軍區司令(黑龍江將軍)奕山為全權代表。奕山就是十七年前在廣州以白銀六百萬兩巨款向英軍贖城的那位渾身發抖的滿洲權貴,用這種人跟外國辦理外交,結果如何,是可以預知的。談判開始后不久,穆拉維約夫就看出奕山不過是一個膿包,毫無忌憚地告訴奕山說,中國應該交出黑龍江以北土地,兩國即以黑龍江為界。然後把用俄文和滿文寫好的條約交給奕山,要奕山簽字。奕山最初不肯,一味自說自話的重申《尼布楚條約》是萬年和約,僵持了兩天,穆拉維約夫放下面孔,宣稱奕山應負一切談判破裂的責任,就回到停泊在江心的俄國軍艦上睡覺去了。奕山在璦琿城中心神不寧,夜間登高向江心眺望,只見俄艦上燈火齊明,而耳邊又彷彿聽到什麼地方傳來隆隆的炮聲,他嚇得第二次渾身發抖,好容易盼到天亮,立即派人去請穆拉維約夫駕臨璦琿繼續談判,穆拉維約夫反而端起架子,拒絕見面,只把已寫好的條約交給去請他的人帶回,奕山更加六神無主,迫不及待的簽了字。
這就是著名的中俄《璦琿條約》,內容只有兩條,規定中俄在東方的疆土,以黑龍江為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六十四萬平方公里中國的廣大領土,包括中國人為它兩次流血並取得決定勝利的雅克薩城在內,不明不白的被俄國詐欺而去。而且又規定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由俄國跟中國共管。
《璦琿條約》的簽訂,使俄國喜出望外,它發現清政府比它想像的還要愚蠢無知,所以渴望再有機會跟清政府談判,如果能天天都在談判,那就更好。
第二次機會閃電般來了。《璦琿條約》於一八五八年四月簽訂,五月間,英法聯軍進攻大沽,俄國駐華公使普提雅廷趁熱鬧趕到天津,通知清政府說,如果把滿洲(東北三省)沿海割讓給俄國,就可以阻止英法聯軍進攻滿洲腹地,普提雅廷在照會中特別表明心跡說:“俄國軍隊進駐沿海,並不是欺凌中國,而是完全為了中國的利益。”清政府代表桂良稍微表示不敢接受這種幫助,普提雅廷咆哮說:“俄國一心一意為了中國好,如果中國不給面子,我們從此不再管這一類的事。”清政府恐怕俄國參加英法聯軍,經過討價還價的談判,最後終於簽訂中俄《天津條約》,比勞師動眾才獲得簽字的英法《天津條約》,還早十五天,距《暖渾條約》,也同樣只十五天。它的重要內容如下:
一開闢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台灣(台灣台南)、瓊州(海南瓊山)為通商港口(七口通商)。
二利益均沾條款適用於俄國。
三中俄兩國未定邊界,重新勘定(中國西北疆土喪失的伏筆)。
俄國還要求割讓烏蘇里江以東領土,桂良心神恍惚,口頭上連連應允。口頭上的應允雖然沒有法律上的效力,但有鼓舞俄國要求再舉行談判的效力。
兩年後,一八六○年,英法聯軍進入北京,俄國前任駐華公使伊格那提耶夫也狐假虎威,進入北京,向失魂落魄的奕訢親王,表示他有辦法使英法聯軍撤退,但中國必須把烏蘇里江以東領土正式割讓給俄國,作為酬謝。
英法聯軍所以發生,跟鴉片戰爭所以發生一樣,都基因於清政府對當代國際社會,連最低的基本常識都沒有。英法聯軍的目的只求清政府履行《天津條約》,並無意打進中國的首都。既然陰差陽錯打進了中國首都,一則缺少冬天裝備,一則又怕清政府瓦解,妨礙他們的商人做生意。所以一心一意希望早日簽訂和約,早日撤退。清政府官員對這些一無所知,每日憂心忡忡、唯恐英法長期佔領。在簽約之後,英法聯軍本要依限撤退,偏因內部一點小事,延緩了幾天,奕訢就慌了手腳,認為是俄國從中搗鬼,他向皇帝奕囗報告說:“恐怕俄夷之事一天不解決,英夷的兵一天不走。”就又暈暈忽忽地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
一、割讓烏蘇里江以東土地給俄國。
二、中俄兩國在中亞,以山脈河流自然形勢,和中國哨兵站為邊界。
三、俄國在喀什噶爾(新疆喀什)、伊犁(新疆伊寧)、塔爾巴哈台(新疆塔城)自由貿易,並有購地建屋,和傳教之權。
烏蘇里江以東領土有三十四萬平方公里,包括海參崴在內,在俄國的詐欺下,又莫名其妙的全部喪失。
中國既沒有被俄國打敗,俄國也沒有費一槍一彈,只憑恐嚇和詐術,就硬生生的奪取了九十八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是日本面積的兩倍半,而且這還是第一批,更多的恐嚇和詐騙還在後面。這不像是真實的國際交涉,倒像是一篇童話故事。
十新疆的脫離與收復
太平天國覆亡的那一年(一八六四),西北的新疆地區,又爆發更嚴重的反抗戰爭。
陝西回變領袖人物之一的妥明從陝西到了新疆天山北路的重鎮烏魯木齊,住在烏魯木齊軍區副司令(參將)索煥章家中,企圖發動另一個回變,以打擊已失去控制力的清政府。恰巧軍區總司令(都統)平瑞正向各縣徵收捐稅,稅吏馬金、馬八都是伊斯蘭教徒,貪污暴虐,各縣漢人紛紛起來反抗。馬金、馬八反而倒打一耙,指控這是抗暴的漢人有計劃的要消滅伊斯蘭教徒,號召伊斯蘭教徒用武力對付。古城(新疆奇台)首先發生流血械鬥,索煥章乘着混亂,把平瑞殺掉,擁戴妥明當王,建立獨立政權。
明年(一八六五),另一位從陝西逃到天山南路的陝西回民領袖金相印,在喀什噶爾(新疆喀什)暴動,把清政府的官員p走。天山西麓,位於中亞的浩罕王國(烏孜別克浩罕)派了它的大將阿古柏,帶着維吾爾人伊斯蘭教徒領袖大和卓木布士爾克(可憐的張格爾之子),率領強悍善戰的安集延(烏孜別克安集延)兵團,進入中國領土,援助金相印。浩罕人也屬於維吾爾民族,於是漢人伊斯蘭教徒跟維吾爾人伊斯蘭教徒合流。
布士爾克在喀什噶爾稱王,他既沒有才能而又想干預阿古柏的軍權,兩年後(一八六七),阿古柏政變,把布士爾克逼下寶座,送去阿拉伯半島麥加朝聖。阿古柏登位,稱畢調勒特可汗,建立哲德沙爾汗國。一八七○年,阿古柏北伐,攻陷烏魯木齊,當了七年王的妥明在逃亡途中死掉,阿古柏遂統一了新疆全境,只伊犁(新疆伊寧)地區除外,伊犁於一八七一年被俄國突擊佔領。
阿古柏的龐大汗國很快的就跟英俄兩國締結通商條約,又跟當時伊斯蘭教教主蘇丹所統治下的土耳其帝國,建立密切關係。二百萬平方公里的新疆,事實上已與中國脫離。
一八七三年,甘肅回變結束,陝甘總督左宗棠向中央要求收復新疆。新疆這時脫離中國已經十年,分裂的形勢已經形成,清政府高級官員對這個棘手問題,像對一顆病牙一樣,小心翼翼,沒有人敢去碰它。如今左宗棠提出收復國土的嚴正主張,使他們不得不正視現實。當權的高級官員分為兩派,一派稱海防派,以討伐捻軍的安徽兵團(淮軍)首領李鴻章為主,認為中國的外患,來自海洋,所以主張加封阿古柏為國王,使他像朝鮮、越南一樣,永作中國的藩屬,也就是說,這一派主張把新疆放棄。另一派稱塞防派,以湖南兵團(湘軍)首領左宗棠為主,他在給中央政府的報告上說:“保衛新疆就是保衛蒙古,保衛蒙古就是保衛北京。”他和他的朋友主張必須收回新疆。
最後塞防派勝利,一八七六年,左宗棠的西征大軍攻克烏魯木齊,天山北路光復。英國駐北京的公使烏亞德要求清政府允許阿古柏獨立,以保持中亞的和平。這時清政府已不敢再把外國當作夷狄,而且已逐漸生出一種恰恰相反的自卑感,對所有外國,尤其對英國,心懷畏懼。連中國駐英公使,在當時思想最新最進步的郭嵩燾,也都同意這是一個妥善的辦法,以免觸怒英國。但左宗棠竭力反對,他說:“英國愛護阿古柏如果出於真心,為什麼不把印度割讓給他?”
明年(一八七七),左宗棠的西征大軍越過高插雲霄的天山山脈南下,阿古柏無力抵抗。而浩罕王國在前一年已被俄國并吞,阿古柏也得不到外援,進退失據,就在庫爾勒城服毒自盡。他的兒子們跟四世紀大分裂時代後秦天王姚興的兒子們一樣,大敵當前而仍拒絕團結,反而誓不並存,互相殘殺。結果在內鬥中勝利的一方——阿古柏的兩個年輕兒子和三個孫子,被左宗棠的西征大軍捕獲,用酷刑磔死。
新疆脫離中國版圖十四年之後,再入版圖。
——回溯十五肚紀交趾省(越南北部)因民變而永遠失去的往事,阿古柏跟黎利沒有兩樣。新疆面積十倍于越南北部,最後仍回到中國,主要靠塞防派一批英雄堅定的立場和左宗棠以下將領們卓越的軍事指揮。歷史上得失之間,往往間不容髮。
——中亞所有的獨立王國,在本世紀(十九)全被俄國征服。阿古柏以一個浩罕人在中國國土建立汗國,即令中國同意,我們用歷史眼光可以斷定,俄國必然的尾追而至。俄國對阿古柏,不會比對哈薩克王國或對浩罕王國更尊重。
十一俄國再攫取六十三萬平方公里疆土
然而,伊犁地區仍在俄國軍隊佔領之下。
伊犁地區位於新疆西北天山主脈跟支脈婆羅科努山之間,面積約七萬平方公里,是本世紀(十九)新疆全境耕地最肥沃、工商業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一個矩形平原,清政府統治新疆最高官署“伊犁將軍衙門”,就設在伊犁城(新疆伊寧)內。一八七○年,阿古柏攻陷烏魯木齊。一八七一年,俄國就發動突襲,佔領伊犁地區。對這種明目張胆地侵略行為,它向中國解釋說,因為中國已不能在那裏行使職權,所以基於朋友的道義,暫時代為管理,以免落到叛軍之手;一旦新疆的動亂平息,就雙手奉還。俄國認為中國絕不可能再回到新疆,伊犁地區併入俄國,已成定局。
一八七六年,中國竟然回到新疆,俄國大失所望。依它所作的承諾,必須從伊犁撤退。俄國無法拒絕撤退,但要求談判撤退條件。談判,是它最喜歡的事了。
我們現在追溯一件十二年前(一八六七)中國在俄國高壓下籤訂的喪失五十八萬平方公里領土的《塔城條約》(或稱《勘分西北界約記》)。
根據一八六○年中俄《北京條約》,兩國在中亞的邊界是:“從沙賓達巴哈的界牌起,順着山脈河流的形勢和中國常駐的哨兵站(卡倫)等處,直到浩罕。”沙賓達巴哈,就是沙賓山口,在外蒙古唐努烏梁海西北,是中俄共同邊界上的一個山隘。
一八六二年,外蒙古軍區總司令(烏里雅蘇台定邊將軍)滿族人明誼,跟俄國代表劃界。明誼這才發現,山脈河流形熱跟中國常駐的哨兵站是兩回事,以山脈河流形勢,也就是以分水嶺為基準的話,則中國所有的哨兵站,都遠在分水嶺以西二三百公里之外。《北京條約》簽訂時,以奕訢親王為首的官員,沒有一個人了解中國真正的邊界到底在什麼地方。明誼認為應該以中國哨兵站為主,因為那表示中國力量實質上就在那裏。俄國立刻派出大批哥薩克騎兵,沿着一千餘公里的邊界,發動攻擊。中國哨兵站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不能抵抗,被迫節節後退,一直退到俄國心目中的地點,然後說:“好吧,就以你們的常駐哨兵站為基準談吧。”明誼狼狽不堪。
一八六四年,新疆民變爆發,妥明在烏魯木齊叛變稱王,明誼恐怕俄國跟變民結合,就接受俄國的要求,簽訂了《塔城條約》,俄國再一次從中國手中不動聲色的攫取了五十八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這一塊矩形的有日本一倍半大的廣大土地上,包括六千三百平方公里的伊賽克湖和三千平方公里的齋桑泊,以及中亞重鎮的阿拉木圖城(今哈薩克共和國首都)和皮什別克(今吉爾吉斯共和國首都比什凱克)。
然而,俄國仍不滿意,七年後(一八七一),《塔城條約》的墨跡方干,俄國乘阿古柏攻陷烏魯木齊(新疆烏魯木齊)之際,又出兵佔領伊犁(新疆伊寧)。
俄國既要求談判交還伊犁的條件,中國只好跟它談判。一八七九年,清政府派滿洲權貴崇厚前往俄國首都聖彼德堡,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派遣使節到外國首都辦理交涉。
崇厚在觀念上認為只要收回伊犁城,便算完成任務。而且星象家曾警告他,這一次出國對他非常的不利。所以他急於早日在條約上簽字,以便迅速回國,擺脫惡運。因之他到了俄國后,很快就簽訂了下列的《里華幾亞條約》(又稱《伊犁條約》):
一俄國把伊犁城(新疆伊寧)交還中國。
二中國賠償俄國佔領費五百萬俄元(盧布)(中國白銀二百八十萬兩)。
三割讓霍爾果斯河以西(二萬平方公里),及特克斯河流城(三萬平方公里)與俄國。
四齋桑泊以東,重新劃界(這就是說,還要舉行俄國最喜歡的談判)。
條約的結果是,中國只收回一個伊犁城,城以西和城以南的領土全部喪失,從伊犁到天山南路必須經過的特克斯河,也被切斷。這時候清政府對國際事務,開始多少有點了解,再加上英國暗中為中國出主意,於是清政府拒絕批准這個條約,並且宣佈崇厚因沒有接到訓令就擅自返國,把他逮捕,判處死刑(星象家的不祥預言應驗了)。
清政府若干大臣還聲稱要用武力收回伊犁。中國全國的輿論沸騰,左宗棠也集結軍隊,準備進攻。俄國的態度非常強硬,但那時他們還沒有西伯利亞鐵路,運兵困難。而且新征服的中亞諸國,有乘機反抗,跟中國合作的危險。最後,中俄兩國恢復談判,清政府這一次沒有再派滿洲權貴了,而派漢人曾紀澤當全權代表。
一八八一年,簽訂《聖彼得堡條約》(又稱《收回伊犁條約》):
一割讓霍爾果斯河以西(二萬平方公里)給俄國(總算保住了特克斯河流域三萬平方公里)。
二賠償軍費九百萬俄元(盧布)(多了四百萬俄元,九百萬俄元約合中國白銀五百萬兩)。
俄國仍不肯罷休,兩年後(一八八三),再跟中國勘定齋桑泊以東邊界,簽訂《科塔條約》(外蒙古科布多與新疆塔城間邊界條約),用不着問,吃虧上當,割地如儀的仍是可憐的中國,面積三萬平方公里(約有台灣島那麼大)的齋桑泊地區,再斷送給俄國。
俄國對清政府無論採取什麼方式愚弄,沒有一次不得心應手。僅西北邊境一隅,中國的失地,就達六十三萬平方公里。連以前所割東北邊境的領土,至此共達一百六十一萬平方公里,我們用下表說明詳細的內容:
這一百六十一萬平方公里,有三個法國、或四個日本那麼大,都是中國國防上絕對不可以喪失的重地,任何中國人都不會忘記這筆巨債。中國在清政府滿洲權貴領導下,被俄國一大塊一大塊的宰割,卻沒有惹起當時世界上任何人的注意。比起英國、法國以及以後的日本軍國主義那種開槍開炮、聲震四鄰的公開搶劫,俄國的手段,更高一級。而最使中國人啼笑皆非的是,俄國每一次攫取中國土地,都在它堅稱對中國十分友善和堅稱它是中國最好的朋友之後。
十二中法越南戰爭
《聖彼得堡條約》簽訂兩年後(一八八三),中國又為了保護越南,而跟法國發生戰爭。
上世紀(十八)末,流亡在外的廣南國王阮福映,得到法國傳教士的協助,於一七八九年,跟法國簽訂同盟條約,允許法軍長駐交趾中國地區(越南南部),並把土倫(峴港)割讓給法國。法國承諾派遣一支軍隊,幫助阮福映複位。五年後一七九四年,法國遠征軍攻陷首都順化,西山黨政權消滅。這時正逢法國大革命,無法消化它的勝利果實,而把軍隊撤回。阮福映繼續北伐,滅掉安南王國,統一全境。
本世紀(十九)初葉,阮福映請求中國加封,中國改封他為越南國王,他就是越南歷史上著名的嘉隆王。一八二○年,阮福映逝世,他臨死時,囑咐他的兒子阮福皎說:“不可忘記法國的大恩,對法國要敬愛不衰,但千萬不要把土地割給法國。”可是他的後裔對法國卻採取敵視態度,法國傳教士受到動輒被殺的迫害,法國的憤怒自在意料之中。
延遲到一八五六年,法國才採取行動,海軍少將魯約里到順化呈遞國書,要求越南履行一七八九年跟嘉隆王阮福映簽訂的條約。越南政府理也不理,原封退回。魯約里就在土倫(硯港)登陸,摧毀越南炮台。越南政府等法國艦隊撤退後,把在越南傳教的法國傳教士,屠殺凈光,作為報復。
三年後,一八五九年,英法聯軍在中國大沽口挫敗,但對越南並不放鬆。法國艦隊再度光臨越南,攻陷交趾的首府西貢(胡志明市)。越南只好屈膝,於一八六二年,跟法國簽訂《西貢條約》,把交趾割給法國。
法國政府對於佔領越南三分之一的國土,似乎已經滿意,但法國商人卻垂涎被稱為“北圻”地區的越南北部,商人久辟酉在北圻首府,交趾古都東京(河內),發現一條可以通往中國雲南省的交通新道,就是紅河。他利用這條河道販賣軍火到雲南省,賣給正在作戰的伊斯蘭教變民和清政府的軍隊。但軍火在越南卻是違禁物品,越南官員無法阻止他,就要求駐在西貢的法國總督召回這位商人。一八七三年,法國總督派遣海軍官員葛爾里前往調查,葛爾里率領兩艘軍艦到達東京(河內)后,竟被久辟酉說服,建議總督派兵并吞越南北部——北圻。越南官員對葛爾里痛恨入骨,就跟山區的黑旗軍秘密聯絡,葛爾里遂在黑旗軍一次狙擊戰中,中伏被殺。
黑旗軍的領袖劉永福,是中國廣東省人,在五十年代中國遍地民變時,劉永福是其中的一支,但他不像太平軍那些領袖有政治理想。太平天國失敗后,清政府逐漸恢復秩序,劉永福在中國無法立足,就率領他的部眾逃到越南,在中越邊境北圻西北部山區一帶屯墾,當然也免不了種種不法的勾當,自成一個獨立王國。越南一向把中國人當作天朝人,所以對劉永福的侵入,既無力驅逐,也不想驅逐。劉永福這批約二千餘人的綠林豪傑,使用黑顏色的旗幟,越南人因之稱他們為黑旗軍。當劉永福把葛爾里等五顆法國人頭呈獻給越南國王阮洪任(二任王阮福皎的孫兒)時,阮洪任大為高興,認為法國已經喪膽,就任命劉永福當三宣兵團副司令(三宣副提督)。
葛爾里之死,引起法國更大的壓力。明年(一八九四),越南政府再次屈服,跟法國簽訂第二次《西貢條約》。
一法國承認越南是獨立國。
二越南外交由法國代理。
三開放紅河自由航行。
法國駐中國公使把條約副本,通知清政府,清政府正式覆函聲明:“條約中有承認越南是獨立國條款,中國大惑不解,越南自古就是中國的屬邦,所以對此條約,中國不能承認。”越南對這種連外交權都喪失了的屈辱條約,也根本不準備履行。可是中越兩國別無他法,只把希望寄托在黑旗軍上,希望黑旗軍能對紅河通航發生阻撓作用。越南政府告訴法國說,因為來歷不明的黑旗軍盤據保勝城(中越邊界上紅河東岸的重鎮老街城)的緣故,紅河無法通航。一面不理會法國代理外交,繼續向中國派遣朝貢使節,法國用武力阻止貢使出發,貢使卻提前一天動身,使法國軍隊撲了一個空。
法國當然不肯罷休,一八八二年,海軍司令李威利由西貢率艦隊北上,在北圻登陸,攻陷東京(河內),要求越南履行第二次《西貢條約》。越南向宗主國中國乞援,中國向法國交涉,兩國代表在天津簽訂《天津草約》,在草約上,法國同意紅河以北是中國保護區,中國承認紅河以南是法國保護區。但這個草約呈報給兩國政府時,立即受到反對,北京認為這樣做等於瓜分越南,而且堅信黑旗軍是法軍的剋星;巴黎認為法國必須全部佔領越南,不能讓中國分一杯羹。
次年(一八八三),中法兩國同時宣佈草約無效。法國大軍即進攻越南首都順化,越南國防軍瓦解,國王阮福升(阮洪任的兒子)投降,跟法國簽訂《順化條約》,承認越南是法國的保護國,內政外交,全歸法國管理。越南政府高階層拒絕承認,把阮福升罷黜,另立他的兒子阮福吳當國王,一面派急使到中國求救。清政府的反應十分迅速,立即派遣援越遠征軍進入越南,在東京(河內)附近的北寧府、山西府、興化府一帶佈防。可是等到法軍發動攻勢,援越遠征軍和被估計過高的黑旗軍,全部潰敗。清政府只好再跟法國談判。
第二年(一八八四),中國代表李鴻章,法國代表福祿諾,在天津簽訂《李福協定》(或稱《天津簡明條款》)。
一中國軍隊從越南撤退。
二中國仍是越南宗主國,但不再過問法國和越南間所訂的條約。
三中國不向法國索取賠款。
然而,這草約再度受到兩國政府的反對,中國政府認為這樣等於出賣越南,法國政府認為中國仍保留宗主國名義,可能引起後患。法國首先突擊越南東北邊境城市諒山,被中國援越遠征軍擊退,法國駐北京代辦謝滿祿就向清政府提出最後通牒,限中國在兩天內承諾賠償法國軍費八千萬法元(法郎)。清政府拒絕,謝滿祿逾期得不到回答,即下旗回國。中國皇帝載湉下令各省備戰,而法國艦隊已開始攻擊。清政府的軍隊腐敗如故,停泊在福建福州閩江口的艦隊和號稱固若金湯的馬尾炮台,被闖進來的法國艦隊全部摧毀。法國艦隊再攻擊台灣,在基隆登陸,佔領滬尾(台灣淡水),封鎖台灣海峽,切斷中國南北海道。
明年(一八八五),法國軍隊再在台灣海峽中的澎湖群島登陸。法國艦隊司令海軍中將孤拔,就死在澎湖。他的死,中國說是被中國擊斃,法國說是害病逝世。但法國的陸軍從東京(河內)向北進攻時,在中越邊界上的鎮南關(友誼關),被一位因這一次戰役而成名的中國將軍馮子材擊敗,並乘勝追擊,重占諒山,進逼東京(河內)。這對於一向習慣於勝利的法國,是一個人心震動的打擊,消息傳到巴黎的明日,法國內閣倒台。
就在這種情況下,中法接受調停,簽訂《越南條約》,承認《李福協定》,但取消中國是越南宗主國的條款,越南從此淪為法國的殖民地,中國雖然被迫放棄越南,但中國已盡了宗主國應盡的力量,沒有逃避。
——當時,越南的嘉隆王朝政府,跟中國的清王朝政府,同等的腐敗和同等的無知,對外國只一味的閉着眼睛。這時候距鴉片戰爭已三十年,清政府應該了解通商貿易的本身,並不是一件罪惡,應該鼓勵越南接受。不去這樣做,卻去幫助越南利用烏合之眾的黑旗軍阻撓紅河通航,即令阻撓成功,對於已經土崩瓦解的越南危局,實質上也沒有補益。幸而中國乘着諒山的勝利,立即和解,否則法國非常有可能繼續佔領台灣、澎湖,造成割讓的事實。
十三自強運動
本世紀(十九)四十年代的鴉片戰爭,是一個劃時代的戰爭,然而清政府的皇帝和官員卻把它當作歷史上跟外國作戰的一個普通戰役,勝敗乃兵家常事,算不了什麼,中國雖然打了敗仗,只不過一時的挫折,格言上說過,有小屈必有大伸,一旦具有無限權威的皇帝赫然震怒,大展雄威,重張天討,那些夷狄醜類,仍將匐匍在王師腳下。可是緊接着六十年代英法聯軍攻進北京,滿洲權貴們親身挨到巨棒,尤其是簽訂《北京條約》的奕訢,這位青年親王首當其衝,受的刺激更大,這促使奕訢處於領導一項發奮圖強運動的地位。英法戰爭結束的次年(一八六一),皇帝奕囗逝世,六歲的兒子載淳坐上皇帝寶座,載淳的母親那拉蘭兒以皇太后的身分臨朝,由奕訢主持政府(官銜是“恭親王·議政大臣·軍機大臣”),他遂得以實行他的主張。
沒有人反對發奮圖強,問題是如何發奮圖強。鴉片戰爭時,英國只不過出動軍隊二千餘人;英法聯軍時,兩國也不過出動軍隊一萬餘人,竟把擁有四億人口,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超級大國打得落花流水。奕訢跟漢人中若干掌握實權的官員曾國藩、李鴻章之輩,恍然大悟,認為西洋人的政治不如中國,唯一比中國高明的,不過“船堅炮利”罷了。中國只要也船堅炮利,就可以制服英法諸夷。至於如何才能船堅炮利,則只要採取下列三項措施就能達成目的:
一向西洋購買軍艦大炮。
二中國自己設立工廠製造軍艦大炮。
三派遣留學生到西洋各國去學他們的本領。
唯一的問題是,深恐西洋那些夷狄對軍艦大炮的建造使用方法,秘密不肯傳授;但當發現那些夷狄不但肯傳授秘密,而且還熱心的傳授時,不禁大為驚喜。於是,自強運動就在上述的理論基礎上,積極推動。從六十年代英法聯軍戰爭結束,到九十年代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三十五年之間,我們用下表說明清政府的主要措施:
自強運動最重要的是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它是英法聯軍打進首都北京后的新生事物。過去各國只能跟清政府指定的邊疆地方官員交涉,像俄國只能跟庫倫(蒙古烏蘭巴托)的辦事大臣,歐美各國只能跟廣州的兩廣總督交涉。清王朝中央政府只有一個藩屬事務部(理藩院),處理藩屬國的事務。即令在鴉片戰爭之後,仍然如此,所以英法修約之議初起時,兩廣總督葉名琛拒不見面,英法連談話的對象都找不到,才決定改用武力。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設立,表示清政府終於在心理上承認世界上尚有平等地位的國家。它等於現代的外交部,但外交不過是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主要工作之一,事實上它是自強運動總司令部,奕訢是最高統帥,稍後出任北洋通商大臣兼直隸(河北省)總督的李鴻章,則是總執行官。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負責推動的幾乎是包羅萬象的各種前所未聞的嶄新業務,諸如:
一教育自強運動需要通曉外國語文的人才,同文館(外國語學校)不僅培植語文人才,除了英文、法文、俄文、德文四個學系外,同時還培植科學人才,有天文系、化學系、地質學系、格致系(物理學系)、醫學系,是近代國立大學的雛型。
二海關這本應是財政部(戶部)的事,現在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主持,聘請英國人當海關的首長,稱“總稅務司”。沿海沿江口岸和沿邊商埠,所有對外貿易的稅收,留下十分之三作自強運動的經費,其他十分之七繳入國庫。
三海陸軍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又是海軍部兼陸軍部。海軍艦隊、船隻、軍港,和海軍附屬單位,如軍械局、造船廠、海軍軍官學校,全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負責。陸軍軍官學校、炮台要塞,新的陸軍訓練,以及海陸兩軍一切向外購買武器事務,也都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當時的國防部(兵部)幾乎成了一個不重要的機構。
四其他不僅僅上述的那些而已,其他像礦產開發、鐵路、電線、輪船、國內和海外航線、工業工廠之類,凡是跟船堅炮利有關的,甚至雖然無關,但只要跟外國有關,就都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主持。
因為自強運動主要的形態是軍事的西洋化,和跟東西洋各國的洋人打交道,所以也被稱為“洋務”。大量金錢投下來,中國不久就在外貌上呈現出一種金碧輝煌的場面,新式海軍陣營堂皇,戰鬥力強大的北洋艦隊最先成立,另外還有三支比較小的艦隊,即南洋艦隊、粵洋艦隊和1884年在閩江口被法國全部擊沉的閩洋艦隊,擁有號稱世界第七位海權大國的巨艦巨炮,本世紀(十九)七十年代之後,中國在世界上雖已不是超級強國,但仍保持一等強國的尊嚴。
然而,政治腐敗和官員的貪污無能,使新建立起來金碧輝煌的軍事力量,不過是一副漂亮的拳擊手套。被擊敗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師,在觀察強大對手的優點時,不歸功於對手的強壯如牛,反而歸功於對手有一副漂亮的拳擊手套——比湖南兵團司令官楊芳歸功於對手有妖法,已是很大的進步了。老拳師認為只要他也有這麼一副漂亮的手套,就可發生同等的威力,甚至更大的威力,因為自己的身體(政治的和社會的)比對手健康得多。清政府的自強運動目的就是要弄那麼一副漂亮的拳擊手套,現在他們已經弄到。
只有少數人發現問題並不這麼簡單,其中一位就是駐英公使郭嵩燾,這位科舉出身的官員,卻有時代的見解,他在英國寫信給李鴻章,警告說:
西洋立國兩千年,政治和教育,都非常修明。跟遼金崛起的情形,絕不相同。……西洋富強,固不超過礦業、輪船、火車。但它們所以富強,自有原因。……我們必須風俗敦厚,人民家給戶足,作為基石,然後才可以談到富強。豈有人民窮困不堪,而國家能富強之理。現在談富強的人,把國家大事,看作跟人民無關。官員貪污,盜賊橫行,水災旱災不斷,上下交困,每天都在憂患禍亂。這時輕率的追求富強,只不過浪費金錢。……船堅炮利(“兵事”)是最末微的小事,政治制度才是立國的根本。……中國之大患,在於士大夫沒有見識。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曾把郭嵩燾的各種報告,彙集出版,我們所引的不過其中一小片斷,但可看出他的真知灼見。然而,他的真知灼見不但不能在當時引起正面反應,反而被全國沸騰的士大夫階層的衛道輿論,痛詆他是數典忘祖的漢奸賣國賊。
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戴上這副漂亮的拳擊手套出場。
十四第二次保衛朝鮮
第七、第八世紀二百年間,中國文化大量輸入日本,使日本跟在朝鮮之後,成為世界上採用中國文字為本國文字的兩個國家。十三世紀時,中國跟日本同時受到蒙古帝國的侵略,中國被蒙古人建立的元帝國政府統治,而日本靠颱風的幫助,幸免於難。
十七世紀一六三五年,日本徵夷大將軍(江戶幕府)德川家光下令驅逐所有的外國人,禁止日本人出國,在國外的日本人也不準返回日本,只允許中國和荷蘭少數商船到長崎貿易。這是著名的鎖國令,日本像一個塞着瓶口的瓶子,跟外界隔絕。
日本鎖國二百一十九年,本世紀(十九)一八五三年,即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江蘇南京)的那一年,美國海軍的一個艦隊。在艦隊司令培理的率領下,來中國保護美國僑民。在航行中途,不知道什麼原因,突然闖進日本的東京灣(江戶灣),要求日本同意通商,培理送兩幅白旗給日本官員,告訴他們作為戰敗時投降之用,又告訴他們說,今年不能久留,明年當再度來此。日本全國在驚恐中等到了明年(一八五四),培理果然如約光臨,日本沒有抵抗就告屈服,跟美國簽訂《神奈川條約》,鎖國時代結束,門戶大開。但最大的影響發生在八年後的一八六二年,日本殺死了一個英國人,英國軍艦炮轟鹿兒島。日本跟中國一樣,受到巨艦大炮的刺激,決心發奮圖強。
五年後(一八六七),即太平天國滅亡之後第三年,以及阿古柏在新疆稱可汗的那一年,日本明治天皇即位,下令變法,這就是歷史上使全世界嘆為奇迹的“明治維新”,征夷大將軍(江戶幕府)德川慶喜,把統治大權奉還給明治天皇,明治天皇把首都從京都遷到靠海的江戶,改名東京,跟七世紀六四六年“大化革新”全盤吸收中國文化一樣,明治維新則是全盤吸收西洋文化——從生活方式到意識形態。只短短數年,日本就從荒陋落後狀態之中,一躍而成為一個完全新面貌的現代化的年輕國家。
——紀元前四世紀中國大黃金時代中,秦國變法成功,是人類最大的魔術。本世紀(十九)日本也變法成功,應該是人類第二次最大的魔術。日本人創下的這個使全世界都目瞪口呆的改變,各國學者都試圖發掘出其中奧秘的原因,卻得不到一致的結論。
日本一旦崛起,立即向外侵略。
一八七一年,琉球王國的船隻在台灣海面沉沒,船民在登上台灣島時,其中五十餘人被島上牡丹社(台灣屏東牡丹鄉)的土著殺害。這件事跟日本無關,但日本認為有關。一八七四年,日本新建立的、連運輸艦都沒有、還得租用美國輪船供應補給品的艦隊,開到台灣,屠殺人民,焚燒村落。清政府不得不賠償白銀五十萬兩,日軍才飽載而歸。這件事距日本明治維新只不過第八年,便如此迫不及待地使它的鄰居流血,一方面顯示日本變法效果之大和成長之迅速,一方面也顯示日本器小易盈。
——日本不久就禁止琉球國王尚泰向中國進貢,尚泰派出密使到北京乞援,但清政府對這個孤懸海外的藩屬,已無力保護。七十年代最後一年(一八七九),日本把尚泰擄到東京,改琉球王國為沖繩縣,琉球遂亡。
台灣事件,使日本發現侵略妙不可言,像一個強盜發現劫掠妙不可言一樣,他可以用最少的代價,得到最豐富的報酬。日本的下一個劫掠目標,立即轉到三百年前碰過釘子的古老王國朝鮮身上。
攻擊台灣的次年(一八七五),日本艦隊闖入朝鮮首都漢城所面臨的江華灣,小艇更深入漢江測量水道。朝鮮炮台發炮阻止,日本艦隊攻陷炮台,這跟西洋對付中國的手段一模一樣。朝鮮只好答應日本的條件,簽訂下列要點的《江華條約》:
一日本承認朝鮮是獨立國家。
二日本在朝鮮享有領事裁判權。
三朝鮮開放兩個港口(元山、仁川)通商。
朝鮮把條約的內容和簽約經過,報告中國,清政府這時候正在全力收復新疆,無力反應,就勸告朝鮮李氏王朝政府乘這個機會,主動的開放門戶,跟世界各國廣泛地建立外交的和商務的關係,使日本的力量受到牽制。可是朝鮮宰相金允植拒絕說:“與其通洋而存,寧願絕洋而亡。”李氏王朝已歷時五百年,現政權掌握在王妃閔氏家族手中,貪污腐敗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僅積欠軍隊的糧餉,就達十三個月,連以貪污腐敗聞名於世的清政府酒肉官員,都大吃一驚。一八八二年,即中國簽訂《伊犁條約》的次年,漢城爆發兵變,憤怒的士兵攻擊王宮,閔妃負傷逃走,國王李熙被囚,變兵又攻擊支持閡氏家族的日本公使館,日本若干軍官被殺。李熙的父親,那位早已失去權勢的前任攝政王(大院君)李是應,出面維持秩序,主持政府。
事實上李是應是這次兵變的幕後領導人,他是一個昏庸的老官僚,缺乏必須有的政治頭腦,以致同時的觸怒了中國和日本。中國認為囚禁被中國所冊封的國王,即令是國王的父親,也是大逆不道,而且也深恐日本抓住軍官被殺的借口,向朝鮮進一步勒索。日本對日本公使館被攻擊,人員死亡,當然怒不可遏,尤其日本是一個正需要面子的暴發戶,不能忍受這種侮辱。於是,中日兩國軍隊分別在朝鮮登陸,當日本公使花房義質宣佈日本軍隊將對李是應政府採取行動時,中國遠征軍司令(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已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把李是應拘禁,專艦送回中國,迎接國王李熙複位。日本既失去發作的對象,只好接受調解,由朝鮮付出白銀五十萬兩的賠款,跟日本簽訂《濟物浦條約》,承認日本有在朝鮮駐軍保護公使館的權利。
朝鮮不甘心日本的駐軍,請求中國軍隊也不要撤退,以平衡日本的威脅。清政府同意,命吳長慶的一位部將袁世凱擔任駐屯軍司令官。
朝鮮不斷的內憂外患,使國內分為兩黨,一是“獨立黨”,主張效法日本變法,實行政治改革。一是“事大黨”,主張繼續侍奉天朝——中國,維持現狀。兩黨在中日兩國駐朝官員分別支持下,鬥爭激烈。
兩年後,朝鮮又發生甲申(一八八四)事變。這時中國正忙着為越南跟法國作戰,日本認為中國已沒有餘力照顧朝鮮,獨立黨遂發動政變,率領由日本軍官訓練的新軍,屠殺事大黨,衝進王宮,強迫國王下令徵召日軍入宮護駕。日本公使竹添進一郎主張馬上把國王秘密送到日本作為人質,但獨立黨恐怕激起人民的憤怒,無法善後,主張先行送到漢江口的江華島。中國駐屯軍司令官袁世凱得到消息,立即攻擊王宮,一面向朝鮮人民揭露日本的陰謀。憤怒的朝鮮群眾把王宮包圍,協助中國軍隊晝夜攻打。日軍不能支持,只得捨棄國王,跟獨立黨突圍,撤退到四十公裡外的仁川港。
甲申事變是日本明目張胆地干涉朝鮮內政,在國際上引起各國紛紛指摘。所以它雖然吃了虧,但態度無法強硬。拖到次年(一八八五),終於跟中國簽訂解決朝鮮問題的中日《天津條約》,規定中日兩國同時自朝鮮撤退,以後朝鮮如果再度發生變亂,需要出兵時,由兩國同時出兵。這個條約使朝鮮成了中日兩國的共同保護國。但在朝鮮人心目中,根本不承認日本有這種資格。
日本像一隻貪得無厭的餓狼,目不轉睛地注視着朝鮮,祈求老天爺使它快一點發生變亂。中國則恰恰相反,唯恐朝鮮有什麼風吹草動,引起日本的干預。只有朝鮮閔氏家族控制下的政府,對此茫無感覺,閔氏家族好像跟朝鮮王國有血海深仇,不把這個王國消滅誓不甘休,在重握政權之後,更頑強的拒絕改革。中國稍後把他們的政敵前攝政王李是應釋放回國,閔氏家族於是又把中國恨入骨髓,企圖聯絡俄國跟中國和日本對抗。
一個稱為東學黨的朝鮮人民反抗行動,在朝鮮全國爆發。
十五中日甲午戰爭
東學黨是朝鮮民間崛起的反抗暴政和反抗除了中國人以外所有外國人的組織,閔氏家族用最殘酷的手段鎮壓他們,結果激起全國大暴動,朝鮮政府失去控制。一八九四年,即中國古老曆法的甲午年,朝鮮向中國請求派軍平亂。當中國軍隊出發時,依照中日《天津條約》,通知日本,兩國軍隊遂同時到達朝鮮。日本這一次已拿定主意,再也不走了,他們從甲申事變(一八八四)焦急地等待了十年,才等到這個天賜良機。
東學黨聽到中國軍隊登陸的消息,精神上失去支持,即行潰散,天大的變亂霎時間歸於平息。中國通知日本,要求兩國軍隊同時撤退,日本提出種種不能馬上撤退的理由,然後,突然間發動攻勢,把王宮佔領,逮捕閔氏家族以消除人民的怨恨,請出李是應再當攝政王。國王李熙在壓力下,下令廢除跟中國簽訂的一切條約,又下令徵召日本軍隊驅逐侵犯朝鮮主權而又拒不撤退的中國軍隊。
中國急向朝鮮增援,當增援的軍艦濟遠號跟廣乙號,運送陸軍到牙山(漢城南八十公里)回航,駛到距牙山六十公里的豐島海面時,受到日本艦隊偷襲,廣乙號擱淺,自己炸毀。濟遠號竭力抵抗后不支,懸起白旗詐降,然後乘隙逃走。日艦在追擊途中遇到中國第二批增援部隊所乘的高升號商輪和操江號護航艦。高升號被擊沉,增援部隊一千二百人僅七十餘人逃生。操江號攜同所載運的白銀二十萬兩軍餉投降。
中日兩國同時宣戰。
戰爭分別在陸海戰場進行。中國駐防牙山的陸軍,自豐島海戰後,就受到日軍的猛烈攻擊,無法抵抗,即向漢城北方二百公裡外的重鎮平壤撤退。中國在平壤集結的軍隊有一萬四千人,司令官(諸軍總統)葉志超是官場中的典型人物,膽小如鼠,視錢如命,又沒有聲望,其他將領們也都是大小官僚,除了吸食鴉片外,每天都擺酒歡宴,既不體恤士兵,也不理會逼面而來的大敵,他們都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官場哲學。等到日軍以一萬五千人發動攻擊時,大軍即行崩潰,葉志超首先逃生。日軍乘勝尾追,越過鴨綠江,深入中國領土的遼東半島,順利地佔領位於半島最南端、中國最優良的旅順軍港。日本這時已決心永遠的攫取旅順,所以在旅順作滅種式的大屠殺,中國人全部死盡,只有三十六人逃生。
平壤潰敗三天後,中國北洋艦隊,包括戰艦十二艘、炮艇二艘、魚雷艇四艘,從大連出發,運送增援平壤的武裝部隊在大東溝(遼寧東港)登陸,在回航途中的黃海上,跟同樣擁有十二艘戰艦和四艘魚雷艇的日本艦隊相遇。
北洋艦隊司令(提督)丁汝昌站在旗艦定遠號的艦橋上指揮,下令艦隊作一字形雁陣應戰。可是副司令兼旗艦艦長(右翼總兵旗艦管帶)劉步蟾,發現如此則旗艦定遠號恰恰在最危險的前端,將第一個受到炮擊,於是他在轉達命令時,竟改為人字形雁陣,使定遠號位於他認為比較安全的中央後方位置。英國顧問泰樂爾看見陣勢跟司令所下的命令不符,對這種在海軍中聞所未聞、幾近叛變的陣前抗命,大為震駭。他急忙奔上艦橋,企圖挽救,但時間已不許可,日艦已經逼近,劉步蟾下令開炮。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當定遠號的大炮發射第一炮時,那個年久未修,早就銹爛了的艦橋,被震斷裂,丁汝昌和泰樂爾被雙雙拋到半空而後跌到甲板上。丁汝昌腰部重傷,泰樂爾失去知覺。日艦的猛烈炮火,把定遠號的桅檣摧毀,以致懸挂不出指揮的旗幟,各艦遂成了一群各自為政的盲鴨。
海戰只五小時,中國戰艦五艘沉沒,其餘全部重傷,落荒而逃。日本則僅旗艦松島號重傷,無一艦被擊沉。
北洋艦隊這時仍剩下軍艦二十六艘,包括戰艦七艘、炮艇六艘、魚雷艇十三艘,集結在基地威海衛(山東威海)。旅順陷落後,威海衛更加重要,仍控制着渤海海口,阻止日艦進攻天津。黃海戰役三個月後,日本海陸夾攻威海衛,陸軍由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成山角登陸(七世紀時,中國援助朝鮮半島上新羅王國的遠征軍,就在這裏乘艦出發),日軍登陸后,攻陷威海衛的要塞炮台,北洋艦隊反而暴露在自己岸炮的威脅之下。日本海軍又一連兩夜發動魚雷艇偷襲,定遠號被擊擱淺,來遠號和威遠號則被擊沉,兩艦上的戰士傷亡慘重,但兩艦的艦長卻安然無恙,因為兩位艦長都上岸嫖妓去了,根本不在艦上。
這是一個絕望的局勢,中國海軍主力全在北洋艦隊,其他南洋、粵洋兩個艦隊都微不足道,而且地域觀念和派系觀念,使他們樂意於看到以李鴻章為首的北洋系勢力瓦解,所以北洋艦隊根本不可能有援軍。不久,司令部所在地的劉公島上發生兵變,水兵棄艦登陸,要求司令丁汝昌“放他們一條生路”,而島上駐防的陸軍卻搶着攀上軍艦,要求快快逃命。秩序已亂,英國顧問瑞乃爾建議丁汝昌鑿沉殘餘軍艦,士兵徒手投降。丁汝昌採納,下令沉船,可是那些艦長們恐怕沉船後會觸怒日本人,可能性命不保,所以拒絕執行命令。丁汝昌又打算率領各艦突圍,更沒有人理他,丁汝昌只好服毒自殺。
拒絕沉船,又拒絕突圍的艦長之一程璧光乘着懸挂白旗的炮艇出港,向日本艦隊投降。歷時二十四日的威海衛戰役結束,曾經煊赫一時,作為自強運動結晶的北洋艦隊,灰飛煙滅。清政府知道大勢已去,尤其是那位皇太后那拉蘭兒,急於慶祝她六十歲的快樂生日,所以迫不及待向日本乞和。
次年(一八九五),中國代表李鴻章在他領導的事業全部失敗后,到日本低頭接受屈辱的和平,簽訂《馬關條約》:
一中國承認朝鮮獨立自主。
二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澎湖給日本。
三中國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這是一個天文數字)。
中國戰敗,朝鮮陷於驚恐,在朝鮮人的眼中,偉大的天朝是不會戰敗的。朝鮮失去了靠山,六神無主,只有默默地承認日本為他們的宗主國。
——本世紀(十九)最後第三年(一八九七),日本命朝鮮國王改稱皇帝,並改稱為大韓帝國。下世紀(二十)一九一○年,即清政府被中國人推翻的前一年,日本命李照簽訂跟日本《合併條約》,朝鮮遂亡。朝鮮當中國的藩屬一千餘年,兩國感情融洽,如足如手,中國對朝鮮沒有任何領土野心,這一次又為了保護它,而連自己的領土都賠了進去。但它當日本的藩屬只不過十六年,就被并吞。
《馬關條約》既然簽訂,中國的重大損失已成定局,然而國際間錯綜複雜的形勢,卻發生三國出面強迫日本退還遼東半島的事件。俄國、德國、法國聯合起來向日本提出抗議,認為割讓遼東的要求,過份苛刻。這事件的動機十分簡單,當中日戰爭爆發之前和已經爆發之後,清政府渴望俄國或其他任何一國出面干預,但沒有一國肯幫這個忙。等到條約簽訂,俄國才發現它垂涎已久,遠東最大的不凍港旅順和旅順所在地的遼東半島,竟落到日本人手中。德、法兩國也願利用俄國的心理狀態,向俄國和中國表示惠而不費本的友誼,作為以後索取報酬的資本。純粹自私的動機,在外交詞令下,看起來好像是正義的行動。
日本無力跟三國抗衡,答應把遼東半島退還中國,但由中國增加白銀三干萬兩的贖金。
——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使清政府的當權人物對俄國感激零涕,認為俄國真是中國最好的朋友。這份感激之情維持了五年,直到下世紀(二十)第一年(一九○○),俄國乘八國聯軍進攻中國之際,突然間出兵佔領面積達一百一十萬平方公里的東北三省,清政府才大夢方醒。
十六中國失敗的原因
在發奮圖強上,日本起步比中國遲。中國門戶開放了十年之後,日本門戶才開放。中國發動自強運動七年後,日本才明治維新。但海軍居世界第十一位的蕞爾小國日本,卻一舉擊潰了海軍居世界第七位的龐然大物的中國,使全世界都大大的震驚,不得不承認中國是遠東病夫。——當時,歐洲人稱土耳其帝國是近東病夫。
都是發奮圖強,為什麼日本辦得到而中國不能,不但本世紀(十九)不能,而且拖到下世紀(二十)中葉以前,仍然不能。
這可以由對門戶開放所持的態度上,得到啟示。
美國艦隊敲開鎖國二百餘年的日本,日本並不把它當作一種恥辱,反而慶幸由於這個刺激,使日本早日驚醒。中國不然,像一個赤身露體而衰老患病的夢遊患者,被鴉片戰爭驚醒后,發現自己所處的窘境,而認為驚醒他的人罪該萬死。
日本面對着巨變,內心充滿着恐懼和自卑,立刻就認清必須全盤接受西洋文化,才能生存。中國則悻悻然怒不可遏。對西洋文化懷着一種輕蔑和仇視的心情,在不得不屈服時,也只勉強接受一副漂亮的拳擊手套,這已是讓步的最大限度。也就是說,日本認為萬事不如人,它的改變出自內心的徹底覺悟。中國則始終堅持從古代傳下來的儒家系統的那些儒書,仍是救世良方,只要加以現代化的解釋就可以了。
中日兩國有同一的文化基礎,卻對同一刺激,產生兩種恰恰相反的反應。為什麼會如此?
我們認為主要的下列四項原因:
一中國有長期的科舉制度,日本沒有。
二中國有士大夫僵化了的階層,日本沒有。
三中國人在經濟上有安全感,日本人沒有。
四中國帝王有危險感,日本帝王沒有。
日本於七世紀大化革新時,把中國文化幾乎全部接受過去,不知道什麼原因,卻單單的拒絕或遺漏了中國知識分子最瘋狂崇拜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有它的主要功能,它使政權向下微作一隙的開放,使擁有相當資產的平民有機會藉此一線狹徑,爬到政權高峰。但也使帝王用它來控制知識分子,這些被長久控制的知識分子,在帝王跟平民之間,形成一個新的統治貴族。他們異於舊有的血統上的貴族,而是一種由科舉考試而產生的貴族,即士大夫階層。他們以研究儒家學派的儒書和做官為唯一職務,俸祿和貪污使他們的財富增加,再把這些財富投資到土地上,所以每一個士大夫都擁有土地和一個寄生性的家族。這些士大夫和這些家族,就像大海里無數礁石,而中國政府則像一隻巨舟,在這些礁石之間,蹣跚行駛。日本因為從沒有科舉的緣故,它幸運的沒有製造出來這些礁石,日本政府航行的大海是遼闊的,只要領導人決心改變方向,它就可以改變,不會遭遇到像中國領導人所遭遇到的密如星斗般礁石的阻嚇。
科舉制度主要內容是考試兩千年前的儒書,儒家學派強烈的保守和崇古本質,也就成為士大夫最突出的冥頑性格,八股文的機械訓練,更使士大夫腦筋里殘存的想像力蕩然無存、士大夫習慣於不用自己的思想,所有的著作都是代替聖人系統發言,於是養成一種不切實際發高燒的毛病,對社會上的任何改革和進步,都狂熱的對抗。日本知識分子也有這種毛病,但毛病要輕得多,大多數都能冷靜地思考到自己國家的缺點,虛懷若谷地接受西洋的生活方式和西洋文化的意識形態。
日本的長子繼承製度也使日本社會的資金容易累積,比中國社會蘊藏較高的活力。長子繼承製度一定使次子以下的子弟(至少佔全國青年三分之二)都有一種不安全感,他們發現父母的財產跟自己無關時,只有走出家庭,赤手空拳到陌生的社會上創立事業。中國是平均繼承的,每一個男子都有一份遺產,他缺少創業的刺激,如果他雄心勃勃地去創業——除非是去參加科舉考試,社會上沒有一個人會讚揚他奮發進取,反而會認為他不知道安分守己。
十九世紀以前的中國的家庭,往往跟家族同義,《紅樓夢》上的賈府就是一個士大夫地主家庭的典型形態,沒有工作不能生產的成年人,他不必工作,只要停在家裏,照樣可以享受被重視的生活。而在老年時,尤其佔優越地位,所以中國人永遠在礁石保護之下,而不是在政府巨舟的保護之下。日本人沒有礁石作他們的藏身之所,他們必須奮鬥。
中國政府的性質和皇族的地位,跟日本的完全不同。日本皇帝被形容為萬世一系,是一種傳奇的政治形態,日本有過將近七百年的幕府政治,但幕府的最高官位不過“征夷大將軍”,他們把天皇的權力剝奪罄盡,但從沒有人想到把天皇排除,自己去當天皇。中國任何一個有權力的野心家,第一件想到的事就是把皇帝擠下寶座,由自己的屁股坐上去,並且還要用極殘忍的手段對付失去權力的帝王,以免他死灰復燃。帝王本身自然也用同樣殘忍的手段對付那些有權力的野心家,以免他們的屁股發癢。所以中國統治階級對於權力問題,具有高度的敏感和緊張,帝王的最大工作不是治理國家,而是防止官員或將領獨攬大權。一些高級官員或軍事將領,也特別用不攬大權——事實上也就是不負責任,來表示自己並不是野心家。西洋文化中的民主政治,主要的精神是帝王無權,權在民選的宰相和議會,而這恰恰的嚴重違反了中國政治傳統,更觸犯了權力中心最大的禁忌。日本天皇事實上一直沒有權力,所以也從不擔心喪失權力,征夷大將軍歸還大政,不過把權力從舊式的幕府轉移給新式的內閣與國會而已。
所以中國專制政體下的帝王,是世界上危險感最大的人,對野心家的恐懼心理,助長一種對中國傷害最大的貪污罪行。貪污在中國數千年不能絕跡,而在大黑暗時代尤其無孔不入,原因之一就是帝王有意培養它,當憤怒的人群紛紛控告某一有權人物貪污暴虐時,帝王往往暗自高興,認為手握大權的人一旦把注意力放到貪污上,他就再不會有坐金鑾殿那種野心。英明的玄燁大帝,就公開承認,絕對不貪污的官員根本沒有。以貪污為中心的官員們的結合,形成一個只有中國才有,而其他各國所無的“官場”和官場特有的意識形態,在官場中,以善頌善禱和不負責任為第一要務。這些跟西洋近代文化,尤其跟自然科學工業以及軍備業務,不能並存。日本卻在二開始就肅清了貪污,建立起來一個非常有效率的文官制度,這是重要的分野。
石頭投入河流會生出漣漪,蘋果種進肥沃的土壤會發芽成長。石頭投入醬缸只會聽到“噗”的一聲,蘋果種進醬缸很少能發芽,即令發芽,也無法成長,即令成長,結出的果實也使人沮喪。中國沒有力量擺脫數千年累積下來、沉澱下來的渣滓廢物的污染,這是中國的不幸。
十七百日維新·戊戌政變
中國在被日本擊敗后,弱點全部暴露。二十年前七十年代時,中國知識分子為墮落的祖國解嘲,說中國是一頭睡獅,終會覺醒,有些外國人同意這個看法。現在西洋各國對這個睡獅的表現,哄堂大笑。當非洲、土耳其和印度莫卧兒帝國,先後被歐洲瓜分之後,他們認為瓜分中國的時機已經成熟,而且必須迅速下手,否則就可能會被別人搶走。在本世紀(十九)最末短短的五年內,各國對中國急吼吼宰割的成果,我們摘要列為下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中國已千瘡百孔,支離破碎,開始受到各國的凌遲酷刑。過去他們對中國還保持着對待一個一級強國應有的禮貌,現在完全露出帝國主義的猙獰嘴臉,不再作任何化裝。像俄國對旅順、大連,它的艦隊突然闖進港口,聲稱有租借它,的必要,就大模大樣作軍事佔領,清政府只好答應。英國對威海衛,法國對廣州灣,都是直率地提出他們的要求。中國清政府這個末期癌症的老拳師,在失去了漂亮的拳擊手套之後,只有挨打的份。
各國的勢力範圍也就是各國預定的瓜分地區,都已協調妥當,只等動手的信號。幸而這個信號沒有出現,卻出現了美國的敏銳反應,美國不願意被排除在瓜分的行列之外。本世紀(十九)最後一年(1899),美國國務卿(外交部長)約翰開發表聲明,強調維護中國領土的完整和政治的獨立,以及各國在中國有均等的通商貿易機會。這就是著名的“對華門戶開放宣言”,各國因為它可以消除各國在中國對抗的緊張形勢,先後表示贊成。
中國就在這種脆弱的均勢之下,苟延殘喘。
但被瓜分的危機,已使廣大的青年知識分子覺醒。
《馬關條約》簽訂的那一年(一八九五),北京正在舉行科學制度下的全國考試,集中在北京參加考試,來自全國各省的數千名考生(舉人),悲憤交集,推舉一位廣東省的考生康有為當領袖,領導大家向皇帝載湉上書,要求效法日本的明治天皇,變法維新。專制政府等級森嚴,這份請願書當然到不了載湉面前。次年(一八九六),康有為已考取了進士,再向載湉上書,載湉仍然不會看到。不過以康有為當領袖被稱為維新黨的知識分子們的吶喊,已掀起政治性的狂飆,成為十二世紀宋王朝大學生在被金軍包圍的首都開封,發動激烈的知識青年救亡運動以來,第二次激烈的知識青年救亡運動。自強運動是當權官員發動的武器改良,現在是青年們要求發動的政治改革。
經過皇家教師副宰相兼財政部長(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翁同和的推薦(在康有為失敗后。翁同和又誓言他沒有推薦過),年輕的皇帝載湉,發現了這個救亡運動。他在讀到康有為稍後所著的《波蘭亡國記》、《突厥亡國記》,不禁痛哭流涕,這位頭腦清晰的君主對他的王朝和中國的前途,懷着極大的憂慮。本世紀(十九)最後第二年(一八九八),古歷的戊戌年,二十九歲的載湉,接見地位卑微的康有為。接着從四月二十三日起到八月五日,一百零三天中,載湉頒發了下列一連串嚴厲的詔令,實行公孫鞅式的變法:
一科學考試仍保留,但廢除八股文,改用議論體裁。
二設立北京大學(京師大學堂),各省原有的舊式書院(專門研究儒家的四書五經,造就科舉考試人才),一律改為現代化的中學小學。並創辦茶絲專科職業學校。
三命滿洲兵團,全部改用現代化武器,用新式訓練。並將漢人組成的綠營兵團,改為警察。
四撤銷疊床架屋的若干中央機構,如詹事府(皇太子宮事務部),通政司(皇宮文件奏章收受處),光祿寺(皇宮供應部),鴻臚寺(屬國或外國使節招待部,職權跟理藩院——藩屬事條部重複),太常寺(祭祀部),太僕寺(畜牧部),大理寺(最高法院,職權跟刑部——司法部重複)。
五選派滿洲貴族出國遊歷考察。
六改良司法部門,改良刑事訴訟法,改革監獄弊端。
七命各省出版農業叢書,獎勵各種工商發明。
除此之外,康有為還建議載湉進行更激烈的下列明治維新式的改革:
一建立內閣會議制度,由皇帝召見大臣討論國事(開懋勤殿)。
二禁止婦女纏足。
三請載湉率先剪去辮子,改穿西服(斷髮易服)。
四請遷都上海,擺脫舊勢力,在新環境中改革。
五借巨款六億元,改良軍隊,廣築鐵路。
一百零三天中,載湉所作的這些衝擊,使全國那些朽爛透頂了的官員士大夫階層,像被挑了巢的螞蟻一樣,驚恐失措,駭叫奔走,亂成一團。自從十一世紀王安石變法失敗以來,中國歷史即顯示出一個定律,在士大夫政治形態下,任何變法和改革都不可能。以王安石無懈可擊的道德聲望,和崇高的宰相地位,皇帝趙頊又有絕對控制政府的權力,都歸於慘敗。康有為不過一個新進的小官——工程部科長(工部主事),要他領導負載如此沉重的政府,做出比王安石還要激烈十倍的改變,失敗自在意料之中。
變法運動在技術上也發生錯誤,包括載湉在內,維新黨沒有一個人有實際的政治經驗,他們不先謀求廣大人群的覺醒,反而在自己的力量還沒有能控制局勢之前,剝奪了太多人的既得利益,因而樹立太多的政敵。像突然間廢除八股文,僅此一項就使全國知識分子恨入骨髓,因為在這世界上,除了八股文外,他們再不會其他東西了,廢除八股文就等於把他們全都埋葬。像突然間撤銷那麼多具有。千年歷史的古老官署,立刻就觸怒依靠那些官署為生的官員和寄生人物,他們散佈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製造出憤怒的輿論,看起來北京就像是沸騰了一樣。沒有做好準備工作而作太猛烈的剎車,會導致車輛翻覆。沒有做好準備工作而作太猛烈的改革,會引起暴力對抗。
守舊黨的勢力事實上比維新黨強大百倍以上,儒家學派理學巨頭宰相徐桐,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他連從洋樓前面走過都不肯,他堅持“寧可亡國,不可改革”。監察部委員(御史)文祥是滿洲人,他向載湉警告說,維新黨的目的只在救中國,不在救清王朝。文祥的見解供給滿族人反對改革的理論根據,他們誓言:“寧把國家送給友邦,也不交給家奴。”家奴,指的是漢人。
皇帝在理論上有絕對的最高權力,但必須獲得軍隊的效忠,載湉也曾注意到這一點,他曾把河北省司法廳長(直隸按察使)負責在天津訓練新軍的袁世凱,擢升為副部長(侍郎)階級,並且接見他,建立私人感情。但袁世凱是官場中人物,官場中人物只效忠權力較大的一方,那時中央的軍權全部握在守舊黨領袖直隸(河北省)總督滿族人榮祿的手裏,而榮祿正率領王公大臣(包括那些被裁撤的古老官署的高級官員),日夜在皇太后那拉蘭兒——載湉的伯母兼姨母身旁,向她哭訴清王朝滿族人的危機。而袁世凱又適時的告密說,皇帝載湉將有對那拉蘭兒不利的行動。
於是,爆發政變,那拉蘭兒從她那挪用海軍經費,在北京西北六公裡外興建的豪華蓋世的頤和園,悄悄返回北京,把載湉幽禁,下令逮捕維新黨。康有為跟他的學生梁啟超在英國和日本公使館掩護下,逃到海外。六名維新黨的領袖,包括大黑暗時代中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的譚嗣同,都被以叛逆罪名處決。其他的維新黨人,都被貶竄。
那拉蘭兒跟十一世紀的反改革主流司馬光一樣,掌到大權后,馬上下令恢復原狀。科舉考試仍恢復用八股文,各古老官署仍恢復設立,司法恢復苦刑拷打,監獄仍恢復巴夏禮所受的那種黑暗。守舊黨歡聲雷動,歌頌那拉蘭兒是滿洲民族的救星,亘古以來最英明的女聖。
——歷史不斷呈現一種現象,對國家民族前途憂心如焚的人,往往受到最大的痛苦。而顢頇污穢的既得利益群,反而是最快樂的人。
十八義和團
清王朝已到了末日,亡在旦夕,老太婆那拉蘭兒再對它砍下決定性致命的最後一刀。
這一刀就是她利用的義和團。
我們先說明清王朝皇帝寶座在本世紀(十九)的傳位世系,他們間的關係位置如下表所示:
那拉蘭兒本是奕囗的婢女,因生了兒子載淳,才在名位上擢升為嬪妃(載漪是另一位姬妾生的)。一八六一年,即英法聯軍攻陷北京的次年,奕囗在熱河(河北承德)行宮中逝世,據說是被外國使節進駐北京並且還要他接見的條款氣死的。六歲的載淳繼位,那拉蘭兒名正言)順的當了皇太后。她是六世紀北魏帝國胡太后的翻版,有太多的小聰明和太多的小權術,甚至干涉到兒子房帷間的私事。一八七四年,載淳僅十九歲,就糊裏糊塗的死掉。載淳沒有兒子,依傳統制度,應該由載淳的異母弟弟戴漪,或由載漪的兒子繼位。但在極權政治下,傳統和制度都是為箝制被統治者而設,不是為拘束統治者自身而設。那拉蘭兒堅持立五歲的載湉,因為載湉的母親是那拉蘭兒的妹妹,載湉又只是一個兒童,那拉蘭兒可以長期的握住權力不放。
百日維新和袁世凱的誣陷,使那拉蘭兒認為載湉罪不可赦,守舊派三公大臣對載湉更為怨恨,那拉蘭兒決心把他推下寶座。她知道清政府已不能一意孤行,這件大事必須試探外國的態度。試探的結果是,各國對載湉有很好的印象,強烈反對。那拉蘭兒於是想到謀殺,每天命皇家御醫進宮,給沒有病的載湉診病,一面傳出消息說皇帝的病情沉重。各國公使一致表示關切,各省重要官員也紛紛要求保護皇帝,謀殺念頭只好取消,但陰謀沒有中止。
戊戌政變的明年(一八九九),即本世紀(十九)最後一年,那拉蘭兒宣佈立載漪的兒子溥(亻雋)當皇太子(大阿哥),預備採取合法的外貌,把載湉排除。清政府示意各國使節進宮道賀,各國使節根本不理。這不但使那拉蘭兒難堪,也使立即奪取帝位的計劃落空。於是,一批蠢才,包括那拉蘭兒,皇太子之父載漪,以及全體守舊黨,一個個義憤填膺。而那拉蘭兒又看到轉變為保皇黨的康有為、梁啟超,在日本發表把她攻擊的狗頭噴血的言論,老太婆遂把外國人看作眼中釘,但她束手無策,因為她王朝的軍隊抵擋不住外國人的槍炮。
就在這個時候,她接到報告說,山東省一些稱為“義和拳”的愛國民眾,有一種神奇的法力,用不着變什麼法,改什麼革,只要口中念念有詞,洋人的槍炮就不能把自己擊傷。老太婆大喜過望,最困難的問題已經解決,她要向所有的“洋鬼子”——這是代替“夷狄”的新興名詞,作一次總的清算。
義和團最初的名稱是義和拳,屬於白蓮教的一支,事實上就是本世紀(十九)一八一三年曾在北京、滑縣發動暴動失敗的天理教的化身。中國自從四十年代鴉片戰爭以來,一次又一次的巨額賠款,和貿易上(主要的是鴉片)大量入超,再強壯的人都會把血抽干。加上官員們日趨嚴重的貪污,使國家的財富枯竭,農村殘破。失去土地的農民迅速增加,一個廣大的民變,自六十年代捻軍平息后,現在再度爆發。但是門戶開放后的國際背景,使他們的目標很容易的轉到外國人身上,直覺的認為外國人是他們所受災難的唯一根源。
外國傳教士的傳教熱情是可佩的,但來到中國的傳教士中,卻擁有一些癟三無賴之輩,對他們認為落後地區(事實上確是如此),驕傲侮慢,不可一世,有時候還做他們本國政府的暗探。而一些中國教徒,也不再拜祭祖先,任憑祖先的墳墓荒蕪,都使他們的親族和鄰居怒氣衝天。而且分子複雜,有些更利用傳教士洋人的力量,橫行鄉里,為非作歹。傳教士袒護教徒,地方官員畏懼洋人,袒護傳教士,傳教士遂往往成為地方上的惡霸,使鄉民的怨恨更與日俱增。中國人對教會所辦的慈善事業,如育嬰室、醫院,無法了解,就繪影繪聲的歷歷指控教士修女都挖兒童的心肝,吃死人的眼睛。
義和拳本是跟洋人無關的民間組織,但現在瞄準了洋人和中國籍的教徒。他們起初跟那拉蘭兒一樣,對外國同樣的敢怒而不敢言。可是不久他們中間的聰明人就發明了“鐵布衫”、“金鐘罩”等秘密武器,一旦念動咒語,身上就像裹上一層鋼甲,刀槍不入。用簡單的咒語代替艱苦的科學發展,用不傷害既得利益的法術代替革新變法,就可以轉弱為強,發生奇迹,這正是腐敗的守舊人士最聽得進去的消息。
山東省長(巡撫)毓賢是守舊黨中最堅定的滿洲人巨頭,他對義和拳大大的既驚又喜。義和拳不斷地攻擊外國傳教士。毓賢下令把“義和拳”改稱“義和團”,使他們在形式上成為一個正式的民間組織,又為他們提出“扶清滅洋”口號,以加強他將來向中央政府推薦的可能性。各國對層出不窮的暴行提出抗議,清政府不得不把毓賢召回北京,擢升出賣載湉的袁世凱繼任山東省長。袁世凱的頭腦到底比毓賢稍為清楚,他禁止義和團濫打濫殺。義和團反抗,袁世凱就用他所統率的新軍鎮壓,把義和團的領袖朱紅燈處決。義和團在山東不能立足,紛紛逃到直隸(河北省)。
毓賢到了北京,向皇太子之父載漪、宰相徐桐、副宰相兼司法部長(協辦大學士刑部尚書)剛毅,保證義和團是天老爺特地派下來的救星,有神靈附體。這一批腦筋化不開的人渣,欣然向那拉蘭兒推薦,老太婆大喜之情,前面已經敘述過了。
十九東西方世界
一八○三年(白蓮教戰亂第八年),美國人富爾敦發明輪船。
一八○四年(白蓮教戰亂第九年),法國終身執政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共和終。
一八○六年(陝西寧陝縣兵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法蘭西斯二世宣佈除去帝號,僅稱奧地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自是消失。
一八一二年(清政府下令嚴禁滿洲皇族跟漢人通婚),拿破崙進攻俄國,陷莫斯科(明年,法軍潰敗)。
一八一四年(清政府下令不準建築洋式房屋,商號不準用洋字。捻軍四起),英、普、奧、瑞典聯軍攻陷巴黎,囚拿破崙於厄爾巴島。法國故王之弟路易十八復辟。
一八一五年(英國第二次使臣亞墨爾斯抵北京的前一年),拿破崙偷返法國,與聯軍決戰於滑鐵盧,再敗,被流放大西洋聖赫雷那島。
一八三七年(林則徐在廣州焚毀鴉片前二年),英王威廉四世逝世,侄女維多利亞嗣位(在位六十五年,為英國大黃金時代)。
一八四四年(鴉片戰爭結束后第二年),美國人摩爾發明電報。
一八四八年(太平天國建立前三年),(一)巴黎發生暴動,法王路易腓力普逃往英國。法國再建共和國(第二共和),選出拿破崙的侄兒路易波拿巴當總統。(二)民主共和的革命思想不可遏止,維也納發生暴動,奧國宰相梅特涅逃往英國。(三)馬克思、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
一八五二年(太平天國建國第二年),法國總統路易·波拿巴稱帝,改名拿破崙三世,法國第二共和亡。
一八五四年(太平天國建國第四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英、法、土耳其向俄國宣戰。英國女子南丁格爾組隊赴前線擔任看護,軍中女護士制度自此建立。
一八六○年(太平天國建國第十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焚燒圓明園。中國割烏蘇里江以東三十四萬平方公里領土給俄國),美國林肯當選總統,南方十一蓄奴州宣佈獨立,成立美洲聯邦。
一八六一年(太平天國建國第十一年),美國林肯總統就職,認為各邦不可自由脫離,命軍隊開入南方,戰爭遂起。史學家稱美國南北戰爭。
一八六四年(太平天國亡),各國工人代表集會倫敦,組織國際勞工協會(第一國際)。
一八六五年(太平天國亡后的明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恢復統一,林肯總統遇刺身死。
一八七○年(阿古柏可汗統一新疆全境),普法戰爭爆發,法帝拿破崙三世被普軍生擒。巴黎人聞訊,宣佈改為共和國(第三共和)。
一八七一年(俄國佔領伊犁),(一)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巴黎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二)巴黎共產黨及社會主義者,成立公社。國民會議派軍鎮壓,公社堅守四十餘日失敗。
一八八○年(《聖彼得堡條約》簽訂前一年),從這一年起,歐洲各國蜂湧入侵非洲,二十年間,瓜分罄盡。
一八八九年(清帝載湉親政),各國工人代表集會巴黎,組織國際社會主義者勞動聯盟(第二國際)。
一八九○年(中日甲午戰爭前四年),法國上尉屈里弗斯冤獄案起,保工黨誣陷他是德國間諜,共和黨極力為他伸雪。
一八九七年(戊戌政變前一年。德國佔領青島、俄國佔領旅順、大連的前一年)意大利人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