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遠離工作和金錢煩惱的故事
知道錢是怎麼花掉的
沒有計劃地花錢,就等於讓肉販、服裝商、傢具店……都來分享你的收入。有計劃的,或是有預算的花費,可以保證你和家人能夠從你的收入里得到公平的分享。
《閱微草堂筆記》中有一則故事講道:某人一生沉溺於物慾,享受無度,但年紀不大就死了。他去見閻王,稱自己家中富有,從不苛待身體,為什麼壽命這樣短?閻王答:人一生所耗都有定量。你把一生的定量都提前用盡了,不死還等什麼?
有這麼一個關於蚱蜢與螞蟻的童話故事,蚱蜢嘲笑螞蟻整個夏天都在存儲食物,而不懂得享受人生,活的這麼累。它說它整天在軟綿綿的草叢裏跳來跳去,從來不關心未來。活的優遊自在。可是。在嚴寒的冬天到來時,它就要被餓死,而螞蟻則豐衣足食。
這兩個故事可以作為寓言來談。我們從中能得到什麼啟示呢?我想無它,浪費是為造物主所忌的。
一些人在還沒有變得富有以前就投入高消費的購買,他們所期望的富裕的日子永遠不會到來。
一個聰明人不會讓自己盲目地背上債務的負擔。當一個人陷入債務危機中時,他們已經為自己製造了許多麻煩,債務的產生很多時候是因為沒有理財觀念所造成的,債務像一個惡夢,會妨礙家庭的幸福,破壞家庭的安寧。
一個人能保證不負債嗎?有沒有可能避免因債務引起的道德墮落呢?要做到這一點只有一個辦法,你就是學會“用之有度”。不幸的是,這一點人們現在做得太少了,我們無力抵制揮霍金錢的誘惑,有人想擁有精美的傢具、有人想住在租金很高的公寓裏、有人想舉行很豪華的宴會,所有這些都不錯,但是如果你無力支付就不要沉溺於此,你借錢又不能償還,舉行宴會難道不是表現了窮擺闊氣的寒酸相嗎?
一個人不應該以入不敷出的方式來生活,也不應該為了今天的奢侈生活而花掉下周的收入。整個債務制度就是一種錯誤,通過債務我們可以預見未來,一個人如果避免借貸,就能把握自己的確切狀況,如果購置任何物品均以現金支付,那麼家庭帳戶必能做到年年有餘。
尼古拉斯一生4次巨富,但最後卻要接受募捐,原因就在於他對經濟毫無計劃、並討厭理財,他認為理財計劃會使每一種高貴的思想都失去了光輝。這樣他就被迫過一種東躲西藏的生活。有時候他一年就能夠賺得100萬美元,但這些錢到他手裏轉眼就沒有了。他的負債據說高達400萬,都是追求奢華所致。
美國政治家韋伯斯特因為錢袋空空而苦惱,也是由於他的不善理財和生活奢華所造成的。他的債務累累,不能自拔。作為一位美國參議員,他要接受波士頓企業家的救濟才能維持生活,以致於他的演說也充滿了受賄的味道。
哥爾德·斯密斯是一位逍遙自在的債務人,他在負債的汪洋大海里漂泊,剛清償一筆,又會捲入一筆,而且越陷越深。他做家庭教師賺了一筆錢,這是他全部的錢,他馬上把這些錢花光了。他的親人為他提供了50英鎊,讓他去法學院學法律,但他沒有走過柏林,就花掉了和賭掉了所有的錢,以致於他的歐洲之行沒有一分錢,沿路乞討。回到英國時,仍是一貧如洗。甚至在他開始自立賺錢后,他依舊債務累累,他一手進一手出,被別人三番五次的催討牛奶費,他因繳不起房租而被捕,也受到了律師的威脅,但他從未領悟節儉的智慧。
債務是沉重的負擔,如果你陷入其中,你的生活秩序就會受到破壞。所以每個人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躲避債務的陷阱,千萬別讓自己陷入尷尬的生活之中。
上天賜予我們的物產是有限的。如果我們放手用去,肯定會有耗盡的一天。預算是一張藍圖、一個經過計劃的方法,用以幫助你從你的收入中得到更大的好處。
以前有一個年輕人到印刷廠里去學技術。其實,他的家庭經濟狀況很好,他父親要求他每晚住在自己家裏,但要他每月付給家裏一筆住宿費。一開始,那個年輕人覺得這樣太苛刻了,因為他當時每月的收入,就剛夠方付這筆住宿費。但是,幾年之後當這個年輕人自己準備開設印刷廠時,他的父親把兒子叫到跟前,對他說:“好孩子,現在你可以把每年陸續付給家裏的住宿費拿去了。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能夠讓你積蓄這筆錢,並非真的向你要住宿費。好了,現在你可以拿這筆錢去發展你的事業了。”年輕人到此才明白父親的一番苦心,對父親的賢明感謝不盡。如今,那個年輕人已經成了美國一家著名印刷廠的老闆,而他當年的同伴們卻因自小揮霍無度,如今仍然窮苦不堪。
有一對夫妻,當他們開始記錄花費情形以後,很驚訝地發現他們每個月花掉大約70美元去買酒!然而,他們並不是酒鬼——只不過是一對熱情的夫婦,很歡迎自己的朋友在興緻好的時候就“到家裏來喝一杯”,這種事情時常會發生。他們做了一個明智的決定,認為他們不能再開免費酒吧。於是,那70元就得到了更好的用途。
財務專家說過,如果可以節省丈夫收入的1/10,雖然物價高昂,不到幾年你就可以獲得經濟上的舒適。有一個女人,她嫁給一個頑固、保守的新英格蘭人。她的丈夫寧願在中央車站廣場上脫光衣服,也不願放棄節省1/10薪水的計劃。這位太太說,在經濟不景氣的那幾年,他們可真吃足了苦頭,她先生的薪水被刪減得太多了。她買日用品的時候,必須想盡辦法節省每一毛錢。她丈夫每天要步行二十多條街,以節省公共汽車費。但是,節省1/10薪水的老習慣,仍然照樣進行。
“有時候”,這位女士承認,“當我們非常需要錢用的時候,我十分後悔還要把錢擱在一邊。但是,我現在很高興我們維持了儲蓄計劃。節約的結果,使我們到中年的時候擁有了自己的家和一些享受。
亞諾·班尼特50年前到倫敦,立志作一名小說家,當時他很窮,生活壓力大。所以他把每一便士的費用記錄下來。他難道想知道他的錢怎麼花掉了?不是的。他心裏有數。他十分欣賞這個方法,不停地保持這一類記錄,甚至在他成為世界聞名的作家、富翁,擁有一艘私人遊艇之後,也還保持這個習慣。
約翰·洛克菲勒也保有這種賬。他每天晚上禱告之前,總要把每便士的錢花到哪兒去了弄個一清二楚,然後才上床睡覺。所以每個人,必須去弄個本子來,開始記錄,記錄一輩子?不,不需要。預算專家建議我們,至少在最初一個月要把我們所花的每一分錢作準確的記錄——如果可能的話,可作3個月的記錄。這只是提供我們一個正確的記錄,使我們知道錢花到哪兒去了,然後我們就可依此作一預算。
令多數人感到煩惱的,並不是他們沒有足夠的錢,而是不知道如何支配手中已有的錢。
在加拿大的維多利亞島上,肓兩個地方遊客一般都會去參觀,一個是世界著名的布查特花園,另一個是克雷格達羅克城堡。人們在參觀完了這兩個地方,尤其是知道了它們背後的故事後,都會發出很多感嘆。
布查特花園原來只不過是一個水泥廠的廢址。布查特夫婦在1904年建立了這個水泥廠。後來,採石場用來燒水泥的石灰石被開採完畢,被開採過的荒山寸草不生,和周圍鬱鬱蔥蔥的群山形成了強烈對比。
面對大自然身上留下的道道傷痕.他們總覺得內心有愧?難道給子孫留下一筆金錢,留下一片荒廢的回憶,就算是對得起這個世界了嗎?布查特夫婦有一天終於下定決心,把開水泥廠掙的錢還給大自然。於是,水泥廠的工人變成了園丁,他們用馬車從很遠的地方把肥沃的土運過來,鋪在原本已經被挖得只剩下光禿禿的石頭的礦場中。他們走遍了世界的很多角落,幾乎花光了自己所有的存款,只是為了尋找更多更美麗的鮮花,拿來種在他們的花園裏。日復一日,凹陷的礦井變成了美麗的花園,他們給這個花園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幽深花園”。
他們的花園對所有的老百姓免費開放,讓大家來感受鮮花的美麗以及比鮮花更美麗的心靈。人們被這個故事所感動,從世界各地蜂擁而至,這個花園已經變成了全世界人民的花園。
到今天,人們依然能夠在高大的樹木背後看見比樹木還要高大得多的廢棄的煙囪,但人們再也不覺得煙囪難看了,靜靜聳立的煙囪在給人們講述着一個無比美麗的故事,變成了無數人思考人生和財富意義的所在地。
但是,維多利亞另外一個富人的故事聽起來就有點複雜和悲慘。煤礦大王羅伯特·鄧斯穆爾是-位來自蘇格蘭的移民,到達北美時幾乎身無分文。短短20年,他就由一個窮光蛋變成了北美最富有的人之一。當然,在他財富的背後也有一些不光彩的故事,比如幾百個煤礦工人都死在了他的礦井之中,不知道他有沒有為這些人命內疚過,但在這些人命之上,他的財富越來越多卻是大家都能看到的事實、他生了8個女兒和兩個兒子,過着當時所有人所羨慕的富足生活:
如果故事到此為止,那他也會像無數富翁一樣,慢慢和財富一起消失在歷史的發展中,最終被人們永遠遺忘。這個世界不會長久地記住有錢人,因為活着的更有錢的人會不斷湧現,來代替那些已經死去的有錢人在人們心中的記憶。
羅伯特覺得有了錢總要花出去,於是他決定在維多利亞最美麗的地區,在一座小山的頂上造一座最壯觀最美麗的城堡,城堡可以俯瞰整個維多利亞的美景,他可以和他的家人一起住在裏面安享晚年。1887年,城堡開始建造,北美最好的設計師和建築家都被請到了維多利亞,最好的石材和木材源源不斷地從北美和全世界各地運到工地,最好的傢具從全世界訂購。工匠們日夜奮戰馬不停蹄,一座壯觀的城堡終於在2年後聳立在美麗的小山上,成了當時維多利亞最高的建築。1889年,正當舉家準備搬到城堡去居住的時候,羅伯特·鄧斯穆爾不幸去世了,留下他的寡婦妻子瓊和一大堆兒女,他的妻子搬進了城堡,他的大兒子詹姆斯繼承了他的產業,母子倆為了財產開始鬧矛盾,最後還進了法院,以致於當母親在18年後去世時,詹姆斯差一點沒有來參加母親的葬禮。母親去世后,家庭就變得四分五裂,女兒們都嫁出去了,另一個兒子很年輕就去世了。整個城堡以及裏面的傢具都被拍賣了出去,二十幾戶人家同時住進了城堡的各個房間。他的兒子詹姆斯這時還算有錢,搬到了另一個地方去住,也生了8個女兒和兩個兒子,但不幸的是兩個兒子沒有結婚就都死掉了,到此為止,一家人再也沒有了血脈相續,終於沉沒在了歷史的煙雲之中。
和布查特夫婦相比,羅伯特有更多的錢,但留給人們的回憶卻要黯淡許多,除了留下一座自己沒能住進去的城堡,人們夠想起來的就是有關他的有點悲慘凄涼的家族史。
在黃昏中的城堡既像一座紀念碑,又像是對活着的人們、特別是對富有的人們的一種警告:原來財富是如此的沉重,如果一直把財富扛在自己的肩上,會把幾代人都徹底壓垮,會把人們對財富的想像力徹底壓垮,更會把人品人格徹底壓垮。
兩個故事,兩種結局,帶來了兩種不同的意義。說到底,布查特夫婦做着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情;羅伯特也在做着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情。但後代人是挑剔的,歷史是挑剔的。我們相信,當布查特夫婦在花園裏種着各種鮮花的時候,他們一定知道,他們的後人會像他們一樣地快樂,同時他們也能給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帶來快樂。而羅伯特打算建城堡時,只想到了他和家人那狹小的快樂,結果誰也沒得到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