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色彩斑斕的學生時代-中學

4、色彩斑斕的學生時代-中學

中學

塔茨希爾大部分學生都步行兩英里去塞德伯里的韋迪恩綜合中學。1976年秋天,喬安娜·羅琳也這麼做。對不熟悉英國學制的美國學生來說,很可能想當然地認為在英國的全日制中學,學習的第7年就是相當於7年級。事實上,《哈利·波特》系列叢書中小主人公學習的7年,相當於美國學制的6~12年級。和哈利一樣,羅琳在韋迪恩上學時是11歲,他們都是7月31日的生日,羅琳畢業時是17歲,哈利從霍格沃茨畢業時也是這個歲數。

像赫敏·格蘭傑一樣,喬安娜·羅琳11歲上韋迪恩,穿着棕色和黃色的校服,想用自己的智慧和分數給人留下好印象。她說她總是第一個舉手發言,在學校以自命不凡而聞名,雖然這樣的態度可能是想掩蓋害羞和不安全感。韋迪恩學校是個公立學校,生源很雜。來自農村家庭的孩子和那些從倫敦搬到西南部的家庭的孩子都在一起上學,後者給西南部帶來了錢財和不同的思想。她10多歲的時候,已經不太追求學業上高人一等了,而是交了更多的朋友。看看那時候她的書單就能看出她的這些變化了。她說自己十一二歲時讀了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到14歲時,她就讀傑西卡·密特福德的《愛人與反叛者》了。

羅琳說簡·奧斯汀是她最喜歡的作家。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1813年出版,是關於活躍的伊麗莎白·班納特和幾次做媒的故事,幾個年輕人費茨威廉·達西、喬治·維克漢姆、查爾斯·賓利、夏洛特·路卡斯,伊麗莎白和簡·班納特的運氣不佳的遭遇。小說充滿了智慧,這是奧斯汀的特色,還有大量的對她那個時代富人階層的社會行為的評論。據說伊麗莎白·班納特一直是奧斯汀最喜愛的角色。

羅琳讀《愛瑪》讀了好幾遍,她說這是她最喜歡的小說。奧斯汀在她的另一部小說《曼斯菲爾德公園》裏風格有點改變,而《愛瑪》又回到了原來犀利睿智的風格上。這本書1816年出版,講的是愛瑪·伍德豪茲,一個漂亮獨立的年輕女士,喜歡做媒,在海瑞特·史密斯提升的時候管閑事。可當她的努力適得其反的時候,她甘願冒險承受極度的難堪,而變得有自知之明,這一點非常可貴。這又是一部關於三四個鄉村家庭的小說,也常被認為是奧斯汀最偉大的傑作之一。愛瑪這個年輕的天真女子通過一些因判斷失誤而無法控制的事件了解了自己。喬安娜·羅琳本人也是個性獨立的人,所以她在某種程度上認同愛瑪,由於後來成年後幾次判斷失誤更加認識了現實與自己。

喬14歲的時候,嬸嬸給了她傑西卡·密特福德的《愛人與反叛者》。這本書是論文集,寫的是密特福德和她的姐妹們無憂的童年,她和艾斯蒙德·羅米利的私奔,後者是溫斯頓·丘吉爾的侄子,和她參加西班牙內戰。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愛人與反叛者》裏,密特福德描述了自己14歲時讀了一本書,影響了自己的政治傾向。這本書是比弗利·尼科爾斯的《毀滅浩劫》,說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宣傳裁軍。羅琳說她崇拜密特福德的理想主義和勇氣,這兩個特質是她最尊敬的個人特質,特別是堅強婦女的特質。密特福德的自傳在羅琳年輕時的讀書單上特別引人注意。那時候,她讀的書大部分是她嬸嬸送給她媽媽的古典小說、奇幻小說、浪漫小說和間諜小說。羅琳承認《愛人與反叛者》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後來她用了作者的名字給自己的女兒起名。

密特福德出生在一個富裕的、結交甚廣的英國家庭。和簡·奧斯汀一樣,她也具有反抗精神,覺得學校的格局和對學生的期望在那個時代都是那麼瑣碎、無聊或荒唐可笑。《愛人與反叛者》記錄了她的長大成人,如何看待過去和去擁抱她為自己所設定的理想。小說是用第一人稱寫的,她引人注意的心聲讓她的文集讀起來更像一部構思巧妙的虛構小說。情節包含有冒險、危險、運氣和悲劇。

羅琳說她喜歡的一個情節就是傑西卡·密特福德從家裏跑出來,沒讓父親知道,也沒得到父親的批准,大膽地用父親的信用卡買了架相機。書中有大量敢於反抗父親和家庭婦女尋找自己的夢,追尋自己的信仰,常常激勵其他膽小的婦女這樣的內容。後來,羅琳想在大學學習某個專業時,向自己的父母妥協了,選了她的父母認為更實用的專業。這是羅琳想讓父母高興,或者說至少不給他們添麻煩。密特福德則相反,或許密特福德可以被看作是更有勇氣的人。因為她追隨革命,違背家庭的願望,讓自己走上了一條危險之路。然而,與家庭決裂對14歲的喬安娜·羅琳來說,影響好像並不如想像的那麼大。

回到韋迪恩中學,她仍然得高分,但羅琳的家庭生活在變化,這包括她媽媽的就業情況。那時的化學老師約翰·內特爾希普的妻子雪莉是實驗室的技工頭頭,需要找一個技工。戴安娜上了韋迪恩學校后,安娜·羅琳申請了這個工作。安娜經過面試,得到了這個職位。

教職工和學生很喜歡安娜。放學以後她還幫助塔茨希爾青年俱樂部幹活,還彈一手好吉它,她也教羅琳彈。不久,學校社團都知道羅琳、戴安娜和安娜三人早上一起到校,下午離校,好像是三姐妹。

但是,對羅琳來說,約翰·內特爾希普的化學課並不輕鬆。他會出其不意地讓學生回答問題,經常讓學生們很害怕,即便他們課前已有所準備。羅琳努力地學化學,但內特爾希普會提問她,因為他說羅琳是班上最聰明的學生之一。了解羅琳的老師的人,可以看出哈利·波特和斯內普教授之間的緊張關係可以追溯到內特爾希普。

在學生中間製造恐懼的同時,他又表現出了對學生的尊重。但學生不理解他所做的是否對他們好。內特爾希普對斯內普教授的影響有多大,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內特爾希普的化學課確實對《哈利·波特》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羅琳說她在韋迪恩最不喜歡的課是美國人所說的“手工課”。這門課包括金屬加工和木工活。羅琳說這兩樣自己都很糟糕。和做手工相比,她更喜歡編故事。羅琳從來都不明白為什麼有人會敲金屬或在開始敲的時候就知道什麼時候該停下來。她說她媽媽保留了一把她做的茶勺,但勺子根本沒有凹陷的那部分,完全是平的,根本沒有用。她還記得拿了一個畫框回家,上面的膠比木頭多。她也實在不喜歡上體育課,尤其是游泳和舞蹈課,更討厭打曲棍球,無論怎樣,她又不指望能成為體育明星。

羅琳很幸運,韋迪恩的英語老師已經開始注意她並表揚她在寫作方面所做的努力。在課堂上,羅琳不願發言,但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和對一個命題的觀察寫下來。她的新老師們是能看到這一點的。另外,英語課也越來越難了,不論是閱讀材料還是寫作的廣度都變難了,比如虛構的寫作。

在韋迪恩,羅琳喜歡的是位名叫露西·謝菲爾德的英語老師。露西當時20多歲已經讓她的很多學生注意她了。因為,她比學生大不了多少。她的想法很新鮮,例如,鼓勵班上的女孩子們發言,找自己喜歡的工作,認為女孩子應該有能力為家庭打算雖然並不一定非要這樣做。那是20世紀中期和70年代末了,婦女運動興起了第二次熱烈的浪潮,露西·謝菲爾德也是運動的擁護者之一。

露西的教學風格未必溫婉,羅琳把她描寫成一個有時對學生生硬粗暴的人。羅琳尊敬她,因為她對學生煞費苦心,她認為謝菲爾德小姐真的很在意她們的學習。羅琳記得一個插曲,謝菲爾德小姐和全班同學說話時,大家在紙上亂寫亂畫。謝菲爾德小姐走到羅琳的課桌旁,告訴她當老師在解釋一個要點的時候,亂寫亂畫是很不禮貌的。羅琳頂嘴說自己是在聽課,但謝菲爾德小姐堅持說她的行為是不禮貌的。謝菲爾德小姐表現出來的自負讓羅琳吃驚,這段往事她一直記憶猶新。

謝菲爾德小姐告訴學生,好的作文是結構合理的。她不允許他們有所懈怠。她的正直也把學生最優良的品質發揮出來,這激發了羅琳對她的尊重、信任和自信。然而,即使有這樣的信任,羅琳也沒有把自己深藏着的成為一名作家的願望告訴自己喜歡的老師。羅琳確實珍惜多年後收到的露西·謝菲爾德老師的一封信。現在她退休了,在布里斯托的一家書店工作。那封信告訴羅琳,她看了《哈利·波特和魔法石》,很喜歡這本書。喬安娜在提到這封信的時候,似乎在說即便自己已經長大了,受到自己尊敬的老師的表揚比獲得任何獎章或獎項都重要。

少年時,校園以外的生活對喬安娜·羅琳來說是個挑戰。像那個地區所有的少年一樣,這裏沒有適合羅琳他們的娛樂活動。不像倫敦有博物館、音樂會、俱樂部和其它有活力的活動,塔茨希爾和查普斯坨對少年來說,在他們閑暇的時間內是個非常無聊的地方。鎮上甚至連個電影院都沒有。和任何偏僻地區一樣,青少年吸煙,在街角或其它公共場所閑逛,就是為了找個地方大家在一起聊天,這樣的情形不足為奇。羅琳說她在教堂小屋2樓靠右邊的房間寫了很多東西。12歲時,她寫了故事《七顆受詛咒的鑽石》。讀者可能會注意到題目和魔法石類似。喬安娜說這個故事沒有人物,情節也沒展開。她少年時,坐在房間的窗台上抽煙,她爸爸是不同意她抽煙的,她幻想着故事,把煙頭從窗口扔到下面的花園裏。也許少年時,她把這樣的行為看作是模仿傑西卡·密特福德離家出走,用父親的賬戶買相機的反抗精神。羅琳常在學校的咖啡館裏或孩子們能找到的其它的地方聊天,用自己編的故事逗朋友們開心。

羅琳13歲時,參加了一次學生交換旅行,是在法國靠近里爾的學校。但是即便如此,這次旅行最後也乏善可陳。她的一個朋友說他們是如何嘲笑窮人的。跑到一個產煤小鎮,對年輕人來說那是最沒意思的事情。羅琳的另一次旅行是去莎士比亞故居,第一次看莎士比亞的戲劇《李爾王》。羅琳說這部戲激起了她對文學的熱情。也是在這次旅行的過程中,她所在的班級還看了《冬天的故事》。在這裏面,赫敏是個很有名的角色。赫敏很機智地把自己扮成一座雕像,保護自己,最後又“活”過來了。只有時間能說明莎士比亞的赫敏是否讓她在《哈利·波特》書里想到用這個名字。

素描和音樂一直是羅琳在韋迪恩期間的樂趣。看過英國廣播公司的紀錄片《J.K.羅琳:哈利·波特與我》的觀眾可以證明,羅琳是個很棒的素描畫家。她畫的哈利·波特和其他人物,還有小說中的場景,顯示了她的天賦,而不是做做樣子的一點訓練。在創作哈利·波特之前,素描一直是這個鄉村姑娘在瓦伊河畔的早期娛樂。

音樂方面,她跟媽媽學彈吉它,需要放鬆的時候,就彈上一曲。多年後,她說最想帶到孤島上的音樂有R.E.M.的《人人皆有心傷時》,披頭士的《走到一起》,史密斯的《大嘴又罷工了》(有報道說史密斯是她喜歡的樂隊組合)和瑪麗安娜·費絲富爾的《內疚》。成年了,羅琳對古典樂產生了興趣。她聽磁帶自學。在去孤島帶什麼音樂的採訪中,她說她要帶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熱情》、柴科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和她到現在還喜歡的古典曲目莫扎特的D小調安魂彌撒。羅琳似乎發現古典音樂有增加想像力的作用。接受採訪時,她說聽到《熱情》這首曲子,就會想像自己身着盛裝在舞台上為獨具審美品味的觀眾演出。其它的古典樂會把她帶回到人生經歷的許多“第一次”的時光。

20世紀70年代在韋迪恩綜合學校的同齡人中間,羅琳發現1978年出品,由約翰·特拉沃爾塔和奧利維亞·牛頓·約翰主演的美國電影《油脂》是個很有意思的消遣。因為查普斯坨沒有影院,他們不得不跑出鎮子去看。根據亞瑟·勞倫斯1957年的音樂劇《西邊故事》改編,音樂是列昂納多·伯斯坦因編的,填詞是斯蒂芬·薩德海姆。《油脂》的背景是50年代兩個來自不同家庭的戀人。這兩個故事都是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現代版,又是借用情節和人物的一個範例。《油脂》和《西邊故事》一樣,觀眾被故事吸引,一方面是因為音樂和舞蹈,當然也因為永恆的愛情的主題,這種力量使兩個對立家庭的人相互吸引,克服困難,不顧父母朋友的反對。約翰·特拉沃爾塔扮演的頭髮蓬亂的丹尼·朱克穿着黑色夾克,是個土匪,開快車,不受拘束,但他對奧利維亞·牛頓·約翰扮演的天真可愛的桑迪·奧森也有溫柔的一面。

從人物方面來講,羅琳認為這個人物顯然和斯托卡德·錢寧扮演的主人公里佐很相似。百老匯後來還重演了由羅奇·O·鄧納爾扮演的里佐。里佐是個壞女孩,她有強烈的願望,反抗社會對“好女孩”的期望。但也試圖用強硬的外表掩蓋痛苦和自卑。羅琳承認自己這時候也是這樣,可能想反抗家裏和查普斯坨的無聊所帶來的痛苦。但是,里佐比浪漫的桑迪更複雜,可能她之所以吸引羅琳(如果她早已知道像她的話),是因為羅琳的品位也變了,不再是天真可愛的。戲劇和電影裏里佐的名曲是“看看我,我是桑德拉·迪伊”,是對“好女孩”的譴責。50年代通俗文化被金髮女演員桑德拉·迪伊和多麗絲·戴人格化。里佐嘲笑這些不抽煙、不宣誓,也不和與自己不同的人來往的人。然而,里佐似乎很羨慕這些驕傲的姑娘安全可靠的長處。里佐不僅猛烈抨擊他們輕視像自己這樣的女孩子,更重要的是批判社會的雙重標準,在道德和信仰方面對婦女的要求超出了對男人的要求。

作為一個成長中的藝術家,羅琳知道什麼可以接受,什麼可以或應該懷疑。她的這方面的特質讓她欣賞了更多類型的音樂,像“碰撞”這樣的朋克樂隊。她甚至也把眼睛描畫得很濃。“Bashees樂隊”就是這樣化妝的。這樣,從上大學到成人,她一直這樣做。甚至她的朋友說那時的她就像里佐一樣,抽煙、化濃妝、穿勞動布的夾克,用這樣不合規矩的外表來掩飾受傷的自尊。顯然,羅琳是在挑戰1983年勤奮的好學生應有的形象。

也許里佐的不合規矩的外表和掩藏起來的脆弱也反映了羅琳在韋迪恩的一次意外。她不得不站起來反對暴力。暴力在學校可是個問題。常常是有天賦的或認真的學生被那些沒有這樣的能力或根本什麼都不在乎的學生欺負。一天,羅琳也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她在大廳里被人襲擊,還被班上的一個女生猛推撞倒在自己的衣櫃箱上。後來她說衣物櫃是她唯一的依靠,她奮起自衛還擊。儘管她救了自己,也贏得了同伴一定程度上的尊敬,但她並沒有真正地勝利。隨後,她在校園裏走路還不得不躲着襲擊她的人。

另外一次暴力經歷也許把羅琳的敏感用在了書中像德拉科·馬爾福和他的一幫人身上,他們折磨像納威·隆巴頓這樣的角色。她在韋迪恩看到一個有天使般金髮的男孩,就是因為外表被人拔頭髮。還有一個沒有透露姓名的老師,她把這個老師歸為最壞的老師。在霍格沃茨當然也有這樣霸道的老師和學生。顯而易見,羅琳對學校暴力的記憶猶存,而《哈利·波特》將這些現實和她的嚇人經歷生動地再現出給讀者。

20世紀70年代,迪斯科大行其道,而在韋迪恩,渴望娛樂的青年人卻找不到一個可去的迪廳。偶爾,在查普斯坨的操練廳搭個迪廳。羅琳不管自己是否會跳搖滾,她喜歡跳舞,去了幾次操練廳。多年後,在一個更有異國風情的地方,她也去迪廳玩了幾個晚上。

羅琳在韋迪恩的幾年是個謎,可能動搖了她的世界觀。皮特在布里斯托的勞斯萊斯工廠的工作越來越好。安娜在韋迪恩綜合中學仍然受歡迎。當羅琳12歲左右,也就是說她寫《七顆受詛咒的鑽石》的時候,她記得母親拿勺子都困難,這是她對母親所染上的可能影響每個家庭成員的疾病的最早的記憶。一天,化學系的教工發現安娜在學校暈倒了,他們意識到肯定有什麼不對。這樣不停地做檢查。安娜和皮特被告知可能誤診了,就一次次地從醫生的診所回家,一直到安娜34歲,羅琳15歲時,才診斷出是硬化症,他們得知安娜有很嚴重的家族病。

這個消息對一家四口是個打擊,硬化症還沒有治癒的辦法,而且此病能致死。這是一種使人衰弱的慢性病,時好時壞,直到病人不能正常活動。看着一個正值盛年的女人漸漸衰弱甚至失控,無法工作,不能為她所愛的家庭做事,或正常活動,這給她的家庭帶來了很多傷感。喬安娜·羅琳也不例外。她曾經承認家變成了一個很難再呆下去的地方,因為她看着自己的母親的身體每況愈下而無能為力。皮特虔誠地照顧着自己的妻子,但她的情況越來越糟,他依然照顧着她。但他對女兒來說,父親不能代替她們的母親。她們非常懷念母親健康時和自己在一起的生活。

家已經無法擺脫,而小山村又無處可去,羅琳開始抽煙,沉湎於自己的音樂、哥德式的藝術和自己的學習中。中學的最後一年對她來說是很艱難的。

羅琳說6年級(在美國是高中)時,學校新來了一個學生,把她從無聊和困惑中拯救出來。這個學生是希恩·哈里斯,一個駐紮在學校對面基地的軍人的兒子。希恩帶來了新的思想和快樂。和羅琳一樣,他的口音和同學們的也不一樣,他倆都有點覺得自己是個外人。羅琳發現他對新浪潮音樂和人文活動很感興趣,這讓他們成了好朋友。17歲時,喬安娜正對生活樹立起了積極向上、堅定的生活態度。她說這有點受巴里·海因斯的小說和電影《凱斯》的影響。在英國廣播公司和美國藝術與娛樂廣播公司的《傳記》欄目的訪談中,她說也喜歡希恩談話的時候轉換用詞。她還承認羅恩·韋斯萊是參照他寫的。希恩是她第一個通過駕駛考試的朋友。更重要的是,希恩有車———一輛舊的青綠色和白色相間的福特昂利亞車。任何一個小城鎮的高中學生都知道,一輛車,一個有駕照的司機意味着自由,從乏味的日子中能解脫出來。在四周都是田地的鎮子裏,羅琳和希恩開着他的車,感覺自己和嚮往已久的北部城市青年的生活又近了一步。

2001年末英國廣播公司的紀錄片里,羅琳向觀眾介紹了她的司機兼患難之交。她的第2本哈利·波特小說《哈利·波特與密室》就是獻給他的。採訪中,羅琳回憶她和希恩站在塞文橋下,他們說他們很多個夜晚曾坐在這裏,一起抽煙,可能還喝過酒,感嘆自己的生活,夢想着離開韋迪恩他們會做些什麼。喬安娜不開車,至今沒有學開車,但是希恩外表和舉止很酷。他的髮型是新浪潮樂隊的史班德芭蕾合唱團那樣后朋克風格的。他常用那輛車帶着她去布里斯托、巴斯或卡迪夫的俱樂部和迪廳。能遠離小鎮的束縛,哪怕是幾個小時的感覺也是那麼自由。昂利亞車對喬安娜來說象徵著拯救和解脫。在霍格沃茨二年級之前,從德斯利把哈利救走的飛車就是藍色的,在禁忌森林停下來的就是這輛車。在喬安娜·羅琳的生活中,希恩·哈里斯不止一次和她共度難關,不久以後,他不需要再拯救她了。

也許有了好朋友可以使羅琳平靜地對待她的生活,應對家中的問題和小鎮生活的無聊,羅琳那一年被選為學生的頭。在英國高中,這個位置是由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來擔任。由教職工和學生共同選舉,所以可以看作是對學習成績和心智成熟及受歡迎程度的綜合考察。這不僅是個位置,更是榮譽。這樣的學生通常要接待學校來訪的客人,在像畢業這樣的重大場合講話。

兩件難事讓羅琳本應該很好的一學年黯然失色。一件是她母親開始面臨不可避免的結果。1983年4月23日,羅琳的媽媽年僅28歲,再有幾個星期,她的大女兒就要畢業了,但她留下了遺囑。她讓她的律師朋友喬治·弗朗西斯把她的財產留給自己的丈夫皮特。如果他不能比自己活得長,那麼她的一半的財產給自己的妹妹瑪麗安和妹夫萊斯利,另一半捐給硬化症學會。後來,喬安娜·羅琳利用自己的影響為該組織募捐。你可以想像在喬安娜即將畢業時,家裏是怎樣的氣氛,而畢業通常是件讓人高興的事,因為它本該意味着有個美好的未來。

另外一件讓羅琳失望的是學業。由於她在韋迪恩很優秀,學校推薦她參加英國著名的牛津大學的入學考試。牛津大學相當於美國的像哈佛這樣的長春藤盟校。牛津通常是有錢人上的學校,當然這也不絕對。很多家庭的幾代人都是直接從昂貴的私立寄宿學校直接上牛津大學的。入學標準相當高。學校推薦羅琳試試牛津,不僅是對她的讚賞,也是挑戰。安娜和皮特沒有上過大學,但希望自己的女兒們都能上大學,因此,她的家人對此都非常高興。

羅琳參加了考試。考試包括她感興趣的3種語言———英語、法語和德語。英語得了A,法語和德語都得了B。她沒能被錄取。奇怪的是另一所學校的一個女孩子參加了同樣的考試,也得了一個A兩個B,卻被錄取了。在美國也會有像這樣不公平的事情,但那時有這樣的觀點卻並不新鮮———學費比能力重要。那個被錄取的女孩子是在一家私立高中參加的考試,而羅琳是在公立的韋迪恩參加的考試。雖然喬安娜沒有在公開場合說這件事,她和父母,還有韋迪恩中學的老師們一定非常失望。這件事顯然對羅琳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

有關羅琳1983年從韋迪恩畢業的文章不多,但大家都知道從那之後她再不參加同學聚會。也許她把那幾年和媽媽生病的傷心日子聯繫起來。也可能因為好幾年經受無聊的折磨。那幾年對她來說是個空白了。她討厭黃色和棕色的校服,甚至現在都是個快到中年的母親了,還拒絕再穿這些顏色的衣服。大家不能忘了那些年也是《哈利·波特》系列書中人物所經歷的。哈利、羅恩和赫敏也都經歷了同樣艱難的7年。一本書就是一年。也許喬安娜·羅琳至今不回去,是不想讓自己對那些年的記憶再重新來過。回去一次可能會引發一次回憶,打擾她為自己雄心勃勃的工作已經準備好了的思緒。

羅琳在韋迪恩的時光是她最成功也是最傷心的一段日子,也代表了一段無聊的日子。當她從那片有貓頭鷹、蘑菇和關於巫婆、精靈古老傳說的森林畢業時,世界也發生了變化。

1983年,喬安娜·羅琳高中畢業,第一個女太空人薩麗·賴德上了太空。愛麗絲·沃克的《紫色》獲得了普立茲獎。披頭士很久不活動了。在此兩年前,約翰·列儂在紐約自己的公寓樓外被槍殺,喜愛他的歌迷們感到萬分悲痛。現在他們發行了唱片《最佳樂曲23首》。簡·馬克的《把柄》在英國獲得了卡內基獎。在美國,辛西婭·沃伊特的《戴安娜西之歌》獲得了紐伯利獎。挑戰者號首航失事,但沒有任何悲劇的徵兆。在貝魯特,恐怖分子的爆炸奪去了237名美國海軍士兵的生命。兩天之後,美國入侵格林納達。電影《山水又相逢》和《正好的材料》大獲成功。

1983年的夏天,她的母親立下遺囑的幾個月後,18歲的喬安娜·羅琳準備上大學了。她選擇了埃克塞特大學,因為它距家開車只要幾個小時,比坐火車還快。她收拾了書、素描本、吉它、長裙,自己喜歡的勞動布夾克,還有眼線筆和睫毛膏。她已準備好離開韋迪恩及艱辛的歲月,至少暫時離開也行。幾年後,她塑造了一些人物,讓這些人物痛苦的是高中生活都很乏味。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J.K.羅琳傳:哈利·波特的“母親”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傳記紀實 J.K.羅琳傳:哈利·波特的“母親”
上一章下一章

4、色彩斑斕的學生時代-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