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對吃也很“講究”

第十五章 對吃也很“講究”

和穿衣一樣,父親對吃也很“講究”,許多老人都說他是“美食家”。他這個美食家首先表現在不挑食,什麼都能吃,會吃,愛吃;敢吃異味,敢品新味;能吃出花樣,吃出名堂。

有一種菜叫魚腥草,土話叫摘耳根,父親很愛吃。我聞着有異味,本是唯恐避之不及,見父親吃那麼香,便生出疑惑,莫非和臭豆腐一樣聞着臭吃着香?

“我也吃一吃!”我下了決心,夾一筷子入口,忽然嘴巴一咧,那股又似魚腥更似鐵鏽腥的異味順上顎直衝腦門,胃一上翻,就要吐。

“吃掉,”父親嚴厲地一聲,“不許浪費!”

我屏住氣,把嘴裏那一小口魚腥草咽下去,難受得就像吞了只蒼蠅。

“我的媽呀,還有比這更難吃的?”我又漱口又大喘氣,不可理解地問父親,“你怎麼能吃這股味?”

“你不會享受。”父親用筷子指點我,“沒吃過的東西吃到了,這就是一種享受。不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咬一口,咬一口就知道甜不甜。多數人喜歡吃甜,一吃就接受了。可是苦味、辣味、腥味就不那麼容易接受。越不容易接受的滋味一旦接受了就越持久,吃慣了就上癮了,戰士們一吃一臉盆呢。這也跟看戲一樣。大軍入川,看不慣川劇,一聽想跑,說那聲音聽一次叫人少活半年。聽進去了,就上癮,聽流行歌不會有聽川劇的感覺,那才是真正的文化藝術享受呢,享受不了才可惜哩!”

大概就是出於這種道理這種原因吧,父親是南方人,卻喜歡吃小米飯、山藥蛋;母親是北方人,偏愛吃大米飯、新鮮魚。

當年賀龍率部進軍西南,許多山西幹部不願入川留川工作,思想工作不好做。賀龍聽了彙報,把手一擺:“什麼思想工作不好做?兩句話的事,遇上秀才就越搞越複雜。”

在幹部大會上,賀龍也不要麥克風,在台上兩腿一叉,大聲說:“我們南方幹部到你們北方來吃了八年小米,抗了八年戰,現在我帶你們北方幹部到南方去吃幾年大米還不行呀?還要再做多少思想工作?”

就這麼兩句話,問題全解決了。

父親不但愛吃小米飯,還愛喝棒子麵糊糊,長時間不喝就會饞這一口糊糊。也愛吃雜麵條,麵疙瘩湯之類,都是晉西北的特色。我的母親薛明祖籍是山西,對棒子麵糊糊、麵疙瘩湯之類當然也熟悉。老兩口雖然無需下廚房做飯,但像比縫紉一樣,也經常比做飯手藝。那也是口頭上比。賀龍滔滔不絕地講一番拌麵疙瘩湯,熬玉麵糊糊或是蒸小米飯的手藝,薛明便挖苦他:“別聽你爸爸吹牛,他整天開會打仗,都是警衛員幫他熬碗糊糊喝,他要熬准得熬糊了。”

我插一句:“爸爸也不學炒幾樣大菜,那才叫手藝,學熬糊糊算什麼手藝,拿得出手嗎?”

父親攤開兩手,做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有啥辦法,你媽那個山西就是個窮地兒,只能喝上棒子麵糊糊。”

母親馬上反唇相譏:“別提你們湖南那個窮,種個西瓜長得不比山藥蛋大,放到菜缸里還晃里晃蕩響。”

在我們的鬨笑聲中,父親常常跟母親挑戰:“說你山西人你就真山西人了?你是天津長大,在山西還不如我呆的時間長,喝糊糊你也不如我呀。”

“我不如你?”母親毫不示弱,“我跟你比喝糊糊。”

我們這些孩子立刻哄鬧着要看父母比試喝糊糊,他們還真的比試兩次。熬了糊糊,用大海碗盛了,一邊吹氣一邊絲絲嚕嚕轉着碗圈喝,“山西人”喝糊糊真是一種藝術,那絲絲嚕嚕的聲音就很撩撥人的食慾。比賽結果,還是母親先喝完了。笑聲里,全家人享受到一種開心的天倫之樂。

其實,作為湖南人,父親賀龍真正愛吃的還是家鄉飯。他常常帶着神往之情,給我們講家鄉的糍粑的馨香;還有一種油粑粑。父親說:“擺個小油鍋,把粘粘的米面放到勺里,勺子沉入油鍋。油就翻騰出花來,熟了就拿出勺,一個扣一個油粑粑,裏面要是包了餡就更上講究了……”

父親還愛吃一種家鄉飯就是:“和渣”。那是將豆渣和蔬菜炒出來的,很好吃,又有營養。還有湖南臘肉,父親更愛吃。他說:“咱家鄉那裏,都有一個土坑,冬天燒炭,土坑上支個木架子,殺了豬就掛上去,用煙火熏,油滴下來,火苗在炭里跳,有的甚至熏一年,那臘肉就別提有多香了……”

父親賀龍投身革命后,不斷探索革命的真理和革命的道路,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在不斷吃着過去聞所未聞的“食物”,甚至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不得不像祖先神農嘗百草一樣去吃各種野草;他打遍全中國也吃遍全中國各地的“風味”。父親曾講過很深刻的一句話:“一個人如果只能吃家鄉飯,吃不得其他新東西,那是不會有大出息的。”

父親不喝酒,據說他年輕時酒量不小,能喝一斤。歲數大和身體的原因,不喝了。他是個很有節制的人。

父親講究吃,對炊事員自然挑選嚴。建國后,賀龍選炊事員,叫警衛參謀王金水到食堂去看看。一看衛生,二看飯菜做得好不好?香不香?

王金水看過之後,選中了朱慶康師傅。

朱師傅來后,與父親賀龍建起了深厚感情,就像一家人那麼親。他天天動腦子將飯菜換着花樣上。賀龍始終保持了那種追求新鮮,願意吃沒有吃過的東西,朱師傅便也注意獵奇獵新。如去上海,他聽人說一道菜叫“烤雪糕”。現在這算不得新鮮了,許多人都知道,在50年代卻是很少聽說。朱師傅很聰明,去看一遍就學會了,並且舉一反三烤出許多花樣。他將雪糕夾在蛋清之間,烤出來外焦里冰,又燙又涼。同樣的道理還可以烤香蕉、蘋果之類,父親吃着新鮮很高興。

後來,父親有了糖尿病,吃飯不再像過去只是求新獵奇,而是在醫療方面越來越講究。朱師傅為此做了大量工作,付出許多心血。每次做飯,他都要計算,一棵菜熱量是多少,一個豬蹄兒熱量又是多少,既要保證營養,又不能熱量過多。

這時,飯桌上常有父親的“專菜”,一般就是一碟青菜。那依據毛澤東的四句話: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心胸開闊,堅持走路。父親稱這四句話毛主席第一個是為體育系統寫的,印成小冊子,體委的人都看。

我們做子女的都可憐基本吃素的父親,他整天饞,越饞越不能吃。過去他所喜愛的小米飯、山藥蛋、棒子麵糊糊,由於糖尿病忌食澱粉含量高的食品而不得不戀而遠之。更何況有母親的嚴格監督。冬天烤紅薯,他饞得受不住,就像小孩子一樣求我們:“給點,給我吃一點吧。”

“不能吃,”母親攔住,“紅薯含糖量很高,你還要不要本錢了?”

母親說的“本錢”就是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我和哥哥沒有那麼堅決,只覺父親太可憐,就幫他打掩護,趁母親不注意,悄悄偷一個紅薯給父親。父親拿到鼻子下深深地嗅着,呵一聲道:“真香哪!”

有我們打掩護,他不着急,慢慢咬,細細嚼,充分地享受着紅薯的香味。但他很自覺很有節制,吃半個就停下來,喃喃道:“知足者常樂,再吃就對不起你媽媽的一片心意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賀龍生與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賀龍生與死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五章 對吃也很“講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