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座談會(求推薦和收藏)

第六節 座談會(求推薦和收藏)

晚飯後,張文秀召集湯志、周文江、夏崇偉、謝理波、王明遠、李森和五個小隊長來開會。先討論處理梅、劉李、田三家的後續事宜,最後決定拿出兩萬畝分給四家的佃戶和一些貧農,再拿出一萬畝分給“里仁會”和“直道會”,最後剩下的六萬畝半賣半送給本縣的鄉紳富戶。這些富戶鄉紳受了好處后,就沒有必要反對自己,而且,如果就算張文秀在麻城站不住腳,以後不管是明朝朝廷還是李自成統治麻城,誰也不會替這四家討還田地,因為法不擇眾,而且四家人都死光了,沒人去“報案”。張文秀讓湯志明天按照周文江列出的名單去請人,說自己後天中午在本城最大的酒樓--迎春樓宴請他們,每家都必須派人來。

張文秀問:“大明近三百年的江山,如今內憂外患,眼看就不保了,你們都說說,這原因何在?想到什麼說什麼。”周文江想也不想說:“原因很簡單,賦稅沉重,再加上近年來兵餉、遼餉越加越多。許多小農紛紛破產,大家活不下去了,只好造反。”

這是最膚淺的認識了,張文秀反問道:“據我所知,當初朱元哦太祖皇帝定下稅率很低,自從七十年前張太師實行一條鞭法,把徭役攤入田畝后,一畝田要交的田賦和役銀也不過一錢銀子左右,而一畝田年出最起碼一石糧食,價值一兩銀子。就算加上遼餉等等,一畝田也不過上繳朝廷二錢銀子。這麼看來,大明跟以前歷朝歷代相比,百姓負擔也不算很重啊,怎麼現在老百姓就受不了,要接桿而起呢?”

周文江一楞,急辯道:“那是因為現在許多鄉紳對徭役優免,這樣,普通老百姓要交的役銀就多了,富戶又把賦稅轉嫁到佃戶那裏,現在窮人每畝田遠不只交二錢銀子。結果,貧者愈貧,富戶愈富,但總體來說,窮人越來越多,日子過不下去了。”

“哦,這才說到了點子,鄉紳富戶大多不交役銀,把這部分負擔嫁接給普通老百姓,使窮人負擔重而富人負擔輕,這樣不出問題才怪。那為什麼現在都是北方農民造反而南方很少有農民接桿而起呢?要知道江南的賦稅全國最重,比北方要多交幾倍的賦稅。”

沒想到回答這個問題的是第三小隊的隊長杜立波:“南方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陝西山西河南等省自從崇禎皇帝即位以來,幾乎年年都是旱災,官府救災又不力,大家只好造反。”

這個杜立還有如此觀察力,值得重用。現代人都知道明朝末年是小冰河時期,北方降雨稀少,造成兩個後果:國內農民起義,北方游牧漁獵民族南下搶劫,這是造成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天災**,也是一個因數。最近二十年來北方連續大旱,我看這種狀況還要持續六七年,以後我軍主要要向南方展。還有呢?”張文秀鼓勵大家言。夏崇偉是在座的唯一的一個有資格看朝廷邸報的,所以他的看法是從朝廷大局上分析:“在下認為,當今天子雖然聰明,但性格坳直,剛愎自重,內閣換了四五十人,為本朝設立內閣以來所未有,朝臣犯了點小錯就撤職查辦,連閣老都殺了好幾位,現在朝堂上的重臣都是一些看天子臉色的小人。天子用人不當也是造成當今局勢的重要原因。”

張文秀笑了笑:“說得有理,崇禎雖然勤政,卻不會用人,這點還不如他的哥哥天啟帝。”眾人啊了一聲,明顯不認同張文秀的看法,誰都知道天啟是個糊塗蛋,崇禎要比他哥哥聰明得多。

“哦,你們不信?我舉兩個例子,天啟讓自己最信任老師孫承宗大學士主持遼東事務四年,收復失地數百里,穩定了局勢,雖然後來魏忠賢誣陷,天啟也只是讓孫閣老致仕。而崇禎呢?袁崇煥就算有大錯,也不至於要凌遲處死啊。孫閣老有大才僅僅因一個小敗仗而不用。再看看崇禎重用的文臣武將都是些什麼人,左良玉養寇自重(張文秀把自己也繞進去了),在我義父走投無路時收受了財寶,然後放了我義父一馬。洪承疇兵敗降了韃子,而崇禎卻以為他自殺殉國而親自寫祭文,如此識人不明,可笑之極。你們說,崇禎用人比得上糊塗的天啟嗎?”夏崇偉覺得洪承疇投降韃子並不可信,但也不敢出言反駁。

眾人陷入了深思。謝師爺也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下認為,朝廷官員俸祿太低,知縣在收稅時要向老百姓加派一定的附加成例,這些加派的賦稅並不是縣令一個人獨吞,他還要孝敬上級,這種不是貪墨的貪墨早以形成慣例了,關鍵是這種加派的賦稅加派的比例是由官員自己定的,碰到個有良心的官員只加一兩成,碰到沒良心的要加派七八成。如今官員的道德水準每況愈下,百姓負擔也就越來越大。”

“是啊,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朱元璋對老百姓好,給定那麼低的田賦;對子孫好,給宗室那麼多田地;惟獨對官員不好,給定那麼低的俸祿,知縣一年才6o石米,養不活一家人,官員不貪墨才怪呢。如果當初給官員的俸祿提高兩三倍,全國也就四五萬名文官,也多支付不了多少糧食。現在倒好,官員公開貪墨,受苦的還是老百姓,大明馬上就要完了,朱元璋的子孫們也該倒霉了。”

張文秀繼續說道:“朱元璋一開始就把賦稅定的太低了,表面上是藏富於民,但實際不是這樣的。賦稅太少,全國才徵收26oo萬石糧食,比宋朝少了三倍。賦稅一少,政府開支就不足,以至於農民上繳糧食和銀錢都要農民自己運到州府甚至到京城,這其實大大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皇帝要修皇陵,要疏通運河,政府沒有錢,就要征老百姓服勞役。其實,我朝老百姓的徭役非常重,這些徭役又被折算成役錢。到如今,窮人要交的田賦役銀已經太多了。朱元璋恐怕不會想到,由於自己把賦稅定得太低最終導致大明王朝的滅亡。”

當大家聽到賦稅太低導致大明要亡的觀點,眾人都是一臉茫然。張文秀還在鼓勵大家言。第四小隊隊長冒少輝說:“藩王占田太多,王莊附近的農民如果不投靠藩王日子就很不好過,更可恨的是這些藩王在災年不但不捐糧救濟災民,反而趁機低價收購民田”冒少輝是河南人,對這些藩王恨之入骨。

“這其中道理你就不知道了,自靖難之役后,朝廷對宗室防範很嚴,不准他們參與政事,還派錦衣衛監視。如果這些藩王經常救濟災民,朝廷一定以為藩王是在藉機收買民心。你看歷次大災,當地的藩王根本就不糧,不想管也不敢管。”謝師爺倚老賣老道。

張文秀接著說道:“本朝工商業達,但商稅卻低的可憐,貞卿兄,你走南闖北,當知京師江南那些商賈巨富,家產百萬以上者都不少,這些人富可敵國,卻交那麼一點點商稅,是不是不公平呢?而農人辛苦勞作一年,所獲收成還值不了富商一頓飯。依我看,我大明收稅收錯了對象,應該多收工商稅少收一點農稅,而不是相反。”

對此說法眾人心有戚戚,都說這些富商窮奢極欲、為富不仁,應該課以重稅。

看到有些冷場,張文秀決定換一個話題,問道:“你們對滿州韃子怎麼看?都說說自己的看法吧。”這次先言的竟然是王秀才:“建虜乃化外蠻夷,不足為慮。”看來中原大地的民眾沒有嘗到滿清的殘暴,對其知之甚少。

謝師爺不同意王秀才的看法:“王兄謬矣,滿州韃子可是我大明的大患啊。自萬曆末年奴酋努爾哈赤造反以來,我大明在遼東屢屢失利。從崇禎二年以來,韃子五次入關,在京畿附近殺燒擄掠,如入無人之境,現今韃子又入關了,還呆在山東呢。”

看來還有明白人啊,張文秀補充道:“正是韃子興兵造反,朝廷勞師費餉,不得不加派兵餉、遼餉,致使內地老百姓活不下去,不得不造反。現今韃子已經佔領了山海關外的土地,窺視關內,真是我漢人的心腹大敵啊。”

第五小隊長張劍有點不解:“我聽說韃子茹毛飲血,留着一根大辮子,勇不畏死。韃子在關外打明軍,我們義軍在關內打明軍,都是打明軍,怎麼就是我們漢人的大敵呢?”

周文江解釋道:“咱們跟明軍打那是兄弟打架,但是滿州韃子是蠻夷,韃子兇殘,如果韃子在關內站穩了腳,恐怕長江以北都不保。”

看到眾人對滿清幾乎沒什麼認識,張文秀很是擔心。歷史上李自成由於對滿清疏於防範,在跟吳三桂在山海關火拚時,辮子兵突然加入戰局,大順軍出於對未知的恐懼,馬上就崩潰了。滿清明年就要進關了,自己底下的兵可不能對滿清一無所知。

於是,張文秀給他們普及了一下滿清的知識:“滿州韃子屬於女真族,女真人你們知道吧,那個跟岳爺爺打仗的金兀朮的就是女真人。據說現在的滿州韃子就是他們的後代,他們是遊獵民族,也就是在深山老林里打獵,不事生產。自從韃子佔領瀋陽后,就強迫漢人給他們種地,而韃子們專門負責打仗。他們雖然不放牧,但跟蒙古人一樣,精於騎射,現在已經降服了蒙古人。真正的滿州韃子男女老少只有二三十萬人,但在關外統治着數百萬的漢人和蒙古人。韃子的軍隊實行的是八旗制度,即正紅、正白、正黃、正蘭與鑲紅、鑲白、鑲黃、鑲蘭這八旗。每旗大概五千到一萬多人,有滿八旗,蒙八旗,還有漢八旗。滿八旗都是真韃子,韃子男十歲以上七十歲以下都要當兵,最為彪悍。漢八旗由遼東漢人組成,這些漢奸以前大多是大明遼東軍,其中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這三個大漢奸底下有很多紅夷大炮,以後我們碰到他們時要小心。我估計他們很快就要舉國來犯我關內。”

第二小隊長劉志翔問道:“這麼說來,滿州韃子最多也就二十萬人馬,怎麼會舉國來犯呢?”張文秀答道:“你不要小看了韃子,他們也很狡猾,加上現在又有許多漢奸文人和明朝降將為他們賣命,這些人對大明可是了如指掌。韃子的祖先金國人,當初才兩千兵馬就敢造反,不過十年時間就滅了遼國和宋國這兩個級大國,入主中原。關鍵是我們漢人現在在內鬥,農民軍跟明軍在斗,朝廷內部也在內鬥。只要我們漢人團結一致,外人又怎麼會有可趁之機呢?如果不得不內鬥,那我們也應該讓自己儘快強大。”

再談下去也談不到什麼東西了,張文秀宣佈散會。張文秀自覺沒有王霸之氣,只好以自己的見識慢慢影響身邊的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西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西明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節 座談會(求推薦和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