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名劍(2)(求票,花,收藏啊!謝謝)
幹將:古代名劍名。幹將,本人名,相傳他與其妻莫邪鑄有名劍二枚,因以名其劍。《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請幹將作名劍二枝。幹將者,吳人也;莫邪,幹將之妻也。幹將作劍,金鐵之精不流,於是幹將夫妻,乃斷剪爪,投於爐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陽曰幹將,陰曰莫邪。”一說幹將、莫邪鑄劍,鐵汁不流,莫邪投身於爐而成劍。參見“莫邪”。
1古代劍名。與“莫邪”劍齊名。2人名。是戰國越人歐治子之徒。《吳越春秋》:“吳王闔閭,使幹將鑄劍,鐵計不下,莫邪(幹將之妻)斷剪爪投入爐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陽曰“幹將”,陰曰“莫邪”,命其名以記之。”
莫邪:古代寶劍名。或作“鏌邪”、“鏌鋣”、“莫鋣”。唐·6廣微《吳地記·院門》載:吳王闔閭使幹將鑄劍,鐵汁不流。幹將妻莫邪問該如何辦,幹將說:從前先師歐冶子鑄劍時,曾以女子配爐神,即得。莫邪聞言即投身爐中,鐵汁出,鑄成二劍。雄劍叫“幹將”,雌劍叫“莫邪”。一說莫邪斷剪爪.投於爐中,而後劍成。參見“幹將”。
1古代名劍。2春秋時期吳國鑄師幹將之妻。《吳地記》:“匠門之名幹將門。吳王使幹將於此鑄劍,……其妻莫邪……躍入爐中,鐵汁遂出。成二劍,雄號幹將,作龜紋;雌號莫邪,鰻文。”參見“幹將”條。
吳干:指春秋時期吳國名劍“幹將”。《戰國策·趙策》:“夫吳干之劍,肉試則斷牛,金試則截盤義。”《呂氏春秋·疑似》高誘註:“吳干,吳之幹將者也。”參見“幹將”條幹勝:古代名劍。《廣雅·釋器》:“斷蛇、魚腸、純鉤、燕支、蔡愉、屬鏤、干勝、墨陽,並稱名劍。”
雌雄劍:1古代名劍。晉·王嘉《拾遺記》載:昔吳國武庫之中,兵刃鐵器,俱被物食盡,而封署依然。王令檢其庫**,獵得雙兔,一白一黃。殺之,開其腹,而有鐵膽腎,方知兵之鐵為兔所食。王乃召其劍工,令鑄其膽腎為劍,一雌一雄。號‘幹將‘者雄,號;‘莫邪’者雌。其劍可以切玉斷犀,王深寶之,遂霸其國。”2指插於一鞘之雙劍,二劍把扁平,劍身一邊平,另一邊有脊,相合成一劍之形。
龍淵:古代寶劍名。相傳春秋時楚王令歐冶子、幹將師徒鑄鐵劍。歐冶子、幹將作成鐵劍三支:一名龍淵、二名太阿、三名工布,獻給楚王。楚王見后非常高興,問道:“何謂龍淵、太阿、工布?”答曰:“欲知龍淵,觀其狀,如登高山,臨深淵;欲知太阿,觀其(紋),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紋)從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絕。”(見《越絕書·外傳記寶劍》)“(紋)”即刃上碎錦式花紋。唐人為避高祖李淵諱,改“淵”為“泉”,因稱“龍泉。”又相傳晉代張華見斗、牛二星之間有紫氣,后使人於豐城獄中掘地得二劍,一曰龍泉,一曰太阿(見《晉書·張華傳》)。也泛指寶劍。
龍淵劍:古代名劍。《漢書·武帝紀》龍淵:“在西平界,其水可用淬刀劍,特堅利。古龍淵之劍,取於此水。”一雲即“龍泉劍”。
工布:古代名劍。《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歐冶子,幹將鑿茨山,匯其溪,取鐵英,作為鐵劍三枚:一曰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
龍泉劍:古代名劍。亦稱“龍淵劍”。出自河南西平縣。取當地龍泉水淬劍而得名。《東觀漢記》:“章帝賜尚書劍,韓棱淵深有謀,故得龍泉劍”。又,浙江龍泉縣所鑄之劍,亦稱“龍泉劍”。
豐城劍:古代名劍。即龍泉、太阿劍。《晉書·張華傳》;“吳之未滅也,鬥牛之間常有紫外紫氣。及吳平之後,紫氣愈明。華聞豫章人雷煥妙達偉象,乃要煥宿,因登樓仰觀。華曰:‘是何祥也?’煥曰:‘寶劍之精,上徹於大耳。’華曰:‘在何郡’?煥曰:‘在豫章豐城。’華即補煥為豐城令。煥到縣掘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並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煥遣使送一劍與華,留一自佩。”
太阿:古代寶劍名。相傳為歐冶子、幹將所鑄。也作“泰阿”。《戰國策·韓策一》:“韓卒之劍戟,……龍淵、太阿,皆6斷馬牛,水擊鵠雁”。《史記·李斯列傳》:“服大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參見“龍淵”。
太阿劍:古代名劍。亦作“泰阿劍”。李斯《諫逐客書》:“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三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翠鳳之旗,樹靈龜之鼓。”一作“太哥”。
太哥:“太阿劍”之異名。敦煌遺書《王陵變文》:“不可別物,請大王腰間太哥寶劍。”
泰阿:春秋時期名劍之一。這作寶劍的通稱。為鑄劍名師歐冶子、幹將所鑄。見《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史記·李斯列傳》:“今陛十……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一作“太阿”。參見“太阿劍”條。
湛盧:古代寶劍名。相傳為春秋時人歐冶子所鑄。《越絕書·外傳記寶劍》:“歐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鉤,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吳王闔廬之時,得其勝邪、魚腸、湛盧。”杜甫《大曆三年出瞿塘峽久居夔府將適江陵》:“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
湛盧:春秋時期越國冶師歐冶子所鑄五大名劍之一。晉·左太沖《吳都賦》:“吳鉤越棘,純鈞湛瀘。”相傳歐冶子所鑄五大名劍為三大二小。其大者有湛盧、純鈞、勝邪;其小者有魚腸、世闕。湛瀘寶劍因通體“湛湛然黑色也”(宋·沈括《夢溪筆談·器用》)而得名。一作“冗盧”。
磐郢:古代名劍。《吳越春秋》:“吳王得越所獻寶劍三枚。一曰魚腸,二曰磐郢,三曰湛瀘。”一作“豪曹”。
毫曹:古代名劍。《吳越春秋》:“(越)王以毫曹示薛燭,燭曰:‘夫寶劍五色並見,毫曹暗無光,殞其光芒,其神亡矣’。”
魚腸:春秋時期越國冶師歐冶子所鑄五大劍之一。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寶劍》:“闔閭以魚腸之劍刺吳王僚。”參見“湛盧”條。
蟠鋼劍:“魚腸”劍之別名。宋·沈括《夢溪筆談》:“魚腸即蟠鋼劍也。”亦稱松紋劍。參見“魚腸”條。
松紋:古代名劍“魚腸”之別稱。《夢溪筆談》:“魚腸,即今蟠鋼劍也。又謂之松經緯度。”
巨闕:代寶劍名。相傳為春秋時人歐冶子所鑄。《荀子·性惡》:“闔閭之幹將、莫邪、巨闕、辟閭,皆古之良劍也。”或直稱“闕”《藝文類聚》:“桓公之慈、太公之闕、立王之琢,……皆古良劍也。”參見“湛盧”。
巨闕:春秋時期越國冶師歐冶子所鑄五大名劍之一。《荀子·性惡》:“闔閭之幹將、莫邪、巨闕、辟閭,皆古之良劍也。”
辟閭:古代名劍。《旬子·性惡》:“恆公闔閭之幹將、莫邪、鉅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劍也。”
純鉤:古代寶劍名。相傳為春秋時人歐冶子所鑄。《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越王勾踐有寶劍五,聞於天下。客有能相劍者名薛燭,王召而問之,(客曰)……揚其華,(揪)如芙蓉始出,觀其(紋)(花紋〉,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於塘,觀其斷,岩岩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此所謂純鉤耶。”參見“湛盧”。
純鈞:春秋時期越國冶師歐冶子所鑄五大名劍之一。《文選·吳都賦》:“吳鉤越戟,純鈞湛盧。”唐·劉良註:“純鈞、湛盧,二劍名也。”也稱“純鉤”。
純鉤:古代寶劍。“純鈞”之異名。《淮南子·修務》:“夫純鉤,魚腸之始下型,擊則不能斷,刺則不能入,及加之砥礪,摩其鋒鄂,則水斷龍舟,6團犀甲。”參閱“純鈞”條淳鈞劍:古代名劍。相傳為歐冶子所煉。《淮南子》:“山崩而落洛之水涸,歐治子而淳鈞之劍成。”亦名純鈞劍。
燕支:古代名劍。《廣雅·釋器》:“斷蛇、魚腸、純鉤、燕支、蔡愉、屬鏤、干勝、墨陽,並稱名劍。”
蔡愉:古代名劍。參見“干勝”條。
畫影劍:傳說中古代部族領顓頊所用的寶劍。《名劍記》曰:“顓頊高陽氏有畫影劍、空劍。若四方有兵,此劍飛赴,指其方則克,未用時在匣中,常如龍虎嘯吟。”
騰空劍:傳說中古代部族道領顓頊所用的寶劍。《名劍記》曰:“瑞頊高陽氏有畫影劍、騰空劍。”參見“畫影劍”條。
軒轅劍:古代名劍。《名劍記》:“軒轅采山之銅,鑄劍,以天之古字題名。”
啟劍:古代名劍。相傳為夏禹之了啟在位時所鑄。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夏禹子帝啟在位十年,對庚戌八年鑄一銅劍,長三尺九寸,后藏之秦塑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面文為星辰,背記山月日月。”
夾劍:古代名劍。傳說殷帝孔甲在位時所鑄。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歲次甲辰,采牛山鐵,鑄一劍,銘名曰‘夾’,古文篆書,長四尺一雨。
太康劍:古代名劍。以此劍造於殷帝太康在位時,故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啟子太康在位二十九年,歲在三月辛卯春,鑄一銅劍,上有八方面,長三尺三寸頭,頭方。”
定光:古代劍名。傳說殷帝太甲在位時所鑄。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殷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歲次甲子鑄一劍,長二尺,文曰‘定光’,古文篆書。”
含光:古代名劍。春秋時衛人孔周藏有殷代留下來的三把寶劍:含光、承影、宵練。《列子·湯問》:“孔周曰:‘吾有三劍,惟子所擇。一曰含光,視不可見,運之不知其所觸,泯然無際,經物而物不覺。’”
承影:古代名劍:為春秋時衛人孔周所藏。《列子·湯問》:“孔周曰:‘吾有三劍,惟子所擇。……二曰承影,味爽之交,日夕昏有之際,北面察之,淡炎焉若有物存,莫有其狀。其觸物也,竊然有聲,經物而物不見’。”《文苑英華·唐并州都督鄂國公尉遲恭碑銘》:“蛟分承影,雁落忘歸。”
宵練:古代名劍。為春秋時期衛人孔周所藏。《列子·湯問》:“孔周曰:‘吾有三劍;惟子所擇……三曰宵練,方晝則見影不見光,方夜則見方而不見形。其觸物也,驁然而過,隨過隨合,覺疾而不血刃焉’”。一作“霄練”。
夏禹劍:古代名劍。傳說為夏朝大禹時所鑄。《名劍錄》:“夏禹鑄一劍,藏會稽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文為日月星辰,背記山川。”
銅劍:古代劍名。以銅鑄成。《刀劍錄》:“夏君在位,以庚茂八鑄一銅劍。
錕戎:古代名劍。《列子·湯問》:“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獻錕之劍,……切玉如泥。亦作昆吾。”註:“昆吾,龍劍也。”
輕呂:古代名劍。《逸周書·克殷》:“武王答拜。先入,適王所,乃施射之,三而後下車,而擊之以輕呂,斬之以典鉞。”
鎮岳尚方劍:古代名劍。相傳為西周時期昭王瑕在位時所鑄的寶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昭王瑕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歲次壬午,鑄五劍,名五嶽,銘曰:‘鎮岳尚書’,古文篆書,長五尺。”
掩日:春秋時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一。
轉魄: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三。
懸翦:春秋時越王勾踐所督造的八把長劍之四。
驚鯢:春秋時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五。
滅魂: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六。
卻邪:春秋時期越王勾戰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七。參見“八劍”條。
真剛: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八。
光劍:古代名劍。春秋時吳王夫差所用之物,長約一尺五寸,莖為圓柱形,有兩道箍棱。劍身有兩行陰刻篆字,銘文“攻玉王光自(乍)用劍以戰茂人。”為安徽省南陵縣出土文物。
吳王劍:古代名劍。《項奎虎丘山詩》:“當時吳王劍,礪光裂岩幽。”
吳王夫差劍:古劍名。為春秋時期吳國君主夫差所用。河南輝縣出土文物。劍通體長米,劍身寬厘米。劍身上有陰刻篆字銘文:“攻吾王夫差自作其之用。”
吳王光劍:古劍名。為春秋時期吳國君至光所用。安徽南陵縣出土文物。劍通體長5o厘米,莖為圓柱形,有二道環棱形箍。劍身有脊,近臘處有兩行陰刻篆字銘文:“攻吾王光自乍(作),用劍以戰戍人。”
吳越劍:古代名劍。《周禮·冬官》:“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越之劍,遷手其他而弗能為良,地氣然也。”
永用劍:古代名劍。《拳劍指南》:“永用劍是銅質鑄,為古吳季子之子逞之佩劍。……此劍式樣頗小,度為古代佩持之手劍。”此刻全長一尺五寸六分,重為一斤六兩,劍柄較短。
伍子胥劍: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子胥所帶寶劍。清·俞越《茶香室三鈔·伍子胥劍》:“伍子劍,在澹臺潮中,長五尺許,有伍子胥,時浮水面,人取之必病,棄之好安。”
必盧劍:古代名劍。《吳越春秋》:“越王賜文種屬盧之劍。”一作“屬鏤”。參見“屬鏤”條。
屬鏤:古代名劍。《左傳·魯哀公十一年》載有:“吳王夫差賜伍子胥屬鏤自刎”事。《吳越春秋》作“屬盧”;《廣雅·釋器》作“屬鹿”;揚雄《太玄賦》作“屬婁”;《荀子·成相》作“獨鹿”。參見“干勝”條獨鹿:古代劍名。《荀子·成相》:“恐為子胥身離凶,進諫不聽,剄而獨鹿棄之江。”《注》:“獨鹿與屬鏤同”。“屬鏤”系吳王夫差賜伍子胥劍名。
越王勾踐劍:古劍名。為春秋越國君主勾踐所用。湖北江陵縣望北一號墓出土。劍通體米,劍身寬4.6厘米,劍柄長8.4厘米。上有銘文,曰:“越王鳩淺自作用劍。”鳩淺即勾踐。
越州勾劍:指春秋時越王朱勾之寶劍。湖北省荊門市子陵崗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