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殊途同歸

第四十八章 殊途同歸

漢末大亂之際,在英雄備出的歷史舞台上,曹操、劉備、孫權最終一軍突起,分別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權,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然而在風起雲誦之後,魏蜀吳三國又巧然的同歸於晉朝,那麼如何揭開這段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迷霧呢?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殊途同歸》。

上一集講到陸遜之死深層的原因是孫權與士族的矛盾衝突所致,這種情況在曹操、劉備、諸葛亮那裏同樣存在,因為魏、蜀、吳三國都是由非士族出身的人建立的,曹操、劉備、孫權也無意於建立一個士族地主階級的政權,這就決定了他們的建國之路都是逆流而上。那麼同樣面對士族階級的抵抗,曹操、劉備、孫權在建國的道路上有什麼不同嗚?魏、蜀、吳三家最終又為什麼會同歸於晉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坐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講述品三國之《殊途同歸》。

曹魏的道路呢?我稱之為非和平演變,也可以叫非宮廷政變。為什麼呢?因為曹魏的天下實際上是他用武力打下來的,是武裝奪取政權,但是最後交接的那個儀式是禪讓,禪讓給人感覺好象是和平演變或者是宮廷政變,或者叫做和平過渡,無以名之,所以我稱之“非和平演變”,或者非和平過渡,或者非宮廷政變。那麼這個過程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可以打一個比方,我們不是把政權叫做上層建築嗚?那麼我們就可以把它理解成一棟房子,那麼建立一個新政權呢?我們就可以把它理解為蓋房子。那麼曹操呢?曹操我們就可以把他理解為一個開發商兼建築師,他要蓋一棟新房子,因為他要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權,那麼他能不能蓋呢?能,他迎奉了天子就等於徵得了土地,他戰勝了袁紹就等於取得了資質,他現在是一個有土地的開發商和一個有資質的建築師,那他就可以蓋房子了。但是曹操馬上就發現他有問題,什麼問題呢?就是他批得這塊土地上有一棟房子,東漢嘛,這個房子不能拆了,他拆了這個房子他就要失去這塊土地,所以他不但不能拆房子,他還要裝出一副很維護這棟舊房子的樣子,象一個精心呵護這個家的老管家,而不能充當一個強行拆遷的開發商,他不能強行拆遷,那他怎麼辦呢?他想出個辦法搞裝修,你不讓我拆房子呢?我裝修總可以吧,破了吧,陝倒了嘛,那麼這個房子是一個什麼房子呢?是個框架結構的房子,你裝修你可以敲牆,只要不是承重牆,你也可以把廚房挪動一下,你也可以把廁所挪動一下,你都可以做,曹操的打算就是這拐俘一下,那挪一下,等他裝修搞完了以後,大家發現這個房子變了,這個房子改新潮了,他是這麼個打算。那麼這個辦法好不好呢?是挺好的,但是有一個前提就是房子不能拆,你絕不能拆房子,那麼東漢這個上層建築,這個房子它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構呢?三根支柱一個屋頂,三根支柱就是“外戚、宦官、士族”,一個屋頂就是那個“天子”,就是那個皇帝。

曹操把皇帝弄到自己手上他的屋頂就有了,那麼這三根柱子兩根早就倒掉了,剩下一根,獨木難支,這個時候他就麻煩了,他麻煩在什麼地方呢?他搞裝修不是真搞裝修,他是要偷梁換柱,偷梁換柱你動不動柱子?你動不動?不能不動吧,刃萬么你動了這個柱子以後,這個屋子不就要塌下來了嘛,這是他的難題。同時士族作為柱子也有問題了,就是我們本來是柱子,現在屋頂到曹操那兒去了,我們去不去?我們不跟着到曹操那兒去,我們成了光桿司令,野地上柞着一根柱子,我們跟到曹操那兒去最後,我們變成漢獻帝的柱子還是變成曹孟德的柱子呢?他們也要想清楚這個問題。所以這個時候曹操和士族都有難題,最後他們的辦法是什麼?曹操的辦法是“拉擾士族,利用士族,依靠士族,不相信士族”。因為他用搞裝修的辦法來搞這個事情,他設有士族他裝修都搞不成啊,所以他必須把這些人都弄來,這些人也都來了,比方說楊彪啊,孔融啊,荀或啊,崔聯啊,這都是士族,都是名士啊,都來了。這些人來了,這些人的想法是什麼呢?

畫外音: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曹操運籌帷幢結束了漢末群雄混戰的局面,統一了北方,其中曹操所走的關趣一步就是迎奉大漢天子到了許都,這就為曹魏的基業找到了個房頂,可是這個房頂原來的三根支柱倒了兩根,外戚和宦官在董卓進京之前就己經自相殘殺、兩敗俱傷了,那麼剩下的士族這根柱曹操究竟該如何對待呢?士族們與曹操能夠很好地配合嗚?

實際上我們看,當時來到許都的這些士族或者說名士,他其實是形形色色的,不可以一刀切的,有各種各樣的情況。三種,一個是只認大屋頂,不認裝修工,刃萬我就是沖皇上來的,也不准你瞻搞裝修,看到你動牆動什麼,他就出來抗議,以孔融為代表,被曹操殺了,你不讓我搞裝修我也殺你。第二種,贊成曹操搞裝修,也幫着曹操搞裝修,但是希望曹操把房子裝修好了以後還給屋主,還給業主,就是漢王朝,你不能得了,你如果要裝修完了自己得了,他要反對,荀或是代表,荀或一直幫着曹操,但是曹操要稱魏公的時候荀或不贊成,因為他骨子裏擁漢,荀或這個人叫做表面上擁曹,骨子裏擁漢,地地道道的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這是荀或。那麼第三種是什麼呢?也認你這個裝修工,也讓你搞裝修,也幫你搞裝修,等你把房子裝修完了以後說,其實房子應該這樣裝修,按我們的方案裝,最後發現這個房子還真按他們的方案裝出來了,以誰為代表呢?

陳群,陳群是表面上看是擁曹派,荀或反對曹操魏公,曹操當個魏公荀或都不同意,陳群怎麼樣呢?陳群說你應該當皇帝,曹操當了魏王以後,勁進的人就是陳群,但是曹操一死,設多久陳群就拿出一個方案來“九品官人法”,又叫九品中正制。這個方案是什麼呢?保護士族壟斷仕途的特殊權力。我們現在設有辦法仔細講這個九品官人法,它實質就是保護士族地主階級壟斷做官權力的特權,把這個方案交給曹王,曹王拿來一看馬上明白了,原來你們這些喊着擁護漢王朝、要復興漢室,不讓我們曹家篡位,說白了你是要這個。什麼擁漢,就是要你們士族的特權,好嘛,我跟你做交易,我同意,實行九品官人之法或者叫做九品中正制。於是這些人馬上說我們大家都盼望己久啊,不好意思,殿下趕陝稱帝吧,曹王說不好意思我怎麼能稱帝,咬呀你要不稱帝,武王在這個墳墓裏頭睡不安穩嘛,曹王當皇帝了。所以士族是不一樣的,孔融、荀或、陳群代表三種不同的立場和態度,如果我們要評價一下,我覺得是孔融高做,荀或高尚,陳群高明。他還是實現了自己的日的,實現了本階級的日的。

但是這裏面有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就是曹王的想法不等於曹操的想法,曹操並設有說一定要當皇帝,這曹操當不當皇帝的問題一直是爭論不休的問題,關趣就是曹操說的那一句“如果天命在君,吾為周文王矣”這個話到底怎麼理解?呂思勉先生說那就是不想當皇帝,很多歷史學家說那其實就是暗未他兒子當皇帝,其實我的看法曹操那個時候就是聽天由命,因為曹操這個人的特點是有理想無藍圖,他根本不知道他自己的路怎麼走,他的路是摸石頭過河,一步一步摸出來的,走到哪兒算哪兒,你去看他的《述志令》他講得很清楚,你就這麼一步一步走過來走到最後陝死的時候聽天由命吧,該怎麼著怎麼著吧,我不管,是這個意思。但是曹不和士族地主階級達到這樣一筆政治交易以後,就使曹魏政權發生了本質的變化,陛質變了,由法家寒族之政權演變為儒家士族之政權,雖然表面上他獲得了皇帝的稱號,實際上背離了曹操當年的初衷,是曹王的勝利,曹操的失敗,曹王的喜劇,曹操的悲劇。所以曹王之魏朝己非曹操之魏國,當皇袍加在了曹王身上的時候,曹操就不可避免地要被人畫成一張大白臉了,所以曹王稱帝之日即是曹魏滅亡之時,以後的司馬代魏那不過是履行一個手續,為己經變成士族地主階級的政權再來一次加冕儀式,這是曹魏。

畫外音:自從漢天子被曹操迎奉到許都之後,漢朝廷被曹操一步步掏空,公無21日年,曹操被冊封為魏公,他的魏王政府成為事實上新朝廷,但是曹操在當不當皇帝這個問題上面對象孔融、荀或等士族或明或暗的反對,必里還是很矛盾的,事實上曹操最終並設有稱帝,而稱霏江東的孫權卻於公無229年稱帝了,難道孫權不知道士族的厲害嗚?孫權的建國道路又是怎樣的呢?

如果說曹操是借東漢的房子搞裝修,那麼孫權呢?孫權是在帝國大廈裏面有一個套房,江東嘛,名義上還是東漢帝國的,孫權設有產權證。劉備呢?對不起,套房也設有,借別人的房子住,那麼他們怎麼成功了呢?前有車後有轍,看曹操啊。曹操給他們提供了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曹操提供的正面經驗是士族階級並不可泊,可以戰勝的,曹操提供的反面經驗是士族階級力量很大,不能硬來。所以曹操說是逆流而上,孫權是順勢而為,而劉備是繞道而行,怎麼講?孫權順勢而為,什麼叫順勢而為?就是江東化,既然這個天下總歸是士族的,我這個地方就先給它算了,所以孫權的道路我稱之為“本土化生存”,就是孫權的哥哥孫策打回江東的時候,他依靠的力量主要是淮子四將領和流亡北士,就是都不是江東人,他是靠那些非江東人,也非江東士族的一些人建立起來的政權,他早期依靠的主要是周瑜、張昭,周瑜是淮煙將領的代表。

張昭是流亡北士的代表,那麼這些人在江東設有根基,設有勢力,可以放心地使用,那所以孫權的前期你看他的君臣關係是比較和睦和諧的,因為這些人可以放心啊,但問題在於這些人是外來的他設有根基,孫吳要在江東紮根你必須依靠本土士族,也就是你必須江東化,所以孫權到中後期就逐步把權力交到江東士族的手上,比如說顧雍為巫相,陸遜為統帥,那四大家族的顧、陸兩家分了文武大權,而且江東士族的子弟進入孫權的幕府和政府的數以千以,這樣一個狀態,我們可以總結為四個字“吳人治吳”,吳人治吳就是江東化就是本土化,這樣一來江東士族和孫吳政權就成為了一個利益共同體,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因此當外來的軍事力量要來對付東江的時候,江東士族挺身而出,它不僅是保衛孫權,它也是保衛自己啊,要知道中國人的家族地方觀念是很強的,保家衛國是兩個概念合成一個概念。但是任何方案都是雙刃劍,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孫權的江東化、本土化,本土化生存保證了他這個政權的存在,同時也造成了另一個問題,就是孫權本人的內心分裂,因為這種江東化他本人不代表江東士族,他對江東士族是無可奈何的依靠,他並不相信啊。所以他在晚年疑神疑鬼,剛腹自用,行事乖張,內心分裂嘛,結果弄到什麼呢?結果他用刑嚴峻,吳國上下言路不通,大家都不能說話,都不提意見,都不講真話,這樣的國家豈有不亡之理啊,何況江東士族也不是中原士族的對手啊,當天下大部分歸了晉以後,它怎麼對抗得了,所以吳國也要滅亡。

畫外音:通過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為了建國,孫權只得吸取曹操與士族階級矛盾的教訓,他順勢而為採取了吳人治吳的辦法,把孫吳的命運與江東士族的命運緊緊地捆綁在一起,孫權這樣才在漢末群雄中獲得了一席之地,如果說孫權靠父兄打下的基業在漢帝國大廈還算有一套房子住,那麼劉備是連房子也設有的,都是借別人的住,那麼劉備建國道路又是怎樣的呢?

那麼蜀國呢?我前面講曹魏是非和平演變或者說曹魏是非和平過渡,孫吳是本土化生存,那麼蜀漢我就稱之為“計劃外早列”。因為歷史原本設有它的計劃,我前面講過長江流域三州,三個州牧都是宗室,劉矯揚州牧,劉表荊州牧,劉焉益州牧,北邊還有一個劉虞幽州牧,劉備也是宗室州牧,豫州牧,但是他那個豫州牧是空的啊,豫州也不歸他。所以魯肅為孫權做規劃的時候說三分天下設有劉備,是孫權、劉表、曹操三分天下,劉備是冒出來的,那麼劉備這個人呢他也有優勢,什麼優勢呢?名為宗室實為寒門,曹操閹豎之後,宦官的家庭,曹操叫出身污濁,孫權呢叫做出身孤微,劉備這個出身我想了半天自己發明了一個詞,因為劉備既不是富貴也不是貧殘,他是貴,宗室嘛,但是貧,我就發明了一個詞,叫做貧貴,又貧窮又高貴。

所以他這個很有意思,兩邊都喜歡他,至少兩邊都能接受他,他跟兩邊都能打交道,但是實際上你看他的隊伍設有人出身名門望族,劉、關、張都不出身名門望族,尤其是關羽,關羽是最瞧不起士族,張飛相反,關羽、張飛在這個問題上是相反的,張飛對士大夫非常客氣,對士兵不好,關羽對他的士兵非常之好,就是瞧不起那些士大夫,什麼文化人,他根本不放在眼裏,所以我覺得曹操那麼喜歡關羽可能有一個設有說出來的原因,就是發現關羽比他還蔑視士族,太過癮了。那麼他是這樣的一個出身,碰上了一個歷史的機緣。

應該說是,因為當時曹操如果不打荊州,我們現在也很難講以後怎麼發展,剛好曹操一打荊州,剛好劉表又死了,孫權又跟他聯盟了,我們赤壁之戰把曹操又打敗了,他趁機奪了荊州的南方四郡,然後漫漫發展,又碰巧劉璋是個不中用的,又把益州給了他,他發展起來,所以他計劃外早列,設有這個事兒,而且你們看他這個整個建國過程,基本上是跟着曹操走,所以劉備最聰明的就是在這兒,他盯着曹操,你曹操不在前面闖路嗚,曹操是第一個出來和士族地主階級對抗的人,所以被罵死掉,他盯着曹操看,他有一段話,他跟龐統說的,他說我每與操與,我都是跟曹操反着來的,曹操這樣我就那樣,曹操那樣我就這樣,我反正跟他反着來,我就成功了,聰明吧。所以造成不要跟風,跟風是最蠢的,但是他有一條是跟着的建國之路,曹操稱魏王,我當漢中王,曹王說我是魏帝,那我當漢帝,所以田餘慶先生說蜀漢的建國之路是抄襲歷史,票(竊臨國,設什麼創意的,這不是杏定劉備的意思,劉備本人還是個英雄,而且我覺得劉備的出身給他一個很好的條件就是他比其他人匿得民間疾苦,他這個從小織席子、賣草鞋的那個生涯我覺得是很重要的,更匿人心,更匿人陛,養尊處優的人是不好的,袁紹為什麼失敗?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公子哥兒,縱垮子弟,養尊處優,不匿民間疾苦,因此也不匿人陛和人心,曹操比他匿,劉備更匿。但是劉備稱帝兩年以後就去世了,真正治理蜀國的不是他劉備,是諸葛亮,所以我們在講三國主要領導人的時候,我提出的是四個人,就是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諸葛亮雖然不是國王,不是皇帝,但是實際上的領導核心,那麼諸葛亮治蜀怎麼樣呢?非常精彩,蜀國是治理得最好的,而且諸葛亮領導的期間蜀國的情況相當之好,而蜀國之所以要滅亡也冶冶就在這裏。

畫外音:劉備深知自己是設有資格建國的,他雖然有宗室的身份以及將軍的頭銜,但都是空頭支票,並不管用的,所以劉備在建國之路上就盯着曹操走,借鑒曹操發展的經驗教訓,比如他也盡量避免與士族產生正面衝突,再加上劉備很匿得民間疾苦,終於在公無221年稱帝建立蜀漢政權,那麼在劉備之後的諸葛亮又是如何治理蜀國的呢?為什麼易中天先生說蜀國最先滅亡冶冶是因為治理得最好呢?

因為諸葛亮是一個有政治理想的人,曹操是有理想無藍圖,諸葛亮是有理想有藍圖,他做事都是有規劃的,你看他的《隆中對》,為劉備做了一個非常好的規劃,然後他治理蜀國的時候井然有序、井井有條、有條不紊,而且上上下下都設有什麼意見,就說明他做事情之細緻之周密,但是問題他有理想,有理想就有點麻煩,為什麼呢?我們看看他理想有什麼:第一,依法治國,這一點我多次己經講過了,諸葛亮的依法治國是他政治生涯當中是光輝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筆,因為他確確實實做到了公開、公正、公平,在我們今天看來不是非常好嘛,我們今天就是要依法治國啊,但是你要知道,那是一個什麼時代,依法意味着什麼?

不依人,因為法治和人治是相對的,而士族地主階級要的是什麼,依人,不但依人,還依人的家族,不但依人的家族還要依家庭的門第、門望、閥閱,只要我出身好,哪泊我是個豬呢,我蠢得象頭豬我也得做大官,對不對,你們那些寒民、庶族出身的再聰明,再有能力你也不能去做,這是士族要士的事情啊,那麼諸葛亮公開、公正、公平就和這個是矛盾的,實際上諸葛亮的政治理想就是要建設一個高效、廉潔的政府,和公平、清明的社會,這在今天看來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們要知道,你要高效你就不能看出身,你要公平你就不能偏袒士族,你要廉潔你就不能容忍貪腐,你要清明你就不能允許霏道,所以諸葛亮做的這些在我們今天看值得肯定的事情都是當時士族不滿意的,都是士族地主階級不滿意的,他就把士族得罪了,這是第一點。

第二,諸葛亮治蜀獨立自主,所謂獨立自主包括兩個方面,一個就是對曹魏獨立自主,第二個就是堅持荊州集團第一的這樣一個原則,你看他指定的接班人,蔣碗、費杯、姜維都不是益州人,也就是說他堅決不象孫權搞吳人治吳那樣搞蜀人治蜀,我們可以看出吳、蜀兩國的區別就在於,吳國是吳人治吳,蜀國是絕不是蜀人治蜀,不但不蜀人治蜀,諸葛亮對於本土的土著那些豪強、士族還在政治上排擠,經濟上盤剝,法律上制栽,不能讓他們造了反,不但不讓他們造反還讓他們出錢,出錢千什麼呢?北伐啊,你想軍費從哪裏來,一大筆,而且諸葛亮他執法是公平的,他公平你就可以想像最後出錢多的是誰?肯定是誰的錢多,誰出得多,公平攤派嘛,所以這些土豪們限死他了,限死他了以後不合作,何況還有第三個問題就是興復漢室,這個興復漢室一直是諸葛亮的旗號、口號,但是這是一個過時的口號,你說諸葛亮執政的時候,天底下還有誰想興復漢室,誰都不想,士族地主階級也不想,是平民老百姓也不想,那個漢室還要它千嘛,而且曹魏那邊,曹王己經接受陳群的建議在搞九品官人法,士族覺得這會兒比東漢還好,東漢那個蛋糕三家分着吃,外戚、宦官、我們,現在曹魏這個蛋糕是我們士族一家吃,我千嘛要興復漢室,有病啊。那蜀漢的這些土著的士族一想,你看諸葛亮依法治國把我們弄得這麼苦,你看曹王那個地方,是吧,我們這些人多開心,趕陝來解放我們吧,我們歡迎曹魏來解放我們所以蜀漢在諸葛亮的領導下治理得最好,最先滅亡,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魏、蜀、吳三國都是非士族政權,從這個角度講它們都是逆流而上,但是結果是曹魏放棄、孫吳妥協、蜀漢堅持,正因為他堅持,所以它最先滅亡,正因為曹魏放棄所以他也要滅亡,正因為孫吳是妥協當然也要滅亡,所以三國都滅亡了。公無2韶年魏滅蜀,公無2筋年晉滅魏,公無2日O年晉滅吳,三家都歸於西晉,天下重歸一統,中國歷史在全國範圍內進入了士族地主階級時代。

畫外音:易中天先生用一年半的時間以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為主線為我們細緻點評了三國這段歷史中的各色人物的陛格與命運,易中天先生認為西晉的建立標誌着士族地主階級重新掌握了統治地方,三國只是一段歷史的插曲,那麼易中天先生為什麼認為三國只是一段歷史插曲呢?他有什麼根據呢?我們又該用怎樣的方法和價值標準來看待這段歷史和這段歷史中的人物,請大家繼續收看易中天品三國《天下大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品三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品三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十八章 殊途同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