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真經
佛經有:
大藏經藥師經觀音經六祖壇經金光明經阿彌陀經
金剛頂經妙法蓮華經金剛經龍樹心經蘇悉地經佛說佛名經
大方等大集經仁王經高王觀世音經天龍八部贊阿含經佛母經
伽耶山頂經達摩心經釋迦經大光明經三世因果經尊勝陀羅尼經提謂波利經大有經觀普賢經華嚴經
理趣經四品法門經十二部經中論唯識二十論因明入正理論
念佛三昧寶王論金錍論十二門論三十唯識論雜阿昆曇心論釋摩訶衍論
百法明門論四分律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楞嚴經楞嚴經楞伽經地藏本願經
小乘經維摩詰所說經大寶積經大方便佛報恩經大方廣寶篋經方廣大莊嚴經
大方廣師子吼經大方等無想經灌頂經灌臘經觀無量壽經四十二章經
大樹緊那羅五所問經菩薩善戒經佛印三昧經孟蘭盆經善生經彌勒上生經
彌勒下生經解深密經大般涅盤經梵網經頂生王經觀所緣緣論
雜集論攝大乘論成實論無著攝論辨正論大宗地玄文本論
百論世親攝論文殊師利問經阿毘達摩智論王法正理論文殊悔過經
大乘玄論大智度論大乘五蘊論文殊師利問菩提經成唯識論大乘起信論
五教章四教儀佛遺教經優填王經金剛壽命經人仙經
大日經譬喻經無量壽經蓮華三昧經勝鬘經圓覺經
稱讚大乘功德經賢劫經觀世音菩薩授記經大乘經無問自說經論議經
廣博嚴凈不退轉輪經摩訶摩耶經觀藥王葯上二菩薩經蓮華面經法苑珠林雜阿含經
盧至長者經菩薩瓔珞經月光童子經菩薩內戒經月上女經菩薩戒本經
月燈三昧經阿闍世王經楞嚴神咒三轉法輪經菩薩戒經佛本行集經金剛光焰止風雨陀羅尼經
佛地經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經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妙吉祥觀門經乳光經本事經
法句經無量義經優婆離經耶只經延壽經胞胎經
法華三昧經尼母經寶授菩薩菩提行經放缽經古尊宿語錄密嚴經
鹼水喻經阿闍世女王經無常經教王經諸佛要集經悲華經
龍施女經菩薩藏經咒齒經普賢經了本生死經大隨求經
三明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寶兩經善住秘密經金剛三昧經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經
大意經清凈毘尼方廣經法苑義林章虛空藏菩薩經三千佛名經添品妙法蓮華經
入定不定印經福力太子因緣經雜譬喻經造塔功德經寶女所問經造像功德經
十上經授學無學人記品八大人覺經眾許摩訶帝經謗佛經須真天子經
寶星陀羅尼經解脫戒經菩薩處胎經過去現在因果經大方廣如來秘密義經無極寶三昧經
入楞伽經無盡意菩薩經寶悉地成佛陀羅尼經智光滅業障經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無垢優婆夷問經
舊城喻經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勝軍五所問經大莊嚴法門經五無反覆經**鼓經
不思議神通境界經大品般若經大悲心陀羅尼經大威德陀羅尼經六字神咒經大白傘蓋經
大悲經一字佛頂輪五經菩薩藏經八名普密經王法經八師經
善思童子經八佛名號經阿毘達摩藏顯宗論四法經碧岩錄四願經
法界觀門占察經五教止觀甘露經大莊嚴論明論
辨中邊論法界無差別論十誦律摩訶僧只律法華經論瑜伽師地論
大薩遮尼犍子受記經稻桿經入阿毘達摩論顯揚論分別瑜伽論阿毘達摩順正理論
五分律善見律阿毘曇心論阿毘達摩大毘婆沙論阿毘達摩雜集論阿毘達摩俱舍論
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其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能深入淺出的認知。
本書所指經,就是梵語的義譯記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律」亦是梵語譯音,是將當年的教團生活規則作為學佛的戒律,論是將佛教教義加以詮譯,因而本書可說是佛教聖典全集的濃縮。
大藏經(回頂端)
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
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經,又加入中國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戰: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錄,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開元寺版六千一百十七卷、思溪版五千九百十八卷、磧砂版五千八百零二卷。元朝有杭州版六千零十一卷。明朝有南藏六千三百三十一卷、北藏六千三百六十一卷、武林版六千七百七十一卷。清朝有雍正刻龍藏,乾隆續藏。
宋、元、明諸版本,多半亡佚,只有南宋磧砂版尚存孤本,藏於西安卧龍、開元兩寺之中。
藥師經(回頂端)
藥師經有五種譯本:
一、東晉帛屍梨蜜多羅所譯的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脫經,佛說灌頂經十二所載。
二、南朝宋慧簡譯藥師琉璃光經(不入藏經)。
三、隋朝達摩笈多譯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一卷。
四、唐朝玄奘譯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一卷。
五、唐朝義凈譯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二卷。
前四譯單譯出藥師如來之部,第五譯前卷譯出六佛,后卷譯出藥師佛。因此單言葯藥師經,則為前四譯,尤其是玄奘的譯本。義凈所譯的,則稱為七佛藥師經。
各家的疏注如下:
藥師經疏一卷,唐窺基撰。
藥師經鐙焰一卷,凈挺著。
藥師經直解一卷,靈耀撰,附梵文神咒。
藥師經古迹二卷,新羅太賢撰。
藥師經鈔二卷,善珠撰。
藥師經纂解四卷,亮汰撰。
觀音經(回頂端)
法華經卷第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一品別行者,稱為觀音經。一卷,秦羅什譯長行,隋闍那崛多譯偈頌。
法華傳記一:「唯有什公普門品,於西海而別行,所以者何,曇摩羅懺,此雲法豐,中印人,婆羅門種,亦稱伊波勒菩薩,弘化為志,游化蔥嶺,來至河西,河西王沮渠蒙,歸命正法,兼有疾患以語菩薩,即云:觀世音此土有緣,乃令誦念,病苦即除,因是別傳一品,流通部外也。」
各家之疏注如下:
觀音玄義二卷,隋智顗說,灌頂記。
觀音玄義記四卷,宋知禮述記。
觀音義疏二卷,隋智顗說,灌頂記。
觀音義疏記四卷,宋知禮記。
六祖壇經(回頂端)
詳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慧能於韶州大梵寺壇上說法,門人記錄下來,便尊稱為六祖壇經。簡稱為壇經。
夾注輔教編六壇經贊題註上說:「始其眾人慾請宗門第六祖大鑒禪師開演東山法門於韶陽大梵寺,尊敬大鑒之道,乃封土為壇,以資其說法,其後其弟子者集大鑒之說,因而目為壇經也。」
疏注二家如下:
六祖壇經增注,日本山田大應注。
六祖壇經箋注,丁福保注。
金光明經(回頂端)
有三種譯本:
一、北涼曇無讖譯,四卷,題為金光明經。
二、隋寶貴等取前譯補譯,合入其缺品八卷,題為合部金光明經。
三、唐義凈譯,十卷,題為金光明最勝王經。三譯中以第三譯文義最周足。但金光明經因天台智者說玄義及文句,因此以第一譯流傳最廣。
各家之注述如下:
金光明經疏一卷,隋吉藏撰。
金光明經玄義二卷,隋智者大師說,門人灌頂錄。
金光明經文句六卷,隋智者大師說,門人灌頂錄。
金光明義疏一卷,慧遠著。
金光明經文句記十二卷,宋知禮述。
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六卷,宋知禮述。
金光明經玄義順正記二卷,宋從義撰。
金光明經文句新記七卷,宋從義撰。
金光明經照解二卷,宋宗曉述。
金光明經玄義科一卷,明明得排定。
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會本六卷,明明得會。
金光明經文句科一卷,明明得排定。
金光明經文句記會本八卷,明明得會句並記入經。
金光明經科注四卷,明受汰集,附受汰重輯金光明經感應記。
阿彌陀經(回頂端)
佛說阿彌陀經一卷,秦羅什譯。凈土三部經之一。這部經略說西方凈土依正莊嚴等事,令人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最為切要。這部經揀除小善根福德因緣,唯攝一類純篤之機。
各家的注述如下:
阿彌陀經義記一卷,隋智顗說,灌頂記。
阿彌陀經義述一卷,唐慧凈述。
阿彌陀經通贊疏三卷,唐窺基撰。
阿彌陀經疏一卷,唐元曉述。
阿彌陀經疏一卷,唐窺基撰。
阿彌陀經義疏一卷,宋智圓述。
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三卷,宋元照述,戒度記。
阿彌陀經句解一卷,元性澄句解。
阿彌陀經略解一卷,明大佑述。
阿彌陀經疏鈔四卷,明袾宏述。
阿彌陀經疏鈔事義一卷、阿彌陀經疏鈔問辯一卷、阿彌陀經疏鈔演義四卷,明古德法師演義,智願定本。
凈土已訣一卷,明大惠釋。
阿彌陀經要解一卷,智旭解。
阿彌陀經舌相一卷,凈挺著。
阿彌陀經直解正行一卷,了根纂注。
阿彌陀經略注一卷,續法錄注。
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二卷,明大佑述,傳燈鈔。
阿彌陀經摘要易解一卷,真嵩述。
阿彌陀經約論一卷,彭際清述。
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三卷,明智旭要解,達默造鈔,達林參訂。
阿彌陀經疏鈔擷一卷,明袾宏疏鈔,徐槐廷擷,阿彌陀經應驗附。
阿彌陀經釋一卷,鄭澄德、鄭澄源排定。
阿彌陀經注一卷,鄭澄德、澄源合注。
阿彌陀經箋注,丁福保注。
金剛頂經(回頂端)
金剛頂經與大日經、蘇悉地經同為密教三部經。也是金剛界諸經之總名。梵本共有十萬偈十八會,現今中國所流布的有三種:
一、不空所譯的教王經,三卷。詳稱為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這本教王經在十八會之第一會的四品之中,只翻譯第一品。
二、施護所譯教王經,三十卷。詳稱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教王經。翻譯十八會之第一會的四品。
三、金剛智所譯的略出經,四卷。詳稱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
以上三本都稱為金剛頂經,但是普通所說的金剛頂經,都是指不空所譯的那一本。
法華經(回頂端)
詳稱為妙法蓮華經。
妙法的意義是:揭示三乘歸一之旨,使二乘回小向大,故稱為妙法。
蓮華有兩個意義:
一、出水之意,表示所詮之理出離二乘泥濁水。
二、開敷之意,表示以勝教言開真理。
法華經有三個譯本:
一、姚秦鳩摩羅什譯,七卷。
二、晉竺法護譯,稱為正法華經,十卷。
三、隋闍那崛多,達摩笈多共譯,八卷,稱為添品法華經。
現今流通最廣的是第一種譯本。
金剛經(回頂端)
詳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經以空慧為體,專說一切法無我之理,繁簡適中,最便於誦持。
共有六種譯本:
一、姚秦鳩摩羅什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二、元魏菩提流支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三、南朝陳真諦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四、隋朝達摩笈多所譯的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五、唐朝玄奘所譯的能斷金剛分,收載於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百七十七卷。
六、唐朝義凈所譯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現今通行的,為鳩摩羅什的譯本。
心經(回頂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簡稱,又稱為般若心經。心經的經文很簡短,然而大般若經精要,都濃縮在其中,因此命名為心經。心,就是精要的意思。
心經一共有七種譯本:
一、姚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二、唐朝法成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三、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四、唐朝般若共利言等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五、唐朝法月所譯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六、唐朝智慧輪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七、宋朝施護所譯的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現今通行的是玄奘的譯本。
蘇悉地經(回頂端)
詳稱為蘇悉地羯羅經,譯為妙成就業經,三卷,唐朝輸婆迦羅譯,密宗三部經之一。
蘇悉地羯羅,譯為妙成就作業,指成就一切世間出世間作業之妙法。
蘇悉地經疏一:「羯羅者,又稱迦羅抳,此雲作也,又羯賴麼呢,此雲業,又迦抳,此雲務也,並應通用。」
開元錄九:「蘇悉地羯羅,唐雲妙成就法,此與蘇婆呼並是咒毘奈耶,不曾入於曼荼羅,不合輒讀,同未受具人盜聽戒律,便成盜法。」
蘇悉地經說蘇悉地之法,真言經一百餘部內,雖皆說疾成就之法,而此經獨為其至極,故名妙成就法。
佛說佛名經(回頂端)
佛名經有好幾部:
一、元魏菩提流支所譯的佛說佛名經,十二卷,舉一萬一千九十三尊。
二、失譯人名,三十卷。
三、隋朝闍那崛多譯的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滅罪經,八卷。
四、失譯人名,三劫三千諸佛名經,三卷,簡稱三千佛名經。
五、隋朝那連提耶舍所譯的百佛名經,一卷。
大方等大集經(回頂端)
大方等為大乘經之通名,佛在欲色二界中間廣集十方之佛菩薩,說大乘之法,稱為大集經。
大集經沒有全本,前後諸師,各譯一部分,高麗藏本收諸師譯本為一部,有六十卷。其中前二十六卷及三十一卷至三十三卷之日密分三卷,北涼曇無讖譯,為諸譯中之大本,其他的藏本稱為大方等大集經而別行之,第二十七卷至三十卷之無盡意菩薩品四卷,為智嚴寶雲所譯,別行本題為無盡意菩薩經。第三十四卷至四十五之日藏分十二卷,隋那連耶舍譯,別行本十卷,稱為大乘大方等日藏經。第四十六卷至五十六卷之月藏分十一卷,高齊那連提耶舍譯,別行本十卷,稱為大方等大集月藏經。第五十七、五十八兩卷之須彌分二卷,別行本題為大乘大集經,第五十九、六十兩卷之十方菩薩品,後漢安世高譯,別行本題為佛說明度五十校計經。
仁王經(回頂端)
仁王經有二本:
一、羅什譯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二卷。
二、不空譯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卷。
仁王,指當時**國之國王,佛對諸王各護其國,使國家安穩,因此為他們演說般若波羅蜜多深法之經文。能夠受持講說此經,則七難不起,災害不生,萬民豐樂,因此自古以來認為是護國三部經之一,消災祈福時,便讀誦這部經。
各家的注述及有關著作列舉如下:
仁王經疏六卷,隋吉藏撰。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五卷,隋智顗說,門人灌頂記。
仁王經合疏三卷,隋智顗說,灌頂記,明道霈合。
仁王經疏三卷,隋智顗說,灌頂記,成蓮合。
仁王經疏七卷,唐良賁述。
仁王疏疏六卷,唐圓測撰。
仁王經疏法衡鈔六卷,唐遇榮集。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四卷,宋善月述。
注仁王經疏科一卷,宋凈源錄。
仁王經疏四卷,宋凈源撰集。
仁王經科疏科文一卷,明真貴述。
仁王經科疏懸談一卷,明真貴述。
仁王經科疏五卷,明真貴述。
高王觀世音經(回頂端)
東魏天平年中,高王時人所感得之觀音經。續高僧傳二十九,法苑珠林二十五稱為觀世音救生經,又稱為高王觀世音經,佛祖統紀五十四稱為十句觀音經,稽古略二稱為救苦觀音經。
續高僧傳二十九:「昔元魏天平,定洲募士孫敬德,於防所造觀音像,及年滿還,常加禮事,後為劫賊所引,禁在京獄,不勝拷掠,遂妄承罪,並處極刑...夢一沙門教誦觀世音救生經,經有佛名,令誦千遍,得免死厄。德既覺已,緣夢中經,了無謬誤,比至平明,已滿百遍,有司執縛向市,且行且誦,臨欲加刑,誦滿千遍,執刀下斫,折為三段,三換其刀,皮肉不損,怪以奏聞,丞相高歡,表請免刑,仍敕傳寫,被之於世,今所謂高王觀音經是也。」
天龍八部贊(回頂端)
天龍為八部眾中之二眾,八部之中以此為上,故標舉為天龍八部,八部者,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闥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侯羅迦。
華經提婆品:「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被龍女成佛。」
天龍八部贊出於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無垢大乘經,大雲輪請雨經,普遍光明大隨求陀羅尼經之卷末及毘奈耶雜事四。
無垢大乘經卷末:「天阿蘇羅、葯叉等,來聽法者應至心,擁護佛法使長存,各各勤行世尊教,諸有聽徒來至此,或在地上或居空,常於人世起慈心,晝夜自身依法住,願諸世界常安隱,無邊福智益群生,所有罪障並消除,遠離眾苦歸圓寂,恆用戒香塗瑩體,常持定服以資身,菩提妙華遍莊嚴,隨所住處常安樂。」
阿含經(回頂端)
阿含,梵語,義譯為無比法,又譯為法歸,它的意義是「萬法悉歸趣於此」。
阿含經共有四部:
一、增一阿含經,共五十卷,東晉僧伽提婆譯,主明人天因果。
二、長阿含經,共二十二卷,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譯,主破邪見。
三、中阿含經,共六十卷,東晉僧伽提婆譯,主明諸深義。
四、雜阿含經,共五十卷,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集不攝於前三經的篇章,因此稱為雜阿含,主明諸禪法。
這四部阿含經均屬於小乘經。
佛母經(回頂端)
詳稱佛母大孔雀明王經。三卷,不空譯。
佛母大孔雀明王,又稱為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大金色孔雀王、大孔雀明王、大孔雀王、孔雀明王、佛母明王,以能生諸佛神變之德為主,因此稱為佛母,佛母乘金色孔雀,因此稱為大金曜孔雀明王。
內容敘述佛在只園,莎底苾芻為眾破樵,為黑蛇所螫,不堪苦痛,阿難向佛求救,佛為他說大孔雀明王神咒而救之。
佛母經有好幾種譯本,最流通的是不空的譯本。
伽耶山頂經(回頂端)
有四種譯本:
一、秦羅什所譯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一卷,又稱為伽耶山頂經。
二、元魏菩提留支所譯伽耶山頂經,一卷。
三、隋毘尼多流支所譯佛說象頭精舍經,一卷。
四、唐菩提流志所譯大乘伽耶山頂經,一卷。
內容敘述佛初成道在伽耶山時,最初文殊菩薩問佛菩提心之深義,次應諸天子等交相請問,而文殊自答種種之菩薩道者。
尊勝陀羅尼經(回頂端)
有五種譯本:
一、唐杜行顗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
二、唐地婆訶羅譯,佛頂最勝陀羅尼經,一卷。
三、唐佛陀波利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
四、地婆訶羅重譯,最勝佛頂陀羅尼凈除業障經,一卷。
五、唐義凈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
六、宋施護譯,尊勝大明王經,一卷。
在這六種譯本中,不空三藏的弟子法崇,就第三譯佛陀波利本作疏二卷,流行於世。
提謂波利經(回頂端)
有二部:
一、提謂經一卷,真本。
二、提謂經二卷,偽撰本。
出三藏記集卷五偽經偽撰雜錄第三:「提謂波利經二卷,右一部,宋孝武時,北國比丘曇靖撰。」
唐高僧傳一:「又有沙門曇靖者,以創開佛日,舊譯諸經並從焚盪,人間誘導,憑準無因,乃出提謂波利經二卷,意在通悟,而言多妄習,舊錄別有提謂經語同,但靖加五方五行,用石糅金,致成偽耳。」
大有經(回頂端)
勝論六句義中之說大有句義者。
仁王經上:「一切眾生煩惱不出三界藏,一切眾生果報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諸佛應化法身亦不出三界,三界外無眾生,佛何所化,是故我言。三界外別有一眾生界藏者外道大有經中說,非七佛之所說。」
起信論:「若說三界外更有眾生始起者,即外道經說。」
良賁仁王疏中一:「若言界外有眾生者,即是外道吠世史迦六句義中大有經說,非佛教也。」
觀普賢經(回頂端)
詳稱為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一卷,劉宋曇摩蜜多譯。
本經說觀念普賢菩薩而懺悔六根之罪之法,與法華經之普賢勸品相表裏,因此定為法華之結經,且天台修法華之懺法,全宗此經。
疏注如下: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義疏科一卷,失名。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義疏二卷,宋本如述,處咸續解。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箋注,丁福保注。
華嚴經(回頂端)
詳稱為大方廣佛華嚴經。本經為佛成道后第一次說法,於大乘中最為宏博。「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證此法理之人,「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稱為華嚴。
華嚴經相傳由文殊菩薩與阿難結集,經龍神收入龍宮,後來龍樹菩薩入龍宮見之,有上、中、下三本,下本十萬偈,中本四十九萬八千偈,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龍樹受持下本,流傳於閻浮提,中國所翻譯的三種,都是從下本抄略出來的。
華嚴經的譯本有下列幾種:
一、東晉佛馱跋陀羅譯本六十卷,稱為六十華嚴。
二、唐實叉難陀譯本八十卷,稱為八十華嚴。
三、唐般若續譯四十卷,稱為四十華嚴。
理趣經(回頂端)
又稱為般若理趣經,大樂金剛不空真言三摩耶經。
有關的著述有:
不空譯的理趣釋二卷。
日本弘法的理趣經開題五卷。
亮典的純秘鈔三卷。
金剛智所譯的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一卷,也簡稱為理趣經,那是般若經的異譯本。
四品法門經(回頂端)
一卷,趙宋法賢譯。
經說法有四品類:
一、界法,六界十八界等也。
二、處法,十二處也。
三、緣起法,十二緣起也。
四、處非處法,道理非道理也。
了此四品類,則為智人,不了則為愚人。
十二部經(回頂端)
一切經分為十二種類。
一、修多羅,指契經。
二、只夜,指重頌。
三、伽陀,譯為諷頌。
四、尼陀那,譯為因緣。
五、伊帝目多,釋為本事。
六、闍多伽,譯為本生。
七、阿浮達摩,又稱為阿毘達摩。
八、阿波陀那,譯為譬喻。
九、優婆提舍,譯為論議。
十、優陀那,譯為自說。
十一、毘佛略,譯為方廣。
十二、和伽羅,譯為授記。
這十二部中,修多羅與只夜及伽陀三者,為經文上之體裁,其餘九部從經文所載之別事而立名。
中論(回頂端)
詳稱中觀論,四卷,龍樹菩薩造,青目菩薩釋,姚秦鳩摩羅什譯,三論之一。
中論主張最徹底之中道,破空破假,進而並破執中之見,說八不中道,即無所得之中道,而為般若思想者也,書中分為破因緣品,破去來品,破六情品,破五陰品等二十七品。
受中論影響而產生的作品有:
一、順中論二卷,中阿僧佉釋,瞿曇般若譯。
二、般若燈論釋十五卷,分別照明菩薩釋,波羅頗迦羅譯。
三、大乘中觀釋論九卷,安慧釋,惟凈等譯。
以上皆為中論之異出,西藏也有中觀學派二系統。
唯識二十論(回頂端)
一般稱為二十唯識,一卷,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
唯識二十論由偈頌之數而命名,論**有二十一頌,后一頌為結嘆,並非表明宗義。
有三種譯本:
一、後魏般若流支譯,題為唯識論或楞伽經唯識論。
二、陳真諦譯,題為大乘唯識論。
三、唐玄奘所譯的二十唯識論。
註釋有唯識二十論述記,二卷,唐慈恩作,以玄奘譯書的旨趣,解釋唯識二十論。
因明入正理論(回頂端)
陳那之弟子,商羯羅主著,唐玄奘譯,一卷。明真能立、真能破、真現量、真比量、似能立、似能破、似現量、似比量之八門,而辯自悟悟他之兩益者。
本論各家之註解如下:
因明入正理門論述記一卷,唐神泰述。
因明入正理論疏三卷,唐交軌述。
因明入正理論疏六卷,唐窺基撰。
因明入正理論義斷一卷,唐慧沼述。
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一卷,唐慧沼集。
因明入正理論續疏二卷,唐慧沼述。
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三卷,唐智周撰。
因明入正理論疏後記三卷,唐智周撰。
因明入正理論疏鈔略記一卷,唐智周撰。
因明入正理論解一卷,明真界集解。
因明入正理論集解一卷,明王肯堂集釋。
因明入正理論直解一卷,明智旭述。
因明入正理論直疏一卷,明明昱疏。
因明論瑞源記八卷,鳳潭著。
念佛三昧寶王論(回頂端)
寶王,佛陀之尊稱也,佛以諸功德為莊嚴,故稱寶王。
楞嚴經:「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
往生論註:「華嚴經寶王如來。」
寶王三昧,為念佛三昧之美稱,念佛者為三昧中之至寶,故稱寶王三昧。
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九:「善男子善女人,雖能以上一切世界盛滿七寶眾具,供施一切眾生,功德雖廣,然故不及前善男子善女人等聞此三昧寶王名字。」
寶王論:「法華三昧者,念佛三昧也,是以如來名此勝定為三昧寶王,為光明藏,為除罪珠,為邪見燈。」
念佛三昧寶王論簡稱寶王論,三卷,唐終南山飛錫撰,開二十門而勸贊念佛。
金錍論(回頂端)
本名金剛錍,一卷,荊溪湛然著。
闡明無情草木悉皆成佛之義。各家的撰述如下:
金剛錍論私記二卷,唐明曠記。
日本辨才會,金剛錍科一卷,宋仁岳撰。
金剛錍科一卷,宋智圓集。
金剛錍顯性錄四卷,宋智圓集。
金剛錍論義一卷,宋可觀述。
金剛錍論義解中卷,宋善月述。
金剛錍論釋文三卷,宋時舉釋,海眼會。
評金剛錍一卷,宋善熹述。
注金錍論一卷,傳教著。
金錍論逆流批三卷,鳳潭著。
金剛錍科解一卷,慧證著。
十二門論(回頂端)
一卷,龍樹菩薩造,秦羅什譯,三論之一。
內容敘述觀因緣門至觀生門之十二門而入於空義者。有吉藏疏二卷、及略疏一卷、元康疏二卷、法藏疏一卷。
三十唯識論(回頂端)
又稱為三十唯識,唯識三十論頌。一卷,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成唯識論之本頌。
註釋如下:
唯識三十論直解一卷,明智旭解。
唯識三十論約意一卷,明明昱約譯。
雜阿昆曇心論(回頂端)
雜有雜揉之義,本論即法勝阿毘曇心論的解釋,法救尊者造,十一卷,劉宋僧伽跋摩譯。簡稱為雜心論,也稱作雜阿毘曇經。
釋摩訶衍論(回頂端)
十卷,龍樹菩薩造,筏提摩多譯。釋起信論者,常略稱為釋論。
各家的疏注如下:
釋摩訶衍論疏六卷,缺中卷本末,唐法敏集。
釋摩訶衍論贊玄疏五卷,宋法悟撰。
釋摩訶衍論記六卷,宋普觀述。
釋摩訶衍論通玄鈔四卷,宋志福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