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留意應付得當的領導人才
公開自己的構想和計劃,才能使大家為達到這種目標而共同努力。
真田幸宏在十三歲時就擔任松代藩的藩主,年薪約十萬石,到了十六歲,開始親理政事。為了重建非常困難的財政,他提拔了精明的思田木工來負責財務改革的工作。
思田木工在就任前,把親戚朋友都集合起來,說:“這次蒙受藩主的器重,要我負責整頓松代藩的財政,所以我決心要以身作則,力行勤儉樸素的生活。可是象我們這種已經奢侈慣了的大家族,我又不能強迫大家和我一樣過着粗茶淡飯的日子。所以,我現在宣佈要和妻子離婚,和孩子們斷絕關係,同時也和所有的親戚朋友斷絕往來,好專心負起改革的重任”。親戚朋友聽了這段話后,都非常驚慌,再三尋求說:“只要你提出要求,全家族都會改變生活方式,和你配合的,所以希望你不要作斷絕情義的決定。”由於他們言辭誠懇,思田木工也只好接受了。
接着思田先生又召集藩內各階層的領導人,在藩內官吏和長老的面前,請求大家協助推動改革財政的工作。他希望松代藩積欠民間的債務,在財政沒穩定以前,大家暫時不要催討,同時,他也承諾政府絕不會為了解決財政困難而加稅。他希望先從藩主日常的開銷上節省,逐漸形成正常的財務結構。大家見思田木工那麼誠懇,又知道他向來清正廉潔,所以都相信他的保證,並贊成他的政策,也答應全力幫助他推動穩定的財政工作以及不再提起債務的問題。結果,在這種官民同心的情況下,松代藩的財政發生了根本變化。
所以,身為領導者,要推行某項工作時,重要的是要公開自己的設想和計劃。一個國家的施政如此,公司的經營也是如此。不管方針如何、目標如何,都必須清清楚楚地,讓大家知道,千萬不能一味地蠻幹,因為大家若弄不清楚你的意圖,就根本不會支持你。而一般人在遭遇大事故或困難時,往往會信心動搖,這時惟有領導者開誠佈公,向大家說出構想和計劃,大家才能同心協力,共度難關。
一個領導者不論遇到什麼情況,都要保持冷靜沉着的態度,才能安度難關。
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在小牧對壘的時候,秀吉決定撥出兩萬精兵去攻打德川的後方根據地三河。德川家康得到了秀吉攻打三河的情報,立即作了準備。所以秀吉的軍隊在往三河前進的途中,受到德川家康軍隊的伏擊。由於來得太突然了,秀吉的軍隊措手不及,被打得落花流水,全部人馬陷入極度的混亂中。
這時,只有堀秀政臨危不亂,不斷地安撫他的部下,,保持旺盛的鬥志,並親自策馬在前,冷靜地調度軍隊,安排好步兵陣勢,然後命令:“等敵人進入六十公尺以內的距離時,才一齊開槍,誰能打倒一個騎馬的將官,就賞他一百石。”部下從他的沉着中,受到鼓舞,每個人都精神抖擻起來。所以當德川家康的軍隊乘勝追擊時,遭到堀秀政的頑強抵抗,氣勢衰竭,只好倉惶退兵,留下幾百具的屍體。這時,堀秀政的部下預備追擊,但堀秀政卻說:“敗兵莫追,以免敵軍有詐。”所以就安然收兵,回到秀吉的軍營。
象堀秀政這種臨危不亂、沉着冷靜的思想,可以說是每一個領導者都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松下先生以為,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往往會因恐懼而心亂無章,身為一個領導者,如果不能發揮安定的力量,反而自己先恐慌,他的部屬必然會更加不安,最後將導致不可收拾的局面。相反的,如果領導者冷靜沉着,部屬也會感受到安全感,而勇氣倍增,危機就能安然排除。
但話又說回來,領導者也是人,所以難免在危機時也會因壓力而惶恐不安。在這種緊要的關頭,領導者心裏不安,千萬不能表現在行為上,因為部屬對領導者的表情往往會非常敏感,他的情緒會很快地影響到每個人,影響到士氣。
所以領導得在平時就應該磨練有變不驚、臨危不亂的勇氣,不管面臨什麼危機都能冷靜沉着,妥善處理,這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人。
在最後的關頭,惟有抱着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決心,才能絕地逢生。
織由信長的愛將柴田勝家在近江和佐佐木承禎交戰時,節節失利,陷入重圍中,士兵的鬥志低落,城裏的水源也被敵軍切斷,眼看着就要城破人亡了。這時,佐佐木又派了一位使者,偽稱和談,其實是來查看城內的守備情形,這時城中已經沒有多少存水了。
柴田知道使者來探虛實的目的,於是就叫部下毫不節約地大量用水。使者以為城裏存水還很多,戰局可能還要拖延一段日子,所以就悻然地回去報告。
當使者回去以後,柴田勝家把官兵集合起來,叫他們每一個人先用少量的水潤一潤喉,然後把水缸全部打破,並慷慨激昂地說:“身為武士,寧可戰死沙場,也不可坐以待斃,所以,我們要設法殺出一條血路,就算是失敗了,也要死得轟轟烈烈。”第二天破曉時分,他率領城內所有的官兵一齊衝殺出去,由於他們不顧生死地拚命突圍,使得佐佐木的軍隊抵擋不住,最後崩潰逃散。於是,柴田勝家贏得了一次輝煌的勝利。後來有人稱勝家為“破缸柴田”或“鬼柴田”就是誇讚他在這次戰役中背水一戰的勇氣。
絕地求生往往要付出牲犧生命的代價,但每一個人都是愛惜生命的,也知道不殺別人自己就會被殺,所以才有異於平時的勇敢與不怕死的精神,這種意識實在是很奇妙的。但如果因愛惜生命而貪生怕死,就無法成功了。
當然,這樣抱定必死的決心,殺出重圍,必然會造成重大的傷亡,但也終能得到勝利的。愛惜生命、物品和金錢,是人類的天性,但大難臨頭或遭遇困難時,如果還受這種想法的局限,反而更會使自己失去生命、物品或金錢。所以,有時只有背水一戰,才能有柳暗花明的成果。如果待立原地,最終必會被洪流沖走。因此,在緊要關頭,如果能把生命、金錢拋在腦後,反而愈能得到好的成果。
也許普通人是無法有這種感覺的,但身為一個領導者應多讀歷史,吸取古人的經驗,了解破釜沉舟的真正意義。“善謀”是指領導者善於謀略;“能斷”就是領導者處事果斷。
今川義元領四萬大軍來攻擊織田信長的時候,織由信長的臣下都主張關起城門來防守。因為在他們的觀念里認為當時織田信長與今川義元的兵力比率是三千對四萬,無論運用什麼策略獲勝的可能都不大。
可是織田信長的看法卻相反,正因為兵力相差太懸殊,所以死守城池雖然可以拖延一段時間,但在後援不繼的情況下,拖延並沒有什麼意義。城池既然遲早要被攻破,不如趁着敵軍遠來,還沒準備妥當的時候,主動攻擊,和敵人拼個你死我活,比起坐以待斃,還多了一線希望。
於是,織田信長終於下定決心,完全否定了部下們消極的意見,決定出城應戰。在桶狹間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大會戰,結果,竟然獲得奇迹般的大勝;同時也創下了領導者堅持己見,違犯常理,而成功的特例。
一般說來,領導者不可忽視大眾的意見,如果太過於固執己見,往往變成獨斷專行。在平時,領導者依照大家的意見做事,確實比較平穩。
然而如果處在非常時期,依大家的意見做事,反而不能解決問題時,領導者就有必要當機立斷,採取非常的措施了。一個領導者在表面上看來,好象他完全不重視大家的意見,可是事實並非如此,他也是很重視大家的意見,問題是他已經看出這些意見的錯誤,勢非得已,才下定決心採用自己非尋常的辦法。由於他在危急關頭,仍能立穩陣腳,以超人的想法下定決心,所以他足可稱為一個真正偉大的領導者。偉大之處,就在於善謀善斷。
領導應在平進尊重大家的意見,在特殊狀況下,要有膽量衝破難關,運用自己的最高智慧,如此才配稱是一位好的領導者。
迅速有三大要義:決斷快、行動快、解決快,三者缺一不可。
豐臣秀吉和柴田勝家會戰的時候,柴田勝家的部將佐久間盛政趁着秀吉重兵在大垣佈陣,後防空虛的時候,突襲秀吉的根據地,並且獲得大勝。秀吉在聽到這個情報后,立刻就帶領精銳騎兵連趕五十里路,半天之內回到自己的營寨。那時,佐久間盛政正在清理戰果,根本沒料到秀吉能在半天之內就趕回來,一時手忙腳亂,來不及迎戰,於是反被秀吉突襲攻破,吃了敗仗。而秀吉又乘勝追擊,竟一鼓作氣攻破了柴田的軍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象秀吉用兵的神速,在今天四通八達的電訊和交通網之下,是不足為奇的。但在當時通訊都要靠探馬和走路的時代,就顯得非常驚人了。
秀吉之所以能用兵神速,是因為他具備一定的機敏。而這其中包括了剛毅的決斷心和快速的行動力。也就是說,他臨事都憑着直覺,當機立斷,不因循拖延時日,以爭取到先機。古人有言:“兵貴神速”,又說:“先下手為強”。因為能把握住瞬間的先機,就能決定勝敗的局面。如果一位領導者在面臨緊要局勢時,還猶豫不決,那麼時機錯過了將永不再來,此為機不可失。大將領兵作戰,或經營者帶領企業員工投入商場競爭,情形都是一樣的,都必須有速斷速行、速戰速決的膽識,才能爭取到輝煌的勝利。
當然,聽取別人的意見,反覆思考,以求做出正確的決策也是導至成功的要素。但在事情的緊要關頭,迅速仍是不可替代的。
計劃性的經營,關鍵是在於嚴密的計劃,以平時充裕的準備,來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
被後人尊稱為“鷹山公”的上杉治憲,當他世襲了米澤藩爵位時,年紀才十七歲。他所管轄的地方卻十分窮困,老百姓因欠收而餓死的不計其數,藩邑的財政也因欠富商數百萬兩貸款而陷入困窘的地步。
看到這種情況,治憲馬上命令總管發出“大節約令”,他自己更是節衣縮食,力行儉樸的生活,宮廷大小事務,一切從簡。同時又提拔有作為的經濟人才,推行生產,盡全力發展經濟。大約經過十年,藩邑的財政逐漸充裕,救災專用的倉庫也堆滿了糧食。發生在天明三年的淺間山火山爆發,使得奧羽地方數萬居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但在米澤地區卻因為政府早有準備,而安然度過危機。又過了幾年,經濟專家所規劃的生產事業,開始回收利潤,原來靠債務度日的米澤藩搖身一變,成為有剩餘資金貸出的富藩。
治憲的功勞長久地被米澤地區的民眾所懷念,象他那種對意外事變採取有備無患的政策,不愧是歷史上賢明的君主。從這個故事中,使我們想起“水壩式經營哲學”——建水壩的目的,是為了使河川的水不會流失。當水壩中太滿時放掉一些,以便繼續地容納新水,乾旱時可以利用來灌溉農田,平時則維護着發電功能,造福百姓的生活。這種想法可以充分運用到國家管理或企業經營,個人或企業團體能這樣做,就可以不受時局的影響,且能堅實而安定地持續發展,所以經營者最需要考慮使用這種水壩的經營,才能配合時代的需要。
“水壩式的經營”,簡單地說,就是帶有某種程度的寬裕狀態。以企業資金而言,如果實際需要量是一百萬元,最好能準備一百一十萬,以維持緊急時的開支,這就是資金的水壩。其次在設備方面,經過嚴密計算后,最好能保留百分之十,處在閑置狀態,那麼在缺貨和遇到故障時,也能有備無患,這就是設備的水壩。此外,還有人力的水壩、產品的水壩等等,經營企業能夠事先預備好在必要時所需的條件,才能無往而不勝,尤其是在不景氣的狀態,或景氣突然好轉的狀態下,才能發揮驚人的潛力。
依此而言,國家或各類團體的經營,也都可以採用這個原則。可是不管原則怎樣,松下先生認為領導者的思想和心理上都必須建起水壩,保留一點彈性是非常重要的。
試着觀察事物的各個角度,以培養靈活的思想及隨機應變的能力。
豐臣秀吉當政時,由於一場瀑雨,使得河壩潰決。當時情況非常危急,豐臣秀吉立刻趕到現場指揮,鼓舞部下的士氣。然而潰決河堤必須用土包才能堵塞得住,而這種土包的製作需要很長時間,雨勢卻愈來愈猛,水位也跟着逐漸上漲。就在大家議論紛紛,束手無策的時候,石田三成突然跑過來,打開米倉,將一袋袋的米搬出來,去填堵堤防的缺口。由於這項隨機應變的措施,避免了一場大災難的發生。
不久,雨勢變緩,水位也下降了。這時,石田三成又發佈聲明,如果附近的居民能夠製造填堵河堤缺口的堅牢土包,就用米做獎賞,搬運一個土包,就賞一袋米。
眾人紛紛響應,製造了許多堅牢的土包。因此在很短的時間裏,堤防就修好了,而且比以前更加牢固。看到這種情形,豐臣秀吉感動不已。
堤防是用泥土造的,用土包來填堵自然最好,可是當土包來不及製造,而又必須先堵住缺口時,石田三成能想出用米包來堵塞的辦法,不愧是個臨機應變的人。
用米包堵塞決堤是奢侈的行為,因為米是貴重的必需品。可是,石田三成卻能巧妙運用它來修築堤防。堤防遲早都要整修,整修堤防不僅耗費巨額的人力及財力,能使人們樂意工作,又能將堤防修築完好,則非具有超人的才華及臨機應變的能力不可。
所以對一個領導者而言,能夠適時的臨機應變是很重要的。然而實際上實行起來卻很困難,主要是由於人的思想過於狹隘,不能靈活運用智慧所致。
因此身為一個領導者,最要緊的是開拓自己的思想領域。對於某種事物,要從正反兩個方面去分析觀察。隨時把握時機,反覆地運用這種方法。有了這種心理上的訓練,不但能使自己的思想靈活,也能獲得輝煌的成就。
在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一個領導者需要有防患於未然、居安思危的觀念。
日本和韓國交戰時,加藤清正奉秀吉的命令,束裝返國,並在歸途中,接受了駐紮密陽的戶田高政將軍的招待。在密陽二三十里的範圍內,都是日軍的控制區,沒有一個敵軍,治安非常良好,所以高政和部下都着便服前來迎接加藤;相反的,加藤卻全副武裝,到達高政的住處。
當時高政非常不滿地說:“附近沒有敵人,你為何一副上戰場的模樣呢?”清正回答說:“你的話固然有理,但錯誤的發生,往往都是因為一時的疏忽。目前雖然沒有敵人,可是如果疏而不備,萬一情勢突然發生變化,就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領導者必須要有時刻準備的精神,做部下的楷模。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我隨時穿着甲胄。”高政聽了之後,非常感動。
人們都喜歡享受安逸的生活,所以處在太平時代,就顯得十分懶散。一旦發生變故,才會感到驚惶失措。我們只好借用古人“治而不忘亂”、“居安思危”的話,來自我警惕。如果長期都能維持太平盛世的局面,倒無所謂。可是處在今日這個多變的社會,根本無法預測何時會發生變故,所以不可只貪圖享受,要時時刻刻準備對付偶發事件,隨時做好精神及物質上的準備。
所以松下先生認為領導者必須在心理上先確立自己的指導概念與方針,隨時隨地反省改進,碰見計劃有缺失的時候,立刻加以改正;同時也要計算自己在這項事務中是不是已經充分發揮了實力、完全控制了進度?或是有該做沒做而不該做卻做了的情形?像這樣不間斷地自我反省,才能避免錯誤的發生。
如果說,一般人只要“一日三省”就夠了的話,那麼,領導者就應該“五省、“十省”,甚至“每日百省”,不斷改進自我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