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節:適才適所便是虎
——誘虎離山,化險為夷。
楚漢相爭之前,項羽手下擁有陳平、韓信、范增、鍾離昧,都是一時之選。因為項羽隨時處於缺乏智慧狀態,使得陳平與韓信相繼投入劉邦陣營。陳平使出離間之計,使項羽以為范增暗通劉邦,范增非常無奈,最後憤而向項羽"乞骸骨",半途背部發病而死。范增是項羽的腦袋,陳平調虎離山之計,等於砍了項羽的腦袋;陳平接着又離間項羽和鍾離昧,猛虎一頭一頭被項羽調走了,這場競爭,勝負已可預期。
猛虎當前,狀況危急的時候,如果逃走無濟於事,就要誘虎離山。
這一點,有些聰明的鳥類可以為師。當掠食者接近它的巢穴,它為了引開掠食者,會做出"擬傷"動作,偽裝受傷掙扎的模樣,以吸引掠食者,它一邊表演,一邊往自己鳥巢的相反方向移動,如此一步一步地將掠食者引離它的窩。它是用"苦肉計"來達到調虎離山的目的。
適才適所便是虎
每一個優秀人才在其專業領域與崗位上,發光發亮,都是一頭猛虎。如果將人才調錯位置,即與獃人無異。在台灣,許多部門的獃人獃事從何而來?多半是亂來造成的。許多高階將領退休后,都轉任駐外大使;許多公職人員或政務官卸任后,擔任公營企業的董事長或總經理;許多隻會問政而絕無施政經驗也無專業能力的代議士紛紛當了部會首長;許多從政夥伴都雞犬升天。這種"酬庸文化"是在胡亂放虎,誤了大事。錯不在虎,在那些調虎的人。
對愚人而言,調虎,就是這麼容易!
《管子》一書說:"虎豹去其幽,而近於人,則人得之。虎豹托幽,而威可載也。"虎豹失去了憑藉,什麼都不是;人失去了憑藉(專業、熱誠、企圖心),便與虎落平陽無異。
原典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誘之。往蹇來連。
兵書曰:"下政攻城。"若攻堅,則自取敗亡矣。敵既得地利,則不可爭其地。且敵有主而勢大;有主,則非利不來趨;勢大,則非天人合用,不能勝。漢末,羌率眾數千,遮虞詡於陳倉、崤谷。詡即停軍不進,而宣言上書請兵,須到乃發。羌聞之,乃分抄旁縣。詡因其兵散,日夜進道,兼行百餘里,令軍士各作兩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發者,利誘之也;日夜兼進者,用天時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惡之以人事也。
【詮釋】
利用天時對敵人不利時,予以圍困之;製造假象去誘騙敵人,如此,敵人將處於進退都面臨困境的局面。
《孫子兵法》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是下策。不顧城池堅固而強攻,是自取敗亡;敵人已經佔據有利地形,先得地利之便,就不要再與他爭鋒。如果敵人居於主道優勢,而且聲勢浩大,除非誘之以利,才能把敵人引出堅固的據點(離山);敵人聲勢強大,我惟有靠着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才能戰勝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