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平步青雲
慶曆七年,八月。
河北路大名府。
宋朝北方戰略要地,南臨黃河北據幽燕,四周阡陌縱橫沃野千里,有魚鹽杞梓之利,充牣八方,絲棉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城中商賈雲集財貨滿地,文人騷客三教九流何其之多不下汴梁,據戶部有司統計截至慶曆七年八月,居住在大名府城的百姓多達十三萬,高居北方之首。
大名府城高地險,塹闊濠深。城內,酒樓、茶寮、書攤、綢庄、鞋店、勾欄、青樓、湯池、戲園、珍寶閣鱗次櫛比,宮殿、道觀、佛寺、庵堂香火鼎盛,樓宇雄壯,僧尼眾多。
城北郊有聞名京師的大名湖,素有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
南郊有戰國時代的孫臏射龐涓的馬陵道,
東郊有貴鄉城西漢末年一代奸雄的王莽在此修建的行宮,
不僅如此,唐代名臣狄仁傑、宋代賢相寇準、乃至本朝的太祖、太宗、真宗三代君王都來過大名府,並在這裏率軍抗擊過契丹人。
往事如風,逝者如斯。
發生在大名府的傳說還有很多很多,若是總的概括起來,還是唐朝的李白李大人的讚美最為精闢,其詩有云:
魏郡接燕趙美人誇芙蓉
洪水流碧玉舟車日奔沖
青樓夾兩岸萬室喧歌鐘
且說今年六月中旬遼國興兵三十萬南下攻打宋朝,一路上過關斬將勢如破竹,在一個月內就打到了河間府,兵臨黃河,極大地震撼了大宋的滿朝文武。
這是繼澶淵之盟以來,遼國的鐵騎第二次兵臨城下,大宋朝面臨著國破家亡的危險。
以曹皇後為首的朝廷不得不舉全國之兵北上大名府抗遼,死守北方門戶,這一役事關生死存亡。
范仲淹才一到任,在貝州造反的王則等人又派信使傳來消息,意思是如果朝廷能夠承認他這個安陽國,並封他為藩王便為大宋效力,否則就會助遼攻宋。
范仲淹一氣之下想命人斬了王則的使者,但轉念一想,為何不驅虎吞狼。
於是,情急之下偽造了一份聖旨命人送去了貝州,這件事後來被夏竦利用,導致范仲淹被罷官,丟了相位,但那是后話了。
再說貝州王則等人不知是詐,接了聖旨后三呼萬歲,面北叩頭。緊接着,大擺宴席慶祝了三天三夜,恭喜王則被朝廷冊封安陽王,余者加官晉爵。
數日後,也就是慶曆七年,八月十一日。
遼國三路大軍自河間府、真定府一線南下,大舉進攻。
十一日,橫掃滄州以南的地區,滄州知州兼屯田使尹源率民團八千餘人大戰遼國鐵騎於小山、馬谷山一帶,殲敵五千餘人,斬敵酋三十有餘,死戰不退最後因彈盡糧絕,被遼國鐵騎放火燒死在山中。半個世紀后,南宋收復了國土,當地百姓為了紀念寧死不屈的尹源和八千民團將士,在海邊樹碑以示懷念。
十二日,遼國大將耶律仁先率軍南下進攻永寧軍。知軍向綬帶兵北上大樹坡迎戰,將兩萬大軍分散佈於河岸,戰線長達數里,想以逸待勞阻遼軍渡河,通判江中立提醒他遼兵狡詐分兵禦敵非上策,向綬怒以動搖軍心為由斬殺了江中立。
中午時分,耶律仁先親自領兵強渡運河,左右兩翼騎兵包抄,一路從滄州南皮攻永寧軍,一路繞道深州武強,掠過冀州以北,沿山麓撲入永寧軍。
初一交戰,永寧軍大敗,向綬見遼軍來勢洶洶三面包圍了大樹坡,便捨棄了大軍獨自往南逃去。半月後,向綬在大名府受審,范仲淹以臨陣脫逃為名下令斬了向綬,從此與開封名門向家結下血海深仇。
十三日,遼國南院大王耶律求翰、監軍富弼率軍八萬出真定府,以迅雷之勢席捲了趙、深、冀、刑四州。(註:此處的富弼實則遼國皇帝耶律宗真的兒子,名耶律德華,其假扮富弼在大宋潛伏多年)
趙州通判馬仲甫、柏林禪寺僧真元帶領民眾萬餘人馬死守城池七天七夜,最後被遼軍攻破,全城慘遭屠戮。
深州知州王鼎率千餘人出城迎戰被俘,遼國將領勸他投降,王鼎不從願以死明志,臨死前他請求遼國將領不要屠城,未被同意,遂破口大罵遼人豬狗不如,結果被亂刀砍死。
冀州太守王德恭、團練使石開率全城軍民抗敵,三次擊退攻城的遼兵。後來,遼人運來了鐵甲火炮才攻破冀州城門,王德恭、石開率軍拚死將遼兵阻擋在城門口一帶,掩護百姓逃亡,混戰了兩個時辰,王德恭身中數十箭戰死,石開僥倖脫身。
刑州知州趙不倚年八旬,在遼兵攻城時,因過度激憤中風而死,刑州遂失守。
十四日,洛州被攻克。
十五日,貝州王則戰敗率殘部逃往海邊濱州。
十六日,遼國左翼兵馬又拿下了棣州、德州,剪除了中路大軍左翼的威脅,至此,遼國三路大軍兵臨大名府北京,決戰一觸即發。(註:“棣”讀“dì”)
回過頭來,再說京師。
這一日,趙澤在環州和慶州兩地大獲全勝,殲敵五萬的消息飛入汴梁,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民間的反響自不必提,全城百姓奔走相告,歡天喜地。
留守京師的滿朝文武在早朝時興奮的幾乎手舞足蹈,一個勁誇讚環州趙澤的指揮若定,揮斥方遒,用兵如神,有種世衡的風範,機智果敢,有勇有謀,打得西夏大軍丟盔棄甲,真是解氣,多少年過去了西北邊關終於又誕生了一位名將,繼承了種世衡的衣缽。
與此同時,連一向愛雞蛋裏挑骨頭的御史言官們也大加讚揚環州軍,表揚了一通趙澤,並要求馬上對其進行褒獎。
垂簾聽政的曹皇后喜出望外馬上下旨褒獎環州守軍,所有將士官升一級,趙澤一躍成為昭武副尉,距離五品游擊將軍還差一步。
鑒於西北的大好形勢,剛剛從揚州調回京師官復原職的樞密使杜衍建議升趙澤為環慶路經略安撫招討使,表示朝廷對其重視,讓其擔負對抗西夏收復失地的要職。
在這一點上,朝中無人反對,哪怕是因為趙澤年紀尚輕,按照祖宗的規矩還未達到擔此重任的“資歷”。可是,人家的戰績在那擺着,有事實為證,慶州知州滕子京也寫信進京說明了環慶路大捷一事,就足以說明趙澤是真材實料的,不是趙括紙上談兵。
還有一點,如今大敵當前,只要你打勝了就說明你是將才,懂得用兵之道,曹皇后就是這麼認為的,她有識人的眼光。明白要想了解一個邊關的將帥到底有沒有能力,只要通過一兩場大戰就知道了,所以環慶兩州的大勝為趙澤的平步青雲奠定了基礎。
隨後,
曹皇后馬上同意了樞密使杜衍的建議,並下令知雜御史魚周詢即日攜帶聖旨等一應犒勞邊軍之物前往慶州,嘉獎趙澤,希望趙澤能夠再接再厲率邊軍徹底擊退西夏人,收復河山,精忠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