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敗心理上的七個敵人?

打敗心理上的七個敵人?

認為失敗必然是成功之母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是,如果錯誤地理解了這句話,將會給我們造成心理上的麻痹和幻覺——以為自己曾經失敗過,下一步必定成功;或者以為失敗得多了,成功必然到來;或者以為自己汲取了很多人失敗的教訓,自己不可能失敗。其實錯了。不要輕鬆地看待失敗。失敗絕不是好事,它不僅給人帶來痛苦,而且失敗多了,還容易

給人造成一種心理定勢或稱心理暗示,它容易讓人們總是按照失敗的思維去考慮成功的事情——即使心裏想到的是成功——所以以為失敗沒什麼了不起的人,是很難成功的。

更重要的一點是要深刻地反省失敗的原因,失敗才有可能成為成功之母。這個道理誰都懂,但大多數人在這一點上總是做得不夠。例如,有人一遇到失敗,總是以“那次不過是因為……所以才……”的思維定勢,來解釋(其實是原諒)自己的失敗。結果使失敗只成為自己失敗史上的一個個記錄,而沒有變成“成功之母”。

以為人人都能發財

有人認為發財難,有人認為人人都能發財。持前一種觀點的人,往往不太自信;持后一種觀點的人,往往過於自信。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不利於創業。而後一種觀點更危險——這種人大都有一些氣質,思想也比較開放,但他們往往把做事看得過於容易,從而忽視了一些基礎的東西。例如在“哥德巴赫猜想”問題很走紅的年代,中國科學院數學所每天都會接到很多來信,自稱已經解決了“哥德巴赫猜想”問題,其實這怎麼可能呢?這迫使中國科學院不得不在一些媒體上登出啟事,奉勸那些數學迷:“如果你連微積分都不曾學過,敬請不要研究這樣高深的課題。”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做任何事,熱情和自信都是必要的.但過分的熱情和盲目的自信,容易使人們忽視實際操作過程中的技術性問題,更容易使人們對成功的期望值過高。所以,失敗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總以為優秀者必定成功

理論上應該是這樣的,但任何成功都需要一定外部條件的配合。如果忽視外部條件的配合和存在,只能失敗。而優秀的人往往最容易忽視外部條件,因此,越是優秀的人才,越應該重視成功的外部條件。否則,在能力上很優秀的人,往往還不如那些在能力上一般而特別重視外部條件的人更容易把事情做成。

總以為“好酒不怕巷子深”

這句話在商品社會中的欺騙性非常大。事實上不論是好商品,還是好人才,都需要把“它”宣傳出去。否則那巷子肯定會成為“它”的墳墓。

美國萬寶路香煙的事例可以說明這個問題。“萬寶路”產生於1924年,當時是一種女士香煙。但女士們反映白色的香煙總是使女士粘在上面的口紅非常醒目,很失雅觀。萬寶路公司於是改變策略,以粗獷的牛仔作為萬寶路香煙的廣告形象,用來吸引男士。萬寶路從此風靡世界,以至於全世界的吸煙者每抽4支煙,其中就有1支萬寶路:後來,萬寶路公司搞了一項調查,為吸煙者們提供簡裝的同樣質量的萬寶路,吸煙者們卻反映感覺與盒裝的萬寶路大不相同。

其實吸煙者感覺出來的只是在心理上所接受的萬寶路廣告的滋味,而不是香煙的滋味——這個例子可以給人以深刻的啟示。

總以為廣告的力量是無窮的

這又是另一個極端。其實在“市場”上佔據不敗之地的“東西”,只能是那些質量優秀的“東西”。對於不好的“商品”,廣告頂多能帶來一時的效益。如果你想要永久地佔有“市場”,必須是好“東西”和廣告的結合。

總以為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穫

市場複雜而多變,付出虔誠的努力,卻得到失敗的結局,這並不罕見。如果輕信耕耘與收穫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繫,一次失敗就可能挫傷創造的銳氣,在往後的日子裏,失敗就會不請自來。

總以為無商不奸,所以就“每商必奸”

傳統上輕視商業的中國,流傳着很多對商業和商人的不公正評語,長期以來,害人非淺。就比如“無商不奸”這一句話,它一方面使人們對商人產生偏見,另一方面挫傷很多人經商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對那些經商的人在心理和品格上產生誤導,將他們導向失敗。真正的商業,是人們性格和智慧的較量,而不是人們劣根性的角逐。不明白這一點的人去從商,最終必定會倒大霉的——它已經不是失敗,而是完蛋!

有一句話說: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在市場上也是這樣。?

不要被表象迷惑,要深刻揭示蘊含其中的真實。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做人不要太老實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做人不要太老實
上一章下一章

打敗心理上的七個敵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