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討英聯軍(簡稱聯軍)與英格蘭尼及其盟軍(簡稱盟軍)在英格蘭尼克拉比松省進行了一場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

首先,當時的農業並不發達,囤積足以支撐這種規模戰役的農副產品是極為困難的一件事。其次,當時大陸的人口有限,佔大陸面積五分之一的英格蘭尼人口總數也僅僅只不過五千萬左右。以當時大陸通行的徵兵比例100:3來看,英格蘭尼的總兵力應該只有一百五十萬(註:其中,沒有完全脫離農業生產的領主私兵大約佔一百萬)。所以說,以當時的生產水平和社會現狀來看,克拉比松戰役的爆發顯然是一件非常不合常理的事。事實上,這確實是一場雙方達成相當程度共識后才展開的戰爭。

英格蘭尼國王之所以迫不得已接受蘭特大帝“在克拉比松省進行一場大決戰”的要求,而且還不得不儘力約束英格蘭尼人及協同軍不要在戰爭爆發前襲擊歐巴尼亞帝國及其盟友,那是因為老國王知道:一旦蘭特大帝被激怒因而放棄展開大型戰役的念頭,受損害最深的還是英格蘭尼人。如果敵人的聯軍從英格蘭尼的各個方向蜂擁而至,那麼整個英格蘭尼都將遭受悲慘的蹂躪。要知道,在某些國家一直存在“匪過如梳,兵過如篾”的可怕說法。既然蘭特能夠縱容麾下的拉庫里,那麼他有什麼理由會懲罰其他國家軍隊在英格蘭尼犯下的罪行呢?反之,如果能夠在戰役中取得勝利或者與敵人聯軍打成兩敗俱傷,那麼英格蘭尼就能夠獲得繼續生存的機會。另外,英格蘭尼軍方上層或許還有這樣一個共識:與歐巴尼亞帝國進行戰爭時如果僅僅只是分兵被動防禦,很難想像會有比法蘭西斯更好的下場。既然如此,有什麼理由不選擇轟轟烈烈拼個魚死網破呢?

當時,聯軍方大多數中低級將領都無法理解英格蘭尼為什麼會集中兵力進行決戰——因為在這樣的決戰里,英格蘭尼顯然處於劣勢。在英法百年戰爭中,英方一共圍困過的八十七座(次)守軍超過三千人的城堡。在這八十七座(次)城堡守衛戰中,除了三座(次)被武力所攻克的城堡、四座(次)因糧盡而且短期內無法獲得任何援助的城堡以及一次因守城總指揮本人極為膽小而自動投降的例子外,其餘七十九次圍城無功而返。也就是說,進攻擁有足夠守軍的城堡成功率非常低(不到10%)。很多人都覺得奇怪:敵人怎麼有膽子從城牆後面走出來?他們竟然膽敢與蘭特皇帝進行野戰?

不過,聯軍方的中低級將領以及士兵的想法十分簡單:既然英格蘭尼人因為某些他們無法理解的原因在聯軍的面前集結了,那麼他們就應該儘快地發起進攻,以消滅那些集結的英格蘭尼人,以防止萬一英格蘭尼人忽然改變主意,從那裏撤退。因此,在戰前聯軍方的士氣極為高昂。

這裏先說明一下交戰雙方的兵力對比情況。戰役爆發前,聯軍方面兵力共計九十八萬,但真正被投入到這場戰役中的部隊實際上只有876891人。僅以人數看,相對於擁有六十萬兵力的盟軍,聯軍方面只佔有1.46:1的優勢,對於進攻一方而言,這實在算不上特別明顯的優勢。不過,聯軍在人數上雖然只佔微弱的優勢,然而在騎兵和魔法師方面的比例卻是驚人的4.3:1和3.2:1。這顯然是因為在較長的距離上,騎兵和魔法師比步兵進行集合要容易得多的緣故。

為了解決騎兵數量處於明顯劣勢的難題,英格蘭尼開始在前線部署一種稱為“築壘地域”的部隊,這種部隊的兵力通常相當有五到八個聯隊的兵力,主要由弓箭手和步兵組成。這種部隊的防禦力相當不錯,畢竟整個部隊龜縮在防禦工事(柵欄、拒馬、濠溝)的後面,但是這種部隊的機動性極差。即便他們願意放棄防區內的所有輜重,步兵的速度仍然相當有限。它的任務很簡單,就是防守一個很寬的地段,以釋放盡量多的騎兵參加進攻。英格蘭尼的統帥肯洛親王解放騎兵的措施顯然是正確的,不過,肯洛親王成功的光芒卻被他的敵人歐巴尼亞皇帝取得的更大的成功所掩蓋了。這一點,我將在後面的“戰役得失”中進行討論。

在蘭特大帝的回憶錄寫道:“在戰役開始之前,我面臨著三大難題:討英聯軍有沒有足夠有經驗的軍官去指揮這樣一支有史以來最為龐大的部隊?討英聯軍有沒有足夠的參謀人員和足夠的通訊設施去協調各個部隊的行動?如何解決部隊的後勤供應問題?”

眾所周知,在古代的戰爭中,即便是最為優秀的將領在戰鬥中的有效指揮半徑也不可能超過七公里。而一場交戰雙方總人數超過一百五十萬的大型戰役,交戰一方的總指揮是絕對不可能完全控制住所有的部隊。結合這樣的限制,蘭特大帝是這樣解決第一個難題的。

在聯軍集結的過程中,蘭特大帝將聯軍劃分為十個大的部分。馬迪爾、凱森、皮耶德、薩弗斯、多明戈分別擔任從A至E五個集團軍司令的職務。他們麾下的戰士除了本身的軍團外(在法蘭西斯攻略戰取得了第一階段的成功后,蘭特皇帝便允許了薩弗斯組建自己的軍團),主要由德克薩、法蘭西斯這樣的大國以及其他實力較強國家的政府軍組成,每個集團軍大約有十五萬人。而凱迪、史蒂夫、拉庫里、海若、烏爾里分別擔任從F至J五個戰鬥集群總指揮的職務,戰鬥集群的主要兵源是小的公國、自由城邦、領主私兵以及遊俠、傭兵團、盜賊團組成,每個戰鬥集群人數從三萬至七萬多寡不等。無論是從將領在蘭特心目中的重要程度還是士兵的組成和數量來看,戰鬥集群相較於集團軍而言自然只能算是二流甚至三流的部隊。然而實事求是地說,有幾支二流部隊在整個戰役中的表現相當出色,在某些戰鬥中,它們的表現甚至不遜於大陸上公認的王牌部隊。

蘭特大帝解決第二個難題的手段“簡單明了”。蘭特大帝將組建及運作參謀總部的重任交給家臣斌和一個神秘的叫作蘭仆的人,然後便甩手不管了。我們不知道只有九個人的參謀總部是如何完成的那一份份無比詳盡的作戰計劃。更令人無法想像的是,如果將交戰雙方的作戰計劃進行對比,我們可以很輕易地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聯軍參謀總部的效率和功能至少比盟軍先進了兩百年。蘭特大帝解決各支部隊與總部、各支部隊相互之間的聯絡難題的手段也很簡單:將飛翼部隊、獅鷲騎士以及其它一切能夠載人飛行的魔獸剝離出一線戰鬥部隊,組成一支特別通訊部隊。這一方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線戰鬥部隊的戰鬥力,然而它卻使數支部隊合作進行穿插、堵截、包圍成為了可能。利弊得失顯然無需贅言。

至於說解決後勤供應的方法,蘭特大帝也採取了很乾脆的方法:組建後勤總部,由財政大臣阿拉卡擔任首任後勤部長。不知道這一人事任命僅僅是因為大帝對阿拉卡的寵愛(擔任後勤部長可以立下軍功,將來阿拉卡所獲爵位便可以超過伯爵)所致還是大帝確實慧眼識人,我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阿拉卡在後勤部長一職上表現得十分出色。後世的評論家對於阿拉卡在後勤管理中的表現是這樣評價的:在阿拉卡失蹤后至少三百年內,再也沒有人能夠在後勤管理中表現得比阿拉卡更加出色。

因為蘭特大帝向英格蘭尼國王下達的戰書明確規定了戰役的戰場範圍(歐巴尼亞帝國的高登郡或英格蘭尼王國的克拉比松省),相對於一百五十萬人以上的大型戰役而言,這樣的戰場顯得相當狹小,因此,在克拉比松戰役爆發之前,大多數人就已經將之定性為典型的陣地戰和消耗戰。

自古以來,對於在戰場上戰鬥力較弱的部隊的使用方法通常是這樣的,在進攻時,這些部隊通常會被賦予保護兩翼的任務,在防守時,這種部隊通常被部署在第一線。這樣做的用意是以那些不大可*的部隊盡量吸收進攻一方的動量,然後由充當主力的部隊在第二線和敵軍決戰,同時這樣部署也有防止前者潰退的作用。如果將不可*的部隊部署在第二線,那麼一旦當第一線被迫後退時,那些佔據第二線的二流部隊很可能會產生恐慌。處於二線的二流部隊往往會這樣想:“既然他們也抵擋不住,我們又能幹什麼!”。於是,二線的二流部隊往往不但不去反擊進攻的敵軍,反而率先逃跑從而造成全線崩潰的危險。所以,盟軍按照慣例將戰鬥較弱的盟友以及領主私兵放置在第一線,而將主力部隊部署在第二線。然而,這一常規的部署卻被證明是極其錯誤的。

9月1日凌晨,緊隨着一陣猛烈的魔法攻擊之後,聯軍方面開始了他們的進攻。

遭受鋪天蓋地火球的蹂躪之後,盟軍一線一段大約五公里長防禦工事遭受了徹底的破壞。由於聯軍方集中使用了魔法師的緣故,盟軍一線遭受攻擊地段的軍官普遍認為他們面前的敵人數量是他們的五十倍甚至一百倍。這一錯誤的認知極大地損害了守軍的士氣,在魔法攻擊下留得性命的盟軍在聽到敵人的馬蹄聲后,沒有經過任何抵抗便舉起了白旗。當然,我們並不認為防禦工事被徹底破壞的二流部隊能夠成功阻擋以D集團軍薩弗斯軍團為先鋒的突擊部隊,不過,如果那些守衛能夠鼓起勇氣拚命作戰,起碼可以滯留一下薩弗斯軍團的攻擊速度。有了這寶貴的時間,盟軍方在戰役爆發的第一天雖然同樣會處於劣勢,然而盟軍的情況至少不會糟糕成那樣。

形成突破口后,薩弗斯軍團毫不猶豫地向盟軍防禦縱深衝擊。擔任尖刀任務的是薩弗斯軍團的黑衣兵團,薩弗斯麾下另外兩支主力兵團則掩護黑衣兵團的側翼。整個前鋒部隊之中有超過一半的騎兵,而且步兵也擁有專門配備的馬車。這支部隊只管向前。有時候,薩弗斯軍團會遇到盟軍的“築壘地域”部隊。儘管以黑衣兵團和另外兩支主力兵團的實力強行攻下“築壘地域”部隊的防區並非不可能,但是無論是聯軍總帥蘭特大帝、參謀總部或是D集團軍總司令薩弗斯都不願意施展這種毫無美感的暴力手段。這時候,他們就會橫向轉移尋找兩支“築壘地域”部隊之間的結合部,然後毫不猶豫地再次突破。

到了中午,薩弗斯軍團衝到了盟軍的第二道防線之前,這時候他們的位置已經與D集團軍主力前鋒的距離達到了二十公里左右。這時,擔任尖刀任務的部隊稍稍放緩了他們的攻擊速度,在盟軍的第二道防禦線前面大約三公里處停下來大刺刺地休整。在他們的上空,盤旋着大量的飛翼和獅鷲騎士,防備盟軍第二道防線有任何異動。

整個D集團軍都擔任着突破的任務。有時候,後續部隊會嘗試攻擊面前表現出混亂的部隊,但更多的時候D集團軍卻是迅速組成另一個前鋒部隊,然後繞過前面的“築壘地域”部隊,把消滅敵人的任務留給後面的主力。而跟在後面的純粹步兵(指沒有配置馬車的步兵)在抵達攻擊地點后,便開始專心致致地將被前鋒部隊切割成一塊一塊的盟軍吃掉。

在正常情況下,想要吃掉躲在防禦工事後面的部隊並不是什麼輕鬆的事。然而盟軍一線的部隊都是英格蘭尼較為弱小的同盟軍或是戰鬥力不強的領主私兵。當防線被徹底撕破,被包圍然後被全殲便成了顯而易見的事,軍隊的士氣自然也就會急速降低以至於接近崩潰。如果這還不夠,那麼集中起來運用的魔法師部隊,在天空悠然自得盤旋滑翔的龍族中的王者,以及黃金龍背上擁有“神魔大人”和“魔王”之稱的蘭特大帝,足以摧毀大多數戰士的鬥志了。

大多數部署在一線的盟軍二流部隊在側翼被突破后均選擇了撤退,有些潰退的部隊是由於“我看見相鄰的部隊跑了,於是我也跑了”。只有少數部隊在這一天的戰鬥里表現出了足夠的戰鬥意志。盟軍第三“築壘地域”部隊和第六“築壘地域”部隊表現得相當頑強,雖然被迫逐漸後退,但他們的防線沒有破裂。當他們發現側后出現了敵人的部隊之後,他們也沒有潰散,而是向中間的英格蘭尼第五兵團*攏。這個機動真是太漂亮了!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會知道,在敵軍的進攻面前進行部隊機動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在當時的一片混亂中,第三和第六“築壘地域”部隊居然做到了這個幾乎不可能做到的事!

盟軍第三和第六“築壘地域”部隊的運氣相當不錯。雖然在轉移的過程中遭受了尾隨的聯軍襲擊,但是第三和第六“築壘地域”部隊大部都成功地與英格蘭尼第五兵團匯合了。

第五兵團是英格蘭尼政府軍的王牌部隊之一——很多人認為,第五兵團之所以沒有成為王牌中的王牌,並非是第五兵團的戰鬥力比不上第一兵團和第四兵團,而是因為他們的兵團長因海姆上將過於謙虛。這個觀察力驚人的影劍士在戰役爆發的時候就敏銳地察覺到事情不妙。除了立即加強第五兵團與兩側友軍的結合部外,身為前敵總指揮的因海姆上將還派遣傳令兵通知附近的部隊:如果實在守不住,可以立即向第五兵團*攏。被部署在第五兵團兩側的部隊表現不錯,雖然他們傷亡很大,但仍能夠繼續堅持下去,這就使得因海姆上將在第一道防線整體崩潰后獲得了足夠大的迴旋空間。

到了晚上,英格蘭尼的第一道防線就徹底消失了。除了包圍圈裏的英格蘭尼第五兵團和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築壘地域”部隊以及少量潰退到第五兵團陣地的零星部隊和散兵游勇外,英格蘭尼精心部署的第一道防線上已經再也看不見一個盟軍戰士了。第五兵團是個滿員的兵團,而且由於是前敵總指揮的直屬部隊,還加強了一個聯隊的弓兵和一個聯隊的騎兵。第三和第六“築壘地域”部隊基本完整,而第一和第二“築壘部隊”則殘缺不全,合起來大約相當於一個兵團的兵力。據統計,在包圍圈裏盟軍人數一共是三萬八千人。相對於包圍他們的聯軍部隊,這是一個很小的數字。

事實上,包圍圈差不多在下午四點就已經完成了。待包圍圈完成之後,負責包圍這股盟軍的E集團軍和I、J戰鬥集群立即就發動了進攻。在聯軍強大的“擠壓”下,盟軍在這裏令人吃驚地進行着頑強抵抗。盟軍在包圍圈內與聯軍對每一個陣地、第一個村莊進行反覆的爭奪,雖然仍在後退,但盟軍依然能保持一條相對完整的戰線。攻擊的結果令多明戈感到十分震驚,在大軍的反覆攻擊下,英格蘭尼的因海姆神將指揮着部隊猶如海中的巨石一樣屹立不動。從戰役開始之後,因海姆神將以一個以步兵為主的兵團,抵抗了一個集團軍加上兩個戰鬥集群共計九千騎兵和八萬步兵(E集團軍的大部並沒有參加這次圍攻)的合力進攻。

太陽落山之後,包圍圈的面積已經只剩下下午的一半了。一方面是因為聯軍的進攻太過犀利,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因海姆將軍在有意地縮小防線。無論是指揮才能還是個人的武勇,因海姆將軍在盟軍之中都擁有崇高的威望。在包圍圈裏,因海姆將軍就是盟軍的靈魂。可以說,正是因為因海姆將軍強大的個人魅力,包圍圈裏的盟軍才能夠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下自始至終都保持着強大的鬥志。

很少有人會喜歡進攻擁有完整防禦工事和高昂鬥志的部隊。多明戈亦是如此。在集中魔法師對包圍圈裏的盟軍進攻猛烈的攻擊,卻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后,多明戈便派遣使者前往包圍圈進行勸降。因海姆很客氣地招待了使者,卻沒有對投降的事宜作出任何回復。

對於無法吃掉一支由影劍士、英格蘭尼神將所指揮的進行防禦的王牌兵團,多明戈無比失望。現在因海姆又不肯體面地投降,導致多明戈更加憤怒了。在得到因海姆不肯投降的消息后,多明戈調遣了集團軍所屬的魔法師部隊和弓箭手,連夜不計損失地發動強攻。

包圍圈的西部和北部分別由I、J戰鬥集群負責,而東部和南部則由E集團軍負責。由於I、J戰鬥集群的魔法師力量不足,因而主攻方面是E集團軍負責的南部。南面的戰鬥是極其殘酷的,被圍的盟軍已經殺紅了眼,他們已經再也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了。如果守不住自己的防區,包圍圈裏所有的盟軍都可能全軍覆滅!同時發動猛攻的聯軍也下定了消滅敵人的決心。對他們來說,仗已經打成這樣,只要再加把勁就可以拿大獎了!要知道,包圍圈裏有英格蘭尼的王牌部隊第五兵團,還有七神將之一的因海姆。只要戰勝了敵人,賞賜絕對不可能少。

隨着時間的推移,盟軍的處境就越來越絕望,特別是當箭矢射光之後,他們便基本失去了地利的優勢,只能憑藉血肉之軀來阻擋敵人一波接一波的攻擊。戰爭結束后,盟軍活下來的將士對於這一天晚上的戰鬥大致有兩種觀點。

“對方的實力實在是太強大了,他們的魔法師們施展了數以萬次的火球術,甚至將整個天空都照得通亮。而我們的魔法師數量則少得可憐,連維持基本的結界都力不從心。在這種情況下,因海姆神將無法擋住敵人的進攻並非是他的錯。”

“戰鬥的失敗完全應該歸咎於物資準備的不充分。我們只經過了不到一天的戰鬥,箭矢就完全消耗光了。在此之前,聯軍戰士在我們陣地前屍體堆積如山,甚至妨礙了我們射擊!如果擁有足夠的箭矢,戰鬥的結果肯定不會是那樣。”

歷史是不存在如果的。真實的情況是:那晚的戰鬥持續到了第二天凌晨五點。英格蘭尼方的前敵總指揮戰鬥至最後一刻,終因終極聖鬥氣消耗光后力竭身亡。因海姆的屍體上共計有劍、斧、槍、箭、魔法火球等各類傷痕六十二處。包圍圈內的盟軍死傷人數高達三萬六千,基本上被全殲。相應的,進攻方的傷亡也多達一萬九千餘人。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戰鬥的傷亡比例在整個戰役中是最高的。

為此,E集團軍司令多明戈在戰鬥結束之後遭受了蘭特大帝嚴厲的叱呵。在蘭特大帝看來,多明戈發動這次攻擊根本就是不必要也極不理智的:既然敵人沒有足夠的力量前來救援因海姆,那麼只需要派一些部隊圍困住因海姆也就足夠了。別說因海姆未必會突圍,假如真的突圍,那麼他立即就會面臨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窘境。遇到這種窘境,大多數部隊都會不戰自潰。即使作為英格蘭尼王牌部隊的第五兵團勉強能夠保持戰鬥意念,突圍之後的盟軍至少不會再擁有任何地利,那樣的仗自然會好打得多。

克拉比松戰役的第一階段非常短暫,它的時間跨度甚至不到二十四小時。

至第一階段結束時,盟軍方損失了十二萬兵力(死傷五萬四千,被俘五萬一千,失蹤一萬五千)以及大量的糧草、箭矢和其它的戰略物資(聯軍設想的是:為了保證“築壘地域”部隊被包圍后能夠支撐足夠的時間,在每個“築壘地域”里都存留了一定的物資)。而聯軍的損失則非常微小,損失了兵力只是兩萬三千餘人,也就是說,除去圍殲因海姆部隊的損失之外,聯軍在克拉比松戰役的第一階段只損失了四千人左右。

戰爭學家公認,除去多明戈的表現外,聯軍在克拉比松戰役第一階段的表現堪稱完美。是什麼導致了當時大陸公認的軍事強國英格蘭尼表現得這麼糟糕呢?

事後盟軍總指揮承認,根據情報部門的結論,他原以為蘭特會在9月15日左右發動總攻,因為這種多國部隊集結后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整合。作為一個軍隊的最高指揮,他肩頭上擔負著國家的危亡和部下數以十萬記士兵生命的責任,他必須採取一切措施以對付敵軍可能發動的進攻,哪怕他手下的情報軍官跪下來賭咒發誓敵人不會進攻,他也沒有權力稍稍懈怠,這是作為一個統帥的責任和命運。沒有比一個統帥企圖把責任推卸到手下情報軍官身上更墮落的事了!

戰爭學術界中對盟軍在戰役初期表現得如此糟糕歸納出了四個原因。

原因一:肯洛在這場戰役中的表現完全不符合英格蘭尼軍神的尊稱。雖然過去在“軍神”那無比耀眼的光環背後確實有一個默默支持他的女人,但是肯洛在這場戰役中確實沒有水準以上的發揮。由於沒有足夠的證據作為支撐,因而我們無法判斷出肯洛在戰役中表現如此之差的真實原因。一個英格蘭尼的少將在日記中寫道:“現在我們有三種敵人:歐巴尼亞人、盟友、我們的指揮官。”這本日記正是肯洛親王在戰役中的表現大失水準的佐證。

原因二:盟軍。一些英格蘭尼老兵的回憶,他們都聲稱即便是歐巴尼亞主力兵團也“畏懼”英格蘭尼正規部隊的堅強,往往把突破口選在英格蘭尼盟軍或領主私兵的防線上。這當然是說不通的:一個指揮官如果知道面前某一段敵人的防線是由手無寸鐵的平民防守,他理所當然的會把突破口選在那裏!因為這是戰爭!當然,英格蘭尼盟友那糟糕的表現也確實戰役慘敗的原因之一。除了少數特例,大多數英格蘭尼盟友在戰爭中的表現都乏善可陳。

一方面盟友的戰鬥力確實不如英格蘭尼正規軍隊,另一方面,肯洛親王將所有的盟友部署在危險的第一線,卻將英格蘭尼人部署在相對安全的二線,這就大大地傷害了盟友們的士氣。或許肯洛親王在部署部隊時並沒有什麼私心,但是對於肯洛親王這樣的舉措,不少盟友都不由產生了“自己是否被當成了炮灰”的懷疑。如果在每個由盟友組成的“築壘地域”部隊之間部署一支英格蘭尼主力部隊,這樣不僅可以鼓舞弱小盟友的士氣,還能夠及時對遭受攻擊的盟友提供支援或是進行指導,那麼戰役的第一階段未必會出現那種慘敗。

原因三:蘭特大帝對魔法師集中應用的改革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於英格蘭尼方面仍然將有限的魔法師分配給各支部隊,而聯軍方面卻遵循“一切魔法攻擊都應該集中使用,不應分散”的魔法壓制使用原則,這使得聯軍在選定的進攻地段上可以輕易地集中近乎壓倒性優勢的魔法攻擊,對於任何一個曾在克拉比松省作戰的英格蘭尼老兵來說,討英聯軍的魔法威力都會給他一種宛如置身地獄般的回憶。

原因四:一支軍隊是否能取勝,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她的後勤保障系統的能力,一個軍事行動如果超出了後勤供應的能力之外,很少是會有好結果的。然而,即便是一些被人們所稱道的軍事家也往往會忽略這一點。在任何國家,後勤軍官都絲毫無法引起人們的羨慕。軍隊打了勝仗,功勞自然是屬於前線將士的,誰會想到後勤軍官?在世界軍事史上有哪個管後勤的軍官獲得過元帥的權杖?(順便提一下,即使是人們公認的足夠英明的統一大帝蘭特,同樣沒有對為後勤作出傑出貢獻的阿拉卡授予與之功勞相對應的勳章)而一旦打了敗仗,前線指揮官事後的回憶通常都會有以下的句子“我們部隊缺乏糧食,箭矢供應不及時”,“我一再向後勤官提出我們所需要的物資數量,但即使是我們的最低需要也沒有被滿足過!”

事實上,阿拉卡在戰爭爆發前所準備的箭矢數量是盟軍的十七倍!準備的馬車數量更是盟軍的一百一十倍!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帝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大帝傳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五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