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大周王朝】

第124章【大周王朝】

並在同時傳旨吳越,將錢俶任命為升州東南面行營招撫制置使,命他率軍在東線向南唐發起進攻。

開寶七年(974年)十月十日,趙匡胤親登汴水之堤,傳令戰艦出發。然而到了此時,李煜還在妄想着能夠花錢買平安,又派出自己的親弟弟江國公李從鎰帶着大批金銀財寶來大梁朝貢,宋軍的戰艦剛剛啟程,李從鎰的貢禮就已經到了,後果可想而知,連人帶財全部被趙匡胤拿下,成為了宋軍的第一份戰利品。

宋軍的此次南征,是經過多年以來的精心準備,戰略部署極為得當。主力分為水陸兩路,水軍由主帥曹彬率領沿江東下,目標是攻克長江南岸的各戰略要地,最後奪取采石磯,架浮橋接應馬步軍主力渡江;陸軍則由都監潘美率領,沿陸路趕往和州(今安徽和縣)江邊集結,等待曹彬所率水軍接應渡江,然後兩軍合為一處,進軍奪取金陵。

十月十八日,曹彬率主力艦隊從江陵出發,沿長江北岸順流東下,八作使郝守溶率預作浮橋用的艦船繼進。

南岸唐軍各屯戍部隊,誤以為宋軍是例行巡江,未加防範,使宋軍得以順利通過南唐的戰略要地湖口。湖口位於江西境內,為鄱陽湖入長江之口,素有“江湖鎖鑰,三省通衢”之稱,向來都是江南抵禦來自長江上游入侵的第一道防線,南唐在這裏常駐的大軍就有十萬之多,可見其地理位置之衝要。

然而即便是這麼重要的關隘被宋軍突破過去,也沒能引起南唐有關方面的重視。宋軍水師依舊大搖大擺地在長江裏面游弋着,不受任何阻攔。

十月二十四日。宋軍來到了峽口寨(今安徽貴池西),一舉將此寨攻克。其後水陸並進,直逼池州(今安徽貴池),池州守將戈彥居然誤以為宋軍是來巡江的,趕緊備好牛羊酒漿前去犒勞,結果到了之後才發覺氣氛不對,再想組織抵抗已經來不及了,只好棄城而逃,池州隨即落入宋軍之手。

直到此時,李煜才終於明白過來。他這麼多年一直奉行的“綏靖政策”已經遭到了可恥的失敗,禍水不管是向南引還是向北引,最終還是流到了自家地頭。

李煜為人雖然懦弱,但也不甘心坐以待斃,遂下令全境戒嚴,抵抗宋軍,又在大臣的建議之下,傳旨消去宋朝的開寶年號,對外暫稱甲戍歲。

到了這個時候。李煜終於下定決心跟北宋翻臉,他也算是當上了真正意義的皇帝,可惜為時已晚,他這個皇帝已註定當不了多久了。

宋軍攻克池州后。為確保從採石架浮橋渡江的計劃萬無一失,先由八作使郝守濬率工匠於石牌口(今安徽懷寧)跨江試架浮橋,數日即告成功。

曹彬見罷大喜。遂命前汝州防禦使陸萬友留守浮橋,自己則親率大軍繼續沿水路東進。

此時。李煜也感到事態嚴重,只得緊急抽調兵馬抵禦宋軍。同時又去信給吳越王錢俶,稱:“今日無我,明日豈有君!一旦天子易地酬勛,你也不過就是大梁的一介布衣了。”李煜這個說法絕非是危言聳聽,可是吳越聽命於中原已成習慣,錢俶不敢跟趙匡胤抗衡,非但不予理會,還趕忙將這封信送到趙匡胤手中以表明心跡。

而南唐的軍隊,由於一直受到李煜右傾投降主義的思想影響,平常訓練不積極,士兵裝備落後,戰鬥力極其低下,根本就不是宋軍的對手,不到一個月,就被曹彬連拔銅陵、蕪湖、當塗等沿江重鎮,兵鋒直指采石磯。

閏十月二十三日,曹彬率軍抵達採石,一戰將駐守於此的南唐兩萬大軍擊潰,並生擒兵馬副部署楊收、兵馬都監孫震等人,繳獲戰馬三百匹。到了這個時候,南唐的命運已經基本決定了,因為南唐國力衰弱,所依仗的不過就是這條長江天塹。

早先宋軍在石牌口架設浮橋時,李煜得到情報后非但不以為然,反倒覺得十分奇怪,就找來親信張洎詢問,張洎也不把這當回事,大大咧咧地對李煜說道:“陛下不用擔心,載籍以來,無有此事,既然書上都沒寫,他們就肯定不會成功。”

李煜聽完后更加放心,說道:“說的也是,要是真有這種可能性,書上怎麼會沒有記載呢?

吾亦謂此兒戲耳。”等採石被攻克之後,李煜不免有些驚慌,於是再次召來群臣商議,群臣又都說這個季節,正值長江的黃花汛期,江水必然暴漲,所以浮橋根本就不可能建成。

李煜聽完又把心放下下去,沒想到樊若水這次提出的渡江計劃不但極富創意,而且可行性也是相當高。

曹彬攻克採石之後,趙匡胤立刻傳旨將石牌口的浮橋東移,僅用三天時間就將採石的浮橋建成,尺寸分毫不差,大軍所過,如履平地,潘美所率的陸軍主力當天就沿浮橋全部渡過長江天塹,與曹彬所率的水軍主力在南岸勝利會師。

史載李煜有很長一段時間不知道宋軍已經渡過了長江。開戰之後,李煜的近臣陳喬、張洎等人給他出謀劃策,大意就是說國家有長江天塹,宋軍肯定不能飛渡,只要把各處要隘守住,就不怕宋軍來攻。

李煜聽他們說的很有道理,就把機要之事全部委託給他們,又把軍旅之事全部委託給皇甫繼勛,自己則回宮侍佛講易,不再理會政事。但實際上,宋軍渡江非常順利,而且渡江之後在江南各地更是四面開花,接連得手,自十一月下旬起,僅一個多月就連克金陵西南面的新林寨、白鷺州和新林港口,隨後逼近南唐的國都金陵。

此時在金陵一線集結的唐軍尚有十餘萬之多,人數上並不處於劣勢。可惜戰鬥力無法與宋軍相比。開寶八年(975年)正月,潘美率先頭部隊抵達金陵城外。唐軍出城相迎,依託秦淮河結成水寨。有心背水一戰,挽回危局。

潘美就是此前宋軍滅南漢時的主帥,也是此後《楊家將演義》系列叢書中大奸臣潘仁美的原形,但這個時候潘美的表現,顯然跟評書中所塑造的形象無法聯繫到一起,為不失戰機,潘美當即立斷,不等舟船部隊到達,就急令全軍涉水強渡秦淮河。對唐軍發起猛攻。唐軍猝不及防,被潘美殺得大敗,幸虧人數眾多,這才勉強保住水寨。

正月十七日,曹彬率主力到達了金陵城外,隨即傳令馬軍都指揮使李漢瓊率所部乘巨艦渡河,並在巨艦之上裝滿燃料,順風點火,猛攻唐軍水寨。正月正是北風季節。火借風勢,唐軍水寨眨眼間已成一片火海。

就在此時,曹彬傳令各路宋軍齊頭並進,對唐軍水寨發起猛烈攻勢。唐軍無法抵擋,被殺得死傷狼藉,水寨當日告破。殘部倉惶退回金陵。

從這一天起,宋軍就開始圍困金陵。可是一直過了很長時間。李煜都沒能知道宋軍已到了城下,只是每日躲在宮裏跟一群和尚老道們談論那些高深的佛法和易理。把前生來世都算了個十有**,就是沒能算出來宋軍什麼時候到的金陵。

直到當年的五月某天,李煜突然心血來潮,親自登上城樓巡視,卻猛然發現城下宋軍旌旗招展,營盤密佈,顯然已在此安營多時了。

李煜頓時大驚,急忙召人詢問,這一問才知道,原來被他寄予厚望的皇甫繼勛,居然是個比他還要徹底的投降主義者。

李煜所奉行的投降主義,是建立在保持相對獨立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他可以給宋朝稱臣納貢,但是關起門來仍是一個國家的小皇帝。而皇甫繼勛則不然,他所主張的卻是徹底投降。

皇甫繼勛是南唐大將皇甫暉之子。皇甫暉此前曾經介紹過,也是一個相當強悍的人物,後唐同光四年那場兵變就是由他首倡的,李存勖因這場兵變而死,李嗣源則是因這場兵變而當上的皇帝,可見皇甫暉在五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皇甫暉在後周顯德三年敗死在趙匡胤之手,所以按理說皇甫繼勛和北宋是有殺父之仇的,可是他對此毫不在意,不但不思為父報仇,反而一門心思地想向宋軍投降。

自從開戰以來,就多次對手下說道:“北軍強勁,誰能敵之?”每次聽說唐軍戰敗,他就會面露喜色地對人說道:“吾固知其不勝也。”最可氣的,是自從宋軍圍困金陵以來,他手下的將官有數次想組織敢死隊出城劫營,皇甫繼勛不但不批准,反而把這些將領綁起來施以鞭刑,所以南唐的兵將們無不對他恨得咬牙切齒。

李煜自幼就崇信佛教,心地非常善良,再加上又在宮裏閉關進修了半年,對人就更是格外地寬容。然而即便這樣,當他聽到皇甫繼勛的投降事迹后,仍然被氣得無法自持,當即傳令將他拿下斬首。皇甫繼勛是在軍中激起公憤的人,李煜的旨意剛一傳出,就被眾軍士一擁而上,割成碎段。

李煜斬皇甫繼勛后,急召屯兵湖口的朱全贇赴金陵勤王,然而此時戰機已失,朱全贇生怕出兵之後會被宋軍端掉老窩,所以儘管擁兵十萬,也不敢奉召,便向李煜推脫稱自己鎮守的是湖口重地,一旦自己率軍回援,宋軍免不了會趁虛而入,那樣不但解不了金陵之圍,恐怕連湖口都要丟失,局勢將更加糜爛。

然後又傳書給南都留守柴克貞,要他從南昌出兵,先替自己把湖口看住,自己才能率軍赴金陵勤王。

朱全贇敷衍李煜,柴克貞也敷衍他,而且理由更加乾脆——回信稱自己有病。不過朱全贇也不着急,又把皮球踢到李煜那裏,稱既然柴克貞不能來湖口,自己也去不了金陵,實在是愛莫能助,其後任憑李煜百般催促,朱全贇就是不動。

轉眼之間就到了九月,金陵的形勢更加危急,李煜無奈之下只好命修文館學士承旨徐鉉出使大梁,想讓他勸說趙匡胤退兵。

徐鉉是江南著名文士,道德文章都是第一流的,而李煜本人也是一代文壇巨臂,所以一直以來都跟徐鉉惺惺相惜,私交非常好,可以說這兩個人是那種“名為君臣,實為摯友”的關係。

值此國難當頭,李煜萬不得已將他派往大梁,心中十分不忍,不由又泛起婦人之仁,對他說道:“愛卿放心去吧!你走之後,朕便傳旨湖口兵暫行。”

徐鉉大吃一驚道:“臣此行未必有濟,金陵全仗湖口援兵,陛下奈何止之?”李煜說道:“愛卿為求和而赴大梁,朕如果再召援兵,恐怕愛卿或有不測。”徐鉉長嘆一聲道:“國事如此,陛下當置臣於度外耳!”李煜聞言大泣,默然在紙上寫下奏對題目,交給徐鉉帶走,又派人出城請曹彬給與放行。

當年十月,徐鉉一行在宋軍的護衛下來到大梁,奏請覲見趙匡胤。徐鉉在江南素有盛名,宋朝文武百官都知道他博才善辯,李煜既然是把他派來,必定是想借他的口舌之利,勸說朝廷退兵,於是紛紛進言,請趙匡胤早作準備,千萬不要被他唬住。

趙匡胤卻滿不在乎,微笑說道:“只管叫徐鉉上來,朕倒要看看他能有什麼好的說辭。”

徐鉉也的確不凡,上殿之後毫不怯懦,開口便對趙匡胤高聲說道:“江南無罪,陛下師出無名。

李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過失,奈何見伐?”接着便開始大力宣揚這些年來李煜為維護兩國和平所做出的努力,又指出趙匡胤不該仗勢欺人,無緣無故地悍然出兵討伐南唐。

徐鉉本人口才很好,加之又已準備多時,張嘴就是一套長篇大論,洋洋洒洒數百句,擺事實、講道理、苦口婆心,把滿朝文武都說得一楞一楞,唯獨趙匡胤卻始終是神態自若,微笑不語,非常耐心地等他說完后,才慢慢悠悠地問了一句:“既然是父子,又何必分成兩家?”徐鉉當場被問得啞口無言,一句話也回不上來。

趙匡胤這句話雖短,卻正好說在點上,徐鉉下去之後左思右想,始終無法找到反駁之詞,只好黯然向趙匡胤辭行,返回金陵。(未完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唐朝那些事兒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唐朝那些事兒
上一章下一章

第124章【大周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