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各有心思
金良大概記得鄧艾出生在公元197年左右,而現在只是公元192年,有可能鄧艾的父母還沒有成親
金良遺憾地想到,歷史已經被自己改變了,鄧艾父母的命運也被自己改變了,那鄧艾還會不會像歷史上那樣出現呢
不只是鄧艾,姜維、杜預、王睿等在三國晚期大發異彩的人物能不能重現歷史的光芒,都是一個未知數,甚至有可能都會湮滅在歷史之中,這算是金良改變歷史的一個致命傷
金良現在唯一能夠招攬的鄧禹後人便是鄧芝
鄧芝,字伯苗,是在曹操打到荊州的時候,逃往蜀地,雖然是世家子弟,卻是流亡的旁系子弟,並沒有受到重視和禮遇當時在益州做從事的張裕擅長相術,鄧芝去投奔他,張裕對鄧芝說道:“先生七十歲過後,做官可做到大將軍,而且會封侯”鄧芝聽說巴西太守龐羲好接待士人,就前去依附他
劉備平定益州之後,鄧芝做郫縣邸閣督先主出巡來到郫縣,和他談話,感覺他有過人之處,於是提拔他做郫縣令,后又升為廣漢郡的太守
插一句閑話,劉備這傢伙算是慧眼識英的明主,從軍旅里提拔魏延,從小吏間提拔鄧芝,說馬謖言過其實,可謂有識人之明,這樣的一個傢伙,若不是基礎太差,恐怕早就崢嶸起來了
鄧芝所在之處都清廉嚴整,很有政績,內調入朝升做尚書的職務
劉備在永安駕崩后,鄧芝出使東吳,成功勸服孫權與魏國絕交與蜀國交好,孫權甚是器重鄧芝,屢次有書信和鄧芝互通音信,並送給他豐厚禮物
等到諸葛亮往北進駐漢中之後,任命鄧芝為中監軍、揚武將軍,同趙雲伏兵箕谷,後來蜀軍撤退,唯趙雲、鄧芝軍不損兵將鄧芝後來屯守江州,官至車騎將軍延熙十一年,涪陵屬國的人殺了都尉反叛,鄧芝率領軍隊去征討,一去便殺了他們的統帥示眾,百姓因此可以平安過日子
鄧芝做將軍二十多年,賞罰分明而有決斷,善於體恤部下士兵;他自己本身的衣食依靠公家供給,不隨便接受不明不白的錢財他一向儉樸,但始終不肯營謀私人財產,妻子兒女不能免於挨餓受凍,他死的那一天,家裏沒有剩下什麼財物他個性剛強直率,不會掩藏自己的心事和感受,爭取不到士人們的友誼他對同時代的人很少有尊敬推崇的,只是特別器重姜維一個人罷了
這樣的一個人才,現在在做什麼呢?金良派人探訪,發現年滿二十一歲的鄧芝在野縣衙當差,做一個普通的刀筆縣吏而已鄧芝做刀筆小吏,也是迫不得已,畢竟原本不可一世的鄧氏已經衰落了,畢竟他只是鄧氏的旁系子弟,縱然才學出眾,也只能尋得縣吏官職養家餬口而已
金良命人招來鄧芝,跟鄧芝暢談一番,發現鄧芝雖然年輕,但熟讀典籍,對軍政諸事都有自己的看法,看來他很有希望成長為歷史上那個蜀漢名臣,再經過金良的用心培養,有可能比歷史上的他還要卓越
金良本來想如同歷史上那樣任命鄧芝為趙雲的參軍,以重現他們歷史上共同搭檔而產生的榮光
後來金良轉念一想,歷史上鄧芝和趙雲搭檔時,趙雲已經五十多歲了,鄧芝也五十多歲了,兩人都是曉暢兵事的宿將,所以搭檔在一起,配合默契,不會出什麼問題,但現在趙雲跟隨金良三年,逐步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大將,但鄧芝只是縣吏出身,還沒有經歷過陣仗磨練,現在驟然讓他做一個師兩萬人的參軍,有很大可能幹不好,又會破壞他跟趙雲本來可以建立起的搭檔友誼,不妥。
金良深深地看了一眼面前的鄧芝和李嚴,都太年輕,不可拔苗助長,還是要循序漸進地培養他們
金良之前提拔年紀輕輕的郭嘉負責情報工作,現在都有幾分後悔,郭嘉雖然足智多謀,但他年紀太輕,缺乏經驗,驟然領導一個覆蓋整個大漢的龐大情報組織,捉襟見肘,再加上他個性疏懶,任性放曠,很多情報工作都沒有及時傳達,造成了一定的損失,還好金良隨後得到了四十多歲老成持重的賈詡,有賈詡負責軍事情報組織,郭嘉轉為分析情報,金良的情報組織才告別了無序的狀態
金良在過去的三年內,對很多歷史名人都存在嚴重的拔苗助長,把一個從未帶過一百人的名人驟然任命為負責四千人的旅帥或負責兩萬人的師帥,如徐晃、太史慈、趙雲皆是如此,結果這些歷史名人有不少人都顯現出不勝任的狀態,幸好金良有完善的培訓體系,督促各級將領勤習兵法和帶兵條例,經過三年的磨礪,這些被金良拔苗助長起來的歷史名將們終於成功出師,可以獨當一面,但這三年來他們也犯了不少錯誤,不然金良的勢力可能比現在還要壯大
金良吸取了這三年內拔苗助長的教訓,把徵辟來的歷史名人都從適合他們的基層做起,但為了不至於讓這些自視頗高的歷史名人們灰心失望地認為金良小覷了他們,金良都會逐個傾談給他們花了一個遠景畫餅,說對他們寄以厚望想對他們委以重任,但他們現在不論是能力還是經驗資歷上都無法肩負這個重任必須要踏踏實實地一步步做起來
金良任命鄧芝為近衛師教導旅一營參軍,跟李嚴一樣接受培訓並逐步參與實戰
本來李嚴的武藝不錯,按照演義的標準來算勉強能擠進一流武將,但金良想把他培養成一個參軍或治政人才,畢竟以後的戰爭會越來越少,國家的長治久安需要治政人才而不是戰爭人才
金良得到了李嚴和鄧芝后,心裏甚是欣喜,他按照郭嘉、賈詡的建議,沒有繼續進軍,而是停駐在野城外等待荊州內部的變動,金良從襄陽安插的暗部特工處獲悉,袁紹麾下的外地文臣武將與荊州本土文臣武將的矛盾愈演愈烈,已經演化到了白熱化的狀態,金良若是一鼓作氣地攻過去,會迫使兩方聯手禦敵,若是金良按兵不動則會讓那些荊州本土文臣武將們心生別的念頭
果然不出郭嘉和賈詡的預料,金良十萬雄師按兵不動,讓荊州內部開始分裂,而且荊州外部某些半**武裝勢力也前來投效金良
數十日前,袁紹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袁紹只跟二十多名親信逃回襄陽城,襄陽本地許多世家豪強是又驚又喜,他們驚訝的是中央軍的強大戰力和袁紹軍的不堪一擊,他們喜的是袁紹從外面帶來的汝潁士人可能再也無法欺壓他們了
袁紹從韓馥手裏奪取荊州,迥然不同於劉表單騎入荊州必須要靠本土世家,袁紹是帶了南陽人逢紀、許攸和潁川人郭圖、荀諶、辛評以及冀州人審配還有很多汝南鄉人為他羽翼,這些人皆是世家出身的士人,他們幫助袁紹順利奪取荊州,袁紹要照顧到他們的利益,必然犧牲了本地世家的利益,而逢紀、郭圖、許攸、審配等人都是私德很差貪得無厭之輩,他們得袁紹支持,變本加厲地侵犯起荊州本地世家如蒯家、蔡家、黃家、馬家、龐家的利益,蒯家、蔡家等本地世家雖然迫於袁紹的名聲與軍威,勉強跟袁紹合作,但一直非常不滿那些南陽、潁川、汝南士人對自己利益的侵害,外來士人跟本地士人之間因利益分配不均而顯現出來的矛盾在袁紹這個喜歡搞平衡的主公統治下一直不得調解,愈演愈烈
袁紹依靠逢紀、許攸、郭圖、荀諶、辛評、審配等人順利奪取荊州的,所以對他們言聽計從,對這些私德有虧的謀士們言聽計從后,便在他們的忽悠下,對本地世家士人便沒有多少信任,之所以還給蒯家、蔡家、黃家、龐家等世家人物一定的官職也是為了安撫荊州民眾
在這樣的情況下,荊州本土世家越來越抵制袁紹的統治,而袁紹也越來越不信任本土世家,像數十日前袁紹攻打洛陽,便沒有帶上任何荊州本地文臣武將,可袁紹慘敗后,因為逢紀、郭圖等人勸袁紹留意荊州本土世家的騷動,袁紹愈加不信任本土世家,本土世家忍無可忍,又以為金良代表的是正朔朝廷,袁紹一向搞得“代漢者當塗高”只是亂臣而已,本土世家借用正朔忠君思想,也消除了自己背叛袁紹的芥蒂
金良的中央軍打過來了,荊州本地世家大都心懷希冀,希望中央軍能夠將袁紹消滅,把袁紹帶來的一幫蛀蟲全都除掉,所以他們紛紛寫了投效的書信,派人偷偷送到金良的大營,金良這裏收到了幾乎所有荊州本土世家的投效信件,包括蒯家蒯良蒯越兄弟、蔡家蔡瑁蔡中諸兄弟、黃家、龐家、馬家都發來信件,原本不可一世的袁紹在他們眼裏嫣然成了一隻破船
金良忽然發現,這一幕簡直跟當年曹操南下,劉表下面那些本地世家人物的行徑如出一轍
金良並不納悶這些世家人物為什麼對自己沒有抵觸情緒,因為金良雖然心裏一直很討厭世家人物,但他在語言上在行動上卻一直沒有表現出自己的厭惡,採取的政策是拉攏大部分世家打擊小部分世家,金良重用了世家人物田豐、沮授、董昭等人,還把朝廷和地方那些沒有實權但很有尊榮的官位讓給那些世家,金良還拜世家人物盧植、蔡邕為師又娶蔡邕女兒蔡琰為妻,這些舉措都讓金良贏得了不少世家的好感
當初冀州、幽州、并州、兗州、豫州五州世家叛軍裏面,叛亂世家佔據整個世家還不到十分之一大多都是被楊彪、劉弘、鄭泰等人忽悠的,當金良以雷霆之勢平滅了五州世家聯軍后,在瓜分這些叛亂世家的利益時中央軍得到了大部分的利益,剩下一部分也分給了那些不參與叛亂的中立世家,這樣也贏得了這些世家的好感
金良一直宣揚的是“世家可以分為邪惡世家、良善世家,要團結良善世家對付邪惡世家”,而對大部分世家來說,他們不是汝南袁家、太原王家、溫縣司馬家這種素來有野心的世家,他們不會懷疑自己這個世家在金良的定義里屬於邪惡世家,都會把自己往良善世家上靠特別是像荊州蒯家、馬家、龐家這種詩書傳家並未做過多少缺德事情的世家是認為金良不會針對自己這樣的世家下手,即便是做了一些壞事的襄陽蔡家也不認為自己是邪惡世家,也認為自己若投效金良后,得到的利益遠比袁紹下面的多
金良在佔領青州、朔州、司州時,對待世家的政策是緩緩圖之,世家的田地財產都一概不動,除非那個世家民憤極大除非那個世家是頑固地追隨敵人,金良是準備每隔一兩年除掉一個威脅到地方秩序、民憤極大的世家,不準備一下子就把這些世家統統除掉,不願意為了滿足自己帶來的文武將領們的利益而損害本地世家的利益
當然金良不會只為了這些牆頭草一樣的世家人物發來的投效書信,就以為自己真的能夠平荊州讓金良堅信自己能夠攻取荊州的是他得到了荊州兩股**勢力的投效
一股是潛逃在襄陽城外群山之中的張虎、陳生,這兩人之前由蒯越、龐季勸說投效袁紹,但袁紹一直嫌棄張虎、陳生的出身,對他們甚是慢待,袁紹在大谷被金良四部人馬伏擊,袁紹以為張虎、陳生在此之前沒有好好地探察大谷兩側有否埋伏,遷怒於張虎、陳生,想要收殺他們,張虎、陳生聽聞后,一怒之下,領着原本的四五千人馬反上山,得知金良大軍來攻打荊州,便派人前去聯絡金良
金良自然巴不得有張虎、陳生這股勢力在荊州腹地牽制袁紹,便任命兩人為討賊校尉,送給他們一千把弓弩,便於他們在山林間牽制袁紹的軍隊
另一股是屯兵汝南郡郎陵縣的江夏人李通
李通字文達,小字萬億,乃江夏平春人,以遊俠名聞名於江汝地區,和同郡人陳恭起兵於朗陵后,很多人都歸附但手下二千家的周直表面上他和李陳很合作,但其實卻很看不順眼兩人,李通知道后決意先下手為強但陳恭的優柔寡斷而同意李通有見及此也就不去理會他,獨自設計請周直來喝酒,然後乘周直酒醉時殺掉,其手下群龍無首下便被李陳帶兵進攻并吞後來陳恭被他妻弟陳郃殺了后自領其眾,但不久亦被李通大破,梟了他的首級祭在陳恭墳上接着,李通又生禽黃巾大帥吳霸並降其眾,但遇上興平時的大飢荒,李通唯有散其家財買糟糠與士卒共甘苦,於是士卒用命,盜賊也不敢犯這塊硬骨頭
歷史上,李通在建安元年率眾投靠了曹操於許都,曹操便拜他做振威中郎將,讓他駐守在汝南西部,建安二年曹操征張綉時劉表兵援張綉,在曹洪接戰不利的情況下曹操親征,李通帶着士卒連夜地趕來見曹操,補充了曹操的兵員令曹操有兵再戰,李通作為先鋒,回頭攻打張綉並大破之,李通被升作裨將軍
金良派能言善辯的大將軍掾闞澤前去勸說李通歸順自己,而此時汝南大飢荒,李通剛生擒吳霸並降其眾,麾下有六千多眾,軍糧不足,闞澤說服豫州游擊將軍魏延送軍糧資助李通,有了這個恩情后,闞澤再曉之以理,李通決議歸順金良,並金良封為江夏郡尉,領本部人馬配合魏延部,攻佔江夏郡部分地區。
袁紹送出的密信到達金良大營,金良看了密信后,將信將疑,再看看面前的袁紹使者,這個面容俊秀的年輕人神情甚是鎮定,讓金良覺得甚是訝異。
要知道自從金良橫霸冀州、并州、青州、朔州並取得司州后,一躍成為天下第一等的霸主,不怒自威的霸氣充斥着整個營帳,其他勢力如曹操、孫策、劉備、韓遂、馬騰派來的使者在金良面前皆戰戰兢兢,難以有這樣鎮定的神情。
金良並不相信袁紹送來的這個所謂的秘密情報,但他對這個使者起了濃重的興趣道:“你叫什麼名字?”
那個俊秀男子微微一躬道:“在下潁川人辛毗,乃辛評之弟。”
辛毗?金良十分驚喜,這可是袁紹麾下謀士唯一一個有智慧的人。
在歷史上,袁紹被曹操擊敗身死後,兩個兒子袁譚、袁尚為了爭奪繼承權而大打出手。辛毗跟隨哥哥辛評,支持袁紹的長子袁譚。後來袁譚被袁尚打敗,困守平原,走投無路之際,採納謀士的建議,派辛毗為使者,向世仇曹操請降,曹操就乘機將辛毗留在自己帳下。辛毗歸曹后,首先向曹操分析了袁氏兄弟反目成仇的個中緣由,並建議曹操趁機出兵河北。後來,曹軍攻下袁氏在河北的老巢襄陽。素與辛毗不和的襄陽守備審配,對辛毗帶曹兵攻城非常痛恨,就將在襄陽的辛氏一門八十餘口全部殺害,棄屍城下。審配的侄子審榮。與辛毗交情深厚,對叔父的行為十分不滿,深感袁氏兄弟昏庸無能。襄陽又岌岌可危,於是飛箭傳書,與辛毗溝通消息。辛毗接信后報告曹操。曹操十分高興,內外夾擊,曹軍很快就攻下襄陽,生擒審配。辛毗徵得曹操的同意,親自處死了審配,為死難的親人報仇雪恨。
讓金良欽服的是,不是辛毗像張魯謀士楊松那樣識時務地投效曹操,而是辛毗從一開始都認清了袁氏難成大事的嘴臉。而不像田豐、沮授、審配那樣愚忠到死。辛毗跟郭嘉、徐庶一樣都是潁川人,與哥哥辛評一起投靠袁紹,後來他發現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難成大事,就勸哥哥辛評離開袁紹,另謀高就。但辛評感念袁紹的知遇之恩,不願背棄,辛毗因這個緣故,也只好違心事袁。
雖然辛毗在歷史上勸曹操立曹丕為太子並上書曹丕勸他代漢稱帝,但他並不是一個上躥下跳的諂臣。他曾勸阻曹丕莫要在連年乾旱蝗災肆虐的飢荒年份從冀州遷徙士家十萬戶到洛陽,他曾勸阻曹丕莫要在天下初定時就興兵伐吳;曹丕死後,曹叡繼位,寵信中書監劉放、中書令孫資,這兩人專斷朝政,朝中大臣紛紛投靠,辛毗卻不肯趨炎附勢,凡事秉公而斷,從不假以辭色。
辛毗是一個才德兼備的人才,金良對他很感興趣,但對他女兒辛憲英更感興趣,不過金良不是想讓辛憲英做自己的媳婦,而是做自己的兒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