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姓七家
七宗五姓,是大唐時期勢力最大的七家門閥。那時,郡望第一流的高門士族,首推清河二崔、范陽盧氏、趙郡隴西二李、太原王、滎陽鄭等七宗五姓。門閥世家,其源起於漢,盛於晉,興於南北而至唐時不絕。太宗皇帝李世民掃平群雄龍興宇內,詔群臣作《氏族志》厘其等第。而群臣共議,以山東清河崔姓為天下第一。太宗盛怒,斥之再三,乃以帝姓李為第一,后姓長孫為次,而崔姓為其三。門閥之盛只此略可洞見。方當其時,門閥有五姓七宗。最為門閥冠冕,是為清河崔、博陵崔、范陽盧、滎陽鄭、隴西李、趙郡李、太原王。彼此婚配,不屑他姓。其家每擁戶萬餘,勢力傾城七宗五姓勢力極為龐大,唐室想下嫁公主,清河崔氏都嫌棄大唐皇室有胡人血統,並非純種漢人,而看不起他們,拒絕迎娶大唐公主.大唐的宰相薛元超曾說自己平生三大憾事之一,就是未能娶得一個七宗五姓族中的女孩兒為妻。由此可見七宗五姓當年的威風……自魏晉以來的中國政權,幾乎都為世族所操控。由於隋唐政權有賴關中世族支持擁載,且山東世族仍保有數百年的重閥閱、講經學之傳統,所以依舊享有優越政治及社會地位。隋唐以來都有君主致力於摧毀門閥,這些長存數百年的山東世族的社會、經濟地位仍十分優越。但是他們對朝代的建立有功勞,所以君主是用溫和的政策改革削弱世族,將其逐漸排除。在隋文帝任內,廢除九品官人法,改行科舉取士,目的是擇取人才,摧毀門閥任官系統。可惜隋朝國祚甚短,到唐初,科舉並不發達。唐太宗指示大臣以當時大臣品位高低訂定等級,重新判定《世族志》。結果改定皇族宗室為第一等,其次是皇后外戚長孫氏,民間聲望最高的山東世族崔氏被降為第三等。武後為對抗掌握政權的唐宗室、大臣,在科舉制度中提升進士科的地位,使科舉制度更加完備。因進士科難考,而有“五十老明經,六十少進士”的說法,所以進士科逐漸受到重視。這意謂著世族在歷代所享有的優勢,也就是對於經學的優渥學識,隨着科舉制度中進士科的流行,受到挑戰,而主攻明經科的世族影響逐漸衰微。所以唐代出現了由明經科的李黨,也就是山東世族官員,與牛党進士科新銳形成的牛李黨爭。華北門閥,在經過了長期的門第觀念影響下,民間仍存有“門當戶對”這種不同門第,不互相通婚的風氣。例如《新唐書杜兼傳》記載,唐文宗欲以公主下嫁世族時,猶感慨地說:“民間脩婚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我家兩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這種風氣一直持續整個唐朝,到了黃巢之亂才因破壞而快速消滅。在唐末的黃巢之亂中,造成大量世族人士的傷亡,富饒的家園與產業也慘遭破壞,而華北世族引以為傲的貫冊祖譜也流失,世族衰落,最終與庶民再無區別,世族的地位由地主紳士階級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