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章 第一局
“哈哈,一個是老當益壯,一個是少年英才,這一戰到底鹿死誰心還真是讓人期待。既然如此,那就不再浪費時間,咱們就開始吧。”宣德皇帝哈哈笑道,這種純娛樂性的對決他是最樂於見到的。
“謹尊聖命。”趙洪圖和譚曉天齊聲應道。
“兩位就座,張愛卿也落座吧。”宣德皇帝吩咐道。
“謝皇上。”三人應道,早有近侍太監搬來椅子,三人隨後各自坐下,至於新月公主用不着吩咐,想站就站,想坐就坐,以她的年紀,站着比坐着要更輕鬆的多。
“此一戰旨在棋藝切磋,勝負則在其次,為求公平,兩戰為數,雙方各有一局持先,兩戰或兩戰一勝一平者為勝方,雙方各勝一局為平,兩位對局者可聽明白。”宣德皇帝做為見證人雖不夠專業,但比賽見過的多了,一些基本的規矩還是比較清楚的,待到雙方落座后便開始公佈此戰規則。
“清楚了。”趙洪圖和譚曉天各自答道。
“好,長者先,幼者后,長幼有雖,第一局就由譚教習執紅先行,趙老將軍執黑後走。”既然是雙方各有一局執先,那麼猜先也就沒有太多必要了,宣德皇帝習慣了替別人拿主意,直接宣佈道——高手對決,先後手的差別很大,而象棋里的先手重要性比圍棋更大,實力相近者對局,先後手差不多就能決定棋局的勝者是誰,不過那是指高手間的對局,水平沒到那個層次,先後手的意義就沒那麼大了,在宣德皇帝的想法裏,這一老一少的象棋水平儘管都強過自已,但終究非是專門研究象棋的棋家,再強也是有限,離所謂真正高手的級雖還差得很遠,故此沒必要在這種問題上浪費時間。至於先贏或者先輸一局對棋手心理方面的影響.....宣德皇帝又不是專業棋家,哪裏會想那麼多。
一聲命下,棋局開始。
譚曉天執紅先行。
紅棋炮二平五,當頭炮,最常見的開局方式。
黑棋炮8平5,順手炮,趙洪圖架當頭炮以對,這是強調攻擊的開局,符合趙洪圖好鬥的性格,若是架另一側的當頭炮則被稱為列手炮,同是反架當頭炮,卻是比順手炮開局更加激烈,概因前者同攻一邊,攻防都在一邊,後者雙方各攻一側,子力佈局不易均衡,更要強調進攻的速度。
紅棋馬二進三,黑棋馬8進7,紅棋車一平二,黑棋車9進1。
這兩個回合的交換也屬於順手炮開局中最常見的變化,一個出直局,一個應以橫局,雙方形成順炮直車對橫局的格局,接下來的一步將決定紅棋此局所要採取的戰略。
紅棋馬八進九,這是譚曉天的選擇。
一般說來,執先一方在戰略上適於採取進攻,也應當採取進攻。進攻有急攻和緩攻之別,前者意在打敵主一個措手不及,但也因為攻勢過急而招致反撲,後者意在穩持先手,但也因保守而導致先手價值降低而造成均勢。兩種策略並無優劣之分,各有短長,取捨全在於棋手的臨局抉擇。此一局譚曉天沒有伸車過河又或者馬八進七跳正馬而是左馬屯力,採取的顯然是緩攻方針,由此可知小傢伙對趙洪圖的棋路並不熟悉,所以行棋偏於保守,想要先摸清趙洪圖的棋路。
黑棋車9平4,橫車左側,趙洪圖集中子力於一邊,想要在左側形成子力優勢。
紅棋炮八平七,黑棋馬2進1,紅棋車九平八,黑棋車一平一,雙方子力展開,接下來便要進入中盤戰鬥了。
紅棋仕四進五,補士,這是為了防範黑棋車4進6襲擾已陣的下法,如馬上車二進六過河,則黑棋車4進6,雙方形成對攻,是另外一種格局。
黑棋卒1進1,進邊卒,一方面壓制紅棋左馬,一方面為已方邊馬讓出道路,伺機躍出加入進攻。
紅棋車二進六,過河,進攻開始。
黑棋車4進3,車巡河口,佔據要道,可攻可守。
紅棋車二平三,吃卒壓馬,先佔實惠。
黑棋馬1進2,利用巡河車的保護搶攻,紅車若是車八平九閃避,則相當於以棄一卒的代價搶到一步先手,並不吃虧。
紅棋炮七平八,以硬對硬,車八平九閃避不是不下,這是氣勢的問題,和圍棋不同,由於棋盤上的迴旋餘地相應較小,在很多時候必須以硬對硬,以強對強,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你不敢拼,關鍵要點就會被對手佔據,優勢擴大。
黑棋炮2進5吃炮,紅棋車八進二吃炮,雙方各吃一子,象棋對局中,常常會出現不是你吃我就是我吃你的局面,避無可避,就象現在,黑炮不打過來紅炮便會打過去,就象戰場上兩軍作戰,不付出代價犧牲就得到勝利的情況基本等於零,隨着犧牲的子力增加,雙方的防線總會出現破綻,至於哪一方的破綻更嚴重,更致命,那就要看雙方棋手的水平了。
黑棋炮5平2,紅棋車八平六,黑棋車4進3吃車,紅棋仕五進六吃車,雙方又互兌一車,依然保持子力上的大體平衡。
黑棋象3進5,鞏固中路防守,同時保護右側中馬。
紅棋兵三進一,黑棋士4進5。紅棋準備右馬過河助攻,黑棋則是右守左攻,盡量限制紅車的活動範圍。
紅馬三進二,預料到黑棋下一步會車2平4,利用吃士的威脅倒騎河不讓紅馬過河,所以譚曉天策馬背進,借三路兵的屏蔽免掉對方進車騎河的威脅,然後聯合車炮吃卒進擊,慢慢佔據子力上的優勢——當雙方局面僵持難以迅速打開時,順手吃掉對方的兵卒往往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策略,因為隨着中盤戰鬥的進行,雙方的子力拚兌減少,兵卒的價值也會越來越大,棋入殘局以後,有所謂過河卒子抵一車的說法,所以對於譚曉天這樣的進攻方式,趙洪圖絕不會等閑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