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探索宇宙起源

第379章探索宇宙起源

如果李安找到宜居行星,李安便會在這裏進行基地建設,並且以這個宜居行星為中心,發展文明,而太陽系,雖然是母星,但是卻無法滿足李安的要求了。

所以本質上,李安和這些天王星人,沒有任何的矛盾。當然要說有的話,就是那艘來自高級文明的飛船,如果李安能夠掌握對方的科技,那麼李安的科學進步會是十分明顯的,但是,李安覺得,和平發展才是王道,如果發動戰爭,那艘飛船很有可能被這些天王星人毀滅,到最後可能得不償失。

李安在天王星上待的時間不會太久,離開太陽系之後,李安將會在太陽系周圍搜尋宜居行星,如果實在是找不到的話,那麼李安真的就得冒險離開太陽系,去尋找傳說中的開普勒22b了。

什麼是開普勒22b?

2011年2月2日,米國航天局開普勒太空望遠鏡項目首席科學家威廉.博魯茨基在一場新聞發佈會上說,“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經過一年多探尋,發現1200多顆太陽系外潛在行星,其中54顆可能適宜生命生存。按博魯茨基的說法,這些天體中,54顆處於“宜居區段”,可能適宜生命生存。根據美國航天局定義,處於“宜居區段”意味着一顆行星與母星保持適當距離,進而為它表面存在液態水提供條件。另外,“宜居區段”行星的表面溫度大約介於零下17攝氏度至93攝氏度之間。

2011年12月5日,米國航空航天局(nasa)宣佈,該局通過開普勒太空望遠鏡項目證實了太陽系外第一顆類似地球的、可適合居住的行星。它也是發現的最小且表面最可能存在液態水的行星。科學家們利用“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在距地球約600光年的一個恆星系統中新發現了一顆宜居行星。該行星被命名為“開普勒-22b”,半徑約為地球半徑的2.4倍,這是被證實的最接近地球形態的行星。美國航天局總部“開普勒”項目科學家道格拉斯.赫金斯表示,“開普勒-22b”的發現“是我們在發現地球孿生兄弟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雖然僅僅是探測,但是李安覺得有很大的可能,這顆星球是宜居行星。因為李安也是通過望遠鏡觀察到了這顆行星,對方和地球十分的相像,若不是因為距離太遠,李安恨不得就飛過去呢!

從這裏看過去,那顆行星被濃厚的大氣層覆蓋,它看起來呈現一種偏紅的顏色而非白色,這是因為照射到其表面的光來自一顆紅矮星。

交易完畢,李安用基因晶片技術,和這些天王星人,換取了鉬合金千萬噸,感生輻射彈技術,以及其他一些比較零碎的技術。

對於李安來說。這些技術花不了多少時間就可以研究出來,讓李安比較激動的是,對方還贈送給了李安1000個奴隸,也就是天王星人。

對於這些天王星人,李安可不會真的把對方當做奴隸,對方可不是利用克隆技術克隆出來的生物,而是一個種族。

當然,李安也不會讓他們好過,畢竟是自己花了大價錢買了他們的。怎麼可能讓他們好好的享受生活?

具有科學家潛質的天王星人,李安自然會給予極高的待遇,而智商低下的,對不起。和那些機械人一起去挖礦吧!當人體試驗標本吧!

而對方通過贈送這些天王星人,也向李安提出了要求:“天王星人的科學家,希望能夠到李安的內部飛船考察,雙方文明進行交流!”

李安知道這也是人之常情。就如前世的地球,無數天朝人眼巴巴的要移民米國一樣,弱小的文明。對於強大的文明的文化,是十分的嚮往的,當然,李安也知道他們的小九九,無非是想要通過考察,學到一些新科技......

但是李安不介意和對方進行交流,一級文明是很難理解二級文明的造物的,對方的交流,註定了一無所獲,而李安,其實也可以從交流之中得到很多的東西。

要知道,這一波天王星人,可是從遙遠的老人星來的,對方比起地球文明來說,對於這個宇宙的理解,顯然是更有底蘊,雖然對方無法把這些理解,轉化為生產力和戰鬥力。

李安的地球文明,到現在還沒有離開過太陽系呢!

雙方在天文學,科學,材料學等方面的探討,也隨之開展。

千百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尋宇宙是什麼時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學家們才確信,宇宙是由大約137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宇宙內的所存物質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並濃縮成很小的體積,溫度極高,密度極大,瞬間產生巨大壓力,之後發生了大爆炸,這次大爆炸的反應原理被物理學家們稱為量子物理。

人類在不斷的探索宇宙起源,這些天王星人,同樣也是在探索,只是對方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地底,對於天文學的研究並不是很出眾,但是,得到了前文明遺留下來的資料,這些天王星人的研究,還是比地球人高一點的。

在地球,經過了哥白尼、赫歇爾、哈勃的從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的探索宇宙三部曲,宇宙學已經不再是幽深玄奧的抽象哲學思辨,而是建立在天文觀測和物理實驗基礎上的一門現代科學。直到20世紀,出現了兩種“宇宙模型”比較有影響。一是穩態理論,一是大爆炸理論。20世紀20年代後期,愛德溫.哈勃發現了紅移現象,說明宇宙正在膨脹。20世紀60年代中期,阿爾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兩個發現給大爆炸理論以有力的支持。現在,大爆炸理論廣泛地為人們所接受。

雙方文明相互印證,發現對方也有這樣的一個觀點,宇宙是大爆炸形成的。

。與其他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說明較多的觀測事實。它的主要觀點是認為我們的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歷程。在這個時期里,宇宙體系並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膨脹,使物質密度從密到稀地演化。這一從熱到冷、從密到稀的過程如同一次規模巨大的爆發。

根據大爆炸宇宙學的觀點,大爆炸的整個過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溫度極高,在100億度以上。物質密度也相當大,整個宇宙體系達到平衡。宇宙間只有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態的物質。但是因為整個體系在不斷膨脹,結果溫度很快下降。當溫度降到10億度左右時,中子開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條件,它要麼發生衰變,要麼與質子結合成重氫、氦等元素;化學元素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形成的。溫度進一步下降到100萬度后,早期形成化學元素的過程結束。

宇宙間的物質主要是質子、電子、光子和一些比較輕的原子核。當溫度降到幾千度時,輻射減退,宇宙間主要是氣態物質,氣體逐漸凝聚成氣雲,再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恆星體系,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大爆炸模型能統一地說明以下幾個觀測事實:

(1)大爆炸理論主張所有恆星都是在溫度下降后產生的,因而任何天體的年齡都應比自溫度下降至今天這一段時間為短,即應小於200億年。各種天體年齡的測量證明了這一點。

(2)觀測到河外天體有系統性的譜線紅移,而且紅移與距離大體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應來解釋,那麼紅移就是宇宙膨脹的反映。

(3)在各種不同天體上,氦丰度相當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恆星核反應機制不足以說明為什麼有如此多的氦。而根據大爆炸理論,早期溫度很高,產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則可以說明這一事實。

(4)根據宇宙膨脹速度以及氦丰度等,可以具體計算宇宙每一歷史時期的溫度。大爆炸理論的創始人之一伽莫夫曾預言,今天的宇宙已經很冷,只有絕對溫度幾度。1965年,果然在微**段上探測到具有熱輻射譜的微波背景輻射,溫度約為3k。

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起源於一個單獨的無維度的點,即一個在空間和時間上都無尺度但卻包含了宇宙全部物質的奇點。至少是在120~150億年以前,宇宙及空間本身由這個點爆炸形成。

如果僅僅有一個文明認為宇宙是大爆炸形成的,那麼大爆炸理論無疑不能夠作為答案,但是如果多個文明都是這樣認為,從不同角度印證,那麼這證明大爆炸理論是可行的。

地球文明,在天文學上的研究,並沒有走岔路!

當然,李安想要證明的可不僅僅是這一點,而是通過這一點證明了,外星文明在語言文化方面可能和地球不同,但是在科技方面,卻是有着同樣的科技樹的,所不同的,只有科技樹的枝幹延伸的長短罷了。

這是一個偉大的發現。(未完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全能學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全能學霸
上一章下一章

第379章探索宇宙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