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七國之亂—第四節 劉濞其人(一)

第十八章 七國之亂—第四節 劉濞其人(一)

ps:上架后的第一篇正文,拜求訂閱、收藏、推薦和月票,請各位好友支持。

先後介紹了劉戊、劉遂和劉卬,做為領頭人的劉濞就該浮出水面了。

劉濞這個人我在前邊經常提到,但由於沒輪到他唱主角,所以讓他老兄在後台涼快了很久。現在,他終於急不可耐地蹦了出來,該讓他上場了。

劉濞的老爹叫劉仲(劉邦的二哥),他是目前諸王中輩分最大的一位。劉邦曾封劉仲為代王,但匈奴攻代,劉仲棄國而逃。畢竟是親兄弟,劉邦沒治他的罪,但把他貶為合陽侯,時不時還會諷刺、嘲笑一番。劉仲封侯時,兒子劉濞也有相同的待遇,被封為沛侯,成為老家一畝三分地上的領導人。

公元前196年,黥布造反,劉邦親率大軍剿叛,剛滿二十歲的劉濞陪伴身邊。劉濞的確有些能力,在這段時間,上躥下跳,表現的可圈可點。

黥布被滅后,劉邦既顧忌吳地南接壤東越等國,又恐江東人士不尊皇命,因此挑選壯王鎮之。但可供他選擇的人並不多,一則二哥劉仲能力不行、四弟劉交性格溫和,何況自己的幾個兒子年齡還小,滿足不了要求;二則劉邦不願意讓外姓人染指此職。最終劉邦把目光落到大侄子劉濞身上。人高馬大、性格彪悍,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

第二年,劉濞被封為吳王,轄東南三郡五十三城,定都廣陵(今江蘇揚州)。

在劉濞準備離京時。劉邦召見了他。

望着跪在地上這個侄子,劉邦有些後悔了。因為劉濞有反相。我不懂面相,因此我也講不清楚“反相”到底是個什麼樣。不過劉邦的確挺有一套。深得老丈人的真傳。

不過,這種神乎其神的東西也不是僅此一例,後世的諸葛亮也搞過,而巧就巧在故事走向也完全按照相面而展開。

有點後悔的劉邦手撫劉濞的後背,若有所思地講:“五十年後東南有亂,難道是你?”

這句話差點沒把劉濞嚇死,連忙叩頭,汗流如柱。

劉濞還沒找到合適措辭,劉邦嘆了口氣。“天下同姓一家,慎毋反!”

汗流浹背的劉濞連叩頭,“不敢!不敢!”

最終,劉濞膽戰心驚地上任了。

不得不承認,劉邦講的太對了。可這劑預防針,雖然把劉濞嚇的不輕,但也在其心中埋下一粒與朝廷不和的種子。劉邦若活着,劉濞自然不敢張狂;可劉邦一死,世事就難料了。

要說劉濞是有功的。四十多年吳王也沒白乾。

一方面為朝廷守邊,安定地方;另一方面鼓勵農耕,發展經濟。並且開採銅礦,“國用富饒”。境內不征賦錢,卒踐更者一律給予佣值,“深得民心”。且在江淮之地開鑿運河。使當日地廣人稀的長江三角洲逐漸繁盛,都城廣陵更成為商賈雲集的大城。這。都是劉濞的功勞。

可朝廷並沒有多少感激之情,反而增添了不少猜忌。“吳王必反”四個字。早在呂雉時期就是一些人的口頭禪。

但由於劉濞實力強勁,也沒什麼過火的行為。因此,與朝廷相安無事。

然而,矛盾還是漸漸明朗了。

矛盾的起因,還得從劉啟初為太子時說起。

劉恆稱帝后,召吳國太子劉賢進京。聽起來雖然冠冕堂皇,事實上沒什麼可高興的,因為他此次進京只不過是當“人質”來了。

雖然是“人質”,但生活待遇還可以,也沒怎麼限制人身自由,只要不離開長安,可以隨便溜達。

一次劉賢入宮覲見,結束后碰到太子劉啟。都是年輕人,共同語言就多了點。能夠交流感情,這要說是件好事。然而世事難料,“好”和“壞”隨時都可以逆轉。

兩人聊得高興,就一起喝酒;喝完酒後,已昏昏沉沉,但還不算完,接着下棋。

就是這盤棋下出了問題。

兩位“太子”在棋桌上爭勝,結果劉啟一敗塗地,比較丟人。劉啟的“太子”身份怎麼著要比他劉賢高出很多,劉賢勝了棋局,怎麼著也得謙虛一番,客氣幾句,最好再表達一些歉意。

而劉賢不是這種人,他囂張起來要在他老爹之上,何況他喝點酒,說起話來就更隨意,甚至忘記了對面這位仁兄的身份。懶腰一伸,長臉一拉,扯着嗓子似笑非笑地沖劉啟講:就你這水平,還敢跟老子下棋,找死的吧?

劉啟也不是省油的燈,脾氣也不是太好,且藉著酒勁,更容易衝動。聽劉賢稱“老子”,劉啟拎起棋盤就朝他頭上拍了下去。還適時地配了音:就你這身份,敢在老子面前囂張,找死的吧?

劉賢倒在了血泊之中,再也沒能起來。下了一盤棋,講了一句話,結果就喪了命,他有點不值。

劉啟也傻臉了,驚出一身冷汗,癱在地上,他沒想到劉賢這小子如此不經揍,只那麼一下下就過去了。老爹正千方百計拉攏吳王,不成想他上去就先幹掉了人家兒子,這禍闖的有點大。

劉恆聽到這個消息后,連忙跑了過來,抬腿就往劉啟身上踹,罵了一通后,關他禁閉。這件事情,甚至讓劉恆動了換太子的心思,若不是老娘竇漪房百般回護,也許劉啟會在“削藩”這件事上換一個身份出現。

雖然經常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經過幾千年實踐檢驗,這是一句糊弄人的廢話。連公安局局長的兒子都敢說“我爹是李剛”,皇帝的兒子就更不用說。殺個把人就想讓人家抵命,做夢去吧。

可劉賢的屍體總不能留在京城啊,怎麼著也得給他老爹送回去。因此,劉恆寫了一封道歉信,隨帶劉賢的屍體一併送往吳國。

劉濞打開棺木看了一眼兒子已快腐爛的屍身後,差點氣暈過去。一個活蹦亂跳的大胖小子,豎著進京,橫着回來,任誰受不了。

回過神后,怒不可遏的劉濞沖使臣吼道:“天下同宗,死在長安,就埋在長安,何必送來?”。然後大手一揮,“拉回去!”

使者傻臉了,苦主不接收,總不至於把棺材往人家門口一扔,扭頭就跑吧?再說他們也沒那個膽量。沒辦法,拉回去吧。

要說這位使者大人挺可憐的。別人出差雖然長途跋涉,非常辛苦,但一路上遊山玩水,空氣新鮮,既風雅又愜意。可他這趟差出的,千里迢迢拉一具屍體,丟人不說,還臭的不行。甚至動幾次就地埋掉的心思,可摸了摸脖子再無奈地搖搖頭后,接着趕路了。

使者返京后,棺材裏已不再是一具屍體,而是一堆腐肉和幾把骨頭。劉賢死的憋屈,死後的遭遇更憋屈,真夠難為他了。

屍體去而復返,也讓劉恆大吃一驚:叫你去送屍體,你他媽又給我拉回來了。抬腿衝到劉啟跟前,上去就是一頓暴揍。然後長長地吐了一口氣:就埋在長安吧,誰讓自己不佔理呢?

這件事,對兩個人的影響非常大。

一個是劉啟本人。經此一事後,他開始克制自己的性情,遇事學着隱忍和琢磨,這對他甚至整個王朝來說,是一件好事。由此可見,劉賢也並非死的毫無價值,最起碼改變了劉啟,為大漢王朝有着卓越的貢獻。

另外一個就是劉濞。這件事,讓他的心中留下了對劉恆父子刻骨的仇恨。這份私仇,遲早會開花結果的。

事實上,劉濞把這份仇恨表現的也非常明顯。史料記載:吳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禮,稱病不朝。也就是說,從此之後,劉濞再也沒去過長安,無論朝廷如何邀請,他就是巋然不動。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訊號。

劉恆也清楚劉濞在想什麼,但他對劉濞也及不放心。因此,他暗中打探,弄清楚劉濞是在裝病後,心中憤恨。隨即做出了一個舉動:將所有吳國使臣一併扣留,送交廷尉署審問、懲處。

這對劉濞來說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因為廷尉署隨時就可以拿出他造反的“證據”。雖然他很想造反,並且也暗中做了些準備,但絕不是此時。

劉濞抓耳撓腮地想了幾天後,決定趁秋覲的機會再派一位使臣進京。他對這位使臣寄予厚望。當然,從最終結果來看,使臣也不辱使命。

使臣進京后,在劉恆面前說了這麼一段話:吳王確實無病,只因朝廷禁錮吳國使臣,使吳王大恐,才裝病不朝,請陛下捐棄前嫌,容其改過。

若按劉恆最初的想法,也得請這位使者去廷尉署吃牢飯。可不幸的是,剛巧趕上匈奴人南下,北方烽煙又起,無暇顧及東南,因此借坡下驢,說了句違心的話:“吳王年老,免其入朝覲拜。”

隨即赦免了那些正在廷尉署吃板子的吳國使臣們,還賜給了劉濞几杖,託人給他帶了過去。(几案和手杖,供老人靠身和走路扶持只用,朝廷賜此代表對老人的尊敬)。

劉恆放緩了對劉濞的整治,劉濞也放慢了造反的進程。雙方緊張的局面得到了緩解,兩家又步入正軌。

後來賈誼上《諫鑄錢疏》,建議收回劉濞的銅山。可劉恆只微微一笑,將此疏放置一邊沒再提起。事實上,並非劉恆不想這麼做,只不過他不願意再去刺激老劉濞。(未完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兩漢往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兩漢往事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八章 七國之亂—第四節 劉濞其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