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諸葛孔明

第七章 諸葛孔明

一天的風波平息后,我們便和溫惠婷小MM分手了.回到家以後,上官網查了一下,發現上面都是在討論我為什麼會升級升這麼快的.

一個叫我不是流氓的人寫的一篇帖子比較有意思,他說我是做了一個老村長的任務,然後直接升到10級的,並且說他自己也接了這樣一個人物,最後在群眾的大量拷問下,終於崩潰,承認是瞎掰.仔細看了一下,發現沒有什麼值得看的,便退出了官網.及分鐘后,我出現在了無名小村裡,可以去城鎮裏轉職了阿.找到老村長.

‘孩子,你已經可以去城鎮轉職了,你要去哪一座?‘老村長笑眯眯的問我

我看了一下,發現有很多城,正當我不知選哪一座的時候.老村長有開口了.

‘孩子,你有一把偽造的武器,加上你又是第一個到10級的,所以你可以選擇開啟去靈鬼墓轉隱藏職業‘

‘那就不用選了,直接送我去吧‘我一聽還有這種好事,那還猶豫,便叫村長馬上送我去.村長手一揮,我便被傳送了出去.

‘這孩子,以後大有所為阿,希望子龍他們能夠滿意吧‘

在村長手一揮之後,我就發現眼前的景色一變,不再是老村長和破舊的茅屋,而是一片荒地,,荒地中央有一個大洞,洞口豎著一塊牌子,上書‘靈鬼墓‘

偶得媽媽咪阿,這什麼鬼地方啊,陰森無比不說,居然還要下洞.誰知道下面是什麼啊.可是不下又不能轉隱藏職業.唉`矛盾啊.正當我在思考着到底下還是不下的時候,洞裏傳來一聲大喝,何方鼠輩,在洞外鬼鬼祟祟的,你爺爺的,我一個堂堂的大男人,怎麼變鼠輩了,下了,大不了回去找老頭算賬.一個猛子扎進洞裏,洞裏的情景卻讓我震驚,天哪,這難道是洞內桃園?只見洞裏鳥語花香,一條小溪流淌着.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灑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鄉村的群眾就是熱情啊,你看這燒雞燒得,多好吃啊,正宗的老一輩手藝.

一熱心的老漢對我說‘小兄弟阿,你是外面來的,而且我看你還沒轉職呢,呆會我帶你去武侯那吧.得武侯傳個一招半式的,日後闖蕩江湖也就不用愁了.‘

我一皺眉,武侯?不會是?武侯是三國時期的阿,太扯了吧,遊戲程式設計師,不會這麼惡搞吧.

‘好嘞,那就謝謝老丈了,在下來這就是為了轉職來的,麻煩老丈現在就帶我過去吧‘行行復行行,老丈帶我來到了一座草廬前。然後對我說“這就是武侯的屋子了,小兄弟自便,老頭子我就不進去了”

目送老丈一行人離去以後,我才開始正視起這幢草廬,相傳諸葛武侯在出山之前便是住的草廬,聯合老丈他們稱呼這草廬內的主人為武侯,且草廬四周隱隱有五行八卦陰陽相生的痕迹,估計十有**,草廬內的主人便是那可呼風喚雨,料事如神的諸葛孔明了。

諸葛世家。

諸葛亮生於公元181年,東漢光和四年,琅琊郡陽都人。同年出生的,還有東漢最後一位皇帝——獻帝。

陽都位於目前山東省沂南縣,相當於沂水與東汶河和交流處。而位於沂南縣南五十公里的臨沂縣,卻有了很多關於諸葛亮的古迹。當地有一個人口超過一千人的諸葛鎮,傳說少年時期的諸葛亮曾住在那裏,附近的丘陵上也有一古墳,碑上刻有“諸葛武侯先塋”。遠隔了一千八百年,諸葛亮的故鄉,卻仍然留有不少有關諸葛亮的古迹。姑且不論真實如否,諸葛亮的魅力,可見一斑。

而諸葛世家,原本確實居於更冬之縣名諸縣(現今的諸城縣),當時的姓應該為葛,後期搬至陽都,由於當地也有葛氏一族,為了分別,故以諸縣之葛族來稱呼。久而久之,便成了諸葛一氏。而諸葛家也逐漸成為了陽都一代的望族。

諸葛亮的祖先諸葛豐曾為漢元帝時的司隸校尉,以剛直聞名於世。也因為剛直而丟官,降為平民。諸葛亮之父珪曾任泰山郡丞(孔明12歲時亡故),母章氏(孔明9歲時亡故)。珪與章氏之間育有三子一女(有一說法為二女。)也就是兄諸葛瑾(在吳任官,官至大將軍),弟諸葛均(隨亮仕蜀,官至長水校尉),與其妹(有一說是姐)龐諸葛氏(嫁與龐公之子龐山民,山民仕魏,官至黃門吏部郎)。

這就是諸葛世家的環境,也就是諸葛亮的背景。

不難看出,諸葛世家雖然是望族,但是自諸葛豐以下,已然家道中落。或許也就是這個環境,讓諸葛亮既不失書香世家的熏陶,也免卻了世家子弟的氣息,反而由於需要自己照顧自己,十分務實。

遷至隆中

諸葛亮出生后三年(公元184年)爆發了黃巾之亂。而在諸葛亮兄弟相繼失去雙親的時候,照顧他們的責任,落在了叔父諸葛玄的身上。

當時掌握揚州政權的為袁術,碰巧豫章太受周術亡故,袁術為了貫徹勢力,便選用了諸葛玄為新任太守。而為陽都望族的諸葛世家,似乎在很早前就與袁家有關係,可能因為這個原因,諸葛玄才被起用。

諸葛玄於是帶同諸葛亮與其弟妹赴任,而把陽都的家託付給諸葛瑾。後來諸葛瑾不久也與繼母前往江東躲避戰亂。

如此一來,諸葛世家便完全離開的陽都故鄉。此後並無一人能活着回到故鄉,可以說當時受戰亂影響而流離失所的諸葛世家,處境十分悲哀。

而赴任豫章的諸葛玄,由於他的任命不過是袁術的專斷妄為,很快就遇到了東漢王朝派來的郡太守朱皓。兩者對抗之下諸葛玄兵敗,不得而前往舊交劉表處投靠。時年諸葛亮15歲。

劉表統治的襄陽當時並未被戰亂波及,因此諸葛世家也在此安居下來。諸葛亮的遊學,也應該在這段時期。這段時期內諸葛亮的妹妹(有一說是姐)嫁給了龐家的兒子龐山民。

而在諸葛亮17歲的時候叔父諸葛玄也去世了。諸葛亮與弟均,後來移居到襄陽城郊的隆中,一住就是10年。

少年時期的流離失所,應該在諸葛亮的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迹,也使他多少懂得了百姓的難處。而自耕自足的十個年頭裏,更讓他明白了百姓的所需。或許因為他的出身,諸葛亮在施政上,總能十分體貼百姓。

隆中之對

諸葛亮在隆中的10年內,正史記述如下:

“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梁父吟為山東民謠,記述二桃殺三士的故事。少年時期的諸葛亮喜歡這民謠,應該是在懷念故鄉與思量在權謀變術中生存之道。

這10年內諸葛亮透過與當地名士的交往下不斷努力自我提升,或者可以說,諸葛亮一生的智慧,成於這十年之內。

建安12年(公元207年),47歲的劉備三臨隆中,拜訪當時僅有27歲的諸葛亮。正史有以下記載: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日:‘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大,而智太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諸葛亮在這一段所分析的天下大勢,的確有其獨特見解,足不出戶而知曉天下大勢。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

以上便是三分天下之計,後期的蜀國,基本上依照這一戰略方針為藍本發展,而這一戰略方針,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劉備的崛起與三分天下的形成。

讀了不少批評諸葛的文字,有不少都列舉出三分天下之計並非諸葛亮一家獨有,諸如魯肅等,也曾獻此計。因此諸葛亮的才能並不大。愚意以為,此乃英雄所見略同。當時諸葛亮尚是白身,而魯肅卻已為東吳的重要人物。白身的諸葛亮能有如此見解,不能不說是有才。更有甚者認為諸葛亮的三分之計根本不合時宜,愚意以為諸葛亮此計既然在後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那麼三分之計,並非不合時宜。也有人謂諸葛的三分之計在後期便已成為過去式,而諸葛尚且以此為戰略方針,難免過時。愚意以為在失去荊州的蜀國看來,出路僅有北伐。因此諸葛並非不因時制宜,而是按照三分方針北進,乃是蜀國唯一出路.

“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從這段可以看出,劉備是對諸葛亮信任的,而諸葛亮的軍師地位,得到了鞏固。而不單單劉備信任諸葛亮,劉琦也對諸葛亮推崇備至。正史有此記載:

“劉表長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後妻之言,愛少子琮,不悅於琦。琦每欲與亮謀自安之術,亮輒拒塞,未與處畫。琦乃將亮游觀後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齣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不?’亮答曰:‘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字乎?’琦意感悟,陰規出計。會黃祖死,得出,遂為江夏太守。”

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平定北方后揮軍南征,目標指向荊州的劉表與江東的孫權。

“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征,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而其後劉表死,劉琮降。劉備在拒絕了諸葛亮襲取襄陽而守的計策之後被曹操追擊,大敗后輾轉逃至夏口。

當時的荊州已經被曹操基本控制,反抗力量僅有江夏、夏口的劉備、劉琦部隊。面對逐步逼至的曹操大軍,扭轉危機的,便是諸葛亮。

諸多批評諸葛亮的文章中,多在此間批評諸葛亮在劉備敗逃的情況下並沒有發揮能力,扭轉敗局。然而諸葛亮在曹操逼近,劉琮投降的情況下曾建議偷襲襄陽。然而劉備沒有採納,遂至孤立無援而敗退。因此並非諸葛亮沒有發揮能力,而是在當時劉備沒有採納諸葛亮計謀以及曹軍勢大的情況下,諸葛亮也無力回天。無論是怎樣的智者,在如此的境況下,也只有敗走。此非諸葛不欲為,而是事不如願。

當時劉備聚兵江夏、夏口,部下僅餘二千,加上關羽水軍與劉琦所部不過萬餘。實在無法對抗曹操接下來的猛攻。而此刻的諸葛亮,立刻提出了聯吳的設想,並且親任使節。

正史有以下記載:

“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亮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駑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并力拒曹公。”

此刻的諸葛亮,充分發揮了外交家的本色,與孫權乃至整個吳軍智囊團展開了雄辯,成功使用激將計之後,最終促使吳軍加入了戰團。

而隨着吳軍的出發,諸葛亮在赤壁戰役上的任務,也告一段落。

“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鄴。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而後便是吳軍三萬與曹軍二十餘萬的會戰,以周瑜火燒計劃的成功與曹操敗走為終結。而諸葛亮此時此刻,更多的是跟劉備在後方觀望,史載劉備“蓋采進退之計。”並沒有如演義所說展開了諸如借東風等精彩故事。

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有表現的只在聯吳之上。雖然並沒有多少表現,但是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準確的聯吳作戰判斷,在吳魏交鋒的時候以在後觀望為戰略也充分顯示了諸葛亮過人的軍事造詣。這些戰略,在赤壁之戰中盡量把當時弱小的劉備集團推向漩渦的邊緣,避免在大會戰中受損。同時也養精儲銳,準備在戰後謀利。而赤壁之後劉備的軍事行動的確很活躍,進南郡,南征四郡等。

赤壁之後,孫劉聯軍進攻南郡。其後劉備聽從諸葛亮建議,率軍南征,平定四郡。而在得到周瑜諒解屯駐公安,暫借荊州的時候,諸葛亮官拜軍事中郎將,負責治理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諸葛亮在臨蒸設置大本營,統治三郡,其任務為“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劉備把大後方的管理任務交給了諸葛亮,而諸葛亮也充分發揮了其政治能力,採取圓滑的政治手腕,為劉備提供了鞏固的後方以及源源不絕的補給

‘小友既然來了,為何不進來一敘呢?‘草廬內傳來的聲音打斷了我的沉思.諸葛亮,真是令人激動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網游之三界傳說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網游之三界傳說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章 諸葛孔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