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三八章 三戰定中原(下)

第五三八章 三戰定中原(下)

獅子搏兔,亦用全力。劉和這頭溫和的獅子從來不會輕視任何一個對手,特別是對付曹操這樣文功武略的豪雄,更是不動則已,一動就要畢其功於一役。

張燕和三位前黑山小帥率領的黑山大軍前來助戰,算是真正掀起了圍攻兗州和豫州的*,等到申息軍和鎮北軍同時加入正面戰場之後,曹氏勢力在兗州和豫州也就走到了盡頭。

曹操在劉和的幾路大軍圍向昌邑之前,也曾派出心腹向江東孫堅求援,痛心疾首地陳述自己若是敗亡,曹氏的今天必然便是孫氏的明天。原本還想繼續觀望的孫堅,被曹操面臨的嚴峻形勢下了一跳,他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還是決定派出一支偏師從壽春方向增援沛郡的夏侯淵。然而,當孫策帶着兩萬江東精銳越過淮河時,卻遇到了早已等候多時的太史慈。

孫策號稱江東小霸王,而太史慈在北方則有忠義無雙的名號,兩人見面之後,心中少不得較量一番的心思。太史慈手中原本掌握了十幾門火炮這種威猛的大殺器,只要用出來,估計孫策當場就能被幹掉,但太史慈知道此時不是與江東交惡的時機,所以決定以震懾為主,並不打算過多地殺傷江東精銳。孫策陡然之間遭遇了名將太史慈,也是不敢託大,沒有冒然發動攻擊,而是派人在前搦戰,希望能跟太史慈來一次堂堂正正的陣前斗將。

太史慈遂了小霸王的心愿,就在淮河之畔與孫策大戰了一百回合,然後用長槍將孫策拍落馬下,任憑江東士兵將孫策搶回大營。

孫策雖然勇猛。卻也不是沒有腦子的魯莽之輩,他已經知道了太史慈的態度,於是帶着隊伍返回壽春,不再摻合劉和與曹操之間的大戰。

曹操最終沒能指望到荊州和江東的援兵,而劉備已經灰飛煙滅。在沒有任何援軍的情況下,曹操所能面對的只有一場接一場的失敗,然後被圍困於昌邑城內。

先是駐守泰山郡的于禁和呂虔部相繼被打敗,于禁做了俘虜,呂虔在守城作戰時陣亡,結果泰山郡喪失。接着是死守沛郡的夏侯淵無法抵擋臧霸、管亥和孫輕、杜遠、王當率領的十萬大軍圍攻。戰死在譙縣,然後沛郡失守。然後是駐守陳留的曹仁難以抵擋申息軍和鎮北軍的猛烈攻擊,一路向東撤退,最後撤回了昌邑城外。

因為在戰前劉和與曹操曾經達成了協議,所以兩方雖然接續交戰。但普通百姓遭殃的還算少數,劉和麾下的部隊一旦佔領了新的郡縣,立刻便有朝廷任命的官員前來赴任,負責安撫百姓,減輕戰爭造成的損失。

等到曹軍全都回撤至安邑一帶時,劉和調遣各路攻曹大軍緩緩而來,繞着安邑城形成了一個方圓百里的包圍圈。

戰事至此,已經毫無懸念。剩下的便是慘烈的攻城之戰。

為了見曹操一面,劉和從洛陽親自趕往昌邑,隨他通往洛陽的還有龍虎衛攜帶的百門大將軍炮。

昌邑城下。劉和派人向曹操喊話,曹操慨然出城,與劉和在沙場上相見。

劉和請曹操觀賞百門大將軍炮齊鳴的壯觀場景,曹操看完之後即興賦詩一首,稱讚這種足以改變交戰方式的強大武器。

劉和對曹操說:“該打的仗已經打完了,我不想再看着漢家手足袍澤同室操戈。何不收手?”

曹操笑着問劉和:“此時收手,你能放過跟隨我多年的屬下?”

劉和也笑着回答:“我連李傕那樣反覆無常的人都可以容忍。又怎麼會容不下你手下的人呢?雖然圍攻兗州非我所願,但能逢到你這樣強勁的對手。卻也等於是告訴了天下人,誰也無法阻擋我收攏各州兵權的決心,說起來我還得感謝你配合我打了這一場足以定鼎中原的大戰!”

曹操明白了劉和的心意,於是在沙場之上與劉和對飲三杯,然後返回了昌邑城內。

三日之後,昌邑城頭掛起白色的旗幟。曹操之子曹丕出城向劉和報喪,同時請降。原來那日曹操與劉和見面之後,回城便開始交待身後之事,他要求曹仁和夏侯惇在自己死後不可負隅頑抗,因為在大將軍炮面前,城內的六萬將士僅憑血肉之軀根本無法阻擋劉和的大軍攻破城池。夏侯惇問曹操何不一起向劉和請降,曹操苦笑着回答說這場大戰因我而起,如今雙方死傷了十萬士兵,總得有人負責。

曹操回城處理完身後之事,在第二日夜間飲下毒酒,帶着尚未實現的人生理想撒手而去。第三日早晨,曹丕便手持曹操的絕筆書信出城來見劉和。

劉和對曹操的自盡深表惋惜,他安撫曹丕,承諾對曹氏不會再追究任何罪責,只要曹氏和夏侯氏協助朝廷官員把豫州和兗州的局面迅速恢復,還可以因此而換得一些功勞。

曹丕也是城府深沉之人,他在劉和面前表現的很恭敬,口中言稱一切都憑劉和做主,曹氏一族和夏侯氏絕對不會陽奉陰違。劉和於是要求昌邑城內的守軍全部出城繳械,接受朝廷的精簡和整編,曹氏一族和夏后氏的主要人物全部前往洛陽定居,其餘附屬人物則返回老家譙縣隱居鄉里。

面對城外近二十萬大軍和數百門大小火炮,曹仁和夏侯惇根本生不出反抗的心思,他們牢記着曹操臨死之前的叮囑,帶着城內的士兵從四道城門中走出來,然後排着整齊的隊伍向劉和的大軍投降,接着被各路部隊分批帶走,離開了兗州這塊熟悉的土地。

劉和在收編了兗州和豫州的軍隊之後,沒有急着調動大軍向南對付孫堅,而是暫時停止了軍事行動。

朝廷隨後任命幽州牧劉惠出任兗州牧,任命寧州牧杜幾出任豫州牧。任命劉放接替了幽州牧,任命國淵接替了寧州牧。

劉惠是最早追隨劉和的屬下之一,又在幽州這塊劉和的根基之地從政多年,正好可以把幽州的成功經驗帶到已經開始部分

分改革的兗州來,推動兗州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杜幾是文武全才。有着長期在邊塞統領軍政的經驗,劉和將他放在豫州這塊與荊州和江東交界的地方,自然是委以重任,有着防備和牽制劉表與孫堅的用意在內。

又過了一年,兗州和豫州已經徹底歸於中央朝廷的管理之下后,朝廷的政體改革正式啟動。

先是朝廷恢復了丞相制。但不設左右丞相,只設一位總管全國政事的丞相,在丞相之下又設了三位副職,分別是尚書令、中書令和內史令,負責在皇帝與丞相之間溝通。同時協助和監督丞相完成肩負的職責。劉虞作為大漢復興的首功之人,自然被委任為丞相,而盧植則被任命為尚書令,統領尚書台的事務。劉表被朝廷任命為中書令,可以暫時不來洛陽赴任,他在洛陽的職事暫由中書丞(中書令副手)鍾繇來擔任。蔡邕被朝廷任命為內史令。

在丞相和三位副丞相之下,朝廷又設立了吏、禮、宣、戶、刑、農、工、商、財、礦等十數個部,每部有長官一名。副職兩名。

從朝廷的頂層的這番改變來看,既有後世三省六部的影子,但又很多的不同。這自然又是出自劉和的考慮和設計。比如,後世的三省六部之上並無大權獨攬的丞相,而六部之中有個兵部,卻沒有出現在劉和搞出來的這十幾個部之中。在劉和的設計中,大漢未來的政體是要朝着君主立憲的方向發展,因此必須要提高丞相的職務。使得丞相能夠有實力來限制皇帝的權力,避免一兩個昏庸無能的皇帝送葬了一個帝國。

丞相的職責。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協助皇帝管理一切軍國大事,即所謂的“掌丞天子。助理萬機。”丞相負責管理軍政大計或其他要務,並輔佐皇上處理國家大事。逢有機要事情皇帝召集公卿、二千石、博士共同在御前商議,避免專斷。一般政務,則由丞相決定即可施行。皇帝有事,常向丞相諮詢,丞相有時可封駁詔書,表示對皇帝命令持保留態度。丞相具體職權是:任用官吏,或是向皇帝薦舉人才;對於地方官的有考課和黜陟、誅賞的權力;主管律、令及有關刑獄事務;地方上若有暴動等事,丞相派屬官前往鎮壓;在軍事或邊防方面也承擔一定的責任;全國的計籍和各種圖籍等檔案都歸丞相府保存。西漢時御史大夫輔佐丞相,職掌大致相同,所以不少事務常由丞相、御史共同出面處置

作為後來人,劉和縱覽史書,從來沒有發現丞相造反奪取了皇帝君權的事例,反倒是那些廢除了丞相把君權高度集中在手裏的皇帝,最終都把帝國帶進了覆滅之地。因為這裏面有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丞相雖然總攬全國的軍政大事,但他是由皇帝任命的,而且在劉和的設計中,軍隊這一塊是**出來與內政官員並列的,所以丞相一個人的權力再大,也無法發動一場顛覆皇權的內亂。

皇帝作為帝國的象徵和最高決策者,他不需要也不應該事事插手,他要做的是監督丞相和內閣官員,避免權力被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想要讓帝國長久維持下去,皇帝不僅不能*集權,反而應該將無上的權力合理的分配下去,這樣在遇到重大變故的時候,好歹還有一群人維護帝國的完整和統一。

朝廷在任命內政官員的同時,也對軍隊的體制進行了變革。劉和頭上頂着的兵馬大元帥依然保留,在朝中與丞相的地位相同,在兵馬大元帥府中設置樞密院,樞密院內又設東西兩府,其中東府長官負責作戰和平叛,西府長官負責訓練和裝備後勤。

一位丞相,三位副相,再加上一位大元帥和兩位副職,便組成了大漢的最高權力機構,也就是內閣。

在皇帝之下,除了丞相和大元帥負責政事和軍事,還單獨設立了議政院、立法院、監察院、審判院四個由皇帝和內閣雙重領導的機構。

之所以叫做雙重領導,既是為了防止皇帝利用這四院來架空甚至是迫害內閣大臣,也是為了防止內閣大臣蒙蔽皇帝。

當議政院就一個重大的政治議題進行討論分析時,作為皇帝和內閣大臣可以列席旁聽,也可以在會上陳述自己的想法觀點,但不得干擾議政院的投票公決。

當立法院廣泛徵集全國各地的民意制訂出一部律法之後,先提交議政院進行最後的審核討論,一旦議政院投票通過,則皇帝和內閣大臣也要嚴格遵守,無權廢除和中止。

監察院負責監督糾察上至皇帝,下到百官,一旦掌握了確鑿的證據,則可以提交審判院,由審判院根據大漢的律法對相關人員進行審判。皇帝和內閣大臣對監察院的執行公務有知情權,但不得插手干涉,而審判院做出最終的審判之後,皇帝在一年之中有三次特赦權,丞相和大元帥各有一次特赦權,其他內閣大臣則有一次複審權。特赦權只能免除死罪,但不能免除其他刑罰。(未完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之幫爹當軍閥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三國之幫爹當軍閥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三八章 三戰定中原(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