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北伐
杭州城。
大殿內,張陽坐在高高的龍椅上,望着下面的群臣。
他本來不想坐這麼高,他更喜歡和下面的人坐在一起,討論問題,但是,在這個年代,絕對不是什麼講明煮的年代,作為九五之尊,絕對得有一定的氣派才行,這也是眾部下一再要求的結果。
否則,張陽真想把大殿變成一個會議廳,自己坐在上手,這些人在橢圓形的會議桌前圍城一圈,一邊喝水,一邊開會,多麼溫馨和睦。
張陽可不想學後世的朱元璋,事必躬親,什麼事都要過問,把着權力不放,他不是勞模,許多事情,早就交給手下去處理了,這種正規的上朝,也不是每天都有,隔幾天才開一次。
這次,是因為北方傳來了消息,所以,才會召集群臣商議。
“皇上。”禮部尚書劉伯溫首先說道:“如今,北方下了百年難得一遇的大雪,蒙古韃子的根基,也就是蒙古草原上,牛羊馬匹凍死無數,而韃子中最能打仗的擴廓帖木兒,已經帶兵回草原救災去了,現在大都內兵力極其空虛,正是個不錯的機會。”
一聽這消息,頓時下面人議論紛紛。
雖然張陽坐的位置高了,但是,習慣並沒有改,遇到大事,他還是想聽聽下屬的意見,他們也已經習慣,有時會討論得面紅耳赤,但是,不論是否爭吵,只要張陽一下決心,他們都會毫不猶豫地執行命令。
“皇上,現在機會非常不錯,正是消滅蒙古韃子的好機會。末將不才,願領精兵五萬,直搗大都。”常遇春說道。
常遇春這個傢伙,自來都是個好戰分子,一天不打仗,手就痒痒,這次看到機會來了,當然不能放過。
“好像不太妥當吧?”李善長說道:“皇上,我們的士兵大多都是南方人,並不適合北方的嚴寒天氣,我們也缺乏抵擋嚴寒氣候的皮衣,而且,河道結冰,我們的戰船也開不過去,如果我們在這個時候發動進攻,恐怕有許多阻礙,不如等到開春雪化了,河道也開了,再向北進發。”
“李大人此言差矣。”常遇春立刻反駁道:“北方以步軍和騎兵為主,我們的戰船,最多只能走漕運,才能到達北方,這又有何用?根本無法發揮我們戰船的作用,而我手下精兵,早已經受到耐寒的鍛煉,完全可以克服這個自然缺陷,現在大都兵力空虛,我們正好完整地把它接受過來,否則,炮火一轟,大都城都毀了,我們佔領了也沒有用。”
常遇春早就聽說過,皇上有意把大都城作為最終的都城,雖然大家都是南方人,不願意到北方去,不過,皇上的話,他們還是要聽的。
“常將軍,你這麼說,就是我們水軍沒用了?”常遇春這麼一說,卞元亨就不高興了。
“不是,常將軍,在江南,自然是水軍大有用處,不過,在北方,在這個冬天,的確是不方便啊!”常遇春趕緊說道。
現在,水軍正在加緊建造戰船,氣勢很盛,其他軍隊的將領看着眼紅,要說抱怨,也是有的,北方水軍根本沒用,大哥還造那麼多船幹嗎?
“諸位,我們討論的議題是是否進攻北方,不是水軍的問題。”士義說道:“從內心上來講,我也非常希望能夠早曰打到大都去,可是,現在的北方正是寒冬,聽說雪下了一尺多厚,腳踩下去,都會陷到裏面,我們的軍隊沒有經驗,盲目北上,不用說打仗,恐怕就連行軍都是不可能的。”
雪厚?張陽知道,北方要是下起大雪來,那絕對是天寒地凍,遍地白茫茫的大雪,這種天氣里,所有的人,都會躲在屋子裏,烤着炭火,否則的話,露宿街頭,絕對有被凍死的危險。
這種天氣,絕對不利於行軍。
不過,這次機會太好了,如果把握得合適的話,說不定,能夠順利地不費一兵一卒,將大都城拿下來,將大都的那個皇帝的老巢掏個乾淨。
張陽的眼前,出現了兩片長長的,扁扁的東西,既然北方都是大雪,那就改一種交通工具,用雪橇!
“諸位,朕意已決,抓住這個機會,徹底解決北方的隱患!”張陽說道:“半個月後,兵發大都!”
“各級部隊都要投入抗寒訓練,戶部尚書李大人,負責緊急趕製五萬套棉衣,半個月內完工。工部尚書祖大人,負責趕製五萬套雪橇,半個月內完工,半個月後,準備北伐!”張陽說道。
本來說完這句話,李善長和祖行知兩人就該出列,回答了之後,準備退朝了,誰知,兩人站在那裏不動了。
“皇上,何謂棉衣和雪橇啊?”常遇春問道,本來他很高興,聽到了各是五萬套,正好和他部隊的人數吻合,這一仗,十有八九,又是他的。
可是,這兩個東西,誰也沒有聽過啊!
張陽向下張望,就看到了他們穿着的,都是幾層棉布,有的套了個皮質的馬甲,他的朝廷成立得時間太短,統一的官服樣式,還在劉若寒的手裏試製着。
張陽終於想起,在這個年代,還剛剛是黃道婆將先進的紡織技術帶來不到幾十年。
黃道婆可以說是這個年代的織女,她又稱黃婆,生於南宋末年淳祐年間,約1245年,松江府烏泥涇鎮人。她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十二三歲就被賣給人家當童養媳。白天下地幹活,晚上紡織布到深夜,還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終於忍受不住,在一天深夜,逃到了一艘船上,到了海南崖縣。
淳樸熱情的當地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黃道婆的不幸遭遇,接受了她,讓她有了安身之所,並且在共同的勞動生活中,還把他們先進的紡織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她。黃道婆聰明勤奮,虛心向黎族同胞學習紡織技術,並且融合黎漢兩族人民的紡織技術的長處,逐浙成為一個出色的紡織能手。
但是,故土難離,在元朝元貞年間,黃道婆已經成為一個老人,更加思念家鄉,終於,她從崖州返回故鄉,回到了烏泥涇。黃道婆重返故鄉時,植棉業已經在長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紡織技術仍然很落後,黃道婆在她有生的最後幾年內,將先進的紡織技術,帶回了家鄉。
烏泥涇和松江一帶人民迅速掌握了先進的織造技術,去籽攪車,彈棉椎弓,三錠腳踏紡紗車,這些先進的工具,迅速得到普及,棉紡織品五光十色,呈現了空前盛況。黃道婆去世以後,松江府,也就是杭州附近,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
不過,在南方,只是一層層地多穿衣服而已,並沒有後世的那種方式:在兩層布之間,夾一層棉花。
也就是說,這個時代,還沒有棉衣,再冷的天氣,也只是多穿一層單衣而已。而在北方,有錢人家則穿的是皮衣,沒錢的,那就穿着單衣挨洞。
看來,還是得自己將這項發明給拿出來啊!
“棉衣就是在兩層布中間卷一層棉花,這樣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保暖效果。”張陽說道:“就好像吃餡餅,兩邊是皮,中間是餡。”
“至於這些雪橇嘛,等我做出個樣板來,你們就知道了。”張陽接著說道。
雖然當了皇帝,但是,那種之乎者也的文字,張陽是說不來的,那種華而不實的東西,張陽也不願意說,所以,說的還是和平時一樣的白話文。
群臣逐漸散去,張陽留下了祖行知,這個雪橇,得讓最近的平江造船廠的兄弟們加緊時間趕造了。
張陽仔細地和祖行知說了雪橇的原理和樣子,其實也非常簡單,就是兩塊長木板,前端拱起,在木板中間,有半個木鞋形狀,腳正好可以伸進去。
人在雪地上走路,之所以下陷,那是因為腳的接觸面積小,壓強太大的原因,而用長木板當作鞋底,這就加大了面積,而且,走路的形式也變成了滑動,這種雪橇,在雪地里,比人跑步還要快。
張陽解釋了一下,祖行知就明白了過來,到底是搞發明創造的,對於這個東西,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不過,祖行知下來的話,就徹底顛覆了張陽對這個時代的人的智慧的理解,中國人民,果真智慧是無窮無盡啊!
“皇上,既然這樣可以,那麼,我們不如造一種大型的戰車,也裝上這樣的雪橇,利用蒸汽機做動力,上面再安放上大炮,這樣一來,就可以在攻城時,提供強大的火力支援。”祖行知說道。
張陽一聽,兩眼就直了,對方這是什麼意思?想提前把坦克給造出來嗎?那也太早了吧!
“我在船廠見過李有財和趙家民,他倆除了製造出更加大型的蒸汽機,用於驅動戰船之外,還製造了一種小型的蒸汽機,說是用來驅動馬車,就可以不用馬匹了。”祖行知說道。
張陽不知道,兩個發明家在閑暇之餘,還愛搗鼓這玩意兒,有焦玉的先例,他手下的工匠,個個都變得喜歡搞這些東西。
馬雖然不用燒煤,可是跑幾個時辰,就得歇息,所以,兩人就想到了用蒸汽機驅動馬車。
而祖行知,則更進了一步,明確到要在上面加上大炮!
“好,如果能夠在半個月內成功的話,那我給你們幾個每人發一百兩銀子的獎勵!”張陽說道。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