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六十三章

第第六十三章

李景隆的密信送到京城,黃子澄當即驚出一身冷汗。

“竟然如此!”

饒是設想過多種可能,黃子澄也沒料到五十萬大軍會敗退得如此之快。

燕王手中才多少人?守衛北平城的燕軍不到十萬。五十萬大軍圍城不但一無所獲,還被回師的燕軍打得全軍潰敗,跟趕鴨子一樣趕出了北平,攆出了河北!

思及出兵前李景隆的種種保證,黃子澄恨不能當面給他一板磚。堂堂的洪武大將李文忠之後,竟然如此的沒用,如此的草包!

唾罵李景隆的同時,黃子澄一點也沒感到心虛,絲毫沒有反省一下,聽信了李景隆的保證,一力向建文帝推薦此人的自己又會聰明到哪裏去。

黃子澄唯一所想的是,等大軍戰敗的消息傳到京城,李景隆絕對沒有好下場,自己恐怕也難逃罪責!

就算皇帝不下手,齊泰也不會放過他。在削藩上,兩人的確是站在同一陣線,但在其餘大多數時間,齊、黃兩人的意見往往背道而馳。尤其是任命李景隆為五十萬大軍主帥這件事上,齊泰當初曾蹦高反對,還曾指着黃子澄的鼻子大罵“誤國之人”,就差沒污衊他是燕王間諜。

黃子澄背着手在室內來回走了幾圈,臉色越來越難看。

他能有今天,主要靠皇帝的賞識。從皇太孫時代,他就抱上了朱允炆的大腿。

齊泰則不同,除了建文帝的賞識,他還受到洪武帝的看重,連名字都是洪武帝親自給他改的。有這份因果在,很多時候,齊泰總被建文帝高看一眼。只要抓住機會,齊泰必定在陛下面前狠狠參他一本,讓他無法翻身,正如他聯合御史對付耿炳文一樣。

想到這裏,黃子澄停下了腳步,不能讓齊泰抓住把柄,以李景隆兵敗一事借題發揮!

下定決心之後,立刻手書一封交給來人,“記住,務必將此信親自交給曹國公!”

待送信人離開,黃子澄又派出家人盯着通政使司,一旦有北平山東來的奏疏,當即回報。同時聯絡通政使司謄黃右通政,若有討逆大軍的戰報,就算不能押后,至少給自己遞個消息。

通政使司是三品衙門,掌受朝廷內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無論京外各地奏本題本,還是京內的奏本,皆要由該司謄寫后加蓋印章,才能於早朝匯總呈遞。若有某部門某官員不經過通政使司擅自把奏本往上遞,無論所奏之事為何一律駁回,還要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唯一的例外,大概只有都察院的御史和各科給事中。

這是一群猛人中的猛人,不上奏疏?沒關係,他們就略過這個程序,直言!

定下這個規矩的是洪武帝,按照這位的思想,凡事都要依規矩來,誰敢打破他定下的規矩,就要小心脖子上會隨時挨一刀。

最典型的例子是洪武四大案的空印案。不過是在空白賬冊上加蓋官印帶入京城,方便同戶部核對錢糧出錯時可以謄改,免去從南京到各地府縣的往來時間,從元朝時,朝廷官員就在這麼做,各部官員心中都有底。

可在洪武帝眼中,這就是不按規矩辦事!

大刀一舉,成白上千的人頭落地,被殺的還是掌印,衙門裏的一把手。

可憐諸君,一沒貪贓枉法,二沒誹謗朝廷,只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變通一下,卻因此丟掉了性命。可見,在洪武朝做官當真不是一般二般的危險。

雖然洪武帝已經大行,如今是建文帝在位,朝廷各部各司官員行事仍十十分謹慎。

不想皇帝聽取那群翰林的意見,要復興周禮,朝廷各個衙門的名稱被改不說,官位品級都是幾天一個樣。在京的官員不免擔心,萬一哪天皇帝腦袋一熱,以周禮為借口裁員,讓他們回家吃自己,那該如何是好?

為了保住飯碗,很多人受到燕王靖難的啟發,抱緊洪武帝時的章程,聲淚俱下的勸諫皇帝,周禮雖好,太--祖高皇帝的法令卻不可廢啊!敢和太—祖高皇帝唱反調,這就是不敬祖宗,不孝啊!

“孝道如天,臣請陛下三思啊!”

此種言論引起了以方孝孺為首的周禮派駁斥,兩方互不相讓,開始了針鋒相對的辯論。

周禮派一梗脖子,不改革,毋寧死!

太--祖派吹鬍子瞪眼,想革掉老子的官位?先收拾了你!

都是讀書人,都是寒窗苦讀闖獨木橋科舉上來的,引經據典,孔孟荀子,八股經義,誰怕誰!

外邊,燕王打着靖難清君側的名義興兵造反,裏邊,太--祖派和周禮派官員見面就掐架,擼胳膊挽袖子,大有不共戴天之勢。

內憂外患之下,建文帝見天的頭疼。他真不明白,太-祖高皇帝動不動就舉刀砍人,朝中大臣卻個頂個的老實,說話都不敢大-喘-氣,辦事效率更是節節拔高。許多事不用說就能辦得妥妥噹噹,一個月裏加班三十天還不要加班費,何等的大公無私為國奉獻。

結果到了自己繼位,不再輕易殺人,還提高了讀書人的地位,朝中這些官員反倒個頂個的不管用了。遇到大事全都裝鵪鶉,為一些細枝末節反倒要爭出個長短。不過是改幾個衙門名字,更定部分官制,就像要殺其全家毀其宗祠一般,這叫什麼事?丹華

朝中兩派官員鬧得烏煙瘴氣,嘴仗打不出結果,大有群毆的架勢。北邊的戰事一直不利,始終沒有好消息,朱棣反倒是蹦躂得越來越歡。建文帝的臉上時常陰雲密佈,極少放晴,若再聽聞李景隆把五十萬大軍和上百萬擔的糧食都送給了燕王,怕是不殺人也要殺人了。

黃子澄不通軍事,卻了解皇帝。

所以,他敢冒着欺君的風險派人給李景隆送信,千叮萬囑不要把實際戰況奏報京城。同時派人盯着通政使司,嚴防北邊來的戰報。自己連日求見皇帝,力求在皇帝問起戰事情況時能把事情圓過去。

總結一下黃子澄做法,就一個字:瞞。

瞞住大軍戰敗的消息,保住李景隆的統帥位置,也同時保住自己。

輸了這次不要緊,可以繼續調派大軍,只要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皇帝必定不會追究。

黃子澄想得很好,齊泰偏偏不讓他如願。

不但屢次在建文帝跟前提起北平的戰局,對李景隆至今未能拿下北平頗多疑慮,還向皇帝進言,雖無具體奏報,卻早有傳言,朝廷大軍作戰不利,已被燕軍打敗,丟失了河北遼東的大片土地。李景隆也跑進了德州,明顯是戰敗潰逃。

“臣聽聞,曹國公大戰之前臨陣脫逃,以致大敗。請陛下下令明察,若傳言屬實,必治其重罪,以儆效尤!”

聽到齊泰這番話,黃子澄暗道,來了,到底還是來了!

建文帝面現疑惑,“果真如此?”

不等齊泰繼續出聲,黃子澄連忙-插-言道:“齊尚書此言差矣。臣聞聽,大軍討逆,同燕逆屢次交戰,曾有數勝。只因北方天寒,不利於作戰,且曹國公麾下多為南軍,無法適應,只能暫時退到德州,以暫避嚴寒,保存實力,待明春再同燕逆決戰。”

黃子澄睜着眼睛說瞎話,硬是把五十萬大軍的敗退說成了戰略性轉移,生生的將罷官丟爵的一場禍事扭轉了局面。

齊泰不相信黃子澄,出言駁斥,可惜北平和德州一直沒有奏疏送到,他口中的“傳言”缺少依據。

建文帝最終採信了黃子澄,按照他的想法,朝廷大軍有五十萬,燕王手下的軍隊頂多十幾萬,單憑人數,李景隆就佔據着絕對優勢。即便沒能拿下北平,也未必會像齊泰所說的那樣慘敗。

人都是喜歡聽好話的,在沒有實際證據的情況下,建文帝寧願相信黃子澄

建文帝表態,黃子澄立刻道:“陛下聖明!”

齊泰氣得滿臉通紅,差點一口血噴出來。

趁着齊泰被氣得直哆嗦,黃子澄又給李景隆說了許多好話。在他口中,李景隆從敗軍之將搖身一變,成為了運籌帷幄,深謀遠慮,愛護士卒的優秀將領。

如果讓瞿能盛庸以及被李景隆扔下的幾十萬將士聽到這番話,絕對會抄起刀子把黃子澄砍死,有沒有這麼胡說八道的?!

可聽到這番話的是建文帝,他不認為黃子澄在胡說,反而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

“大善!”

兩個字落下,朱允炆大筆一揮,加李景隆為太子太師,並賜下璽書、金幣、珍醞、貂裘。明令李景隆仍為統帥,佩帥印,屯兵德州,待來年春季合兵與燕軍決戰。

如此大手筆的賞賜,實屬罕見。

洪武年間藍玉大破北元王庭,只是加封太子太傅,位列太子太師之後。李景隆一個敗軍之將竟然得此殊榮,不免使人懷疑皇帝到底在想什麼,真不想要他的皇位了?

消息傳到北平,燕王也不太敢相信,以為這是朝廷換帥前的疑兵之計。直到宮中的宦官送出消息,朱棣才最終相信李景隆沒有被撤換,還被加官給賞了。

該怎麼說?老天都在幫自己!

不取皇位簡直太說不過去。

揮手示意報信的人暫且退下,燕王說道:“鄭和,請大和尚過來。”

“奴婢遵命。”

三保在鄭村壩一戰中拚死為前鋒傳遞消息,助大軍攻下南軍大營,立下了大功,被燕王賜姓鄭。回北平后,王府諸人不再喚他的小名三保,紛紛改稱他的大名“和”。

建文元年十二月,馬三保成為了鄭和。

孟清和終於確定自己沒認錯人,這位暈船的鄭和,的確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明朝航海家。

他是如何揚帆遠航的?難道是一路暈着下西洋?

孟十二郎萬分的疑惑。

這不是孟清和面臨的主要問題,自從回到北平后,他就被道衍和尚纏住了。

大和尚努力說服孟十二郎拜他為師,幾乎是不達目的不罷休。每天都有個超大號的蜜蜂在耳邊嗡嗡嗡,孟清和的煩惱,怕是只有被嗡嗡了十年的燕王才能夠理解。媚者無雙

“拜貧僧為師有何不好?孟僉事還是再考慮一下吧。”

孟清和咧咧嘴,對着大和尚一抱拳,徒弟這事情還是免了把,對加入和尚的門派,他當真是沒有興趣。

道衍好說歹說,孟清和就是頑固不化。

“天下有才之人何其多?例如王爺身邊的鄭和就很不錯。孟某不過有些小聰明,當不得大和尚青眼。”所以,還是找別人嗡嗡去吧。

“孟僉事此言差矣,貧僧相信自己的眼睛,就如當年貧僧確信王爺必得天下一樣。”

孟清和撇嘴,忽悠,繼續忽悠。反正他是咬定青山不鬆口,這個光頭蜜蜂能奈他何?

道衍和尚捻着佛珠,堅定了信心,洒家說到這個地步都不上套,多好的人才,必須收徒!

一個打定主意要收徒,一個死活不願意,兩人僵持不下,鄭和的到來恰好打破了僵局。

“佛爺,王爺有請。”

鄭和臉上帶笑,十足的親切卻一點也不顯得諂媚。

“阿彌陀佛。”

道衍和尚宣了一聲佛號,今日收不下這個徒弟,明日繼續再戰。王府里的十年都熬過來了,和尚有決心有毅力!

目送道衍和尚走遠,孟清和總算鬆了一口氣。

這和尚的口才着實了得,難怪能鼓動燕王造反還被重用。換成旁人,早就被燕王咔嚓了。

不過,和尚再厲害也和他沒關係。他實在沒興趣做和尚的徒弟,門沒有,窗戶也沒有,煙囪更要堵死!

暫時擺脫和尚念經似的忽悠,孟清和轉身去拜見世子,拖了這麼久,世子親口允諾的探親假也該兌現了吧?

鄭村壩一戰,朝廷五十萬大軍潰敗,殘兵多退進了德州被李景隆收攏,短時間內無力再對燕軍發起進攻。

燕王卻沒閑着,趁着朝廷大軍無力之機,派軍隊出紫荊關,攻下廣昌,兵指大同。

此次出兵引起了晉王朱濟熺的警覺,他知道不能繼續裝糊塗,該是站隊的時候了。

晉恭王朱棡薨於洪武三十一年,死得比老爹還早兩個月。現在的晉王朱濟熺是朱棡的嫡長子,也要叫朱棣一聲叔叔。

晉王朱棡在朱元璋諸子中行三,是馬皇后所出。若他還活着,朱棣“吾乃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的口號,未必會叫得如此響亮。

朱老三薨了,朱老四起兵造反了,朱濟熺在建文帝削藩的過程中也受到了波及,對皇帝削藩同樣持否定態度,卻始終沒想着和燕王一同造反。

現在局勢不同了,燕王三下五除二把朝廷軍五十萬大軍給打垮了,李景隆縮在德州不敢北進,建文帝要麼是被蒙蔽,要麼就是真的昏庸,至今沒有更換主帥,晉王的心思開始活動,皇位上的堂弟如此無用,要不要也反一下?

燕軍兵指大同,最終促使他下了決心,乾脆利落的加入了燕王的造反隊伍。

有了晉王的加入,燕王的靖難隊伍達到了三十萬,糧秣戰馬更加充足,此時的燕王敢向天下放言,咱誰也不懼!

同道衍和尚商議之後,意氣風發的燕王再次向朝廷上疏,打着老爹的招牌,再三聲明自己起兵靖難的合法性,要求朝廷立刻停止-侵-犯-藩王人身和財產安全的一切行為。同時將列有齊泰黃子澄等人罪行的檄文公告天下,逼迫建文帝誅殺所謂的朝中奸臣。

在奏疏和檄文的末尾,燕王義正言辭的寫明,若朝廷不接受他的建議,就要繼續靖難,靖到南京為止!

建文帝被逼無奈,只得暫時罷免了齊泰和黃子澄的官位,以此留住兩人的性命。

通過燕王此舉,建文帝開始懷疑,德州的李景隆並不像黃子澄口中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否則,朱棣怎麼敢如此明目張胆的威脅朝廷?分明是沒將德州的李景隆放在眼裏!

什麼暫時退到德州,待來年春天決戰,都是謊言!

兵敗才是真的!

建文帝終於發現了真相,卻不能處置李景隆。前腳剛發下恩賞,後腳就罷官降罪,不是自打嘴巴?

無奈,只能啞巴吃黃連,苦水往肚裏咽。

狠掐一下大腿,他忍!

主帥不能撤換,其他的將領卻可以調派。

在皇帝生涯中,建文帝終於英明果決了一回,先後下令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以及都督平安整軍向北,助大軍討逆。

魏國公徐輝祖也接到了任命。

建文帝想得很明白,徐輝祖和燕王是親戚,李景隆也一樣。比起李景隆,徐輝祖至少能打仗。櫻花殤之少年陰陽師

一道道敕令從奉天殿發出,京城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

十二月本該是朝廷官員最輕鬆愉悅的時候,臨近新年,該探親的探親,該告假的告假,等皇帝奉天門賜宴,大家就可以各回各家,好好放鬆幾日了。

不承想,因為燕王的一封奏疏,皇帝直接取消了新年的賜宴,官員的年假也全被縮減。想要告假?沒見各部天官都整日的忙碌?不批!

官員們的抱怨之聲不絕,都察院的兩名御史硬着脖子直言一回,諷諫皇帝太無情太無義太無理取鬧。各科給事中也湊了一回熱鬧。朝中的太--祖派和周禮派停下對彼此的攻訐,攜起手來一起指責皇帝冷血,不愛護下屬,連過年都要壓榨朝廷官員。

在這些人眼中,燕王造反可以先拋在一邊,不是還沒打到南京嗎?

自己的探親休假才更重要。皇帝不是一直寬仁厚道,以理服人?怎麼能不顧官員的辛勞,不許大家休假?

這樣的行為絕對不能縱容!

必須上疏直言!

建文帝氣得肝疼,洪武帝為什麼百般看朝廷中這些官員不順眼,他總算明白了。

氣急了,他也想殺人。刀舉起來,卻無論如何揮不下去。

沒法下手殺人,不代表朱允炆沒脾氣。

他就是不鬆口給官員們放假,拖着吧,看誰能拖過誰!

南京城中,建文帝同朝廷官員們展開了拉鋸戰。魏國公徐輝祖和武定侯郭英等人沒興趣和文官一起攪合,只按照皇命點將布兵,向戶部和兵部領取錢糧和車馬弓箭。鞍轡局,兵仗局和軍器局主事忙得腳不沾地,幾十萬大軍的盔甲武器,需要多方面調集,若非拼了老命根本來不及。

左都督徐增壽沒有被派遣軍事任務,建文帝表明了不相信他。徐增壽也不在意,五軍都督府忙得人仰馬翻的時候,他背着手在南京城裏閑逛,逛着逛着就走到了京城谷王府,正巧碰上從府內走出的谷王。

徐增壽爽朗一笑,依禮道:“參見王爺。”

谷王腳步一頓,轉身回府是不可能了,只能硬着頭皮回禮,在徐增壽厚着臉皮要求蹭飯之後,將他請進了王府。

北平,燕王府

孟清和得了朱高熾的應允,許他回家六日。

“孤本請示父王,欲-將孟僉事調回孤的身邊。父王卻說孟僉事大才,將在軍中聽用。孤不舍也無法,但在大軍未出征時,孟僉事仍擔保衛王府之責,可在孤身邊聽用。”

想起朱高熾的這番話,孟清和收拾包袱的動作慢了下來。

世子黨?

現在就貼上這個標籤可不是件好事。

嘆息一聲,罷了,想再多也沒用,歸根結底,自己仍是個小人物。好不容易被批了探親假,早點動身為好。遲了,說不準又會出什麼意外。

孟清和點清帶回家的錢鈔,收好給兩個侄女的墜子和發繩,再將燕王賞賜的布匹帶上,恩,差不多了。

走出房門,外邊已經候着四個護衛他的邊軍。

孟十二郎已是四品武官,回家探親一次,這點排場還是有的。

回家之前,他派人知會了孟虎孟清江兩人,也托沈指揮給徐忠遞了話,都是開平衛出來的,希望徐指揮能行個方便,讓兩人同孟清和一同回家探親。

近日沒有大的戰事,除了緊要之地,燕軍不需時刻戒備。徐忠乾脆將孟虎和孟清江調入燕山後衛,隸於孟清和麾下,也算是個不小的人情。

一個小旗和一個總旗,調動只需改個名冊,根本不用費多少力氣。

得知能夠回家一趟,孟虎很激動,也是大包小裹的帶着。孟清江的表現卻有點冷淡,孟清和沒多說,只勸他,“總要給族中老人拜個年,問聲好。”

孟清和一行人尚未走出王府,迎面遇上了沈瑄。

緋紅的官服,黑色的烏紗,腰束金帶,懸雙雲龍雙虎符金牌,另佩一柄鯊魚鞘長刀。

面如冠玉,目似點漆。

孟清和上前一步,“見過沈指揮。”

“恩。”沈瑄掃過孟清和及他身後幾人,最終回到他的臉上,“可是要出行?”

“回指揮,世子已允了卑職回家探親。”

“幾日?”

“六日。”

沈瑄點頭,繼續道:“之前曾言到孟僉事家中拜訪,便在今日,如何?”

孟清和愕然,他以為沈瑄不過是隨口說說,聽這口氣,是真的要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清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清和
上一章下一章

第第六十三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