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第二百二十八章

永樂八年五月,北疆戰報送至京城。

出乎群臣預料,阿魯台領三千騎兵同邊軍對峙數日,竟不為犯邊,而是內附。

“陛下,阿魯台為人狡詐,詭計多端,此恐為示弱之計。內附是假,圖謀不軌是真。臣請陛下三思!”

群臣意見趨近-統-一,向不兩立的朝廷六部和五軍都督府難得立場一致,意見相同,都認為阿魯台此舉可疑,內附更加可疑,絕對是全套,一定不能輕信。

朱棣沒有當朝做出決定,退朝後,馬上擬中旨,令內官亦失哈領人飛速趕往宣府。

“告知漢王,韃子不可輕信。便是內附,亦有發難可能。然逢春耕之季,刀兵驟起,烽煙蔽日,恐誤農時,損民一年之糧。兩害相權取其輕,依朕旨意,觀其真偽,應機而動,切莫大意。保邊境安泰,邊民安穩,方為要緊。若事有變,亦不可遲疑,遣經精銳騎兵出塞,先敵而動,佔據先機,當立於不敗之地。”

“奴婢遵旨!”

為加速行程,亦失哈只帶兩名宦官,由錦衣衛北鎮撫司派三名校尉同行,先取水路,過山東境內,換乘快馬,一人雙馬,過驛站不停,生生將行路時間縮短一半。

進-入河間府,恰好遇上垛集的新丁隊伍,詢問官軍,聞邊狼煙數日未熄,宣府已動刀兵,一行人無不心急如焚。

“繼續趕路,夜間不停!”

亦失哈出身蒙古戰敗部落,自幼嫻熟弓馬。靖難時,多次曾隨朱棣出征。雖未如白彥回一般立下大功,得天子賜名,戰功也是不小。在北平出身的宦官隊伍中,身手很是不弱,尋常軍漢不是對手。

“取麻繩,縛腰腿於馬背之上。點火把,取近道,加緊趕路!”

命令下達,不說同行宦官,錦衣衛也不由得佩服。

若是軍漢還罷了,一名中官竟能如此,莫怪陛下重用北平出身的宦官,當得起一聲爺們!

此時,孟清和同沈瑄已抵達北京。

兩人到行部述職,方知徐輝祖病了。不是和成國公一般託病不出,而是真的-卧-床-不起。

“魏國公是受了風寒,未得調養,不慎引發舊疾。”

聽到國公府良醫一番話,孟清和一拍腦袋,忙取出趙院使配給他的丸藥,順帶一張方子。

“這是太醫院趙院使配的丸藥,專為養身之用。按照此方,酌情增減藥量,定國公也曾服用。”

良醫慎重接過藥方,斟酌半晌,連道數聲:“妙!妙啊!”

“以王大夫之見,魏國公可用此方?”

“可用。此方溫和,尋常人服用,也益於強身健體,更合國公爺病情。多謝伯爺,老朽馬上配藥。”

徐輝祖的病情等不得,王大夫道謝一聲,匆忙離開,將孟清和晾在當場。

孟伯爺倒沒在意,探望徐輝祖,走個過場即可。

以彼此的身份,當維持一般交情。走得太近,真變成“交情莫逆”,對雙方都沒好處。他不在乎言官的口水,總要為定國公考慮一二。

離開北京魏國公府,孟清和先去行后軍都督府點卯。

因徐輝祖-卧-床-不能掌事,沈瑄接過練兵事宜,每日忙得不蹤影,起-卧-多在軍營,幾日難得見上一面。

孟清和無事,清閑下來,到孟清義家中住了幾日。在孟王氏跟前盡孝,同孟清義商定春耕播種,親自到田間巡視,解決不少問題。

諸事定妥,接到大寧都指揮使朱旺來信,終於決定對大寧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動手。

交還鐵券,向永樂帝表明心跡,孟清和行事反倒少了許多顧忌。

大寧布政使司行事不妥,自布政使以下,專為爭權奪利,不辦實事,按察使司和其串通一氣,都指揮使司亦有少數人動搖立場,對朱旺的命令陽奉陰違,證據都握在朱旺手裏,借錦衣衛送到北京。

孟清和冷笑,親自動筆,三封彈劾奏疏呈送南京。

巡按御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尸位素餐者視而不見,對-貪-污-害-民者網開一面?

好,他來!

彈劾奏疏遞上不久,大寧三司衙門突發-地-震,布政使和按察使司掌印換人,督糧道及分守道參政下獄。都司衙門中,一名同知下錦衣獄,兩名僉事回家種田。靠山倒台,稅課、巡檢中的生面孔,頃刻間少去一大半。

以大寧都指揮使朱旺為首,看着打起包裹,灰溜溜-滾-蛋的昔日同僚,嗤笑一聲。

興寧伯不發威,當他真如面上好欺?

想當年,南京六科都被他攪個天翻地覆,多少給事中發到西南大山充訓導教諭。這兩年,伯爺行事日漸沉穩,便忘記早年間的教訓?當真是找死!

天子北巡時,已隱約露出跡象。后遇大軍征討草原,起了戰事,騰不出手,才讓這些鬼祟小人快活幾日。

聰明的該就此罷手,趁早抹掉首尾。之前所得,足夠養活三代。

結果呢?

依舊不知收斂,甚至通過職務之便,搜集伯爺“貪-贓-枉-法,與民爭利”的黑材料,同翰林學士胡廣暗中傳遞消息。

如今怎麼樣?該收拾的,照樣收拾。

真以為幾個翰林蹦躂幾下,就能拉伯爺下馬?

螳臂當車,以卵擊石,不過是春秋大夢一場。

清理大寧三司,早為題中之意。孟清和看準永樂帝早有此打算,才順勢而為。他知道,清理掉一批人,大寧三司仍在,想恢復大寧都指揮使司一家獨大的局面,已是不可能。但能達成“狐假虎威”目的,藉助永樂帝的東風,為自己立起威名,已是足夠。

此事過後,新來的官員定會改掉一些“壞習慣”,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前車之鑒不遠,敢打稅課司的主意,向互市和軍屯安-插-釘子,伸哪只手,剁哪只手!

一切為國庫,為內庫。

孟伯爺立場堅定,理由充分。

大寧三司被清理的同時,亦失哈一行抵達北京。見過沈瑄,換過路引,立刻北上宣府。

孟伯爺不掌兵,沈瑄卻不能置身事外。

一道令下,五千騎兵北上,巡弋開平衛至萬全衛諸地。領兵之人,正是自朝鮮歸來不久,由羽林衛指揮升調入行后軍都督府的涇國公陳亨嫡孫,陳紀。

“國公爺不去?”

“不去。”沈瑄放下公文,靠向椅背,握住孟清和的手腕,拇指擦過青色的血管,“陛下有意明年遷都,我意同成國公,非天子令,不再請旨掌兵。”

不再掌兵?

一瞬間,孟清和腦中有數個念頭閃過,最後全都化為一聲嘆息。

伸出手臂,攬住沈瑄的後頸,第一次,以保護的姿態,將他擁進懷中。

“子玉,我陪着你。”

沈瑄合上雙眸,沒動,也沒有出聲,呼吸清淺。

孟清和挺直背脊,手指順過烏黑的發,虧得國公爺沒戴襆頭……好吧,他不該在這個時候走神。

窗外,夕陽西下,暈紅的光,映暖天邊的雲。

五月的順天,仍是春寒料峭,只有眼前人的-懷-抱,才能溫暖彼此。

“十二郎。”

“恩?”

孟清和不想動,即使腳麻了,也不想動,不願動。

鼻中發出單音,似無意識的回應。

下一刻,懷中陡然一空,睜開眼,突然身體離地。

沒有驚詫,孟清和笑了。

攬住沈瑄的肩膀,瞄一眼案上高高一摞,意思很明白,不管了?

沈瑄勾唇,側首,狠狠堵住了孟清和的嘴。

不管了。

隨他去。

“明日之事,也不管了?”

聲音繞過屏風,很快變得模糊。

“……十二郎在,瑄無暇……”

陷在榻上,望着帳頂,孟清和狠狠扣住沈瑄的肩,既然如此,就瘋一回吧……

高官厚祿,天子-寵-幸。

財富,地位,榮耀。

到頭來,能擁有的,只有眼前這個人。能握住的,也只有這雙手。

永樂八年五月壬戌,興寧伯因事告假,定國公無故曠工。

次日,興寧伯繼續告假,定國公繼續曠工。

再次日,興寧伯仍在告假,定國公卻曠工不成。

宣府戰報送到,阿魯台的確一心投誠,為取得明朝信任,不惜下血本,將長子和次子一併送到北京國子監學習。換種說法,親子為質。

這不意味着邊塞事情解決,因為,瓦剌突然變得不老實了。

馬哈木是什麼態度,暫且未知。賢義王太平領兩千騎兵犯邊,同宣府官兵發生小規模戰鬥,卻是不爭的事實。

“瓦剌犯邊,宣府邊軍出戰,斬首一百餘,擒三百。”

戰報送抵南京,永樂帝大怒,命文淵閣擬旨,發兵十萬征討瓦剌。

“瓦剌狼子野心,出爾反爾,犯我邊境,朕意親率大軍征討!”

天子親征?

群臣相顧,這才消停多久,又要北上?

觀朝諸將,成國公告病不出,魏國公卧床不起,定國公鎮守北京,離不得半步。

淇國公……還是留在家中養花讀書,陶冶性情比較好。

四月間,新城侯領兵奔赴交趾,不為鎮壓叛亂,而是老撾暹羅最近不穩,明朝需要發揮國際主義精神,以軍隊宣揚和平。短期內,張輔定然無法還朝。

平江伯陳瑄和都督柳升擅水戰,陸戰只是一般。

趙王隨船隊出海,指望不上。

漢王尚要鞏固邊防,組織屯田。若命北疆鎮守挂帥印,何福孟善,誰敢用漢王為副?

思來想去,除天子親征,當真找不出最合適的領兵人選。

徐皇后得知消息,很是淡然,似早有預料。叫來宮人,將她親手縫製的夾袍給天子送去。

朱瞻基坐在一旁,始終沒出聲。朱瞻壑大眼明亮,皇祖父出塞,他是不是也能隨行?

看透朱瞻壑所想,徐皇后輕笑一聲,罷了,圈在籠子裏的老虎,貓都比不上。兄長四弟這個年紀,都在軍營里打滾了。便是高煦、高燧,也沒少被天子拎着鞭子教育。

唯有高熾……

徐皇后頓了頓,目光掃過朱瞻基,重又變得溫和。既然如此,和天子提一句當也無妨。

兩個孫子都帶上,早點成長起來,總不會-墮-了祖宗的威風。

當日,朱棣下朝之後,到坤寧宮同徐皇后一同用膳。

徐皇后順勢提起皇孫隨扈之事,朱棣痛快點頭,“梓童之意即為朕所想。不過,孫子這麼大了,朕也是老了。”

“陛下不老。”徐皇后笑道,“陛下正當盛年,何能言老?”

“不老?”

“不老。”

“都已這個年紀,如何不老?”

“這個年紀?”徐皇后笑得端莊,慢慢捏扁手中金盞,團在手心,柔聲道,“在陛下眼中,這個年紀就老了?”

“……”朱棣咽了口口水,他忘了,梓童只比他小兩歲。

不小心-捅-了馬蜂窩,結果是,自此以後,朱棣再沒提過“年老”二字。誰敢在他面前提這字眼,一腳踢飛。

永樂八年六月壬戌,天子下旨,召集長江以北衛所官軍,總計十萬,征討韃靼。

聖旨送達宣府,朱高煦一拍桌案,站起身大笑數聲,憋屈兩個月,總算能找回場子了!

阿魯台尚未被朝廷正式敕封,只能和部落成員一起在城外紮營。

心驚膽跳,被瓦剌和野人女真輪班欺負的日子,終於成為歷史。即便瓦剌軍隊就在幾裡外,阿魯台也能放心大睡。

從恢復大元榮光,到仰明朝鼻息,只為活命,阿魯台的心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長期的逃命生涯讓他徹底明白,自己的“夢想”是多麼不切實際。中原之地早換了新主人,妄-想扶持一個蠢貨恢復元朝的榮耀,當真是痴人說夢。

“傻啊,我真是傻啊!”

這句話幾乎成為阿魯台的口頭禪。

“不過,馬哈木比老子還傻。”

想學他一樣,扶持“黃金家族大漢”,當真是腦袋被石頭砸了。要不是掌握瓦剌動向,有了給明朝天子的“投名狀”,他哪敢大咧咧跑到明朝邊境。

“將此事告知明朝皇帝,不能比肩兀良哈,要回部落草場應該不是難。”

阿魯台不負狡詐之名,穿過瓦剌邊境,引太平追擊,都在他計劃之中。只是沒想到,太平有勇無謀,竟和明朝邊軍動手。

狠狠將匕首扎進羊腿,撕下一塊還帶着血細的羊肉,送進嘴裏大嚼,抹掉嘴角的油花,阿魯台笑得得意。

這樣的替死鬼,投名狀,當真是越多越好!

阿魯台得意了,瓦剌本部的馬哈木卻火燒眉毛。得知明朝集合十萬大軍,準備對自己動手,馬哈木第一個念頭不是反抗,而是逃跑。

他恨不能一刀砍死太平。

忍一時之氣不行?偏要這個時候和明朝邊軍動手!原來他的苦口婆心,循循勸導,都成了廢話!

為今之計,只有保存實力,跑路為上。

不過,該向哪跑?

馬哈木深深皺眉。

至於惹出這場大禍的太平……誰惹的禍誰收拾,管他去死!

六月底,聖駕駐蹕順天。

朱瞻基朱瞻壑隨扈,沈瑄領中軍,孟清和仍為副,率神機營奔赴開平。

同月,貴州鎮守奏疏和平王上表一同飛送入京。

平王朱高熾身染瘴癘,已是病入膏肓,多方求診,仍藥石無醫,請許平王世子朱瞻基在京繼親王位,就藩普安州。

聞聽上表內容,徐皇后震怒,“平王重病,緣何不報宮中?隱瞞病情,可將平王放在眼中?!”

“回殿下,不是不報,是……”

“說!”

“是平王妃,壓下了消息。”

徐皇后怒極,親自給天子寫信,取中宮令牌,送往天子行在。

很快,平王病危的消息在朝中傳開。相比之下,解縉身死,胡廣、黃淮下錦衣獄,就變得不那麼引人注目。

兩京之地暗潮洶湧,乘船下西洋的趙王殿下則站在船首,神采飛揚,意氣風發,滿眼金光。只差對着海面狂吼一句:“金銀財寶,海外之地,孤來了!”

如果寶船桅杆上換一面骷髏旗,朱高燧手裏舉把彎刀,面朝大海狂笑數聲,當真不是海盜,勝似海盜。

同朱高燧心中宏願相較,鄭和之前的一系列手段,堪稱溫和。

鄭和王景弘嚼着藥丸,蒼白着臉,望着朱高燧的背影,當真是無比羨慕。

想當初,自己首次出海……不提也罷!

再看看趙王殿下,一樣都是出海,這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清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清和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八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