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石彈(上)
相傳漢代陝西咸陽有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紅塵,寫下“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的感嘆,遂尋山修道。
他們披星戴月,餐風宿露,晝夜兼程,行至黃海之濱,見一高山,林木參天,綠蔭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隱居,修道養性,採藥煉丹,濟世救人。日久,茅氏兄弟道法精湛,渡人無數,世人稱為“三茅真君”,壽千餘而終。
世人為感三茅恩德,逐以神稱之,傳得數代,漸偏事實,終傳為三茅得成正果,名列仙班,卻不知凡人那能成仙?
後人因此建三茅道觀,稱他們為三茅真人,或三茅真君,稱山為三茅山。慕名來山學道者、求醫者,不絕於途。
其時,江南句容一帶,瘟疫流行,聞江北茅山有三茅真人道法高超,醫術高明,能治百病,便來人求治,三茅真人欣然前往,居句曲山華陽洞。經真人救治,病癒者數百人。三茅真君仙逝后,人們感恩戴德,建廟山巔,塑像供祀。此後,句曲山改稱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稱北茅山,簡稱茅山。
南朝梁天監十四年(公元515年),丹藥大家陶弘景遊歷至茅山,在一神秘山洞中巧得三茅所留手跡,一看之下驚為仙術,逐於茅山七峰中的“郁崗峰”頂築“郁崗玄洲齋室”,煉丹修道,修成一身非同小可的道家仙術。
他一身神通得自三茅真君所留手跡,感其恩德,逐開觀建派,成立茅山宗。
此後茅山宗名俠輩出,傳至這一代的掌教真人玉華子手上,更是名聲大震,成為道家聖地,為世人所仰望,茅山道觀每日香客上千,縫講道之日,聽者過萬。
卻說茅山宗山腳下有一古鎮,傳聞三茅真人當時曾在此替人治病,故為名勝,早先稱為“三茅鎮”,供奉三茅神像。后茅山宗弟子移三茅神像於大茅峰頂“九霄萬福宮”供奉,小鎮便改為“茅山鎮”。
茅山鎮中有一富戶燕翼,年喻四十而得一女,珍如至寶,取名為燕憐憐,取憐愛萬千之意。
這燕憐憐從小聰慧,四書五經一讀便通,至八歲時已能賦詩作文,乃是遠近聞名的小才女。
但這半年來,這燕憐憐竟不安份起來,每每在讀書時間外出,行蹤詭秘,不許下人跟隨。
因有茅山宗的坐鎮,茅山鎮向來太平,燕翼苦教無果,又見其女雖頗頗外出,但功課不墜,便也不再多問。
只是後來這燕憐憐越加古怪起來,不喜華衣麗着,卻挑丫環穿舊的衣服來穿,也從不與父母同桌進食,總叫丫環送入閨中,且食量奇大,便如青壯男子一般。
燕翼視為一奇,屢次相詢,其女總以成長期食量增大為由作答。燕翼本來疼愛有加,見其女並無異常,也就不了了之。
這一日開飯時間,燕憐憐仍叫丫頭送入房中,不一會兒開門外出。
丫環進內收拾碗筷,發現送進來的一大盤雞肉、兩大碗白飯都已被吃光,不由心驚:“小姐的食量越來越大了。”
燕憐憐走出家門,四處望了望,喝止欲跟隨的從人,獨自一人向北而去。
她雖生長在富豪之家,但身子健壯,這半年余來出門從不乘車騎馬,都是步行。
很快燕憐憐就走出了茅山鎮,向香山河而去。香山河距茅山鎮一里遠近,河中多青魚,食之精神旺健。
相傳古時茅山鎮並無香山河,三茅真君在此行醫濟世時,弟子取水煎藥困難,常要走幾十里山路挑來山泉煮葯,耗費不少時間。
後來三茅展大神通,開山引水,聚而成河,又因此河經茅山而來,山上香茅甚多,花粉落入河中,河水香甜美味,用來煎藥更增藥效,逐以“香山河”命名。
燕憐憐走到河邊,只見河邊青草盈盈,三五垂柳迎風招展,並無人蹤,皺了皺秀眉,揚聲呼道:“飄零哥哥,飄零哥哥,快出來啊,我帶吃的來了。”
她嬌聲呼喚了好幾聲,也沒有人出現,不由嘆道:“看來飄零哥哥等不到我,自己走了。唉,可惜了這香噴噴的烤雞啊,我還是送給爛痢頭吧。”說著轉身要走。
正在這時,一個稚嫩的孩童聲音哼了聲,一個瘦小男孩從草叢中站起身子,說道:“每次都這麼遲,想餓死我啊?”
只見這男孩約模十來歲,身上衣服破破爛爛的,但神情倒是驕傲得很,只是臉上青一塊紅一塊的受了數處傷,看起來潑賴氣十足,身上更是臭哄哄的。
燕憐憐眼裏閃過一絲調皮之色,假裝吃驚的轉過身,看着這男孩時又作了個吐了口氣的樣子,說道:“原來你沒走啊,我還以為誰在我背後叫呢。”
男孩臉上閃過一絲不耐煩的神色,說道:“小娘皮,每次都來這招,誰不知道你想騙我出來?”走到燕憐憐面前,大刺刺的道:“拿來。”
燕憐憐從衣服里拿出個布袋,遞給男孩,皺眉道:“飄零哥哥,你今天打架又輸了吧?你也真是的,每次打輸了都叫人家小娘皮,難聽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