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熱銷的戰爭債券
閱兵結束后,長安城的百姓紛紛的在茶餘飯後議論這次閱兵,大家都非常的熱切了。
“老吳,這次皇上可是厲害了。我真沒有想到,我大唐居然會有這麼厲害的軍隊,真是讓我們大開眼界啊!”一個中年人說道。
“是啊!有了這個軍隊,我們再也不怕什麼突厥人了!當年突厥人可是打到了長安,多虧了李君羨將軍才打退的。”那個叫做老吳的中年人說道。
“這次,這支軍隊也是李君羨將軍親自訓練的,李將軍可是突厥人的剋星啊!聽說這次要征討突厥,就是李將軍在打主攻。”
“是嗎?那突厥人有難了。這次不是朝廷在公開的銷售戰爭債券嗎?反正我們現在有幾個小錢了,還不如去買一些戰爭債券,就當做是為朝廷征討突厥出力好了。而且,到時候如果打贏了還能夠獲得戰爭紅利啊!”
“好的!反正這些錢放着也是放着,不如讓朝廷用來打突厥人。三年前,我們這些在城外生活的人可是沒有少收到突厥人的搶掠啊!”
那些當時在城外的人,可是有着切膚之痛的。草原游牧民族都是靠搶掠維持的,如果平常時期,那他們還不至於要搶掠。可是一旦開始搶掠,那可是什麼都不放過的。搶掠已經成了草原游牧民族的民族特性,他們也不認為搶掠是什麼犯法的事情,反而認為這個就是非常合理的。這點在中原的漢人眼裏就是非常不可思議,搶劫竟然連一點的廉恥心都沒有。
“大唐錢莊,我要購買一貫錢的戰爭債券。”一個看起來是普通百姓的人說道。
“我要夠買十貫錢!”一個看起來生活條件好一些的人說。
“十貫錢怎麼夠?我把我這幾個月的盈餘都拿來購買了,五十貫錢!”一個商人喊道。
無數百姓紛紛都購買戰爭債券,因為到時候不但不會虧損,反而還會有所回報。原先百姓不信任自己的軍隊,認為在客場作戰不會是突厥人的對手。可是現在李君羨的特衛展示給了大家,大家都對特衛有信心了。甚至,對別的軍隊也有信心了。他們根本不知道。所謂的特衛只有一萬多人,真正的別的部隊卻並非那麼精銳的。何況大唐也養不起那麼大規模的火器部隊,這個就是最大的問題。
“好!好!百姓紛紛踴躍購買,只是好事!”李世民激動的喊道。
“觀音婢。你知道嗎?我大唐經過了這次,可以說是高枕無憂了!”李世民說道。
李世民也沒有想到,一次閱兵就能夠產生如此效果。並且,無數百姓紛紛申請購買戰爭債券。雖然這些錢看起來不多,可是卻代表了百姓對於大唐的信任,對於大唐的歸屬感。如果大家不把這個大唐當做自己國家,不把這個軍隊當做自己的軍隊,他們是不會出錢提供軍隊去打仗的。
從這個小小的戰爭債券裏面,李世民看到了天下已經歸心,百姓願意支持大唐一統天下。只要百姓歸心。即使有什麼野心家也難以發展了。百姓都能夠安居樂業,不會跟隨那些野心家造反,這個就是百姓對於大唐的歸屬感。
至於另一頭,李君羨再次來到了程咬金家,面見了崔夫人。
“崔夫人。你看我訓練的軍隊如何?”李君羨問道。
崔夫人回答:“確實是天下強兵!”
“那崔夫人對於購買戰爭債券的想法如何?”李君羨問到。
崔夫人想了一下,說:“李將軍,你有什麼信心大唐能夠打敗突厥人?你的不對再精銳,也只是一萬人而已。你憑什麼認為大唐能夠和突厥進行全面戰爭,並且不敗呢?”
“崔夫人,我的特衛雖然只有一萬多人,可是我有信心面對十倍於自己的突厥騎兵而保持不敗。”李君羨說道。
李君羨並沒有說能夠保證勝利。只是說能夠不敗而已。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情,所以李君羨也要留着一口,不然到時候就被人罵了。
“真的?”崔夫人問道。
崔夫人問的時候,還轉頭看向了程咬金,希望程咬金給出一個答案。崔夫人不相信李君羨,可是她相信自己的丈夫程咬金不會騙他。
“是的。我老程這輩子還是第一次看到如此精銳的部隊。而且,按照他們的戰術,別說十倍於自己的突厥人不敗,甚至打贏都很有可能。”程咬金說道。
聽了程咬金這麼說,崔夫人也回答:“我可以拿出我個人的私房錢。四萬貫錢作為出資,購買這個戰爭債券。並且,我可以回去幫你說服崔家,讓崔家也拿出一些錢購買戰爭債券。”
聽到崔夫人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購買,都已經四萬貫錢了,這個令李君羨十分驚訝。四萬貫錢,那可是後世的將近四億多了,一個女人就擁有這麼多的錢了?李君羨突然一陣對程咬金的羨慕嫉妒恨,娶了一個如此富有的女人,恐怕賺翻了。恐怕,即使是寡婦也有很多人願意娶回家的啊!
“崔夫人,希望你能夠幫我說服其他幾家世家大族,這樣我們可以獲得更多的資金,以後可以獲得更大的戰果,大家分紅也就更多啊!”李君羨說道。
其實,實際上能夠獲得真正的戰爭分紅的,也就是那些出資大戶。那些零散的出資,都是以資金作為補償的。只有那些出錢很多的人,才能夠從戰利品裏面挑選自己的好東西。比如說草場,還有外族奴隸,甚至是大量的牛羊。那些出錢少的人,恐怕根本沒有資格去挑選這些好東西,頂多能夠把那些一部分戰利品賣了錢,之後就還給他們本息而已。
李君羨知道想要打動這些世家大族,那就要拿出實際的利益,而不是那種普通的利息就能夠打發了。世家大族那裏看得上那些利息,他們真正看得上的其實是草原上的那些草場和各種資源。至於利息,他們就不與民爭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