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熹平二年結束
《後漢書,漢靈武仁皇帝傳》
熹平二年十月下旬,鮮卑大王慕容為與漢軍決一生死,將麾下六萬鮮卑精銳騎兵傾巢派出,假借回師守衛嫩江天險,實則繞道攻帝劉宏所在之中軍大營。
虎賁中郎將徐榮心有疑惑,然未有真憑實據,只得將疑惑上報於帝劉宏,帝劉宏謹慎之下,命眾軍嚴加防範。
禁衛中郎將王越提前發現鮮卑精銳之行蹤,使鮮卑精銳未能按照計劃對帝劉宏之所處中軍實施夜襲,鮮卑精銳見偷襲不成,改為強攻。
鮮卑精銳乃是精銳騎兵,帝劉宏之中軍雖亦有騎兵,然數量遠不如鮮卑精銳。
帝劉宏為激勵士氣,身先士卒,漢軍士氣大漲,屢次抵擋住鮮卑之瘋狂攻勢。
鮮卑大將發暗箭欲射倒帝之大旗,幸得帝之護旗手典韋相護,得保大旗不失。
典韋,陳留己吾人,膂力過人,先為漢靈武仁皇帝劉宏麾下士卒,后鮮卑攻帝劉宏之中軍,典韋得保大旗不失,晉為帝劉宏護旗手,並護帝劉宏安危,戰後封為近身校尉。
隨後帝劉宏親臨戰陣,與鮮卑精銳騎兵展開決戰,大戰持續一夜之久,火光衝天,喊殺之聲響天震地。
為保證前方將士之士氣,帝劉宏率先派人告知前線四大軍團之將士,以千人小隊夜襲大營為借口,穩定三軍士氣。
隨即四大軍團連夜對嫩江東岸之鮮卑大軍發動攻勢,僅僅一個時辰便渡過嫩江。
而後,丁原軍,皇甫嵩軍,徐榮軍三軍齊頭並進,所過之處鮮卑大軍無不望風逃。
黃忠之騎兵軍團渡過嫩江后,並未參與攻勢,而是急忙返回嫩江西岸馳援帝劉宏。
待騎兵軍團抵達后,鮮卑精銳早已敗退,帝劉宏身中數刀,仍端坐戰馬之上,巡視大營。
漢軍見此無不士氣大振,帝劉宏召見騎兵軍團之黃忠,命其留下一萬精銳護衛中軍,餘下之四萬鐵騎追擊鮮卑餘孽。
帝劉宏隨即設草原萬餘里土地為安北都督府管轄,不設文臣,只設將領。
安北都督府第一任大都督由黃忠擔任,秩中兩千石。
安北都督府麾下滿員兵馬為十萬騎兵,掌管草原之安危,對草原之部落有先斬後奏之權。
而後帝劉宏率軍渡過嫩江,與此同時,三路大軍皆是勢如破竹。
帝劉宏高舉仁義大旗,廢除奴隸制度,每下一城便釋放奴隸,敢於抵抗之奴隸主皆被斬殺,財產之三成上繳國庫,七成歸於有功之將士。
鮮卑國土之奴隸無不歡欣鼓舞,紛紛手持農具,加入漢軍之中,每每衝鋒在前,士氣高昂。
戰後有功之奴隸,皆得到不菲賞賜,使未建功之奴隸無不嫉妒異常。
僅僅半月,鮮卑之國土便全部納入大漢版圖。
戰後統計,大戰結束時,全軍兵力高達六十萬,其中漢軍僅僅二十萬,奴隸兵達到四十萬大軍。
帝劉宏為穩定所得之土,從四十萬奴隸大軍中,選精兵十萬,成立第八軍團由北地校尉皇甫嵩統領。
並設將領官職之軍團長一職,位在將軍之上,前後左右四將之下。
餘下之三十萬奴隸兵,再選精銳十萬,補充至各村擔任守備力量。
其餘之二十萬奴隸兵,給予土地卸甲歸田。
就在帝劉宏整頓之時,原扶餘國之出漢使臣,代表高句麗國來到帝劉宏之大軍前。
高句麗派出使臣,乃是向大漢稱臣,願年年納貢,歲歲繳糧。
最後帝劉宏同意高句麗之稱臣一事,然每年高句麗需上繳錢五百萬,糧百萬石。
高句麗稱臣,北方再無戰事,帝劉宏在嫩江以東設建州,划五郡,遷漢州刺史楊彪為建州刺史。
而後班師回朝,帝劉宏攜大勝之威,整頓官制,設州,郡,縣三級統治。
州中設州都尉,郡中設郡都尉,縣設縣都尉,刺史,郡守,縣令不得干預兵事,違者以謀反論。
各州郡之官員任命由中央朝廷下達,各州郡之官員只有建議,舉薦之權,並無任命之權。
中央官制亦是再次改革,劃分官員等級制度,內閣成員秩萬石,六部尚書秩五千石,六部下屬衙門之主官,即侍郎之職,秩中兩千石。
各州軍政主官為秩中兩千石,各郡軍政主官秩兩千石。
此次改革御史之權大大增加,御史中丞秩六千石,可彈劾內閣成員,六部之中亦有御史大夫,秩中兩千石,可彈劾六部尚書。
各州郡亦有御史大夫,讀力於各部之外,與各州郡主官同秩,可彈劾同秩之官員。
雖官制並未有太大改動,僅僅詳細劃分了官員等級制度,卻亦是提高了辦事效率,史稱“熹平改制。”
隨即帝劉宏大肆封賞北伐有功之將領,封射聲校尉丁原為五原縣侯,虎賁中郎將徐榮增食邑一千五百戶。(如今食邑兩千戶)
封北地校尉皇甫嵩為朝那縣候。
遷鐵騎校尉司馬張濟為鐵騎校尉,重組鐵騎軍。
遷北地校尉司馬嚴顏為北地校尉,遷北地校尉司馬程普為荊州都尉,遷北地校尉司馬周泰為涼州都尉,遷北地校尉司馬黃蓋為幽州都尉。
遷北地校尉司馬祖茂為徐州都尉,遷北地校尉司馬韓當為交州都尉。
余者皆有封賞。
戰前帝劉宏發行國債已支撐戰事,戰事結束后,草原上之牛羊連綿不絕的運往大漢境內。
隨即朝廷用牛羊連同利息歸還國債,使購買國債熟練巨大之商賈,不禁得到了爵位,亦是賺上了一筆。
然大批牛羊湧進大漢,雖使大漢缺少耕牛一事,得以緩解,然大批待宰之羊湧入,卻是使大漢肉價為之狂跌。
出戰兵士最多之州郡,甚至出現了頓頓吃肉,胃不適之情景。
太學之師生,紛紛上書稱讚,言此乃盛世到來之景象。
然帝劉宏並未驕奢銀逸,反而更加勵精圖治,實施科舉選才之制度。
世家多不贊同,然帝劉宏大勝之威未盡,凡阻礙之世家,皆以抄家,斬首,流放而結束。
至此無人敢冒帝劉宏之天威,熹平二年在世家的暗怒與百姓的歡歌笑語中悄然而過。
熹平三年,在皇后宋氏懷有龍子的開門紅中緩緩到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