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4 唐軍威武
一直以來,李廣的建軍思想就是打造一支小而精的現代化軍隊。本文由首發
四五年,是盟軍力量達到最強盛的階段。美軍兵力近一千萬,蘇軍兵力超過一千兩百萬,英軍總兵力也超過了五百萬。雖說德軍也有一千萬上下的兵力,日軍也湊合了九百多萬兵力。表面上看差距也不是大到了一邊倒的狀態,不過,由於主戰場的外圍,不少國家開始倒向盟軍,此消彼長,盟軍在兵力上完全佔據了優勢卻是實實在在的。
海唐也不例外,在這個時期海唐軍也達到了最為強盛的階段,總兵力超過五十五萬。但是,海唐軍的強盛,並不表現在軍隊的數量上,主要表現在質量方面。
首先是海軍方面。
海唐海軍在四五年初有一個最大的變化,大西洋號戰列艦從海軍作戰序列中消失。
論價值大西洋號戰列艦大約值三千五百萬美金。在海唐所有單項財產中,這一艘戰艦乃是毫無疑問最貴的。甚至可以說能在海唐的國家資產中佔據相當顯眼的比例。
這艘戰列艦乃是李廣在。年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後,歸程中從法軍手中搶回來的敦刻爾克號。數年的戰鬥中,這艘戰艦為海唐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在四五年,歐洲戰場處於慘烈的拉鋸時刻,美國,英國都傷亡慘重,肯定是想拉小弟墊背。很自然的就希望法軍能多出一份力,減少英軍和美軍的傷亡。
當下盟軍在西線的主戰場是在法國。為的是解放法國。但是法國人的臉皮夠厚,在這種情形之下,自由法國領袖戴高樂竟然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其中一項就是要求海唐“歸還”敦刻爾克號戰列艦。
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一系列的外交運作之後,法國人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而海唐也沒有吃虧。至於美國,能早日把法軍推上前線,少死幾個美國青年,也是大贏家。
海唐向法軍轉交了大西洋號戰列艦。同時也得到了來自美國的大小二十餘艘戰艦。這次交換的原則是:排水量相當。事實上,在外交運作中,海唐稍稍佔了點噸位的便宜--大西洋號戰列艦是以滿載排水量為基數。而美國交付海唐的戰艦則是以標準排水量為準,期間差了五六千噸。
自此海唐海軍失去了唯一一艘戰列艦,但是以航母為中心戰鬥力的艦隊則更加完善合理。
此次交換,美軍提供四艘主力艦:排水量六千多噸的輕巡洋艦兩艘,一艘排水量萬噸巡洋艦。一艘排水量一萬五千噸的重巡洋艦。從幾十噸到幾百噸的:魚雷艇。掃雷艇,以及反潛巡邏艇各十艘。
海唐軍在得到這批戰艦之前,航母雖然有兩艘(自由龍號輕型航母正在改裝),但是由於護航戰艦的缺少,實際上除了防空驅逐艦,只有大西洋號戰列艦算得上是護航主力艦。
眾所周知,在惡劣的海況下,航母上戰機一旦不能起飛,一艘航母的戰鬥力甚至比不上一艘驅逐艦。故此海唐軍只能編隊作戰。兩艘航母無法分開承擔獨自的作戰任務。即便是編隊作戰,只有一艘戰列艦。無論再強悍,實際上是難以護航兩艘航母的。
而在得到了這四艘美製巡洋艦之後,不僅作戰編組自然就靈活的多了,而且四艘巡洋艦的戰鬥力肯定超出一艘戰列艦,尤其是在日軍已經沒有了戰列艦的情況下,對海唐軍來說,四艘巡洋艦明顯更加實用。
從另一個方面看,李廣這是在甩包袱。要知道,僅僅這麼一艘戰列艦每年的軍費開支就達到上千萬美金,戰爭結束后,海唐是養不活這樣一艘龐然大物的。
用這艘戰列艦換回來四萬多噸排水量的各種戰艦,海唐海軍已經成為一支小而完備的海軍。從各個方面看,這個交換都更加有利於海唐。
不過令很多人奇怪的是,海唐並沒有要當今世界上主流,或者說美軍主流的兩千噸排水量的驅逐艦,更是沒有要美國先進的戰列艦。而目標主要的乃是六七千噸的輕巡洋艦和一萬五千噸級別的巡洋艦。
沒有其他原因,這是李廣在為未來做技術儲備。穿越之前,李廣對軍事並不熟悉,但是他知道,二十一世紀的驅逐艦動輒就是六七千噸,比如美國甚至有萬噸大驅。
在大海上征戰數年,對於艦船的製造和設計,李廣理解的越來越深刻。簡單的來說,幾乎所有的戰艦的設計都有一個基礎母船,每一艘先進的戰艦都是一點點升級改進而來的。而這次海唐軍索要的幾艘主力艦,將會是海唐未來海軍的戰艦的母船,也就是升級換代的基礎。
至於其他的幾百噸,或者幾十噸排水量的巡邏艇,魚雷艇,炮艇,掃雷艇,其實也是出於這種技術儲備的目的。
一個國家的艦艇設計水準高低因素極複雜的,二戰末期,美國在吸收了英國的艦船製造技術之後,水準已經躍居世界一流。而海唐拿美軍提供的這些戰艦,在可以想像的未來吸收一些日本艦船製造技術,必將使得自己的艦船設計水準提高大大的一步。如果沒有這樣一批“母艦”的引進,給海唐獨立發展摸索十年甚至二十年,都不一定能達到目前美國戰艦的設計製造水準。(這一點是有根據的:中國直到七十年代末,戰艦設計製造水準,除了導彈裝備之外,都不見得超越美國五十年代的水準。)
四四年,海唐國沒有建造一艘戰艦,哪怕是潛艇(民用潛艇還在製造,但是進入四五年也已經停止。)。其主要原因在於,李廣越來越意識到自身的設計能力。製造能力嚴重不足。海唐原有的自造戰艦,說白了就是民用船加裝武器。水準的確有些差,甚至主動處理給阿根廷的那艘航母。自己都不好意思作為戰艦出售,名曰訓練航母。在得到這批美製戰艦之後,海唐處理老式軍艦的計劃就提上了日程表,這一點李廣是有緊迫感的,戰爭一結束,盟國退役的戰艦肯定要多,肯定要壓低價格的。
本來李廣以為。這樣的交換要耗時數月才能完成。但是實際上,僅僅三個多月三方就完成了交割。
在這個過程中,李廣和美軍將領之間的私人友誼就顯出了威力。在麥克阿瑟和金凱德的大力協助下,美軍毫無條件的承擔了訓練海唐海軍官兵的任務和費用。
當然了,麥大帥和金凱德也不完全是為了友誼,要知道海唐海軍早一日具備戰鬥力。也就能早一天對日本的北方--千島群島展開進攻。戰略上形成對日本本土的南北夾擊,從而減少美軍的壓力。
當時間進入四月,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訓練,海唐海軍已經能夠承擔作戰任務了。
政治是複雜的,交換戰艦,除了直接利益,還有其他目的在其中。李廣的“好朋友”法軍黎塞留號戰列艦艦長馬贊上校,在美國和海唐的支持下,已經成為一名法國海軍少將。大西洋號。也就是重新改回敦刻爾克號的戰列艦也歸他指揮。麾下擁有兩艘主力戰艦,馬贊少將自此在法國海軍中有了相當話語權。而這一部分話語權,在未來某個時刻有可能轉化為對海唐的支持。
與海軍建設有關的另一件事情,對於李廣來說就有些喜憂摻半了。自此四四年年底,海唐決定了千島群島戰役目標,海唐潛艇艦隊抽調了十二艘潛艇開始對日本北方進行封鎖打擊。
進入四五年,海唐軍潛艇的活動範圍已經覆蓋了對馬海峽,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由於這片區域,某種意義上說乃是日軍的絕對控制權,海唐海軍水面艦艇無法對潛艇支援,再加上冬季在這片海區作戰,寒冷乃是潛艇最大的敵人。幾個月的戰鬥下來,海唐潛艇部隊損失了三艘潛艇。
這是海唐潛艇部隊損失最為慘重的階段。要知道,此前,海唐軍僅僅在四三年損失一艘潛艇。四四年前十個月也一艘潛艇沒有損失。
經過分析,其中最突出的一個問題是,海唐潛艇的製造設計有缺陷,不適合在寒冷海域作戰,航行。
雖說,這一階段潛艇部隊的作戰,為海唐積累了寶貴的寒帶作戰經驗。但是為此,李廣痛心疾首。三艘潛艇,對於大國來說或許稱不上多麼慘重的損失,但是對於海唐海軍損失不輕。更重要的是,海唐軍由於一年多來沒有添加新潛艇,陣亡的官兵都堪稱百戰老兵,乃是海唐潛艇艦隊,海唐海軍,海唐國重要的力量組成。
李廣曾無數次欣喜,滿意於海唐潛艇部隊的戰鬥力。甚至為自己的運氣不錯,巧合加上一點點見識,最初就組建了潛艇部隊,以至於戰功卓著,成效斐然。但是,工業技術的差距,到了四五年,開始顯現出對海唐潛艇部隊的限制和創害。這三艘潛艇,除了一艘是戰沉,其他的兩艘都是因為故障沉沒。
潛艇部隊雖有損失,海唐也沒有建造新的潛艇,甚至在四五年商業運輸潛艇的製造也徹底停滯,但是海唐潛艇的數量還在增加之中。原因嘛,李廣當初的佈局開始顯露功效。
四三年,海唐曾經俘虜兩艘德國潛艇。對於德軍潛艇官兵,海唐並無絲毫虐待,除了請這些德軍潛艇官兵充當一段時間的教官,其他的都送往烏拉圭,住宅工作全都安排的舒舒服服。
加之,冠名以“削弱德軍戰鬥意志”的道義,宣傳工作做的相當到位,再加上某些一直以來海唐秘而不宣的淵源,故此德軍潛艇官兵如果要開小差或者投降的話,首選就是海唐。
而德軍方面,由於在四四年下半年,為了盡量維持戰場局面,德國海軍不敢出擊,只好硬着頭皮強壓潛艇部隊進攻。一時間傷亡過於慘重,短短几個月時間,德軍損失潛艇數量就達到兩百餘艘。有時甚至一天就損失三四艘。
在二戰時期以及二戰以後,各國潛艇官兵的待遇和飛行員基本上是同一層次。比如新中國成立,物質條件極為艱苦的情況下。潛艇兵的伙食基本上也是和飛行員同等的。其原因,並不在於潛艇官兵的素質要求高于飛行員,關鍵在於潛艇官兵的工作環境惡劣,船艙中的臭味令人作嘔,生活環境又封閉。從訓練到作戰,每一個環節中都充滿了風險,尤其是戰鬥中。一旦失利,就是全員陣亡,這種壓力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官兵們所承受的心理壓力都極大。長年累月下來。官兵們內分泌失調,精神出現不正常,那是家常便飯。
要論德國的三軍兵種,海軍的戰鬥意志最為薄弱。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德國海軍最先以起義的名義退出戰爭的。從而造成了德國的迅速潰敗。其實在二戰中,德國海軍的表現也稱不上勇敢,從當年烏拉圭拉普拉塔河口德軍自沉袖珍戰列艦就能看出來。寧可自沉卻不敢和英國海軍拚死一戰,何等的怯懦。唯一表現的可圈可點的,就是其潛艇部隊。但是在這樣的慘重損失之下,再加上,稍有眼光就能看出德國已經是江河日下,敗亡指日可待。德國潛艇部隊的軍心已經開始崩潰。
於是開小差的德軍潛艇就漸漸的多了起來。到四五年的四月,海唐總計收留德軍潛艇數量達到十艘。這些德軍潛艇官兵的投降。不僅僅帶來了潛艇,隨潛艇而來的還有許多不幹凈的納粹高官,他們帶來了大量的財富。黃金珠寶藝術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
對於這些東西,海唐照樣沒有起外心吞沒,而是仿照瑞士銀行的制度,另建一座商業銀行,把德軍帶來的財富嚴密保管起來。
李廣相信,只要做的好,海唐銀行業的信譽一旦在全世界範圍確立,未來將會給海唐帶來更多的收益。
至於德軍潛艇的投降,英國也是有所耳聞的,傻子都知道其中的利益所在。但是到嘴的肥肉,海唐是肯定不會出讓的,英國想伸手也是白搭。
此時,李廣有一個疑問:老朋友德軍潛艇部隊的畢克碧上校和指揮改裝航母作戰的克勞德中將(戰爭中陞官就是快啊)會怎麼辦?這兩位可真的不像希特拉的死忠,至今沒有什麼消息,未來會給李廣帶來什麼樣的驚喜呢?
陸軍方面的變化是最大的。
海唐經過數年不懈努力,二十二個團的陸軍正規部隊編製戰鬥力大成。這是一支以李廣建軍的思想建設的現代化軍隊,裝備方面毫不謙虛的說是超過了美軍。所謂裝備不僅僅體現在作戰武器方面,更是體現在輔助裝備方面。有一個數據明顯是遠超世界各國部隊的配置--電話,電報,無線電的配置比例達到了平均七人一部,而陸軍小型雷達的配備,更是讓海唐軍稍有信息化作戰的雛形。
至於訓練方面海唐軍更是遠超全世界各國的軍隊,海唐軍陸軍有八成的官兵有三年以上軍事訓練。有實戰經驗的官兵佔到了部隊的九成五以上。這個數據在戰爭中,是無論哪個國家的部隊都難以達到的。
而作戰意志,就更加令美軍望塵莫及了。當初李廣在石像島,找不到合適的思想核心,於是就找了歷史人物的豐功偉績做教材,說白了整個就是一個大雜燴。
看似大雜燴,但是大雜燴就沒有核心?
那就是民族主義,大漢主義,大唐主義。
經過數年補充完善,後來又有了相對完善的《宣傳大綱》,逐步演變而來,就成為當下的一套激發民族自豪感,注重進取精神的海唐軍精神內核。
對於這支陸軍,李廣傾注的精力絕對不比海軍空軍少。海軍空軍雖然對兵員的素質要求高,但是海唐招收的青年素質也相對高。而陸軍的兵員大多是大字不識對工業幾乎沒有見識的農民,能把當初一群看見汽車就嚇的魂飛魄散的農民,訓練成掌握現代化裝備的鐵血軍人,其中的艱難可想而知。
拿民族主義來熏陶軍隊,李廣雖知其狹隘之處,但是全軍上下那種捨我其誰。瀰漫著昂揚鬥志的氣氛卻是每個將領都樂見的。
宣傳的力量,或者說洗腦的力量是巨大的,李廣拿民族主義來熏陶官兵。而他自己也在熏陶別人的同時被別人熏陶。這是李廣自己為自己的某些行為找的借口--他處理政務時,感覺疲累,處理軍務時精神煥發,上戰場更是雙目精光四射。日常生活中,李廣自認是個非常平和的人,經過數年的戰爭生涯,竟然變得非常好戰。戰爭在改變着每一個人。李廣這個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現代物質青年,此時已經從內到外都適應了戰爭。
陸軍的最大變化來自於正規軍之外,海唐組織了共計一百個團的府兵。合計四十萬兵力。其中五十個團的訓練和人員素質雖然遠不如正規軍,但是卻可以作為正規軍的補充,執行某些防禦駐守或者承建工事的任務。
而另外五十個團,僅僅是四五年年初才開始籌建。武器甚至都沒有配備。可以預料。即便是到了“歷史上的八月”--日本投降,也難以上戰場。
那麼既然如此,李廣為何還要組織這麼一支部隊呢?事實上,這五十個團的兵力,在海唐的計劃中,根本就不是執行作戰任務的。他們的訓練,更加類似於技術學校,除了少量的軍事訓練紀律約束。更多的是在學習工業技術。
稍加留心,就能發現。這五十個團的官兵,學習的內容甚至是連工業技術也稱不上。他們學習的內容其實主要在於工具的熟練,認識各種設備。要說其最主要的專業--乃是拆裝設備。後來對於這支部隊,曾經有過一個諢號--號稱“凈國神兵”。
由於這五十個團雖不屬於作戰部隊,但是卻有軍方屬性,歸李廣直屬。故此,李廣的辦公室中,一大幫秘書們派上了大用場,成為這五十個團官兵的技術教官。當然了,僅僅憑這些人肯定是不夠用的,李廣給了他們相當的權限,可以自我掌握招聘專業人士。根據對日本和德國戰俘的審訊,根據許多戰前曾經到過日本和德國的人員對日本的認識,這五十個團劃分成不同的“專業”。
李廣可是早就下定決心,要大肆搜刮日本的。因此在這隻隊伍中,可不僅僅是學習工業技術的部隊,有專業搜刮人才的,有專業搜刮技術的。甚至連古董字畫,文化藝術的專業人才都不在少數。雖說這些專業人士不可能把大字不識的官兵們培訓成專業人士,但是至少不會把古畫當成贗品燒掉,當然贗品也不會燒的。
這五十個團作何用途,多明顯哈,專業的搜刮隊伍。
搜刮對象?那還用問?
除了日本,還有德國。
光想想,就實在是令人太快意了。這種誘惑太強烈,幾乎不用宣傳,不少青年學生都報名參加這隻大軍,更是有國內招來許多古董商,文人,學者加盟。至於海唐的商人們更是盼望這這一刻,早早的就開始打探日本的某些產業所在。
空軍在四五年,變化不大。倒不是海唐招不來合適的飛行員,而是海唐本來有文化的年輕人就不多,如火如荼的建設更加需要有知識的青年。戰略空軍加上海軍航空兵陸軍航空兵,戰機數目仍然保持在六百多架,飛行員保持在一千人左右。
但是,空軍與其他軍種不同的是,已經有一部奔赴英國,登上了歐戰的舞台。這一次,空軍的出擊是海唐和比利時之間的合作。
由於歐洲戰場的殘酷,比利時軍隊也早早的被推上了戰場。
比利時方面由於飛行員極少,主要是陸軍。而戰場上沒有自己的飛行員保證制空權,陸軍不經意中就會吃暗虧。
要知道,戰場上,如果同時出現危機,英軍肯定是要照顧自己的陸軍,美軍也會優先照顧自己的士兵。即便是合作再緊密,再親密,再盟友,這種事情也會發生,而且已經發生不止一次了。
小國有小國的生存技巧,比利時本身在二戰算是受害者,但是主流卻是投降的,其國王就投降了。因此,戰後分贓被排除圈子,甚至被犧牲部分利益都不是不可能的。故此,比利時流亡政府不得不早早的把自己那點可憐的軍隊派上戰場,同時也在努力的找盟友,找到海唐門上順理成章。
鑒於海唐和比利時之間的關係一貫不錯,以這種方式參加歐戰,符合李廣當初的設想--象徵性的參與歐洲戰場。這種情況下,雙方達成不少協議,比如戰後的“分贓”兩國同意互相協助,戰後的通商互惠也是情理之中。
而隱藏在這一協作之後的,乃是李廣和袁總理更長遠的目光,兩人都沒有忘記,海唐的根本--大唐島是從法國手中奪取的,是有戰爭導火索的。當下歐洲戰場主要是在法國境內,那麼趁機削弱法國,讓法國戰後恢復的慢一點,就成為海唐空軍參戰的目的之一,而且是很重要的之一。
由於參戰的目的比較複雜,更是涉及到諸多外交事項。要兼顧這些,無論是戰略空軍還是陸軍航空兵亦或是海軍航空兵的幾個將領都不很適合。
從錫蘭戰役中受傷,再也無法駕駛戰機的袁寅(袁家老三)就成為最合適的人選。海唐軍總參謀部空軍參謀長袁寅上校,臨時提升軍銜。以準將(海唐新增加的軍銜,後文會介紹)軍銜,擔任海唐軍歐戰空軍指揮官。原因是,戰時比利時軍銜實在有點胡鬧,為了提升軍心,一個步兵營長就可以掛上校軍銜,甚至是準將軍銜。為了便於外交,故此提升袁寅為準將,自此袁寅成為海唐軍第一個準將。
老袁家真是出人才,袁寅出馬,效果當然是斐然的,此處僅僅舉例說明一下:三月份,巴黎的羅浮宮成為廢墟。四月份,巴黎鐵塔成為廢鐵。至於被燒毀的村鎮,城市,海唐從未承認乃是有目的的。
除了海陸空三軍的這些變化,海唐軍還有一個最新變化--以自由龍號直升機航母為核心的機動縱隊正在籌建。要知道,海唐軍戰鬥指揮序列中,縱隊和特混艦隊是同一級別--師級。迄今為止,海唐軍只有三個陸軍縱隊和兩個海軍艦隊一個戰略空軍是師級。
而且,這個縱隊可是有海軍成分,也有陸軍成分和空軍成分。海陸空三軍的軍官們是都有機會爭奪這個縱隊司令的資格的,故此海唐軍不少軍官都在眼巴巴的瞅着這個位置。
按照李廣一貫作風,要想陞官,拿戰功來。故此幾個有資格的上校,中校軍官們都變得異常好戰,動力非常。(未完待續。。)
ps:原因多多,每周一更,很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