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新皇新氣象

第一百五十四章 新皇新氣象

當張亭光帶領騎軍班師回朝,趙孝錫親率大宋文武百官,出城五里迎接。這待遇,對於軍伍一生的張亭光而言,也是他畢生值得自豪的榮譽。

想着當年差點被問罪下獄的往事,看着如今貴為皇帝的趙孝錫。這位統兵多年的騎兵統領,也忍不住熱淚盈眶。若沒這位皇帝,那有今日的他呢?

在山呼的萬歲聲中,趙孝錫命人宣讀了旨意,張亭光因開拓彊土有功,並正式賜封為定邊侯。這意味着,他是自喬峰之後,第二個皇帝親封的侯爺。

有了這個爵位,張亭光便能在京城開府。只要他能一直享受君恩,那麼他的家族,也將跟楊家一樣,成為大宋一個新的武勛世家,這也算一步登天。

跪領謝恩的張亭光,將大遼玉璽還有契丹戰旗,一併交到趙孝錫手上之時。圍觀的百姓,也顯得跟過年節一樣興奮。畢竟,這是大宋建國以來,第一次真正的大勝啊!

將玉璽跟戰旗,交給身邊的太監保管,趙孝錫便道:“亭光,朕先前交待的事情,你可準備好了?如果準備好了,便讓那些為國盡忠的將士,首先入城吧!”

‘末將領旨!’

說著話,張亭光很快將,走到隊伍中間的一群,需要士兵攙扶的傷殘士兵。當著圍觀人群的面,讓他們享受得見對顏,享受第一個入城的隆重待遇。

望着這些激動的淚流滿面的傷殘士兵,趙孝錫顯得異常認真的道:“眾將士,對於你們的付出,朕跟大宋的百姓都會記着。此次首入城,也是你們應得的榮譽。

朕早年便說過,不能讓我們的為國貢獻將士流血又流淚。朕在此鄭重承諾。只要你們活着一天,朕便會交待專人,膳養你們一天。那怕你們回歸故里,相應的撫恤一樣不少。”

儘管早就知道,他們此次負傷,不用跟以前的傷殘老兵那樣。最終落的無人管理的下場。可眼下聽到趙孝錫親口承諾這些,傷兵們自然感激涕零。

隨着趙孝錫做出的承諾,同樣令百姓也看到,這位新皇上任之後。對於武事的提倡,似乎比歷朝都要高調許多。這重文抑武的傳統,到趙孝錫手裏似乎被打破。

誰都清楚,隨着今天趙孝錫的話傳出去,大宋的將士未來作戰,必將勇往直前。好男不當兵的話。或許應該被掃進歷史的塵埃中。

如今改變軍制的宋軍,儘管人數精減了不少。可相應的待遇,跟相應的訓練都提升了許多。一些貧寒百姓家的子弟,想出人頭地,從軍似乎是最好的選擇。

伴隨着趙孝錫親自走路,帶着這些傷殘榮歸的將士進城,那山呼的萬歲之聲便沒斷過。最近這段時間,大宋也因為大勝遼國的事情。可謂陷入一片歡騰的氣氛之中。

就算有所準備的西夏跟吐蕃,面對這場大宋舉國歡騰的大勝。也覺得非常意外跟震驚。相比西夏顯得長鬆一口氣,覺得他們最終站對了隊伍。

吐蕃方面,則真心覺得雪上加霜。面對大理跟大宋邊軍,越發高漲的士氣,他們的士氣則越發的低迷。很多人都覺得,中原又出現一個諸番敬服的大唐王朝了。

吞併了大遼的大宋。如今實力無疑最為強大。如果他們再有軍事動作,目標在吐蕃國君臣看來,除了他們根本沒有第二個。西夏同樣心有忐忑,不知趙孝錫會如何對待他們。

西夏能建國,更多也是佔據了水美莫肥的河西平原。對於這塊寶地。只怕大宋也不可能拱手讓人。如果大宋來襲,他們又應該做何選擇呢?

總之,在趙孝錫大宴群臣跟有功將領,犒賞眾軍將士的時候。這些番邦諸國的皇帝,都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迫。就連勉強保留下來的高麗,同樣覺得膽戰心驚。

原本還覺得,欠的銀子能拖便拖。現在看起來,想讓大宋找不到吞併他們的借口,這筆賠償銀還是儘早償還。可怎麼儘早償還呢?

為了保證國統,高麗的皇帝能想到的辦法,就是提高稅賦。實在不行,就是找一些國內的肥羊,做出抄家滅族的事情,儘快籌備這筆銀子還債。

卻不知道,這種事情正是趙孝錫希望看到的。假以時日,這個高麗王朝,不用大宋派兵都會自動滅亡。等高麗王朝覆滅,大宋再順勢平亂將其吞下。

在很多人覺得,士氣正旺的大宋,應該會再次興兵。攻打前番拉攏大遼,意圖抗拒大宋的吐蕃時。趙孝錫卻下旨,撤回佈置在吐蕃邊境的部隊。

這樣的舉動,別說大宋的百姓看不明白,那怕吐蕃的百姓同樣看不明白。可趙孝錫根本沒想過,需要他們想明白,撤軍更多也是出於國內建設考慮。

此次征遼之戰勝利,大宋自然民心凝聚,軍心民心都高漲。可趙孝錫清楚,好戰必亡的道理。眼下朝廷更多的,還是要整頓民生,恢復戰區的破爛不堪的局面。

管理這麼大一個國家,跟管理瓊州還有琉球不同。存在於大宋的南北貧富差距,讓趙孝錫同樣清楚,北方之所以貧窮,更多也是飽受戰亂與威脅。

那怕大宋立都北方,除了皇城周邊諸城,百姓的日子好過一些。其它邊境地區的百姓,生活過的可謂苦不堪言。不治理一下,何談明君二字呢?

大遼滅了,那位未來金朝的開國皇帝被砍了。壓抑在趙孝錫心頭,那擔心的亡國之禍,也算告一段落。現在他要做的,便是帶領大宋走向富興強盛。

大批邊軍轉變成屯邊軍,參與訓練的同時,也開始建設邊彊。針對這些邊軍將士駐守邊關,趙孝錫同樣給予大力的資金扶持,遷居關內百姓赴邊開墾。

與此同時,趙孝錫的民族融合政策,也開始在

大宋管轄下的彊域中展開。在琉球跟瓊州推廣的漢語拼音,隨着一批批書生,開始陸續開赴邊境教書育人。

為了讓這些年青書生,甘願遠赴邊陲傳授大宋文化,趙孝錫特意制定。類似後世,支邊教學的獎勵措施。這種獎勵,將體現在他們將來考取功名時。

如果同樣中到進士榜,參加過支邊育人的書生,將優先安排官職上任。這便意味着,將來想在朝廷開科取仕中占的先機,參加這種至少兩年一次的支邊很有必要。

除此之外,趙孝錫漸漸減少獨尊儒家的觀念,在皇城另開一家工學院。原來的天子書院,趙孝錫反倒不怎麼看重,更多器重這個新開的工學院。

在趙孝錫看來,大宋會八股文的書生太多。而能工巧匠,懂得發明創造的人太少。這種觀念必須轉變過來,讓大宋百姓真正享受到,文化創造帶給生活的改變。

面對不斷進言的文官御史,趙孝錫根本不與他們爭議。將他們帶到,遷移到皇城郊區的火器工坊里。讓這些文官御史,看一看什麼叫科技的力量。

望着這些震天般炮聲,還有水力機車的力量,這些之乎者也的文臣書生。也第一次覺得,他們除了明禮識體之外,學的東西里根本沒有這些。

當儒家文化遇上先進科技,他們也知道,這位皇帝以這種方式告訴他們。從今往後,大宋將進入百家爭鳴的時代,死讀書,讀死書的文弱書生,便是不那麼吃香了。

對於一些讀不起書的寒門子弟而言,進入各府城開設的工學部學習,同樣是個改變人生的機會。最不濟,他們從工學部畢業,也能拿到一份不比當官差的薪水。

那怕普通的百姓,也開始發現他們身邊,不斷改變的一些東西。那些府城的官道,現在全部鋪上堅硬的水泥路,開始有專門的大馬車接送行客來往各地。

城裏店鋪中的東西,也一樣比一樣新鮮,很多都是他們從未看到過的。而大量製作出來的棉布,讓百姓覺得給家人置辦一身衣服,似乎沒以前那樣貴。

只要願意幹活的百姓,前往府城都能找到工作。不管工錢多少,幹上一段時間,都能給家裏帶回些糧食跟銀子補貼家用。這種日子開始變好,百姓都是親身有體會的。

真正變化迅速的,則是大宋的沿海各城。隨着一座座碼頭,還有碼頭旁邊的港口城市建立。以前靠海吃飯的漁民,發現他們爛大街的漁貨,也比以前值錢了。

每天到港口收貨的商人,通過海運冰凍的方式,將這些食材不斷送到內陸之地。商人賺到錢的同時,內陸的百姓也嘗到海鮮的味道,漁民自然受利不少。

除了投入重金,改善大宋各府城官道路況。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趙孝錫自然清楚。這種水泥工藝已經成熟,只要多開幾個水泥廠,便能供應全國各地修路所需。

至於修路所需要的石料人工,由各府城召集青壯修建,朝廷補貼一部分銀子。這路自然很快便修通,官府落了好處的同時,各地的百姓同樣得了好處。

面對這種各城大修路的局面,先前大臣們還覺得,這有點勞民傷財。可隨着路修通,他們才真正發現,路通便商通,各城的商稅也比以前增加了幾倍。

望着這種有點意想不到的局面,大臣們也開始學聰明。只要趙孝錫力主推行的政策,不再向以前那樣阻撓。因為下場,大多都是過段時間被打臉!(未完待續。。)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武帝之天龍八部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武帝之天龍八部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五十四章 新皇新氣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