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第364章 巧奪天工的法器

365.第364章 巧奪天工的法器

雖然在古代也有“冰箱”,但是現代的冰箱在陳有新他們的眼睛裏,還是很神奇的,打開冰箱的門,發現它被分隔成了上下兩層,上層是冷藏室,聽紅兒介紹說是主要放一些的瓜果蔬菜,而下層則是冷凍室,可以冰凍一些的生鮮魚肉。

只是這些冰箱在東洛島上現在也有,眾人在習以為常之後,也就不覺得特別的神奇了,不再像剛才面對着電視和音響那樣,感覺有種被“奪人心魄”的地步,不過無論怎麼說,這些法器還是讓他們感覺到什麼叫“巧奪天工”。

畢竟在通了電之後,打開了的冰箱,它的那個冷凍室,眾人把手伸進去,不一會兒就感覺到“冰凍刺骨”,把手回收回來,還得用雙手搓一下才能回暖。

而“空調”這個法器,聽紅兒說,這個電器的作用就是調節和控制房子內部的空氣溫度、濕度和潔凈度。一般是在大熱天的時候最是好用,可以讓人感覺房間內立即涼爽下來,就像唐代時期的“含涼殿”。而冬天的時候也能用,可以讓人感覺房間內立馬暖和起來,就像是北方的“火炕”的作用一樣。

“含涼殿”是唐代“空調房”的稱呼,不過在漢代的時候那是叫另外的名字,那時皇宮裏設有冬夏兩用的“空調房”。冬季時的用房叫“溫調殿”,夏季時用房是叫“清涼殿”,清涼殿同時也叫“延清室”,是皇家最高級的避暑用房。從《漢書》記載來看,清涼殿的製冷效果極佳,稱它“清室則中夏含霜”,意思就是盛夏時室內都能結霜,形容房間的溫度低得如下過霜一般。

而且“清涼殿”室內附帶的降溫設備也極為的豪華。佚名古籍《三輔黃圖》中的“清涼殿”詞條有過這樣的記載,“以畫石為床,文如錦,紫琉璃帳,以紫玉為盤,如屈龍,皆用雜寶飾之”,“又以玉晶為盤,貯冰於膝前,玉晶與冰相潔”。

石質的高級床具本身就是夏用的良品,在身邊又放置着盛有冰塊的國外進口玉晶盤。當然更絕的是,還讓侍人站在旁邊,對着床上的主人扇扇子。有如此這般的享受,又多重降溫,自然是無比的涼爽舒適。

而到了唐代,更名為“含涼殿”的空調房,那製冷手段就更加先進了,是通過機械裝置來實現的降溫的。在《唐語林?豪爽》中記載,當時拾遺程知節給唐玄宗李隆基上疏,李隆基請高力士找他來談話。那時正是酷暑的天氣,李隆基就把“辦公室”搬到了“含涼殿”來避暑。程知節就看到了聖人李隆基“座后水激扇車,風獵衣襟”。進了“含涼殿”之後,程知節被李隆基“賜坐石榻”,感覺到整個室內“陰溜沈吟,仰不見日,四隅積水成簾飛灑,座內含凍。”

從這一段的歷史記載來看,這“含涼殿”在建築設計上,一是可以避免陽光直接照射進來,所以顯得室內很陰沉;二是當時已經有了“電風扇”,當然那時使用的不是用現代的電能,而是假山瀑布的水能,用流水來轉動着扇葉,這樣“水激扇車”,風扇再對着涼水吹,就形成了冷氣;三是在殿內建有循環的冷水源,因此四邊有流水往下淌,形成了水簾,像花果山的水簾洞一樣。

“水簾”的構造其實很簡單,就是在宮殿的四方屋檐上都安裝了水管,再把水引到了屋檐上。然後涼水在屋上循環,這室內溫度自然就下降了,而且降溫效果極佳,達到了“座內含凍”的製冷效果。

這一種的“空調建築”,在民間稱為“自涼亭子”,又被稱為“雨亭”。那時,地位較高的大臣家裏,也都建有這樣的“空調房”,比如京兆尹王鉷的家裏,便建有“自涼亭子”。“自涼亭子”的降溫效果可謂極佳,所以才有“當夏處之,凜若高秋”的詩句。

不過根據現代學者的考證,這種含有機械原理的製冷空調技術,並非是我們中國人發明和最早使用的,它源於拂菻國,也就是東羅馬帝國,當時拂菻國的宮殿就帶有這種“空調”。如果這個考證屬實的話,那麼這種裝置當是中國最早的“進口空調”。

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波斯人就已經發明了一種古式的空氣調節系統,它是利用裝置於屋頂的風桿,讓外面的自然風穿過涼水並吹入室內,令室內的人感到涼快,後來又被東羅馬帝國的工匠所改進,再傳入到中國。

當時間進入了宋代,夏日的“空調房”得到了進一步改進。像復古殿、選德殿和翠寒堂就是宋代宮中的避暑佳處,據《武林舊事》中的“禁中納涼”記載,這幾個地方的環境都是幽靜宜人,周圍是“長松修竹,濃翠蔽日,層巒奇岫,靜窈縈深,寒瀑飛空,下注大池可十畝”。

並且宋代的宮中降溫手段更加先進了,他們發明了帶有機械原理的“電風扇”,這是用鼓風機帶動的,所以有說“鼓以風輪”。“風輪”的風扇對着大廳里擺放的數百盆鮮花直吹,頓時是“清芬滿殿”,而且在御座的兩旁,還“各設金盆數十架,積雪如山”。這樣一來,人與自然更加的和諧,並且也體現出皇宮裏的用度奢侈。

再往後就是明清時期,相比宋代的“空調房”除了基本的降溫手段之外,還採取了空氣凈化手段吹香風,得以改善“空調房”內的空氣質素,那麼明清時期皇家宮殿的夏季降溫方式也有自己的特色。

最特別之處就在於,在房間內出現了“可移動式”的冷源,這一點有些像現代分體空調或者冷風機的味道。這種“可移動式”的冷源,時稱是“冰桶”,現代人把它戲稱為“冰箱”。

“冰桶”是木製結構,它的設計原理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冰鑒”,就像上文說到的,“冰鑒”是最原始的冰箱。“冰桶”現在看起來很簡單,但在明清時代可算是高檔“家電”了。

其實“冰桶”叫“冰櫃”或者“冷櫃”更準確,其實就是貯放冰塊的柜子,上面鏤空了,當成冷氣的出氣孔。中部的空間還可以儲存食物,像冰鎮西瓜或是各色冷飲。後來“冰桶”在民間也開始流行了,還有“進口貨”,被稱為“洋桶”。

黃石還記得在中國上世紀80年代初,有部日本電視連續劇《阿信》,它風靡了全國,讓一代中國人記住了阿信這個從艱難邁向成功的女性,而他當時卻記住了電視劇中的一個細節,那時阿信成家后的不久,買了一個冰箱,其實也就是真正“冰櫃”,使用的時候往裏面放入冰塊。

當然這上面的種種“空調”設施,對古代一般的百姓來說,根本就用不起,或者說連見都沒有見過,連聽都沒有聽說過,比如做為海商的陳有新算是很有錢的,他就沒有見識過這個東西。

而其他人更不用說了,聽了這個法器的作用之後,那是嘆為觀止,以前他們在夏日時,只能靜坐在樹冠蔽郁的樹下,揮舞着蒲扇,期待着涼風吹過。而仙人發明的這個法器卻可以讓人安坐在家中,舒爽一夏,真得是無比幸福。

只有李承鵬算是個例外,雖然他也沒有見識過,但是他飽讀經書、博聞強記,雖說不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但也算是博覽群書、博學多聞,這“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所以李承鵬還記得唐代詩人張仲索在《宮中樂》詩中所說,“紅果瑤池實,金盤露井冰;甘泉將避暑,台殿曉光凝”,他所描述的就是“含涼殿”消夏的情景。

好在百姓們雖然用不起這些高檔的“空調”,但是也有着自己的土辦法,比如像曹操當年那樣,在鄴城裏建造大冷庫的“冰井台”,就是挖深井採集冷氣,在廳內或是需要的房間內挖一口深井,然後上面用蓋子蓋妥,蓋子上再鑿孔,夏天的時候便有冷氣從下面出來,而冬天的時候則有暖氣上來,保證廳堂溫度相對穩定宜人。

但是這些設施也就是一般大戶人家,才可能有這樣的經濟條件,在保存下來的明清安徽皖南古徽商民居宅中,就能經常看到這種的“土製空調”,它們除了可以給房間降溫,還可以為作為地下的“冰箱”,將食品放進井內保鮮、冷藏,能長久保持食物新鮮。

而也有的大戶人家則是建造類似於先秦時的“窟室”一樣的地下室,這種房間在明代叫“土室”,有點像窯洞,但又不完全是,“土室”類似於地道式建築,各家的土室通過地道相連。

在明人謝肇淛的《五雜俎?地部》中就有記載,“土室”是冬夏兩用,屬於多功能房,還有防盜防匪的功能,“至城近邊一帶,常作土室以避虜其中,若大廈,盡室處其中,封其隧道,固不啻金湯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1558年的天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1558年的天變
上一章下一章

365.第364章 巧奪天工的法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