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第六十一章註釋
注一:金百合計劃。二戰期間,日本以武力踐踏亞洲各國的同時,執著而隱秘地實施一項掠奪被佔領國財富的“金百合計劃”。日本戰敗投降前夕,數以萬噸計的財寶被藏匿在菲律賓各地或隨沉船沉於海底。僅中國一國而言,就喪失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瓷器、藝術品、遠古化石、線裝書籍、宗教文物等。
1937年,裕仁和他的顧問們建立了“金百合組織”,這一機構確保劫掠來的財富只流入天皇的金庫中。它是一個皇室組織,包括金融、會計、簿記、船運專家及各種寶物專家。該機構由皇族成員監督,通過操縱黑社會來實行。
當日本軍隊開始包圍南京時,蔣介石命令戴笠把國家博物館的藏品和其他城市的藝術品儘可能多地裝箱,最後,它們被運送到中國西部成都和重慶,但能夠裝箱和運走的畢竟有限。
南京陷落後,金百合行動的第一批執行者是憲兵隊。被調遣來的憲兵特別行動小隊四處搜查,扣壓所有中國政府的財產,炸開銀行的庫房、搶劫富家及中產階級的商人和其他人士的黃金、寶石、珠寶、藝術品和貨幣。據說,在這一階段,秘密憲兵至少收集了6000噸黃金。
日本在掠奪中極為重視具體細節,其中一個重要的例證是,當時有一支經過精心挑選的,對珍貴書籍和文稿有專門知識的搜集文物的特別行動組織。其中一些是日蓮宗的和尚,他們的任務是在圖書館、博物館、私人藏書或寺院的佛經里挑選這類書,然後把這些珍寶運到東京。在掠奪前,他們已在中國四處遊歷,與私人收藏者交朋友,編製了最珍貴書籍和文稿的目錄。
南京大屠殺之後,1000多名這樣的專家來到南京,開始從珍貴的藏書和文稿中挑選。儘管南京相當一部分已成為廢墟,但儲藏這些書籍的建築則處在嚴密的安全保護下。日本的皇家圖書館有優先挑選的權力,最珍貴的物品被挑出供天皇親自過目。每一件東西都被仔細地編號、打包,然後放入防水的箱子裏。他們還編製並複製了多本詳細的目錄,以確保在運往日本的途中不會丟失任何東西。大約2300名中國勞工為物品打包,400名日本士兵監督他們的工作,用了300多輛卡車把這些箱子運往上海,然後裝船。
作為日本對外侵略的受害國,中國的受害者比其他任何民族和國家都要多得多。在1895年至1945年間,同其他地方相比,日本從中國掠奪的財寶最多。日本對中國的掠奪從東北開始,然後波及上海、南京和全國數百個城鎮,中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金塊、財寶、鑽石、色彩多樣的寶石、瓷器、藝術品、遠古化石、無價的線裝典籍、宗教文物和祖傳寶貝都成了日本人的囊中之物。除中國內地外,從香港到新加坡、從馬尼拉到雅加達,幾乎海外所有華人的居住區也遭到了同樣的命運。
中國財寶中的大多數都被運到日本,它們被存放在日本皇宮,或為日本的寡頭私人收藏。1945年戰爭結束時,這些財寶都應該歸還給受害國,但是事實上這並沒有做到。戰後德國歸還了數量巨大的他們所掠奪的財寶和偷來的藝術品,而且他們還給納粹受害者支付了550億美元賠償金。同德國相反,日本拒絕道歉和規避賠償,他們只歸還了很少量的財寶,絕大多數財寶一直留在日本。
注二:瓷器。瓷器最早出現於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但與後來的瓷器相差很遠,只能稱之為“原始瓷”或者“原始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