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南漢
當陳兆說完后,曹操頓時心裏已經明白了七八分。於是對眾人說了一聲:“某自有主意。”然後屏推眾人陷入沉思之中。
當日張庸對赫連演達分析時其實有所保留,如果真的進攻曹家,新朝必定會於南漢講和,割讓蜀地與南漢轉而出兵攻擊北周,到時北周國內叛亂剛剛平定,僅僅以右賢王之兵是難以抵擋新朝的進攻的,這也是北周一直按兵不動的原因。張庸想到這裏暗暗嘆了口氣:“莫非這次要無功而反了?”
此時南漢正是漢穆帝趙景當政,國內有李希堯與鄭文泰等諸多賢臣輔佐,且趙景的皇后是王永的胞妹,可以喂之君明臣賢了。南漢的先祖是秦朝的南海郡尉趙陀,此人在楚漢爭之時封鎖關道,阻止義軍進入嶺南,進而建立南越國,後來於武帝年間歸順漢朝,至王莽廢平帝后,由趙輝既南漢太祖,改國號為漢,並以自中國居之。此時北周的使者早已到達南漢,當然這次出使是不公開的,只有北周王室和南漢高層知道.
年輕的趙景此時正端坐在升龍殿中,環顧着李他的心腹大臣們.年輕的趙景跟他的祖先們不一樣,他不想偏安於南越偏遠之地,他要入主中原,他要為萬世景仰的皇帝,趙景的沉默使得殿上的氣氛異常尷尬.南漢想要入主中原是非取蜀地不可,別無他途,然而蜀地易守難攻,地形險要多為山地,且道路不通,南漢的戰象無法馳騁,南漢的水軍無法與陸軍形成有效的鉗制,貿然攻打,必敗無疑,即使勝了也是慘勝,那要犧牲多少南漢兒郎的生命.
但是趙景不再呼這些.為了得到一片土地,為了開疆拓土,為了成為一個英明神武的帝王,趙景是從不在乎人命的.趙景不是個暴君,但是趙景知道,要成大事畢開殺戮,這是他的父親教給他的.趙景十歲是,他的父親帶着他進行了一次對身毒國的戰爭,當時趙景目睹了整個過程,戰象的踐踏讓許多的生命變為肉泥,弓努的射擊讓前面的戰士一群群的到下,戰場上血流成河,雷鼓轟鳴,錦旗翻滾,並沒有讓小小趙景感到膽卻,趙景從此明白做為一個強者一個帝王是不可以心慈手軟的,就像他親手殺死他的弟弟一樣,他沒有絲毫內疚,他始終認為他是一個強者,任何阻擋他的人,他都要予以消滅.
鄭文泰猶豫了一會上前說到:"皇上,臣認為此時出兵不可,乃有三弊,其一,事出倉促,我國未即準備,軍士未及集結,甲仗物資未及轉運,我軍戰象無法施展;其二蜀地易守難攻,我軍急切之下難以攻下,到時曹操派兵來救,匈奴國內尚有宇文家把持與曹家同氣連枝,唇亡齒寒的道理怎會不懂,到時宇文家拖住北周不出兵,我軍當如何;其三師出無名,我國與新朝有姻親之盟,有如兄弟之國,今新朝與北周商議婚娶,我等提兵去攻,皇上在天下人面前信義何在.皇上要做有為之君,此事還得從長計議."
趙景突然間臉色變得十分難看,直視眾人,沉默一陣后,說:"鄭公言之有理,只是朕有三利,一新朝承平數百年,兵士皆未及實戰,而我國之兵皆是百戰之兵;其二,新朝吏治**,貪污受賄成風,宗室橫爭暴斂,奢靡頹廢,我等只需以金銀財務美姬賄賂之,兒等必定關門大開,蜀中何愁不定;其三,新朝皇室與我姻親,到時我等舉旗號"誅曹賊"何愁王永不響應."趙景頓了一會,問到:"鄭公以為如何?"鄭文泰沉默半晌道:"如此甚好,臣無異議,然臣仍希望皇上謹慎用兵,愛惜民力."趙景並不以為然,環顧眾人道:"眾卿以為如何."各大臣面面相覷,他們心裏始終覺得不應該發動對新朝的這場戰爭,但是實在找不到反駁皇帝的理由,無奈一個個只得跪下陸續道:"臣附議."就這樣南漢確定了對新朝的戰爭,趙景吩咐鄭問文泰督辦糧草兵源事物,由大司馬顧君恩監督決策,大司徒趙武領御前中樞俯負責制定策略,大司空李希堯負責調派軍力,且負責置密使聯絡賄賂蜀地和新朝高官.趙景又命各大臣一個月內必須準備妥當,最後開戰時間則有趙景做主.
而此時曹操心裏真在韻量着一個計劃,一個收復幽燕的計劃.曹操知道這場戰爭是再所難免,憑藉蜀地的軍隊跟本守不住南漢的進攻,不如先與南漢講和,事先割讓蜀地於南漢,再設計使北周內亂,然後趁亂,由植兒,彰兒分別由江南,河朔兩路出兵進攻薊遼,雖我軍馬匹不多,可是是北周內亂,此乃收復幽燕的最好時機了,到時幽燕淮南江南等地都控制在我的手中,不說稱帝就是割地自立也未嘗不可.
曹操之所以不敢稱帝,是因為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這他,他可以解決軍隊的問題,可以解決內政的問題,可以解決邊患問題,可以解決百姓民生問題,唯有一個問題他解決不了,他無法解決士族問題,官吏的選派一直牢牢的掌握在士大夫的手中,這讓曹操很尷尬,他害怕他以後的子孫被士大夫控制,可是這個問題在他看來似乎牽扯到整個帝國的根本,讓他無法下手.朝廷士大夫雖然此時迫於他的威勢,可是難保自己死後自己的子孫不遭殃,所以曹操一直牢牢把兵權握在手中,這是他對抗朝中士大夫的武器.漢代皇帝用外戚和宦官對付士大夫,最後使得國之不國.王莽當年是借外朝之力彈壓,收買士大夫為己用,可是到頭來自食其果,皇帝對朝中決策一直無可奈何,形同虛設.曹操實在想不吃更好的辦法,只能自己生生的嘆了口氣.
其實,跟本原因是歷史已經改變,沒有了漢武帝的獨尊儒術之舉使得士大夫階層良莠不齊,各家各說齊聚一堂,雖然這樣對人類的思想解放是件好事,可是卻不利於封建社會的發展,眾多學派使的皇帝不便控制導致官吏選任一直掌握在士大夫手中,使得士大夫在皇權面前的強勢.
當然這些深層次的原因曹操是不可能知道的,曹操現在等的只是一個機會,或者也許自己永遠也等不到吧,於是曹操輕嘆了一聲:"唉,說天命在曹,我願為周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