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元朝挑動黃河天下反

第129章 元朝挑動黃河天下反

第129章元朝挑動黃河天下反

元朝黃河多次決口,天下的動蕩,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元朝末年,天災**,接連不斷,民不聊生,欒城人韓山童因祖父燒香信佛,傳播白蓮教,被流放到永年。元至正一年四月,即公元1351年,元朝廷強征民夫修治黃河決口。民工挖河時,發現有一獨眼石人,實際上是韓山童、劉福通事先埋於河灘。

當時,流傳於民間的謠諺說:“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得以應驗。五月韓山童、劉福通在永年白鹿路庄聚眾三千人,殺白馬、黑牛立盟起義,以紅巾為號,“稱紅巾軍”,擁韓山童為明王。不幸事件泄露,山童被害。劉福通突圍,其子韓林兒,隨母楊氏逃往武安山中。

至正十五年,即公元1355年,劉福通派人將韓林兒母子接至毫縣,立韓林兒為小明王,國號大宋,建元龍鳳,並置中央和地方行政機構。中原各地紅巾軍都受大宋領導。當時紅巾軍的勢力“東逾齊魯,西出函秦,南過閩廣,北抵幽燕”。至正22年,即公元1362年,紅巾軍失利,至正26年,即公元1366年,韓林兒死亡。

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是世界第五大長河。黃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九個省區,在山東墾利縣流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9.5萬平方公里。黃河及沿岸流域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源地之一,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

有詩句說:“黃河之水天上來,一去東流不復回”。“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黃河是一條水少沙多。水沙分佈不勻的河流,這一特點是由黃河流域所處的氣候帶和地質-地理環境所決定的。黃河幹流長5400多千米,流域面積75萬平方千米,有西向東跨干寒和乾旱,半乾旱氣候帶,流經海拔4000多米以上的青藏高原。1000-2000米的黃土高原和0-200米的華北大平原入海。

黃河下游的水患歷來為世人所矚目。歷史上,黃河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說法。從周定王五年,即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園口扒口的2540年中,有記載的決口泛濫年份有543年,決堤次數達1590餘次,主河道經歷了五次大改道和遷徙。

有歷史記載的二千多年中,黃河下游發生決口泛濫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有文字記載的黃河下遊河道。大體經河北,由今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稱為“禹河故道”。公元前602年黃河第一次大改道起至公元1855年改走現行河道,其間1128年前,河走現行河道以北,由天津、利津等地入海;以後走現行河道以南,奪淮入海,災害波及海河、淮河和長江下游約25萬平方千米的地區。每次決口泛濫都造成慘重損失。

元朝末年。黃河屢次決口,漫延至及濟南、河間。無數民眾深受其害。元朝丞相脫脫得知黃河決口,泛濫成災,立即召集朝廷大臣,舉行專門會議,商討應對辦法。大臣議論紛紛,各執一詞。莫衷一是,只有工部郎中賈魯,是剛剛被朝廷任命都水監,曾經深入探察過黃河河道,知道黃河的要害。他在會議上提出。要法理黃河,必須堵塞黃河北岸,疏通黃河南岸,讓黃河返回故道,才能得到有效治理。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河之一。黃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九個省區,在山東墾利縣流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2443平方公里。

黃河道的特性。黃河在內蒙古托克托縣,媽河口鎮,以上為上游,長3472公里,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等三部分。貴德龍羊峽以上為河源段。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東麓的卡日曲是黃河的最長源地。從卡日曲開始,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龍羊峽,大部流行於3000-4000米的高原上,河流迂迴曲折,兩岸多湖泊、沼澤、草灘,河水較清,水流穩定。龍羊峽到青銅峽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形成峽谷和川地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岩、花崗岩及南山系變質岩地段形成峽谷,較疏鬆的砂頁岩、紅色岩系形成寬谷,其間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蘊藏着豐富的水力資源。

這裏的黃河有洮河、湟水等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增加。出青銅峽后,黃河沿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流動,沿河所經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區域,幾無支流加入,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河套平原。

從河口鎮到孟津為中游,流程1122公里。黃河從河口鎮南轉,穿行於晉陝峽谷之中,至龍門僅長718公里,但水位落差達611米,比降很大,如著名的壺口大瀑布,平水時瀑布跌落17米。龍門河槽寬僅100米。龍門以下到潼關,在長130公里的河段內,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等不少重要支流,水量大增,這裏河道流行在汾渭平原上,水流緩慢,泥沙淤積,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定。黃河過潼關后折向東流,進入黃河最後一個峽谷段,著名的三門峽就在這裏。黃河中游兩岸大部為黃土高原,是黃河泥沙的主要源地,年輸沙量佔全河的89%,同時彙集了許多重要支流,又是黃河洪水主要來源之一。此段水量約佔全河的40%,因此黃河中游成為根治黃河的關鍵地段。

孟津以下為黃河下游,長870公里。此段河道在華北平原之上遊盪,河床寬坦,水流緩慢,泥沙淤積旺盛。使河床平均高出兩岸地面4-5米,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河”。除在孟津至鄭州桃花峪間納入伊洛河、沁河、大汶河等支流外,再無其它支流匯入,相反幹流束約在大堤間,成為海河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

黃河徑流的變化。黃河流經的主要是乾旱、半乾旱和半濕潤地區,雖為第二大河,但水量並不大,年徑流量僅480億立方米,還不及閩江的水量。幹流沿程水量時增時減。頗為獨特。按利津站計算,蘭州以上流域面積占利津以上的集水總面積的29.6%,而水量卻佔72%,是全流域最主要的增水區。蘭州以下流過乾旱與半乾旱地區,既少支流匯入,又由於引洪灌溉,耗水甚大,是減水區。至河口鎮附近的頭道溝。徑流量比蘭州站減少了23%。

從河口鎮到花園口段,有汾、渭、徑等支流匯入。水量又大增。花園口到利津這一段因是“地上河”,少支流匯入,滲漏嚴重。引黃灌溉耗水量大,故水量又逐漸減少。所以黃河涇流量基本來源於上、中游。黃河水流以雨水補給為主。一般來說,水量多集中在夏秋季,約佔全年徑流總量的70-80%。除河套地區至河口鎮段秋水大於夏水外。大部分河段夏水都大於秋水。冬季是整個幹流水量最枯季節,僅佔全年10%左右。春季水量約佔15-18%。最大水月,一般在河口鎮以上為9月,以下均出現在8月。黃河徑流量的年內變化比其它河流劇烈,極端最大流量和最小流量之比相當驚人。

據陝縣記錄。最大流量為22000立方米/秒(1933年8月10日),而最小流量卻不及200立方米/秒,二者相差100多倍。這種狀況對徑流資源的利用非常不利,在農業生產中矛盾尤為突出。春季農業需水迫切,黃河卻處在低水期,到夏季則洪峰過高,易於泛濫成災。

黃河水量年際變化較大,其變差係數一般在0.2-0.3之間,並有自上游向下游增加的趨勢,從徑流多年變化過程線看,黃河也有豐枯水交替現象,一般洪水和泥沙水量不穩定和含沙量特多是黃河為害的主要自然原因。水量不穩定突出地表現為汛期洪水的暴漲。黃河洪水主要由夏秋季的暴雨所形成。黃河流域是我國暴雨較多的地區之一,主要暴雨中心在黃河中游的涇、洛、渭河流域,暴雨次數多,強度大,日雨量可超過100毫米以上,雨區大,一般達200平方公里以上,洪水相當劇烈。

從全流域看,上游地形平緩,暴雨量小,區內又有不少沼澤草地和森林調節洪流,洪水漲落速度較平緩。蘭州歷史最大洪峰流量不過7500立方米/秒,包頭最大流量不過4310立方米/秒,可見上游洪水對下游影響不大。可是,河口鎮以下的中游段是晉陝峽谷,兩岸支流流程短,比降大,黃土廣布,植被又少,更無湖泊窪地調蓄,一遇強烈暴雨,徑流急速入河,洪水猛漲,汾、涇、渭、伊洛諸支流正值暴雨中心,帶着巨暴洪水輻聚而入,使洪量驟增,對下游造成嚴重威脅。黃河含沙量為世界各大河之冠。

據陝縣記錄,多年平均含沙量高達37公斤/立方米。黃河的沙量主要來自黃河晉陝段和涇、洛、渭流域,這一區域提供的泥沙量相當於黃河輸沙量的90%。其主要原因是這裏分佈着大面積深厚的黃土,又是主要的暴雨區,植被覆蓋差,水土流失特別嚴重。陝縣以下到濼口段,含沙量逐漸減少,濼口以下因河床沖刷又稍有增加。黃河輸沙量的年際變化很大,陝縣實測到的最大年輸沙量竟達39.1億噸,即1933年,而最少的年僅達4.88億噸,1928年。連續枯水年為兩年,連續豐水年為2-4年。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過去黃河水利長期失修,造成中游水土流失。每年由中游帶來的16億噸泥沙,一部分淤積在下遊河道,使河床日益升高。一部分填海成陸,使河口不斷延伸,河床比降減小,更加重了河床淤積,形成周期性的決口改道。以邙山,即鄭州西北桃花峪附近。為起點,北至天津,南至淮陰的25萬平方公里範圍內,都是黃河洪水泛濫和泥沙淤積的範圍。向北的決口阻塞了海河的洪水出路,破壞了海河平原的排水系統;向南決口改道則阻塞了淮河的洪水出路,破壞了淮河平原的排水系統。

據歷史記載,解放前二千多年中,黃河決口泛濫達1500多次,其中大的改道就有26次。每次決口泛濫都給廣大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

元朝末年。政治極端**,統治者為了自己享樂,不斷增加徭役和賦稅。搜刮錢財,使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黃河下游,由於黃河不斷決口泛濫淹沒天地,老百姓生活更是苦不堪言。於是不斷有人拿起武器,反抗官府的黑暗統治。官府為了鎮壓人民的反抗,規定平民百姓家不得私藏武器。違者處死。還規定,凡五十人一起議論國家者罰。百人在一起論事者處死。可是官逼民反。不管當局規定多少苛刻的制度,一場規模巨大的農民起義還是在黃河岸邊爆發了。

起義的發動者和領導者是韓山童和劉福通。當時的白蓮教很盛行,遍佈各地的教徒都有聯繫。在白蓮教徒中韓山童和劉福通的關係最為密切。他們同情黎民百姓的痛苦,等待時機,準備發動一場轟轟烈烈的反元武裝革命。推翻元朝的反動統治。機會終於到來了。這一年的黃河汛期,河水猛漲。封丘黃陵段出現險情。黃河一旦在這裏決口,不但以北方圓幾百里的田地莊園將被淹沒,黃河繼續北上,還將危機元朝統治者的老巢大都。元廷驚恐萬狀,再也顧不得人們聚集在一起出事不出事。慌忙下令徵調黃河兩岸民工百姓築堤保河,防止黃河決口。成千上萬的百姓被強徵到皇陵一帶,他們在監工的大刀和皮鞭下推土築堤。而朝廷發下的一點兒糧食,經過各級官府的盤剝,到了民工這裏,已寥寥無幾。民工們出盡牛馬力,連肚子也填不飽。一時間民工叫苦連天,怨聲四起。

這時候,韓山童和劉福通也在築堤民工中間,他們見築堤民工這麼多人集中在一起,都是受苦人,又都非常痛恨元朝的統治,不滿官府的壓迫,認為是起事的大好時機。於是,他們在一起商討,終於找出一個喚起大家起義的好辦法。他們暗地串通幾個和自己關係密切的人,用一通舊石碑,鑿成一個只有一隻眼的石人。深夜人靜時,把石人埋在築堤挖土的地方。接着,二人在白蓮教教徒中反覆傳播這樣一句話:“挖出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這句民謠沸沸揚揚傳揚出去。黃河岸邊,不管是築堤民工,還是黎民百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大家都紛紛傳誦着這句民謠。“造反”,是老百姓的心裏早就起了的念頭,但他們苦於沒人挑頭,反該怎麼造?義該怎麼起?他們都盼啊盼啊,恨不能一下子從地下挖出個石人來,好舉旗造反,推翻元朝的統治。

這天中午,一隻眼的石人終於被築堤民工挖出來了。韓山童和劉福通早有準備,他們馬上趕到現場,鼓動大家起事。韓山童摸着石人的頭,慷慨激昂地對大家說:“看哪,這石人只有一隻眼睛,大家不是常說‘挖出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嗎,這一天終於到來了!”接着,劉福通跳上一個土崗子,高高地挽起袖子,舉起雙手,對着紛紛前來觀看石人的民工高聲呼喊着:“鄉親們,‘挖出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這是我們大家早就知道的,元韃子壓迫我們,把我們不當人,現在我們到底把一隻眼的石人挖出來了,這是上天叫我們起來造反!此時不反,更待何時?再說,即使我們不反,官府一旦聽說我們挖出來一隻眼的石人,也會把我們抓起來殺掉的,與其等着他們來殺死我們,不如起來造反,轟轟烈烈干一番大事業!”劉福通見民工越聚越多,又指着韓山童對大家說:“這位韓山童,乃是大宋朝徽宗的後代,我們尊他為王。我的祖先是劉光世,也是大宋朝的臣民,我也願領着大家,跟着韓山童起事。願意造反的人站起來,拿起傢伙,準備參加戰鬥吧!”在他二人的宣傳鼓勵下,民工們情緒高漲起來,紛紛摩拳擦掌,齊聲高呼道:“反吧,反吧,俺大家情願聽二位指揮,殺盡天下貪官污吏!”中午時分,這裏就聚起了民工三千多人,在韓山童和劉福通的指揮下,起事的民工們用手中的鐵鍬和钁頭殺死了官府派來的築堤監工,然後,二人又叫起事的民工們,以頭上裹塊紅布為標記,號稱“紅巾軍”,浩浩蕩蕩地殺了出來。

紅巾軍的起義,好像一粒火種,立即點燃了民眾造反的乾柴,全國各地的農民群眾紛紛舉行起義,響應紅巾軍,他們互相配合,英勇戰鬥,終於使腐朽透頂的元朝很快滅亡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元朝帝國風雨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元朝帝國風雨
上一章下一章

第129章 元朝挑動黃河天下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