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第四十九章 理想國
“聽說有個地方,那裏沒有嘈雜的聲音,只有鳥兒的叫聲,和在不同季節里,好好聽的風聲。那裏沒有污染的空氣,只有花草樹木發出的香氣。那裏沒有無理的暴力。人與人之間只有和諧的相處,那裏也沒有物質的享受,人與人之間還有那份純真的感情。其實,每個人都知道,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這樣一個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一直希望能夠和我的女人在這樣一個地方生活,這是我多年來的夢想。”
這是梁朝偉於一九九四年,為自己的唱片《日與夜》創作的獨白。
14年後,梁朝偉和劉嘉玲就選擇在這樣一個山明水秀人間仙境的不丹國舉辦了神聖而莊重的婚禮。劉嘉玲大約十年前才知道有不丹這個國家,她第一次踏上不丹國土,為自己的婚禮做前期籌備,她說她一到就立刻被感染了:“我一到這裏就感覺心裏很踏實、很平和,看到這裏的人快樂不因為物質上的富足,而是精神層面的滿足,終於明白為什麼大家說不丹是“快樂國度”。
不丹就像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孩子,純凈清澈、質樸天然。有信仰、有自由,複雜和世俗頓時能在不丹的空氣里凈化為簡單,最後回歸平靜,並在平靜中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不丹是全球第一個對經濟發展金錢至上觀念提出挑戰的國家,它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地區之一,如今卻被奉為現代版的桃花源。這個一直在喜馬拉雅南坡腳下沉睡着的雷龍之國,在紛紛擾擾的人世間開始好奇地睜開眼睛,也帶給了外面的世界諸多思索。也許,解開她的幸福密碼,會更了解什麼才是我們每個人生活本來的樣子。
如果國家的快樂是用所謂的儲備金或人民全年所得來計算的話,不丹肯定不是一個快樂的國家。不丹人習慣稱自己為雷龍之國。龍是這個國家的圖騰,國旗上一條飛舞的白龍,爪子上擒擎着明珠。bhutan意為西藏之盡頭,和西藏文化一脈相傳。也是世界上唯一以大乘佛教立國的國家,隨着西藏地區的開發,不少到過不丹的旅人都形容不丹比西藏還要西藏。
2006年,當英國萊斯特大學公佈其研究的“世界快樂地圖”(ss)時,不丹的幸福指標,在亞洲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八。《商業周刊》把不丹評為亞洲最幸福的國家。2005年不丹進行國民幸福度調查,97%的國民回答感到幸福。
行走在不丹,除了滿目的青山綠水、藍天白雲,印象最深的就是男女老少的微笑。不管是田頭勞作的老農。還是學校上課的孩童。抑或走在路上的年輕男女。都是那麼溫文爾雅,滿臉堆笑。人類的笑容是不會騙人的,不丹人的笑,是一種燦若朝陽、艷若夏花、發乎真心、極具感染力的表情。也許可用專用名詞來命名幸福的笑。即“不丹笑容”。不丹招牌式的笑也許是地球上最美的“花”,純凈無邪、燦爛於心、美好親切。看到這種笑,我們能感受到人性的親、人類的愛、生活的甜和地球的美。“不丹之笑”就是“人類之愛”。不丹古今相通的追求精神價值的發展模式解密了不丹幸福之道。
旺楚克王朝第4代國王格梅?辛格?旺楚克早在1972年就別具一格地提出了“國民幸福總值”gnh(ss)的發展目標。深諳佛教的旺楚克認為,人生“基本的問題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國家政策制訂依據應考慮“在實現現代化的同時,不要失去精神生活、平和的心態和國民的幸福”。他於2008年退位,同時決定舉行歷史上首次民主選舉,建立與英國相似的君主立憲民主政體。旺楚克國王是一位開明君主,深受不丹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他的退位聲明令全國震驚,許多人感到突然和傷心。
不丹的“幸福指數”標準包括了精神上的幸福、健康、教育、時間的使用和平衡、文化的多樣性和彈性、生態的多樣性和彈性等290多個問題,反映影響個人和社會幸福感的各個方面,覆蓋人類生活的最廣泛領域。不丹政府運用西方社會學的先進方法以不丹國民為研究對象,通過大量的實證、數據、實驗搜集、分析而得出的一些有效的、可量化、可支撐的幸福指數模型。比如一個人在一個月內如果生氣在26次以上就感覺不幸福。
所謂“不丹模式”,就是注重物質和精神的平衡發展,將環境保護和傳統文化的保護置於經濟發展之上。衡量發展的標準就是“國民幸福總值”這個密碼。其實那是一種對人的本性最自然,最本質的回歸和尊重的方式。當整體國民的信念使然,幸福還會是可望不可求的嗎?儘管有些國民並不知道“國民幸福總值”(gnh)為何物,但就如不丹的一位內政大臣所說,“他們身處其中。”
2011年的那場王室婚禮更因為有“全球最英俊國王”之稱的第五任國王吉格梅?凱薩爾?納姆耶爾?旺楚克恪守14年的諾言迎娶平民姑娘吉增?佩瑪而讓喜氣瀰漫的不丹王國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面對西方文化的衝擊,不丹的開放顯得小心翼翼,卻始終奉行着“踐行民主政治,追求真實“的政策。
不丹為世人知曉的歷史是伴着佛教一路走來,直到今天。不丹是一個全民信教的宗教國家,75%的居民信奉大乘佛教,25%信奉印度教。不丹的佛教歷史與一位偉大的宗教人物緊密相聯——蓮花生大師(he)。公元8世紀,這位創建了藏傳佛教的印度人,從西藏返回印度時路過不丹。這次偉大的遊歷,如步生蓮花般,他不僅將佛教的種子真正遍撒不丹大地,還開枝散葉,神跡遍佈山河,在不丹歷史、宗教和傳說中留下了無數的記載和演繹,虎穴寺便是見證之一。在不丹人的心中。蓮花生大士就被他們視為第二佛,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化現。同時也代表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蓮花生大士應跡不丹的很多地方,屢施神通,使得本來信奉原始本教的不丹人,慢慢信仰佛教,不丹才成為佛教國家。
宗教於不丹人而言,並沒有高高在上的神聖感,而是融入了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有煙火氣、也似在人間。在這裏,寺院更像是有着宗教背景的學校。小喇嘛們席地而坐。朗讀誦經。課間休息時,也如我們熟悉的明媚少年一般,嬉笑地衝出教室,追趕打鬧。那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融合。忽略了宗教本身,純粹地作為不丹人的生活方式。
在山邊路旁、房頂門前,隨處可見五彩經幡隨風飄動,給這個幸福國度平添了幾分神秘。從虎穴寺往下俯瞰,可欣賞到優美的帕羅河谷風景,茂密的蒼松翠柏,金燦燦的稻田,使人怡然陶醉。走在山中,呼吸着純凈的空氣。聽着林間的水聲,看着水裏的轉經輪,沿途伴隨的是快快樂樂出遊的不丹人,在淙淙聲里默念着佛陀對大地眾生的關愛和慈悲。
很多不丹男人在一生中要進行一次長時間的修道,三年三月零三天。除了冥想,什麼都不做,一言不發;為了方便在山上修道的人,政府將電線拉到懸崖峭壁上供人冥想的小木屋,上十萬美元的成本和他們對宗教生活的重視相比,不算高昂。這正是一種典型的不丹價值觀。
不丹不僅實行十年義務教育,對通過十年級考試的學生,還由國家支持其免費學習到高中畢業。此後再次通過考試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生,到大學三年級還可以繼續享受國家提供的免費教育。這樣的教育保障,眾多經濟發達國家也趕不上。不丹對於不丹人來說,有着非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從這個“高山王國”飛出去的金鳳凰,不管飛出多遠和多久,終究都會迴流還巢。據悉,不丹留學生的回國率高達99%,回國后,他們的收入只及在西方國家工作酬薪的零頭,可依然心甘情願。不丹有1900個公務員,60%在國際名校進修過。
一位不丹“海歸”說,因為在於這裏有方向感,西方很好,但不知道往哪兒去,沒有方向感。他還說我們在不丹不需要谷歌,每一個人都是谷歌,因為每一個人都知道要去的方向。
許多走出大山、喝過“洋墨水”的不丹青年學生說,只有回到不丹,他們的心才感到舒服。他們認為,當一個人處於貧困狀態時,物質財富的增加會增添幸福和快樂,而當溫飽無虞之後,個人的快樂與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物質財富以外的許多因素。不丹外交部長lyonpojigmithinley說:“不丹社會的傳統,就是深植在重視人類的基本價值,我們有計劃地在追求未來的進步,以至於不會讓其它國家,一些所謂的『進步』的觀念,反而混淆了不丹自己的腳步”。
或許不丹人的幸福感,離不開他們悠閑的生活態度,由於當地人長期受佛教教義的熏陶,寬厚待人、與世無爭的思想早已滲入當地人的生活中,不論王室還是平民都擁有開闊的胸襟和溫和的笑容。
當下,許多人普遍感到苦惱的是在忙碌中丟失了生活的意義。找不到意義的生活是沒有精神寄託的,不可能真正幸福。gdp看起來在快速增長,但很多人的安全感、平衡感和幸福感並沒有同步增長,相反,問題依舊、壓力上升、挑戰更大。沒有心靈的滿足和寧靜,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
不丹人珍惜所有、活在當下的生活態度值得我們每個人借鑒。能夠賦予你內心寧靜的,惟有你自身的感悟。在這個年代,我們如此富有,不斷佔有更多的物質來征服世界;我們又如此貧窮,每天都在被各種*所奴役。在追逐世俗意義成功的同時,我們的心靈更加需要出口和依託。活着,是為了用心生活而不是用腳匆忙的趕路。在每一個匆忙追逐的時刻,我們是否應該在嘈雜的世界裏靜下來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