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一章 大秦,出征!
國與國爭霸的競技台上,從來都是血淋淋的你死我活的結果,羅馬的機會就在眼前,他們絕不能再後退。
羅馬人調兵遣將。
尤尼斯的反擊,就象一蓬希望之火,讓飽受秦軍壓制的羅馬人看到了翻盤的希望,儘管這一希望成算不大,但西庇阿和龐培不約而同的選擇了認同。
秦國一方,同樣在緊鑼密鼓的作着戰爭的準備,征伐印度的軍事行動雖然拖延了秦軍的備戰,但依靠絲綢之路源源不斷的補給,還有各佔領地的局勢在秦軍掃蕩波斯的餘威下漸漸平復,各路秦軍已經迫不及待的只等一聲令下。
巴爾幹半島上,處於守勢整整一年的秦軍西線精銳們一個個上書請戰,這一年來,他們在兵力少於對手的情況下,苦苦支撐在黑山叢林之間,僅僅讓戰線後退了不到二十里,而為此,羅馬人付出的代價是接近二萬人的傷亡。
馬其頓帝國往昔的都城佩拉,如今是整個歐洲戰事的中樞,大批的物資隨着秦國艦隊的運輸而堆積如山,與之相對應的,是位於達達尼爾海峽兩岸的雙子星座:特洛伊和君士坦丁堡,這兩個新興城鎮隨着秦軍的大量進駐而迅猛發展起來。
君士坦丁堡的城區面積,比起希臘人初創時,已經翻了不下三倍,大量的希臘人、色雷斯人、亞述人、哥特人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裏,尋求發財和生存的機會,這些年來,秦國的強盛讓有着古老文明的希臘人低頭,讓處於蒙昧狀態的西方部落感到驚異,他們在觀望和猶豫之後,終於決定加入其中,享受東西方文明交匯帶來的碩果。
特洛伊海港。
進進出出的補給船正在緊張的裝運輜重,在港口的碼頭上,一隊隊穿着白色甲袍的艦隊將士正在接受檢閱。在他們的對面,氣度威嚴的秦國艦隊三雄:甘勇、扈輒、雷被,呈倒三角形站在那裏。
“大秦兒郎們,出發!”
隨着雷被的一聲喝令,各艦將兵在帶隊艦長的帶領下,目光熱切的朝着自己心愛的艦船奔去,海上作戰,戰艦是每一個海軍將士最為看重的,它們承擔著一場海戰勝負的關健,它們也是秦軍將士在海上賴以生存的保證。
大秦艦隊經過三年的苦戰。如今已經成功的擊敗羅馬艦隊。成為這一地區的強者。而接下來。為了支持陸上的戰事,秦國艦隊將又一次揚帆出海,前往地中海的西岸。
碧波浩漾的海面上,一對對的海鳥在不停的拍打着翅膀。漁船也不時的顯現在視野之中,如今的特洛伊港外圍,已經不用擔心再有敵方的暗間存在,在秦軍軍情司的一次次清查下,羅馬人的間作就象出水的魚兒一樣,暴晒在烈日下。
甘勇艦隊這一次出航的目的地,是位於西西里島對面的迦太基城,在那裏,剛剛重建不久的迦太基人組建了一支混合艦隊。準備配合秦國艦隊發起一場圍捕行動。
圍捕的對象,當然是重建一年不到的羅馬新艦隊,在克拉蘇艦隊覆滅之後,為了維繫西地中海的利益,大西庇阿將從元老院的那些敵對勢力手中榨取的財富。近一半用在了新艦隊的組建上。
這支羅馬艦隊的基幹組成、水手戰力,當然不能和老艦隊相提並論,不過,它的存在,對於志在開拓大西洋與地中海航道的秦國和迦太基來說,也是不小的威脅。
更重要的是,從蒙虎的軍情司得到情報,在吸取了被秦國新武器擊敗的教訓之後,羅馬人也是痛定思痛,在新艦隊上裝備了一種全新的神秘武器,據暗間得到的不確定消息,它的威力可以抵消天雷帶來的威懾力。
羅馬人的海戰新武器是什麼?
這個重要的情報,臨到甘勇艦隊出發時,軍情司也沒有能夠確切獲得,西庇阿在吸取了上一次走漏消息的教訓后,對內部相關人等的清查也更加的嚴密。
情報戰一時不明。
甘勇、雷被等秦海軍將領依舊信心十足,他們驕傲而自豪,有了足夠的海上經驗,加上對地中海這一片海域的熟悉,這讓他們對勝利無比渴望。
——。
羅馬人的軍事重心,主要是向巴爾幹和希臘半島一帶傾斜,在尤尼斯決定繞行給予秦軍打擊的同時,秦軍一方也在尋找着戰役的新突破口。
經過一系列的戰場態勢群議和分析,李原最後決定,將首先發起戰役的着力點,放在羅馬西部的伊比利亞半島。
伊比利亞,也就是後世西班牙和葡萄牙,這裏隔着直布羅陀海峽緊臨北部非洲,與迦太基接壤。
由埃及通向迦太基再至非洲西海岸的陸上通路已經打開,李仲翔的南路秦軍二萬人,在三日前抵達非洲西海岸,他們將會同迦太基軍隊組成西路聯軍,共同發起伊比利亞戰役。
與後世乾燥乾旱的氣候不同,在公元前二世紀時,撒哈拉大沙漠的熱風,能夠在秋冬季節從南方一路向北,吹過漫漫黃沙,抵達沿地中海的海岸線河谷一帶,它們與歐亞大陸北方長途而來的濕冷氣候交匯,形成了一條條細密的降雨帶。
迦太基城。
就坐落在其中的一條降雨帶上,乾旱的土地得到滋潤,各種耐旱的如油橄欖、藏紅花等植物的生長,給迦太基人帶來了在這片狹長地域生存下去的可能。不過,北非一帶可生存的地域畢竟有限,迦太基的底蘊和綜合國力與羅馬比起來,要差了許多,這也是漢尼拔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只能屢屢以少擊眾的原因所在。
冬日的海風,並不顯得很寒冷。
迦太基人等待以久的再次遠征,終於在期盼中到來。
在半年前接受李原勸告,決定停止單獨對羅馬用兵的迦太基執政官漢尼拔,躊躇滿意,這一次,他再不是孤軍作戰,再不是以弱擊強,迦太基人終於有了最為堅定的盟友——東方的強國大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