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父子們聊天2
“你說得都對。”
杜荷這敷衍的態度,杜如晦是習慣了,也沒了生氣的心思,
“來來來,你這臭小子給老子解惑解惑,這怎麼就高了。
陛下這可是按你說的算年利,不是月利,一年也就一成利。”
杜荷戰術喝水,並不急着解答,
“不高,真不高,我錯了行不行。”
“認錯要有認錯有態度,你小子就不能和你哥學學?”
杜構沒想到自己也有當榜樣的一天,立馬收起了看戲的心思,表情略微嚴肅。
杜如晦很滿意自己給杜荷找的榜樣,朝着杜荷挑挑眉,
“你小子現在沒錢了吧,那紡織作坊還有錢建下去?”
杜荷放下手中茶碗,老爹自己轉移了話題就好,
“這作坊建設的錢早就備好了,我可是公私分明的人。”
這話說完杜荷就迎上了便宜老爹不屑一顧的眼光,
不過杜荷這麼說也對,公器私用他經常幹着,但是金錢上還真的是公私分明,除了分紅以外,他可不會調動屬於公賬上的錢財。
建紡織作坊時,花費預算的金額都是超多的估計,建立賬目后,那些錢就入賬了。
而買鐵礦和給李世民的銀行的送去的都是他分紅后的錢。
杜如晦問杜荷有沒有錢只是開個頭,主要想說的還是民生相關,
“自古紡織皆出自百姓之手,所謂男耕女織,你為何要插手這般事務?你可知此舉會斷送普通百姓家中生計?”
杜如晦的話沒錯,杜荷也不是第一回聽說,當初魏叔玉就有此一問,
“爹,難道要死人就不打仗了嗎?”
“這怎麼能一樣?”
“在我看來都是一樣的,當初天下分諸國,贏政統一天下,而後世人都說贏政暴謔,劉季立國后也沒見到後面把諸國的土地給還回去啊。”
杜如晦聽着這牛頭不對馬嘴的回應,就想抽死這無學無術的逆子。
說什麼不好,拿皇家之事來做比,還贏政和劉季,帝皇姓名是能直呼的嗎?就算是幾百年前的也不行,一個不好也是犯忌諱的。
“你這逆子沒想好怎麼說可以不說,這等謬論以後切莫再說出口。”
杜荷則完全沒這般顧忌,絲毫不覺得自己說得有什麼不對的,
“我覺得我這比喻還挺好的,意思是時代在向前發展,不能因為對其它人不好就不發展了,同理這紡織也一樣。
爹,你想想街上走着的百姓是有幾個衣着光鮮的,還不是布匹太貴了嘛。我這紡織作坊建成,起碼能讓布匹便宜不少,不過也不能太便宜。“
杜如晦想起了杜荷搞出來的那紙張,還以為這小子能把布匹也弄成當下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
“老夫還以為你能把布匹也搞成跟紙一樣便宜。”
“那不一樣,爹你不是說許多百姓家裏以此為生,我不得循序漸進嘛。”
杜如晦點點頭,像是認可了杜荷的說法,因為這小子的能力已經不用質疑了。
光是酒和紙這兩樣就把一向由世家門閥把持的生意給搶得乾淨。
而這布匹不一樣,產出者都是百姓,要真讓這小子像販酒和販紙一樣胡來。
只要有心人稍加引導,聚起大量百姓去官府衙門告這小子,不管有理沒理,生活都過不下去了,誰還管你有沒有理。
到時侯,就算是陛下也要被逼着出來處理這小子,而且陛下現在這心思已經對自家這小子有所疏離了。
這般一想后,杜如晦心中有點欣慰,只要杜荷能有這想法,他就放心了。
“你能明白這事就最好了。”
“爹,我又不是傻子,真當我不學無術啊。”
杜如晦原本還有些許欣慰的心情被這話打擊得無影無蹤,
“你這小子還好意思說這個?無學無術是指你不學聖人學說嗎?
你大哥和你三弟兩個誰不是知書答理,你看看你這廝,坐沒個坐像,整個人靠在桌上成何體統?”
說到坐沒坐像,杜荷看了看這水榭的內部,這都是閻大人給他設計的。
看來前世的日式居室應該就是這大唐建築流傳過去后改進而來,
這水榭里還差幾個靠墊,回頭讓人做了送來,到時還能躺一躺,很是愜意。
“爹說得對,回頭我讓人做幾個靠墊,在這裏還能躺一躺。”
杜如晦已經放棄這對杜荷這逆子的要求了,反正這小子現在要錢有錢,要爵位有爵位,就這麼當個富家翁也行。
於是乎丟下再次說教杜荷的心思,轉頭和杜構以及杜愛同聊起了國事民事見解以及為官之道。
這難得一遇的場景,家中三個兒子一同在側,讓杜如晦心中有種天倫之樂的感覺,要是再有個孫子就更好了,
杜如晦憶起了當年的往事,從他初入仕說起,以及遇到各種事務的應對,
大兒子和三兒子聽得津津有味,偶有疑問還能縷縷相詢,讓杜如晦心中老父親之意很是滿足,還是在大兒子和小兒子面前才有當爹的感覺,不像那個逆子。
杜如晦心中有想,目光也往向杜荷位置望去。
胸中一陣唏噓,這逆子就是一個無君無父的臭小子,這說著話呢,支着腦袋就睡著了?
“你們倆可千萬莫要學這小子一般。”
杜如晦嫌棄的又是瞅了杜荷一眼,繼續張口說道,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此乃蜀漢丞相所出,名曰《誡子書》,你們倆當以此為引,修身養性,莫忘初衷。”
“爹,孩兒受教。”
杜構和杜愛同都朝杜如晦行禮,別的不說,
雖然是父子,但是這朝廷頂級大臣的教誨的機會可難得,
大部分權貴家誰不是打兒子為樂,那個老父親還能跟你憶當年和找案例來說教,
也就杜如晦這半閑人加上家裏有個不太着調的逆子,才讓他有了這般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