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名臣名將8
時空之城內文洛陽藉助秦,漢,隋,唐,宋,明幾朝國師身份逐步影響這些王朝,對於歷史上名臣名將自然是有所傾向。
萬朝各朝帝王將相們非常想知道本朝有哪些名臣名將,也更想知道在歷史上的定位與評價,文洛陽也同樣明白這些古人們的心思。
經過一番思考後文洛陽再次編輯視頻,加入後世不少新發現從而更好的作出正確判斷。
光幕:“歷史上名臣名將有一個王朝從開國皇帝至末代皇帝及其文臣武將話題是最多的,爭議也多,但隨着歷史發展與新發現後世子孫對其有了更多了解,這個王朝被後世稱為最為最有骨氣的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也是漢人最後一個王朝——大明王朝。”
萬朝帝王將相們,天下書生,百姓們聞言都是一驚,最有骨氣的王朝!光幕一句話解答了一切。
光幕:“大明遠邁漢唐,大明無漢之和親,唐之盟約,宋之歲幣,不割地,不賠款,不稱臣,天子守囯門,君王死社稷。這是明成祖朱棣立下的祖訓。
在歷史上《明史》有許多地方是被滿清篡改的,甚至故意隱瞞真實的大明。有一個很好的例證,就是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時鄭和船隊是否已經掌握蒸汽機技術。答案是已經擁有了這個技術,為什麼清朝要否定?後世進一步調查,有人認為滿清與西方勾結,也講出一些道理,這也解釋了滿清入關後為什麼大肆屠殺漢人,西方列強為什麼科技在短短二百多年超越華夏,一句話利用傳教士竊取華夏科技。
回頭再講明朝歷史上名臣名將,明朝除了已經講過的名將外,那就來說一下明朝二百七六年時間到底有多少名臣名將。
開國功臣中為後所稱讚或質疑的文臣劉伯溫,後世有一句話: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甚至拿倆人比較誰更勝一籌。這兩位都是被稱為前算五百年,后箅五百年且都有預知未來的本事,又都留下預言,更重要的是與唐朝袁天罡,李淳風留下的《推背圖》中的預言極其相似,且不少預言成真。
舉個例子:五星耀中華,後世考古發現西漢錦帛上綉有五星耀中華的字,這與諸葛亮,袁天罡,李淳風,劉伯溫所言一致。而後世華夏國旗正是五星紅旗。
歷史名臣劉伯溫何許人也?劉基字伯溫,世稱“劉青田”“劉誠意”“劉文成”處州路青田縣南田人。
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明朝開國元勛。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自幼博覽經史及天文,曆法,兵法,性理諸書尤精象緯之學。
至順四年舉進士,授江西高安縣丞,後任江西行省職官掾史,江浙行省儒學副提舉,浙東元帥府都事,江浙行省都事郎中等職。
因遭排擠憤而辭官,回鄉隱居着述。至正二十年應朱元璋之請至應天任謀臣,參與機要決策。
他針對當時形勢提出時務十八策,被採納。后又陸續陳策,朱元璋稱帝後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參與制定曆法,奏立軍衛法。
洪武四年因與左丞相胡惟庸交惡,被胡所譖;賜歸鄉里。洪武八年憂憤而死。劉基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儘力保持國家的安定,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着“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劉基具有比較系統的文學思想,在明初文壇上佔有重要地位。他從儒家“詩教”思想出發強調作品的教化作用,既可以對下移風易俗,也可以對上諷諭勸諫;其次,貶斥元代以來的纖麗文風,提倡“師古”,力主恢復漢唐時期的文學傳統,對明初文風由纖麗轉向質樸起了重要作用。
着作頗豐,有《覆瓿集》《寫情集》《犁眉公集》等傳世。
洪武八年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裏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着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葯之後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
三月下旬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回家后拒絕親人和鄉里為他找來的一切藥石,只是儘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幾天之後劉基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後事。當後世子孫再看《明史》時,一系列疑問油然而生。
有人提出一個問題,做為“驅逐韃虜,光復中華。”開創洪武之治,有洪武大帝之稱的朱元璋為什麼沒成為千古一帝?
網友回答很炸裂,從朱元璋出身,人生經歷,建立大明后一系列舉措給出了答案。
一,根深蒂固的小農經濟思想,不懂經濟學,看不清時代的發展。
二,因江南沿海一帶經常受到海盜,倭寇侵擾而錯誤的選擇海禁,實際上真正的倭寇佔據的比例不多,更多的是江南士紳,文官集團利益在海洋貿易上引發的問題。
三,朱元璋面對的文官集團都來自江南,在打敗張士誠,陳友諒等割劇勢力后殘餘力量逃亡海外形成海盜又與倭寇勾結,朱元璋並沒有好辦法去除理而錯誤的選擇海禁。
第四就是文官集團與淮西勛貴之間的矛盾,也就很好的解釋土木堡之變,有人認為這是文官集團與瓦剌也先勾結針對武將集團的一場陰謀。
朱祁鎮是昏君但不是傻子,所謂御駕親征很有可能是為了巡邊,大量邊防衛所士兵逃亡,再軍餉充足之下出現這種情況那肯定是有人私吞糧餉,無疑是文官集團。
此前便講述過大明陰謀論,大明皇帝最好不要生病,一點小風寒便死了,大明文官集團軾君是家常便飯,這句話後世子孫當然也是有所依據的。”
光幕名義上講明朝史上名臣名將,萬朝帝王們一看也能猜出八九不離十,而明朝歷代皇帝結合之前光幕透露的內容徹底怒了。尤其是朱元璋,殺意更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