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天時地利與人和

第47章 天時地利與人和

除了戰略、戰術方面之外,志願軍入朝作戰的時機,也完美契合了兵法所說的天時、地利、人和。

所謂天時,要分兩個方面講,一是國際環境,二是朝鮮氣候。

從當時的國際形勢來說,美國的戰略重心在歐洲,因為歐洲的力量對比嚴重失衡,朝鮮戰場並非美軍的戰略重點方向。

此時西歐的力量對比在之前系列文章中講過,這裏不再贅述。這裏單說說氣候的天時。

眾所周知,朝鮮寒冷的氣候給志願軍造成了巨大的困難,大量志願軍被凍傷、凍死。但是很少有人考慮到,寒冷的氣候同樣大大削弱了美軍的戰力,甚至給美軍造成的困難甚至要更大一些。

是的,我知道,美軍有棉衣、棉鞋,有防雨雪外套,有鴨絨睡袋,有即熱食品,有高熱量食物。但是,這些好處大部分只能體現在不打仗的時候,打仗的時候呢?

他一樣要從鴨絨睡袋裏滾出來,窩在雪地里;他的槍炮一樣會凍住,無法使用,特別是車輛和坦克,需要長時期的熱車,這一點在緊急轉移中特别致命,後來龍源里美軍丟棄了一千多輛汽車、裝甲車,就是這個道理;

同時,在漫天風雪裏,他們同樣瞄不準,看不清,特別是夜晚。

更為重要的是,高寒風雪天氣大大限制了美軍空軍的威力。除了清除機場積雪、發動機熱車這些事項外,還在於大大降低了美軍的戰場感知度。

志願軍埋伏在冰天雪地的冰原上,身上披個白布就是最完美的偽裝,美國空軍依靠目視偵查,是很難發現的。

其實道理很簡單,同樣惡劣的氣候,對裝備優勢一方的影響要大於劣勢方。優勢方的裝備優勢無法體現,就只能跟劣勢方比拼環境適應能力、勇氣和毅力,這就是志願軍的強項了。

再說說地利。

從宏觀環境看,美國是跨了一個太平洋作戰,志願軍在家門口作戰,即使志願軍缺乏有效的運輸工具,後期美軍大量轟炸道路、鐵路,也比美軍補給要方便。

在美軍仁川登陸前,美軍在日本儲備的彈藥就消耗的差不多了。

像軍服、食品可以從附近國家和地區來採購,但是武器彈藥呢?只能從美國本土補給。

當然,美國人有強大的運輸艦隊,志願軍無法從海上襲擾,可是這得花錢啊。同樣一顆子彈、一發炮彈,雙方的運輸成本天差地別。

對於美國這種民主國家,打仗花錢是件很危險的事情,特別是打不贏的時候。

從微觀環境看,朝鮮的地形簡直是為志願軍這種輕步兵預先設計的。

朝鮮半島四分之三的面積是山地,且多集中於北部和東部地區,與中國接壤部分,有大片的山地叢林,這是天然的掩護和屏障,大大降低了美軍的戰場感知度。

美軍打仗特別重視戰場感知度,舉個小例子。

韓戰打了兩年後,蘇聯終於同意賣給志願軍蘇軍裝備10年以內的裝備,包括大名鼎鼎的喀秋莎火箭炮。但是價格仍然高得讓人髮指,一發炮彈要8兩黃金。

志願軍第21炮兵師首先裝備,捨不得打空炮實驗,決定實戰實驗。

在東線的某次戰役中,美軍在坦克掩護下向我軍陣地發起進攻,志願軍且戰且退,將美軍約一個營的兵力引到我軍預先設定的火箭炮覆蓋地。

敵人進入后,火箭炮隨即發射,192發火箭彈射完后,美軍這個營基本上被全殲。

預先在高處的觀瞄組,通過望遠鏡看到戰果后,興高采烈地打電話向師部報捷,師部跟他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快跑!快跑!快轉移!”

隨即,該團撤出陣地,過了大概五分鐘,美軍的轟炸機、遠程火炮就覆蓋了志願軍的火箭炮陣地。

這就是美軍強大的戰場信息感知能力,空中有飛機,地面有觀瞄組,還有早期的炮偵雷達,部分美軍甚至還有熱視儀。

各部之間始終保持緊密通信,這種通信後來有個更響亮的名字,叫數據鏈。

一旦某部被襲擊,立刻判斷襲擊火力的方位、距離,空中支援、遠程火炮支援隨即覆蓋。

但是,朝鮮的這種地形大大降低了這種戰場感知能力。

志願軍剛剛入朝時,美軍始終無法判定志願軍的兵力,就是因為志願軍與美軍遭遇后,打一仗,然後立刻鑽進朝鮮北部的高山密林中,如同一個巨大的影子,美軍的偵察兵從空中根本看不到。

後來聯合國軍的失利戰報接連傳來,麥克阿瑟親自坐上偵察機去中朝邊境看了一圈,茫茫雪原寂靜一片,所以他仍然不相信有大股中國軍隊入朝。而此時,在朝志願軍已經超過10萬人。

從微觀戰場看,這種地形優勢是志願軍裝備劣勢的最大彌補。

客觀來說,如果戰場在東北平原,志願軍是無論如何也打不過美軍的,就像蘇聯能在一個月內消滅關東軍一樣。日軍預設防線,大量被蘇軍的機械化部隊包抄後方、側翼,被合圍,然後被殲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難道日軍不知道迂迴包抄嗎?

不,日軍這招用得非常溜,打國軍基本上都用這一招。

但是你在平原地帶,你輕步兵迂迴的再快也跑不過機械化軍隊,茫茫平原,遍地都是機械化部隊可通行的道路,人家愛怎麼穿插就怎麼穿插,輕步兵是追不上、跑不了、打不過。

但是在朝鮮,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朝鮮境內本來就山地縱橫,基礎設施不健全,可供機械化部隊通行的道路就那麼多。即便是有道路,但是由於多山、多河流,道路上的很多橋樑承重不夠,根本過不了坦克。

但是,供輕步兵迂迴的道路遍地都是,無非就是道路難走一些、山高一些,這些對於志願軍還是個事兒?所以,志願軍有大量的迂迴途徑,而美軍沒有。就像下象棋,美軍只能在固定幾個的格子裏通行,志願軍卻是橫縱突擊,佔盡便宜。

很多人會問,為什麼美軍不走山路呢?

答案是他走不了。美軍已經實現了機械化、摩托化,一個師編製內有幾千輛輛汽車、裝甲車,士兵都去跑山路,這些裝備要不要了?重炮、坦克要不要了?

所以他沒辦法,只能走公路,可是一旦公路被堵住,在公路兩旁設伏擊,他根本沒辦法展開有效的戰鬥隊形,等待他們的就是被包餃子的命運。

當然,美軍的機械化也並非一無是處,韓戰中多次志願軍分割包圍美軍,美軍硬是憑着坦克、裝甲車的突擊沖開一個缺口,而且由於美軍的機械化,跑起來比兔子還快,志願軍追不上,很難大量殺傷美軍有生力量。

同時,針對那些喜歡隱伏在密林中的志願軍,美軍大量投放凝固汽油彈,很容易引發大火,也給志願軍帶來了很大的傷亡。

但是,不管怎麼說,這種地形帶給志願軍的優勢要遠大於其弊端。

最後說說人和。

志願軍的主力來自東北野戰軍,也就是第四野戰軍。在1950年這個時間點,這是一支戰鬥力在世界上都數得着的部隊。

他們在過去的5年中,一直在戰鬥,從東北打到了海南島,三大戰役參加了兩個,長期與國民黨最精銳的美械師作戰,有強大的環境適應能力和應對優勢火力的能力。

同時,他們進東北時接收了日本關東軍的裝備,解放戰爭繳獲了大量美式裝備,不僅裝備水平明顯高於兄弟部隊,而且有大量的專業人才。像坦克兵、炮兵、鐵道兵,四野都有相應的編製。

相比而言,二戰後的美軍有點馬放南山的意思了。

在1950年這個時間點,駐日美軍共有四個師,都面臨嚴重的減員,絕大多數減員都來自一個問題,性病。這個就不解釋了,相信大家都懂。不僅是減員,訓練廢弛,武備也嚴重短缺,戰鬥力並不像二戰時期那麼高。

第24步兵師是第一批到朝鮮戰場的美國軍隊,跟朝鮮人民軍只打了半個月,減員46%。

四個駐日美軍師在參戰時,由於性病、請假、不願意去打仗等種種原因,每個師都大量缺員,第七步兵師戰時編製是人,臨開拔了只湊夠了9000人。美軍不得不從韓國當地和聯合國軍中抽人補充編製。

可是韓國軍隊當時已經被打垮了,根本沒有成建制軍隊。

無奈之下,美軍就拿出國軍拉壯丁的精神,從釜山當地拉人當兵。這些人中很多連槍都沒拿過,匆忙之間就被拉入美軍隊伍,語言不通,美軍也懶得訓練他們,他們上戰場純粹是去堵槍眼。

當然,他們的參軍也給志願軍提供了很大的支援,後來朝鮮戰場上陣亡的美軍級別最高將領第八集團軍的沃克中將,就是在逃跑過程中搶道被韓國軍隊的卡車撞死的。

從這個角度看,真應該給這個卡車司機頒發一個大大的獎章。

所以,雖然朝鮮地形狹長,需要時刻防備美軍在後方登陸;雖然美軍有壓倒性的空中火力優勢;雖然志願軍的後勤補給始終是個大問題;雖然新中國剛剛成立,積貧積弱。

但是,志願軍參戰,並非因為感性的衝動和國際主義精神,領導層經過了深刻的分析。

從牌面上講,我們有相當大的贏面。

1950年10月15日,已經確定入朝參戰的13兵團下轄的四個野戰軍分別召開動員大會,以“志願軍”的名義號召幹部、士兵自願參加。

其結果是,四個野戰軍的所屬部隊整個團、整個師甚至整個軍,集體自願加入志願軍。

同時,中央命令,在海南島的15兵團機關與入朝參戰的13兵團機關對調,即讓15兵團的指揮機關統轄13兵團的部隊,除政委賴傳珠在京養病,司令員鄧華、副司令員洪學智、韓先楚以下全部指戰員隨軍入朝。

隨後的戰局證明了,這次臨陣換將無疑是十分明智的,鄧華、洪學智、韓先楚,都是一等一的猛將。

綜合來看,正是由於高瞻遠矚、運籌帷幄的戰略方針,出奇制勝的戰術,不怕死、善謀斷、有堅強意志,以及天時地利人和等等方面的綜合因素,志願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不能忘卻的197653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不能忘卻的197653
上一章下一章

第47章 天時地利與人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