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優秀的戰略戰術
1950年,剛剛成立的新中國就要面對韓戰。幾十年以後,我們看當年的那場立國之戰,那一仗之中,志願軍打出了國威軍威,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隊逼退到三八線以南,取得了戰略層面上的偉大的勝利。
但是面對世界上排名最為靠前的十幾個國家,當年的那場勝利得來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當時的我軍無論在後勤運輸,還是士兵的武器裝備,以及攻堅型的重武器,包括海陸空等很多方面都要全面的落後於美軍。
而在朝鮮戰場上,美國的海軍和空軍已經是全世界第一的存在,就算是志願軍有勇敢的作戰精神,可在戰場上,人類是無法和槍炮抗衡的。
太平洋戰爭教會了世界一件事情,依靠人海戰術根本行不通。當時,悍不畏死、依靠人海戰術衝鋒的日軍,在美軍的重火力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那為何我們能在十七國聯軍下撐住,還和美國打上五個來回,最後還讓美國不得不在停戰協議上簽字呢?
我們從戰略和戰術兩個層面,來做一下分析,先看一下戰略層面。
中央將“邊打、邊穩、邊建”作為抗美援朝戰爭的總方針,要求志願軍部隊:
“有策略地打”、“穩當地打”、“有目的地打”。
從五次運動戰役的勝利到朝韓停戰可以看出來,這個戰略指導是十分正確的。
一、“有策略地打”——先打偽軍
所謂偽軍,指的就是李承晚領導下的韓國軍隊。志願軍到達朝鮮半島之後,中央多次電聯志司,明確表示“先打偽軍”、“我們可以打贏偽軍”。
美軍進軍朝鮮必然不會全部動用本土的兵力,因此勢必會通過武裝李承晚的軍隊,來對抗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
而李承晚的偽軍數量雖然占聯合國軍的四分之三,但是其裝備和軍隊作戰力卻遠在美軍之下。所以,志願軍打敗偽軍的贏面很大。
從戰略意義上看,李承晚的偽軍部隊相當於美軍在朝鮮半島上“爪牙”。如果美軍失去了偽軍的力量,則很容易陷入孤立之中,到時候志願軍再合力打擊美軍就會容易許多。
於是,在第一次戰役中,志願軍先以一個軍的力量鉗制美、英軍隊,然後集中三個軍逐一殲滅李承晚的三個師。
志願軍的“出其不意”的安排令美軍主力部隊撲了個空。與此相反,李承晚的偽軍本抱着“候補”的心態作戰,沒想到卻被打得團團轉,一時都沒反應過來。
據統計,第一次戰役志願軍成功殲敵餘人,其中有7584人屬於李承晚三師,俘虜敵人4741人。
二、“穩當地打”——以“緩勝”的指導思想,主打“小殲滅戰”
1950年12月24日,志願軍取得第二次戰役的勝利,殲滅敵軍人。
然而,前兩次勝利並沒有沖昏中央和志司的頭腦。在第二次戰爭勝利后,開始思考韓戰的發展走向。
中央和志司認為,我軍若是能在對方陣營沉浸於失敗情緒的時候,迅速出擊,或許有速勝的可能。但是,就當時的局勢來看,更加偏向於“緩勝”的心態。
志願軍的參戰,不在聯合國軍的計劃之內,所以敵軍在短時間內沒有緩過來是正常的事。而且我軍剛剛經歷了頻繁的、長期作戰,戰士們的體力和精神都有透支的危險。
一旦敵人開始反攻,我軍就會很難招架。
果不其然,第三次戰役結束之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就開始對中朝聯軍駐地開始大規模的反攻。正在休整的中朝軍隊被迫轉入防禦作戰,匆匆忙忙與敵人展開第四次戰役。
第四次戰役結束之後,原來撤退至釜山地區的聯合國軍又打回了三八線附近地區。但由於志願軍的頑強抵抗,敵軍未能再進一步。
聯合國軍的武器裝備佔有較大優勢,機動性較強。志願軍曾經多次嘗試圍攻美軍一個師或者一個團,卻經常礙於對方飛機、坦克的反攻而不得不放棄。這些經歷大大打擊了將士們的作戰信心。
在正式發動第五次戰役之前,中央多次強調要讓將士們重拾信心,不要為了無意義的小勝利浪費兵力。
又叮囑說,我們每次作戰不必抱有太大的野心,在每次戰鬥中,我軍能夠殲滅敵軍一個營,至多兩個營就夠了。
這種小規模的殲滅戰雖然看上去對敵人造成的殺傷力不大,但實際上是在無形中瓦解敵人強大的力量。等到小殲滅戰達到一定數量,志願軍就可以對敵軍發起全面的圍攻。
1951年4月,中朝軍隊向聯合國軍發起全線進攻。
在西線,志司以一個兵團正面迎敵的同時,在左右兩翼又派遣了2個兵團,從側面迂迴包抄,採用小殲滅戰的方式分割敵人的主力軍。在此次戰役中,志願軍大獲全勝,殲滅敵人餘人。
三、“有目的地打”——以打促和
1951年夏天,抗美援朝戰爭局勢發生了顯着的變化。曾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入平壤的聯合國軍被逼退至三八線以南,志願軍的頑強死守使得美軍難越雷池。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雙方勢均力敵,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為了鞏固戰果、順利推進和談,志願軍實行“邊談邊打”的戰略方針。中央強調,我們在與敵人進行政治鬥爭的同時,也繼續軍事鬥爭的準備。有必要時可以以打促和。
果然,停戰談判剛開始不久,美國方面就以各種借口和方式阻礙談判的繼續。
7月,美軍以武力相威脅,企圖逼迫中朝雙方重定分界線。志願軍進行迅速的戰術反擊之後,美軍才乖乖回到談判桌上。
之後,美軍又以沿海島嶼不受軍事分界線限制為由,企圖強佔半島附近的島嶼。志司遂下令命志願軍以武力收復島嶼,堵得美國當局啞口無言。
談判後期,在處理戰俘遣返問題上,李承晚當局不顧朝中兩國意見,就地釋放戰俘。此舉令中朝兩方感到十分不滿。
於是在7月13日,志願軍向金城地區駐守的韓國軍隊發起進攻。短短數日,志願軍殲敵餘人,收復多處陣地。
此戰結束之後,李承晚當局終於放棄抵抗,被中斷了的朝韓和談才得以重啟。
從第五次戰役結束到停戰協議簽訂,期間竟持續了兩年之久。即使放眼世界戰爭史,這樣的例子也是十分罕見的。
說完大的戰略方面,接下來,我們再看一下志願軍的戰術層面。
第一個就是擅長“運動戰+黏住打”,這是志願軍在五大戰役階段的一種常用戰法。
所謂運動戰,要領就是穿插。利用敵軍的薄弱之處,在敵人的正面利用地形和工事掩護,牽制對手,然後繞到對手後方,切斷敵人的退路和補給線,形成包圍態勢。
比如1950年11月,38軍113師在14個小時中就進行了72.5公里的極速行軍,用穿插的戰術,在最短的時間中就出現在了聯合國軍隊的後方,將老美進行分割包圍,讓聯合國軍瞬間就成為了瓮中之鱉。
然後再進行各個擊破,給予老美最大的傷亡,有力地殲滅了老美的有生力量。
所謂黏住打,就是盡量避免形成遠距離對射拼火力的局面,盡量接近敵人,利用美軍害怕近戰的心理,使敵人的火力優勢無法發揮。
後來美軍詳細描述了跟志願軍的交戰情景。
志願軍提前在美軍陣地視距外集結,匍匐向美軍陣地緩慢前進,利用偽裝躲過美軍的戰場和空中偵查,等到接近美軍陣地十幾米的地方,突然發起衝鋒,美軍的遠程火力優勢蕩然無存。
第二個是,擅長夜戰,攻擊動作隱蔽大膽。
志願軍的戰術本質上反映了它的游擊隊性質,在物質困難條件進行的多年戰爭已經使其建立了一種攻擊模式,這種攻擊模式被證明對擁有武器和裝備優勢的軍隊是有效的。
一位海軍陸戰隊軍官員恰當地定義了志願軍的攻擊是“聚焦目標”。
白天潛伏,夜間進攻是志願軍的常態。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基本事實:在沒有夜視器材輔助的情況下,黑夜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任何軍隊在暗夜條件下的活動能力都遠不如白天。
說的通俗點就是:沒有夜視裝備條件下,夜間作戰對誰都是不利的。
既然不利,那麼為什麼還要打夜戰呢?因為不利是相對的,如果晝間作戰更不利的話,那麼必然只能選擇在夜間作戰了。
在當時那個年代,武器裝備相差極大的話,晝間作戰武器效能發揮可能是20比1,但夜間作戰可能會縮小到5比1,這樣儘管對方依然佔據武器優勢,但是卻可以將雙方武器的差距縮小。
在解放戰爭中,夜戰的應用就很多,不過國軍無論是空中力量還是地面炮兵都遠談不上十分強大,因此解放軍作戰主要是在晝間進行的。
但在入朝之前,我軍即已了解到美軍技術裝備十分強大,因此13兵團在先期的戰術訓練中,即進行了針對性的夜間作戰訓練。
在此之前,夜間作戰僅僅是晝間作戰的一個補充,在針對性訓練中,部隊先是在白天進行演練,然後再轉到夜間。
訓練中,軍師級幹部下到連、團級幹部下到排、營級幹部下到班進行具體指導,使得為期2個月的整訓取得的成效極大。
入朝作戰後,美軍強大的武器裝備優勢果然迅即展現了出來,尤其對我晝間行動造成了極大影響。
據美軍戰史統計:韓戰的第一年,僅美國空軍就出動了架次,投下了炸彈噸,凝固汽油彈3435萬升(註:加侖換算成升),發射火箭彈枚,槍炮彈9800萬發。
平均每天美國空軍就出動近700架次,投炸彈266噸,凝固汽油彈9.4萬升,火箭彈700多枚,槍炮彈近27萬發。
當時中蘇空軍僅能與美軍爭奪鴨綠江附近制空權,而志願軍前三次戰役僅有36門高炮及每個軍十多挺高射機槍防空,對美空軍的威脅不大。其對地空襲、掃射極為囂張,給我地面部隊的開進、物資的運輸造成了很大損失。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如我汽車部隊入朝僅半個月就被美空軍摧毀330餘輛,美空軍對我112師指揮所一次襲擊中,更是使得我幹部戰士傷亡272人。美空軍甚至有因追逐射擊我地面目標,飛得過低而撞上電線或低山而墜毀的情況。
極其嚴重的空中威脅是我軍從未遇到過的,在這種情況下大部隊在白天的運動受到很大限制,而進攻作戰則只能轉入夜間或天氣惡劣的白天進行,因為這種天候下,美航空兵對我的威脅程度會降低。
同時夜間作戰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美軍地面火力太強,在晝間作戰的話,有利於其火力的發揮。在夜間作戰,雙方交戰距離縮短,且戰作一團,美軍的重火力優勢不易發揮,實際縮小了雙方武器性能的差距。
在我軍儘可能以夜間作戰為主的情況下(但不可能白天不作戰,一方面志願軍並不放棄有利條件下的白晝作戰;另一方面美軍是以白天為主進攻的,我軍不可能不應戰),傷亡戰士中,70%到80%為炮火殺傷,7%到8%為空襲殺傷。
如果志願軍不在夜間主動進攻,恐怕就不僅僅是犧牲大了,連作戰任務都是無法完成的。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的大部分進攻是在夜間進行的,其中我們耳熟能詳的殲滅北極熊團、奇襲白虎團、全殲英軍皇家陸軍雙徽營,這些輝煌戰績都是夜戰的成果。
因為美聯軍好像一到夜晚就摸了瞎,完全喪失了戰鬥力。
黑夜是有月光的,並非都是漆黑不見五指。志願軍的進攻行動大多會選在月夜進行,後來美軍總結經驗稱其為“月夜攻勢”。
志願軍在夜間向美聯軍陣地發起突襲,他們利用黑暗,悄悄接近美軍陣地,與美軍糾纏在一起,讓美軍的炮兵和戰機無法輕易發起攻擊,否則就有同歸於盡的危險。
可月亮的光線並不是很強,天氣差和月初、月末的時候,月光很微弱。志願軍當時的夜戰並非戰鬥級,而是軍師級,甚至兵團級的戰役級夜戰。
大規模部隊在夜間行軍和作戰,如何確保識別和聯絡?如何不迷路呢?
志願軍的辦法是:
有條件的話,胳膊上纏一條白毛巾,班組多使用小喇叭、軍號、口哨等簡易器材進行聯絡,各種不同的號音代表不同的含義。如“一長一短”是經常使用的,代表請求火力支援。
而在班組之上營以下分隊則設置信號組,每組2到4人,裝備60信號筒、26信號槍,如果一個信號組不夠,那就設置多個。
營以上部隊則用各種有線、無線通信及騎兵通訊員等進行聯絡。
朝鮮多山地,部隊往往在行軍或進攻時會找好嚮導,負責帶路;偵察兵在白天大多會勘測好路線,同時領導幹部會分頭參與看地形,然後回來匯總討論,在黃昏前確定各部的行軍及進攻方案。
志願軍前進時多採取自然路線,如河水衝擊地形或溪流河床,一遇到敵軍的阻力就進行展開。戰鬥小組然後從戰術縱隊中一個又一個地脫離,然後用步槍、衝鋒槍和手榴彈開火以接近敵軍。
一旦交戰並受到火力攻擊,攻擊者就會卧倒,在炮火間隙躍進,會繼續前進直到再次遭到火力打擊;當志願軍部隊完全投入進攻時,即便傷亡慘重,也不會放棄進攻。
其他人員會挺身而出,攻擊一直持續到取得突破,通常正面攻擊的兵力是一個排或者兩個排。
在鞏固形勢后,作戰部隊然後爬向或者向下一個排陣地的開放側翼蠕動,攻擊的每一步都非常隱蔽和大膽,對營正面陣地進行數次這樣的突破的結果可能是毀滅性的。
攻擊模式有所不同,以適應不同的情況。
作為志願軍使用迫擊炮作戰的一個例子,以下來自海軍陸戰隊的作戰現場報告:
“五到九名志願軍戰士組成的巡邏隊被派往主力部隊的前方,試圖定位或確定(我們的)正面和側翼陣地。
在這些巡邏隊撤退或被擊退後,志願軍向那一地區進行白磷迫擊炮彈炮擊,企圖造成人員傷亡。
通過密切觀察區域內營救傷亡人員的活動,他們試圖確定我們前線的位置。在確定了我們的前線陣地后,志願軍會向我們的前線發射白磷彈以作為標記。
在此過程中,志願軍的突擊部隊會向前爬到儘可能靠近我軍陣地的距離,在給定的信號下進行攻擊。
在這種情況下的攻擊信號是三聲警笛聲響起。進攻的部隊隨後躍起,並在一個完美的小隊隊形衝到了我們的陣地前。這一攻擊使志願軍突破了我們一個排的陣地,我們在黎明前發動的反攻才恢復了防線。”
夜間作戰極其強調第一天晚上的成效。
通常要求在第一天晚上即打亂敵防禦部署,佔領部分核心要點,同時穿插部隊要切斷敵後路,到第一天拂曉前即完成打亂敵軍並包圍的部署。
白天到后,各部相機繼續攻擊或固守等待天黑,進行第二輪暗夜攻勢。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為了確保晚上各部隊不至於迷路,另外還大量設置路標、標兵、聯絡哨,如117師的一個戰鬥班負責製作路標,一口氣便做了2000個。
而路標標示的使用也很明確:在雪地上使用黑色標示;在無雪地帶則使用白灰做白色標示。
當時做路標時還出現很有趣的一件事:38軍繳獲的美軍物資中,有咖啡粉,但戰士們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也不是火藥,嘗一嘗又苦得要命。於是便將其做成了路標材料,後來首長得知后也是哭笑不得,好東西就這麼給浪費了。
夜間作戰減輕了美軍航空兵和重炮對我軍的殺傷,為志願軍很多次勝利奠定了基礎。
還拿前面說到的38軍113師穿插三所里之戰舉例子。
大家都驚詫於其在14個小時內直線攻擊前進了72.5公里。其實這14個小時中,絕大部分時間就是在暗夜條件下完成的。
這次成功的穿插是第二次戰役大勝的關鍵,而第二次戰役又是韓戰的關鍵一役,這次暗夜突擊行動將永遠名垂史冊。
美軍當時的照明彈雖然不足以在我軍行軍時造成多大威脅,但當我進攻其陣地時,則還是夠用的。因此我夜間作戰依然要抗擊美軍極強的火力,同時美空軍並非夜間不出動,僅僅是對我威脅減輕罷了。
因此,有的時候美軍陣地是可以打下來的,但有時候也是不行的。如長津湖戰場的下碣隅里、柳譚里及第四次戰役時的砥平里等。
美軍機械化裝備多,陣地構築極快,其還配屬有大量火炮、坦克,步兵分隊則自動火器極多,美軍彈藥也近乎於無限。志願軍攻擊時也忍不住感嘆:(美軍)步兵速射火器實在太多了,炮兵遠戰能力太強了。
其組織防禦時一方面以陣地輕重火力及坦克(充當固定火力點)進行一線抗擊;同時以配屬的炮兵對志願軍後續梯隊可能的方向進行無限彈藥量式的攔阻射擊。
所以志願軍得出的經驗就是,如果不能在第一天晚上攻擊中得手,那麼之後的作戰便極為艱難了。
另外,有一個很重要的點需要注意就是,在不同的季節,黑夜長度是不同的。第五次戰役志願軍打得比較艱難,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戰役是4月底到6月初進行的,白晝時間過長而夜晚過短,限制了志願軍的運動及作戰。
而且志願軍戰士在運動戰時期極度疲勞,加之以炒麵為主要食物來源,長期營養不善,大量戰士得了夜盲症,後來是通過熬松針水進行改善的。
因此,夜間作戰,我軍同樣面臨很大的困難,有些是智慧和戰術可以彌補的,但有些則不能。所以,切不可以為夜戰就是萬能法寶。
到了陣地戰時期,雙方戰線固定,大規模穿插迂迴已經不具備條件了,但對山頭的攻防卻達到了白熱化。基本上是美韓等軍隊白天進攻,我軍則在晚上進攻。
吃夠了夜戰虧的美軍甚至曾主動對志願軍發起夜戰,但效果不佳;而志願軍繼續對美軍發起夜戰,甚至還繳獲了美軍特意裝備的帶夜視瞄準裝置的卡賓槍。
那麼,美軍是怎麼應對志願軍戰術的呢?
在美國空軍的轟炸之下,志願軍後方的物資根本沒有辦法運到前方來,憑藉志願軍的偕行補給,其進攻態勢只能維持一個星期。
一個星期之後,志願軍便會彈盡糧絕,開始回縮補給,等補給完畢之後,再一次發起攻勢!李奇微稱其為“禮拜攻勢”,這一點也可從志願軍的前四次戰役的進攻時間線之中得到證明。
事實也確實如此,志願軍每次進攻都會攜帶五日份的糧彈,省吃儉用之下,再加上志願軍繳獲的物資,也僅僅夠志願軍堅持七到八天的時間!
李奇微到了朝鮮戰場后,指揮美軍最大限度地去迴避志願軍擅長的迂迴、穿插、夜襲、近戰等手段,充分發揮美軍在後勤、空軍、火力、機動方面的優勢,構想出了一個經過周密設計的戰術:
那就是在志願軍進攻之時,聯合國軍不予接戰,每天以20英里(約合32千米,這也是志願軍每日的最大進攻距離)的速度節節後退,盡量避免和志願軍近戰、夜戰,而依靠遠程炮火給志願軍部隊以最大的殺傷。
與此同時,再令美軍強有力的空軍部隊則全力以赴切斷志願軍的補給線。
等到志願軍耗盡糧彈的時刻,再用機動部隊突然出擊,憑藉其強大的火力和機動能力,將志願軍主力全殲在堪薩斯線(美軍以三八線為基準的一條戰術劃線)上。
按照他的設想,這次對志願軍的殲滅戰,將是一次美軍在自己設計的時間和地域,按照自己最擅長的方式進行的一場戰役。
在一向依賴裝備的美軍中,這堪稱罕見的經典謀划。
這個戰術,李奇威在第三次和第四次戰役中曾進行過嘗試,並且頗有成效。
我們接著說志願軍的第四個戰術特點,那就是,無窮無盡的手榴彈。
美軍剛開始接觸志願軍時,就發現志願軍的這個其他軍隊都沒有的特點。
志願軍進攻時,美軍陣地往往會遭到好幾輪“手榴彈雨”的打擊,志願軍扔得又多又准,幾十顆手榴彈一起飛來時,根本無法躲避,美軍對此苦不堪言。
我軍重視扔手榴彈,可謂是個老傳統,從紅軍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炮兵火力不足,攻堅作戰想加強火力支援,就只能通過步兵在敵人陣地前大量投擲手榴彈來彌補缺陷。
手榴彈這種武器生產簡單,成本又低,自然成了艱苦時期人民軍隊的主要武器之一。在抗日戰爭中,許多基層分隊、游擊隊沒有槍,那沒關係,發幾枚手榴彈就可以武裝一個戰士。
很多日偽軍進村“掃蕩”,迎接他們的往往不是步槍子彈,而是成千上百的手榴彈。一場戰鬥下來,手榴彈可以把敵人從村頭炸到村尾。
到了韓戰,美軍也體驗到了什麼叫“手榴彈雨”。
1951年美軍第2步兵師對志願軍的作戰研究中,這樣寫道:
“敵人喜歡以手榴彈投手為先頭部隊,我們發現,這些投手幾乎只裝備手榴彈。他們的手榴彈會放在腰間的一個布袋裏面裝着。
他們大量使用手榴彈,在手榴彈攻擊時,有一大堆衝鋒槍兵夾在手榴彈兵中前進。他們在後方還喜歡佈置3-4挺機槍,我軍想要反擊時,會被機槍壓制。”
“大量手榴彈”是多少呢?
在第二次戰役當中,美騎一師步兵回憶:“和中國軍隊一夜的戰鬥當中,僅僅扔進我的戰壕里的手榴彈多達63枚。許多人被手榴彈的破片炸傷,防線被中國人的衝鋒槍和手榴彈突破,我們被打得猝不及防。”
63枚只是對美軍一個陣地的投彈量,如果全部美軍陣地遭受的手榴彈加起來,估計也有上千枚手榴彈了。
想像一下,志願軍在夜襲前,部隊會匍匐抵近到敵人陣地前。當衝鋒號響起來的時候,所有戰士一齊動手,成千上百的手榴彈被齊刷刷地投向美軍陣地,這給許多美軍留下很大的心理陰影。
在我軍的軍事訓練體系中,手榴彈投擲訓練一直是極受重視的課目,加上長期的戰爭磨鍊,部隊湧現了許多優秀的神投手。
這些神投手知道在各種地形下如何使用手榴彈、如何把握最佳投擲距離、如何利用手榴彈完成壓制和掩護等,進攻、防禦樣樣精通。
比如在第五次戰役中期間,志願軍193師577團向美軍駐守的233.2高地發動夜襲。當夜,大雨傾盆,美軍為防止夜襲,在233.2高地升起一個又一個的照明彈。
577團決定採用側襲,讓一個3人的戰鬥小組爬上233.2高地側后的一個高地,3人用背包帶將大量手榴彈運到懸崖上,運了100多枚。
3名戰士中,傅永甫是一位神投手,他扔的手榴彈距離遠,精度高。在三人協調下,2名戰士負責擰開蓋子和傳遞手榴彈,傅永甫專心負責投擲。當夜,美軍陣地突然下起了一陣“手榴彈雨”。
傅永甫扔手榴彈扔得又快又准,從晚上11點開始,他在短半小時內投出104枚手榴彈,突然間,美軍陣地各處響起了爆炸聲。
手榴彈的投擲沒有聲音,美軍找不到志願軍的攻擊方向,只能胡亂開槍,大量的美軍被手榴彈的破片殺傷。隨着衝鋒號的響起,潛伏多時的5連也趁機發動進攻,美軍大敗而歸,我軍以極小的代價拿下了233.2高地。
在一個小時的戰鬥中,傅永甫用手榴彈炸死炸傷美軍多達70多人,有力地幫助連隊奪取了高地,榮立一等功。
志願軍運用手榴彈,不光扔得“多”,還扔得“巧”。上甘嶺戰役期間,有一位志願軍副班長蔡興海靠扔“空爆彈”,扔出了一個三等功。
上甘嶺戰役期間,597.9高地上的副班長蔡興海帶領9名戰士固守陣地,由於缺少炮兵火力支援,蔡興海和9名戰士準備了大量手榴彈。
蔡興海是一個神投手,但和其他戰士不同的是,他扔手榴彈有個絕招叫“空爆”。蔡興海經驗豐富,扔手榴彈前,一眼就能測出距離,然後估算出拉環后的延遲時間,他扔出的手榴彈可以準確地在敵人頭頂爆炸。
為了讓其他戰士掌握投擲時機,他還設計了一套手榴彈的投擲動作標準:“拉燃手榴彈后,拿着手榴彈在頭上轉一圈,然後再扔出去。”因為轉上一圈的時間,基本上是兩秒,這樣就不會出現了戰士緊張算不好時間的情況。
1952年11月2日,敵人對蔡興海堅守的597.9高地發動了多達7次進攻,蔡興海和9名戰士在一天內投擲了上百枚手榴彈。
這些手榴彈大多在敵人頭頂爆炸,產生的破片像天女散花一般,炸得敵人屁滾尿流。
陣地就在美軍眼前,美軍卻難以抵近一步,敵人步兵一天內就死傷400餘人,597.9高地的志願軍則無一傷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此戰,蔡興海表現突出,榮立特等功,同時獲二級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可以說,手榴彈是志願軍特有的“大殺器”,每次攻堅戰鬥,都有手榴彈的功勞。
僅1950年10月至1951年,後方兵工廠開足馬力生產,向前線運送了近120萬枚手榴彈。
1952年之後,手榴彈生產達到了巔峰,共向前線運送了160萬枚各型手榴彈,有力地保障了志願軍的作戰。
第五個戰術,那就是“三三制”步兵戰術。
在戰爭年代,志願軍戰士都是從多次戰鬥存活下來的老兵。在戰場他們總結了一套精妙的步兵戰術,那就是“三三制”步兵戰術。顧名思義,三三制戰術,就是將一個整體拆分成若干小組,每組若干人。
在集體作戰中,一組上前火力壓制,一組負責衝鋒,另外一組負責掃清後面的敵人,三組相互配合一同進退。
在作戰時以小組為單位,小組之間相互調整好距離,這樣既可以有效的減少傷亡,還能組與組之間相互策應。
在槍林彈雨中,志願軍戰士往往用這個方法保持一定的衝擊力和韌性。一個步兵班在經過調整後分成三到四個小組,一個小組前進另外一個小組掩護,用這種方法不斷地向陣地逼近。
志願軍採用的這種靈活的戰術讓美軍感到十分的頭疼。因為在他們看來,衝鋒時漫山遍野的志願軍,其實隊形稀疏又難以被密集的火力籠罩,而當他們發現防線上有薄弱處后,幾個小組又會不斷地向薄弱處靠近,然後衝擊陣地。
第六個戰術,是坑道戰術。
要是碰上陣地戰的時候,步兵戰術就不大奏效了。
漫山遍野到處都是敵人的炮彈,而且美軍還對火力網的搭建非常有心得,所以在戰場大的情況下,要想利用三三制戰術向前沖無異於將戰士們往火坑裏推。
就像上甘嶺戰役中,美軍每秒都要發射六枚炮彈,整個陣地上到處都是硝煙瀰漫,山頭直接就被削減了三米,泥土也被高溫打成白灰,在這種情況下,志願軍又是如何取得勝利的?
我軍曾在陣地上搭建工事來緩步推進,但遇到美軍的強大火力網也是捉瞎。
為此志願軍戰士們開闢了新的戰術,那就是坑道戰術。敵人一開火,戰士們就躲在坑道里,並留下觀察位置。
有了坑道戰術,志願軍可以避免敵人的炮火傷害,用以緩步推進。在上甘嶺戰役中,戰士們躲在坑道中開槍,敵人們一旦奪取了陣地我軍再次反撲,有時候一天內陣地就要相互爭奪三十餘次。
除此之外,一些偶然的小因素,也讓志願軍佔了不少便宜。
志願軍前期大量裝備日制38式步槍,這種步槍是日軍侵華時的制式步槍,其特點是口徑小、射程遠、彈道穩。同時,為了適應中國東北冬天的寒冷氣候和華北地區的沙塵,還針對性地設計了一系列獨特的特性。
而志願軍經常打伏擊戰,與這種步槍的特性完美契合。
在山地叢林伏擊,步槍的射速就不那麼重要了,需要的是首發命中和高精度,在朝鮮寒冷的冬天和志願軍落後的保養措施,需要槍支的可靠性。
而38式步槍完美契合了這些特點。
我們再來看幾個典型的志願軍攻防戰例。
進攻時善用地形的範例:
1951年11月26日,第40軍120師359團在零下25度左右的嚴寒中,踏過200米寬的冰水,用槍刺、槍托猛衝猛打。
美軍根本沒想過這麼冷的天還有人敢過江,亂成一團,1個半小時就打垮了1個步兵營、1個炮兵營以及1個坦克營,美23團1營營長沃爾夫少校和大部分軍官陣亡,只有北面219高地上綽號“鐵石連”的B連還完好無損。
359團3營8連一轉身撲向219高地,高地上的火力相當猛烈,8連長仔細觀察地形后發現美軍前面有很多大型岩石,於是將部隊隱蔽在岩石后,分為兩組,一組突然連續開火壓制美軍。
趁其躲避之際,一組迅速衝出,逼近到接近手榴彈投擲距離就齊刷刷的投出手榴彈,馬上轉身退回岩石隱蔽,炸得美軍一片慘叫,想還擊又沒了目標,這樣來來回回炸到天亮,一百三十人的B連只剩40人倖存。
進攻時步炮協同的範例:
1951年10月,190師572團9連奉命攻打英軍29旅克勞斯特團2連,在馬良山高棧下里新村設置的一個警戒陣地,支援9連的有一個122毫米榴彈炮連,一個山炮連和7門迫擊炮。
9連由1個排擔任右翼主攻,1個排跟進,一個排從左翼遷回斷退路阻增援,榴彈炮連在幾公裡外負責壓制和攔阻增援。
而山炮連則利用夜晚,用了三天把三門山炮隱蔽推到前沿300米處,在英軍毫無察覺的直接瞄準英軍工事。
攻擊前夜步兵輕裝進入陣地嚴密偽裝待命。
17日15時,山炮在敵人眼皮底下逐一擊毀工事,十分鐘后榴彈炮連開火,不待敵人火力復活,步兵直接跟在炮彈炸點後面迅速突入陣地,攻擊點選在守軍陣地的右翼,其工事比較薄弱,突破后可直取主峰分割圍殲。
同時,該連採取了翼側遷回、兩面夾擊的戰法,迅速將守軍包圍割裂,使其腹背受擊,首尾難顧,僅15分鐘就殲滅了還龜縮在掩蔽部的英軍,趕來增援的英軍被榴彈炮連炮火封鎖無法前進,9連趁機修補英軍工事。
16時35分,英軍增援部隊衝過攔阻線,但被固守陣地的9連擊潰,9連立即撤出,山炮連立即將炮隱藏,當英軍對陣地實施炮火打擊時陣地己空無一人,由於組織嚴密,撒離戰場快,避免了英軍報復性炮擊殺傷。
進攻時敵前潛伏的範例:
1953年6月9日夜,179、181師的20個連趁夜越過北漢江以東的魚隱山883.7高地前沿,在天亮之前全部進入敵人陣地前方只有200米的樹林裏潛伏。
18個小時,在敵人哨兵的眼皮底下,志願軍戰士一動不動,增大了攻擊的突然性,縮短了接敵距離。
期間敵人炮兵射來的炮彈傷亡了30多人,硬是連一聲呻吟聲也沒有。
直至20時20分,兩百多門火炮覆蓋了883.7高地,先打工事,再打鐵絲網和雷場。當炮火延伸后,守軍鑽出防炮洞準備抗擊衝鋒,炮兵又轉了回來覆蓋剛出來的敵人,敵人只能進防炮洞躲避。
然後炮兵又延伸,敵人又出來,炮兵又轉了回來,這樣敵人出來了四次,傷亡了四次,當炮火再一次延伸時,敵人就不出來了。
這時15個步兵連,同時一躍而起發起衝擊,僅用一分鐘就衝上敵人陣地,許多敵人都被堵在洞中消滅了,戰鬥只用了短短的五十分鐘。
進攻時選擇突破口的範例:
1950年12月,美軍在號稱固若金湯的臨津江南岸沿陣地以待,陡壁懸崖上的陣地前到處都是鐵絲網和地雷。
這段江面水深沒腰,登岸后又是陡崖和大大小小的地堡,116師如何突破這條寬達百餘米江面呢?偵察部隊先用了十天的時間,對地形地勢做了詳細偵察,查清了江水的封凍厚度、水深,以及地雷場和地堡群的位置。
在選擇突破囗的時候,有兩個地點可選擇,一個是沙尾川,這是一個突向敵人的江灣地帶,水流緩冰層厚對攻防很有利,另一個地點是凹向敵人的江灣——新岱,岸邊全是7-8米高,很難爬得上去的陡崖,江灣兩側還配置着交叉火力,水流急冰面太薄,只能勉強過人,敵人不太防範。
116師師長汪洋決定從凹向敵人的江灣——新岱這個地方進行突破。
12月30日夜間7個步兵營和18個炮兵連7500人,還有500匹騾馬冒着大雪提前一天潛伏在距敵人最近處150米的江邊。一夜之間挖出幾百多個掩蔽部,全部消失得無影無蹤,足跡和車跡也無影無蹤,部隊在零下30℃嚴寒中靜悄悄的等待。
漫長的18小時裏,116師在敵人眼皮底下,連馬也沒嘶叫一聲。
16時40分,155門火炮開始火力準備,把地堡和突破口前障礙物全部炸飛,7500名將士一躍而起,沖入齊腰深的冰水,僅僅5分鐘就踏上對岸。
因為突破口的選擇一反常規,完全在敵意料之外,守軍還沒反應過來就被打得落花流水。
進攻時包圍的範例:
1951年2月14日,116師冒着風雪穿過橫城,繞過砥平里連夜奔向砥平里以南的德山裡,準備在德山裡阻止美軍增援,凌晨3點前衛部隊到達砥平里以南的注岩里鎮,很意外的發現美軍第2師第9團L連和第2裝甲偵察連在此駐守。
汪洋師長當即決定把這些美軍打掉,三個步兵團立即展開悄悄搶佔周圍有利地形和制高點,一個團在注岩里正面,一個團在原州方向阻擊原州敵軍,一個團迂迴到注岩里背後斷美軍的退路。
所有人就位后,所有火力立即猛烈射擊,掩護2個步兵連在注岩里南面展開,美軍紛紛退往鎮裏形成環形防禦圈,鎮南面步兵被火力壓制一時無法前進,但迂迴到注岩里背後的步兵團趁美軍火力在南面時從鎮北面沖入鎮內。
汪洋立即調整了攻擊,讓迫擊炮炸起煙雲阻礙了美軍視線,爆破小組房屋全速猛衝,在環形防禦圈炸出一個缺口,美軍害怕了,開始突圍。
這正中汪洋下懷,斷美軍的退路的一個步兵營,已經在公路邊的一條小橋邊佈置了兩個連,公路側面高地上佈置了一個連。
當美軍一靠近,所有火力都打向脆弱的卡車,美軍被困在公路上被全殲,發現敵人後先迂迴斷其後路,攻擊時始終保留部隊在有可能出現敵人的方向預防增援。
堵美軍退路同樣是一個營阻擊,一個營做預備隊,一個營放在有可能出現敵人的方向預防增援,一個步兵連在高地一字展開側擊,將火力發揮最大化。
兩個連不隔橋列陣,如果隔着橋,敵人坦克突破側面高地火力到達橋邊,輕武器打不到美軍,如果炸坦克又隔着橋,另外,萬一美軍在背後出現的話,那斷橋就避免了腹背受敵。
這個小小的陣地佈置的玄機可謂高手。
防禦範例:
1951年2月4日,缺乏彈藥、減員嚴重的114師1營,堅守着350.3高地。營長曹玉海利用美軍不善夜戰的機會,以12名戰士偷偷摸進進攻美軍陣營,炸毀兩座大橋,消滅迫擊炮陣地,打亂了美軍進攻節奏。
最後全營只剩下兩個傷員守着陣地,保證了橫城反擊戰的勝利。
1951年四月,344團一連負責防守華川水庫五百平方大小的288.4高地。
連長趙志立在幾天內,每天挖十四個小時,把陣地正面的800多米寬斜坡挖成了斷崖,挖出30多個即使155毫米炮彈直接命中也打不穿的防炮掩蔽部,全部破壞了靠近水庫能登陸的地段。
在美軍高強度火力下奮戰,打退十幾次進攻,美軍陸戰三團傷亡400多人,也無法攻佔高地,始終控制着公路,讓美軍形勢一片大好的“狂暴作戰”計劃破產。
1951年的5月22日,五三九團二營五連來防守杜武洞高地,營長馬興旺勘察了地形后,爭分奪秒地構築工事,將前沿20多米交通壕頂用圓木棚蓋加土一米,頂部只留幾個投彈孔,其餘全封閉。
並在臨公路下坡埋伏了3個反坦克小組,不讓敵坦克衝過公路去;又在距前沿陣地30多米處,設置了假陣地,放一個戰鬥組,吸引敵人火力。
23日,美軍前來進攻,五連先是用重機槍,把敵人壓制在交通壕上面,然後隱藏交通壕里的士兵,不停的通過投彈孔拋出手榴彈。
手榴彈在擠成一堆的敵群中炸開,美軍全趴着沒法發現手榴彈哪來的,就這樣打退8次進攻,以傷亡27人的代價,打死打傷美第七師600多人。
1951年6月,60師179團8連3排排長沈樹根,在華川東北13公里處的鷲峰,擺出一個佈局相當的完美陣地,無論敵軍從左右兩邊迂迴還是正面攻擊,都會受到攻擊,左右兩邊迂迴則會受到兩個班夾擊,始終把正面高地用於牽制敵人。
保持不停的移動,實施機動防禦,讓空陣地去承受敵人的火力,打出一場敵我傷亡比達300:4的經典以少勝多戰例。
1951年6月,63軍188師8連在255.1高地阻擊美軍"快速機動特遣隊"。郭恩志連長在陣地上,先用迫擊炮向美軍進攻隊形四周各打了一發炮彈,等美軍本能的集中到中間,再用重機槍向中間進行猛烈的射擊,把美軍隊形劈成兩半。
郭連長準確把握戰機,一聲令下,用兩個班從兩邊發起反衝擊,以鉗型包抄先切斷美軍退路,再從後面發起進攻,正面的步兵班也從陣地衝出。
各種武器相互之間密切協同,被前後夾擊的美軍根本無法反擊,很快即被全殲,之後8連守了13天,傷亡14人,而美軍寸步未進。
1950年10月,42軍的371團2營4連奉命守衛煙台峰,一反常規在主陣地前側設置了一個陣地,等夜晚敵人來偷襲時,靜靜的看着敵人爬過去后,才從敵人後面突然開火,和主陣地兩面夾擊擊退敵人。
戰至下午,連長又使出從敵人背後攻擊的戰術,一個小分隊緊跟着被打退敵人的身後,一直衝到半山腰隱蔽起來,等敵人進攻時,又一次從敵人後面射擊,又和主陣地兩面夾擊擊退敵人,一天共打退了30次進攻,守了5天,最後只剩三人。
總體而言,中國軍隊進攻一般都是出其不意,而且總是迂迴包抄,防守則是陣地上少數部隊,主力則隱蔽集結於陣地側后。
即兵力上前輕后重,火力上前重后輕,並不時在陣地前派出小部隊,以伏擊糾纏戰法,迫美軍過早的展開,縮短美軍對陣地的攻擊時間。
反衝擊時一般從敵軍側后發動攻擊,派出小部隊襲擾敵人,打亂敵人進攻節奏,工事小而堅,並相互構成交通溝,平均一百發炮彈僅傷亡一人,指揮員要預有多種方案隨時應付意外的情況。
由此可見,抗美援朝時期,中國軍隊採用了靈活多樣的戰術,結合了人力資源優勢和地理優勢,有效地與美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這些戰術不僅保護了自己的安全,還對美軍造成了不小的困擾和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