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父子齊心
“而且還是定國公的意思,所以兒子就答應了,這次帶他來江南,一方面是讓他整合一下他手中的情報勢力,為我所用,另一方面也是讓您老給看看怎麼樣。”
“嗯,他們這一脈還真是一身反骨。”徐弘基的反應不大,但他說的話卻引人深思,想當年定國公府這個爵位是怎麼來的?不就是徐家人嫡次子跟着永樂皇帝造反得來的嘛!
現在他們恐怕想要故技重施,畢竟一旦大明沒了所有的勛貴都得完蛋了,所以這是要早做打算,找條出路。
現在的局勢,只要是個明眼人,都能看得出,大明傾覆在即,但是能看出來是一回事,找到出路又是一回事。
勛貴裏面明眼人可不少,但他們卻找不到出路,只能繼續混吃等死,畢竟想要從軍,除了白白送命,什麼也改變不了,畢竟這不只是軍隊的問題,而是整個體系的問題。
想要挽救大明,也不是他們能做到的,而且也沒有人願意當這個出頭鳥。
“定國公府的這個小子可堪大用,僅僅憑藉庶子身份就能在定國公府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掌握着不小的權力,就是個有城府的。”
“嗯,兒子也是這麼以為的,而且定國公府沒有嫡孫,徐沐陽這個庶長孫日後恐怕會掌握整個定國公府。”
“既然這樣,他若有心投靠,看在一家人的份上,你也要多多重用。”
“兒子明白。”
徐沐陽後來對魏國公府來說,只能是錦上添花,所以了解完基本情況,就開始步入此次談話的主題了。
徐弘基將茶水倒滿,隨後緩緩說道:“如今,遞近年關,你不在京師里伺候新皇怎麼討了個御史的差事來江南了。”
徐弘基是真的沒有想明白,畢竟往常過年徐天爵也沒有回來,顯然徐弘基還不知道徐天爵此次來江南的目的,只以為他是普通的巡按御史,代皇帝來巡視江南。
不過他也知道自己兒子不可能這麼簡單,所以還是開口問了一句,即便是他不問,徐天爵也會說的,畢竟在南直隸還真的要靠他是個魏國公,才更有號召力。
“此次下江南主要是為了海禁一事,如今,朝廷財政入不敷出,遼東九邊又需要龐大的軍費開支,再這樣下去,大明恐怕真的要到萬劫不復的地步,那樣天下黎民百姓恐怕會生靈塗炭,所以,兒子建議新皇徹底廢除海禁,將沿海各大城市全部開設為港口進行海外貿易。”
“與此同時,增加商稅這次主要過來就是探探各地官員以及江南富商的口風,如果他們沒有太過強烈的抵抗,回去之後大概率就會在朝堂上商議此事......。”
“你先等一等。”徐天爵的話說的正起勁,突然就被徐弘基給打斷了,他雖然有些不明所以,但還是停了下來。
便便聽到徐弘基嚴肅的話語,“天爵,你知不知道廢除海禁絕非是小事?我大明天朝上國,物產豐富,對外貿易我不反對,但是賺來的大量銀錢怎麼花?現在各地生產欠收,糧食供不應求,一旦江南各地的商人賺取了大量銀錢,勢必會哄抬物價,屆時將民不聊生,恐怕這時候沒有人會說你好,而且你還會成為替罪羊。”
其實徐弘基說的這個現象,早在隆慶開關之時就出現過,而且歐洲進行大航海貿易的時候也的確如此,各地生產出來的商品根本就沒有那麼多,而錢卻變得越來越多,那麼必然會導致商品價格上漲,但錢又集中在富商的手中,普通百姓手裏的錢沒有漲,可糧食的價格卻漲了,這麼一來恐怕會殃及國本。
這也是徐弘基表現得這麼強烈的原因,但現在,徐天覺已經接下了這個差事,甚至還是他自己說的,想要化解實在是難。
看着徐弘基這緊張的樣子,徐天爵反而輕鬆一笑。
“你還笑,你知不知道你惹了多大的禍?這麼多年的沉穩,怎麼就都沒了?你真是糊塗啊!”
徐弘基現在是真忍着怒氣,而且已經沒了剛才的老成持重,徐天爵也害怕老頭真的打他,急忙說道後面的內容。
“父親先消消氣,對於您所說之事,兒子已經有了應對之法,我大明的常規商稅是按三十稅一來收取,其他各類特殊商稅我就不說了,畢竟有些多,而關稅則分為鈔稅和海關稅”
“其中鈔稅主要設置在長江和運河,對所過船舶載重進行課稅。萬曆初年約計32.5萬兩,今年預計稅額可以達到43.9萬兩,海外貿易發達后我們還可以再增加。”
“還有市舶司徵收的海關稅,現在抽分稅率是十取二,我們可以提升到十取三,除此之外,還有還有引商法、抽餉、加增餉等名目,如此算下來,既能增加國家財政來源又可以促進各地繁榮,而且那些商人也有的賺,相信他們會同意的。”
即便是徐天爵說了這麼多,徐弘基但眉頭依然還是緊皺,畢竟他說的這些方法只能是治標不治本,沒有足夠的糧食和商品,錢越多不一定越好。
畢竟大明可是擁有全世界所生產出來的白銀的二分之一,這可是一筆,龐大的財富而且僅僅是隆慶開關到明朝滅亡這一段時間內,其中海關還有多重限制,如果全面放開其規模無法想像。
所以說明朝廷或許沒錢,但明朝絕對有錢。
“而且最重要的是兒子在禮部右侍郎徐光啟所着《農政全書》中找到幾種新型作物,番麥(玉米)、甘薯、土豆,這些都可以充當糧食,而且他們產量大,存活率高。”
“甘薯,你也知道甘薯。”
“父親也聽說過。”看到徐弘基有些驚訝,徐天爵連忙開口問道。
而事實也果不其然,徐弘基點了點頭,說道:“前福建巡撫金學曾就曾在福建種植,當時福建正逢大旱、五穀歉收,金學曾力排眾議推廣甘薯,結果大獲豐收,閩中飢荒得以緩解,如果你能推廣這些作物,的確能夠增加糧食,尤其是陝西等地......。”
徐弘基說著說著就獨自思量起來,此此法要是推行起來,能在民間獲得巨大聲望,
就比如金學曾,當年福建人為感念金學曾之功,將甘薯改名“金薯”,可見其影響之大,如果徐天爵能推廣,恐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