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都興阿和駱秉章的無奈
有人說,沒有支援,不可能吧!
就算老曾把湘軍裁撤了,可是老左和老曾決裂了,老左的楚軍沒受到影響吧!可以派遣老左來支援呀!
的確沒受到什麼實質性的影響,雖說淮軍與楚軍皆是從湘軍這一母體中衍生而出,但左宗棠因與曾國藩的關係破裂,倒是未曾被牽連其中。然而,即便如此,他也無法給予有效的支援,究竟為何會這樣呢?
且讓我們來看看此時此刻的左宗棠正在做些什麼吧!
就在天京城陷落的前後那段時間裏,原本龐大的太平軍隊伍如同一盤散沙般分散開來,並分成了五路人馬,陸陸續續地進入到江西省境內。其中,沛王譚星、宗王李仁壽以及天將林正揚等人所率領的部隊,經由浙江的開化一路挺進,相繼進入了玉山和廣豐等地;而聽王陳炳文、康王汪海洋等人帶領的隊伍則是從皖南地區出發,成功踏入了德興境內;侍王李世賢、來王陸順德還有戴王黃呈忠等統率的軍隊同樣是從浙江開化進軍,最終抵達了玉山一帶;凜王劉肇鈞、利王朱興隆等人指揮的部隊則是從蘇南出發,歷經浙西、皖南,最後進入了弋陽;至於干王洪仁玕、昭王黃文英、佑王李遠繼等統領的部分,則是從浙江遂安動身,先後進入了玉山和廣豐。
由於這五路兵馬之間互不統屬,各自為政,其行動方式頗有些類似於流寇一般四處亂竄。面對如此錯綜複雜的局勢,此刻的左宗棠肩上的擔子可謂無比沉重,要想將這些雜亂無章的殘餘勢力徹底剿滅,絕非易事。
所以關中總督都興阿和川蜀總督駱秉章想要支援,不可能的,清朝廷有給列強賠款的錢,就是沒有招兵買馬,治理地方的錢!這句話透露出無盡的無奈和悲憤。
都興阿,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將,他的一生都在為清朝的穩定和百姓的安寧而戰。他治理下的關中地區,雖然貧瘠,但他始終儘力維護當地的治安,保障百姓的生活。然而,面對日益嚴重的匪患和民變,他急需朝廷的支持,以擴充軍隊,加強治理。可是,當他向朝廷請求撥款時,得到的卻是冷冰冰的拒絕。
同樣駱秉章也是一樣,一位博學多才的文臣,他治理下的川蜀地區,經濟繁榮,文化興盛。他一直致力於改善民生,發展教育,希望能夠為國家的復興培養更多的人才。然而,隨着列強的入侵和內亂的加劇,他同樣急需朝廷的支持,以維護地方的穩定。可是,當他向朝廷請求撥款時,得到的同樣是冰冷的拒絕。
清朝廷的財政狀況,確實令人堪憂。自第一次白粉戰爭以來,清朝不斷戰敗,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向列強支付了巨額賠款。這些賠款,如同吸血鬼一般,吸幹了清朝的財政,使得國家無力他顧。清朝廷雖然有給列強賠款的錢,卻無力招兵買馬,無力治理地方。
都興阿和駱秉章,兩位忠誠的臣子,他們在失望之餘,更多的是對國家和百姓的憂慮。他們知道,如果再這樣下去,清朝的統治將岌岌可危,百姓的生活將更加艱難。然而,他們又能做什麼呢?他們只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國家和百姓做出貢獻。
在這個動蕩的時代,都興阿和駱秉章的遭遇,只是無數忠臣臣子中的一個縮影。他們面對的困境,也是清朝末年整個國家面臨的困境。這個曾經輝煌的王朝,如今卻陷入了深深的危機之中。而這一切,都讓人感到無比的悲哀和無奈。
關中地區,曾經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歷史悠久的土地見證了無數王朝的興衰。然而,如今,這裏卻成為了動亂的漩渦。自從各地起義頻發,關中的人口銳減,從原本的八百萬降至不足一百萬。戰爭的無情剝奪了無數生命,倖存者或是投身起義,或是背井離鄉,尋求生存的可能。關中的田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內,雞鳴不再,一片凄涼景象。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革命軍管理的保機府。保機府,一個在動亂中崛起的地方政權,它的治理者崔文,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開明的政策,創造了一個相對安寧繁榮的避風港。在這裏,人們不必擔憂戰火的侵擾,商業繁榮,農田豐收,人民安居樂業,一派和諧景象。
革命軍的治理之道,注重民生,倡導平等,他深知在亂世中,穩定和民心是政權得以維繫的根本。他推行減稅賦、均田制,鼓勵農業和商業的發展,同時注重教育,提升人民的文化素養。在他的努力下,保機府成為了人們嚮往的樂土,不少流離失所的難民紛紛湧向這裏,尋求庇護和新生。
保機府的繁榮,不僅是經濟上的,更是文化和政治上的。崔文提倡開放包容的思想,鼓勵各種學術和文化的交流,使得保機府成為了當時的思想文化中心。在這裏,人們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討論時局,這種氛圍在當時的動蕩時局中顯得尤為珍貴。
隨着豐收之年的過去,保機府的糧庫充盈,百姓們的生活也相對寬裕。這裏的農田肥沃,種植技術先進,加上崔文的精心治理,使得保機府成為了周邊地區的糧食供應中心。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黃德貴的天水府。
天水府的境況相對較差,主要是因為可開墾的荒地有限,種植時間也相對較晚。這導致了天水府的農業經濟水平遠不如保機府。儘管如此,天水府的百姓在艱難中仍努力維持生計,期待着更好的明天。
更令人擔憂的是北方的北地府、安定府和最近攻下的隴南府。這三個地方經歷了較晚的收復,八月之後才落到革命軍的手裏。這意味着他們錯過了開耕種植的最佳時機,導致糧食產量大幅減少。為了緩解這些地區的糧食危機,保機府不得不將一半的糧食運送到這三個地方。這樣的援助雖然緩解了北地府、安定府和隴南府的燃眉之急,但也不可避免地影響了保機府自身的糧食儲備和經濟狀況。
保機府的百姓對於這種援助表現出極大的理解和支持。他們深知,在動蕩的時代,團結和互助是生存下去的關鍵。儘管自己的生活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他們仍然願意為地區的穩定和同胞的生存做出貢獻。
而馬岱所需要的糧草幾乎全是打土豪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