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一捧瓷土 萬千匠心

第161章 一捧瓷土 萬千匠心

夏先衍出了滕王閣靈源之地,然後去往鐵柱萬壽宮靈源之地。

千載萬壽宮,半部豫章史。

有着1700年歷史的萬壽宮,是豫章文化的代表性符號。它由祭祀而起,因贛省移民的遷徙而盛,又隨“江右商幫”的崛起而遍佈五湖四海。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共有萬壽宮1600多座,可謂“有贛省人的地方,就有萬壽宮”。

上千座萬壽宮中,位於新建區的西山萬壽宮與西湖區的鐵柱萬壽宮最為特殊,兩座萬壽宮都是祀奉江西福主許真君的重要場所。

西山鎖龍頭,鐵柱鎖龍尾。

其中鐵柱萬壽宮傳說是許真君手持寶劍斬殺蛟龍之處,如今已成為熱鬧的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而西山萬壽宮又名玉隆萬壽宮,乃許真君故宅、修道及得道成仙的地方。

鐵柱萬壽宮是通過重新修繕、保護性修復、原址復建等手段,再次回歸人們的視野。

鐵柱萬壽宮,雖然被打造成了一個歷史風貌區注入了很多現代的文旅概念。但這裏承載了南昌歷史人文變遷和集體記憶。

舊貌換新顏,萬壽宮風貌街區的煙火人間,續寫着新的人文故事,承載在這裏的歷史人文孕育出了靈源,以這座萬象宮為核心形成了靈源之地。

凈明忠孝道的祖庭——西山萬壽宮,又名玉隆萬壽宮,江南着名的千年古觀,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二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八福地,為紀念東晉名道許遜而建,迄今己有1700年的歷史。

西山萬壽宮初名許仙祠,晉寧康二年(公元374年)八月初一,凈明道祖許遜功行圓滿,得道成仙,攜家四十二口“拔宅飛升”,族民鄉紳立許仙祠祀之。

南北朝時期,“許仙祠”更迭名稱為“遊仙觀”;

宋太宗、真宗、仁宗等先後賜書,將“游帷觀”改為“玉隆宮”。

宋徽宗親自書寫“玉隆萬壽宮”匾額;

元代,玉隆萬壽宮成為江南正一符籙道派四大宗壇之一的“凈明宗壇”;

明洪武皇帝賜予“妙濟萬壽宮”新匾額一方。

萬曆年間,在司空吳桂芳、司冠李遷、司馬萬恭的倡議下,對玉隆萬壽宮進行重修;

清乾隆二年,江西巡撫岳浚召集所屬府縣捐款修建萬壽宮。

另外還有一座象湖萬壽宮,主祭之人也是許遜。

三座萬壽宮,孕育出了三處靈源之地,這是許遜留給南昌的禮物,亦是南昌人虔誠的祭奠,給自己帶來的禮物。

與象湖萬象宮靈源之地通過水脈相連的另一個靈源之地就在象湖的隔壁梅湖之中。

青雲譜靈源之地,亦或被稱為八大山人靈源之地。

青雲譜道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當時稱為梅仙祠。東晉時,許遜在此開闢道場,易名為太極觀,正式形成道統,屬凈明道派。

此後,該道院經歷了多次改名和重建。唐大和五年(831年),改稱太乙觀;宋至和二年(1055年),敕建為天寧觀;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八大山人朱耷隱居於此,改建為青雲圃;清嘉慶年間,改為青雲譜。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的傑出畫家和書法家朱耷(1626—約1705)的別號。朱耷,本名朱統鐢,字刃庵,號八大山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後裔,出生於贛省南昌

明朝滅亡后,他削髮為僧,住南昌青雲譜道院,后改信道教。朱耷擅長書畫,尤其以水墨寫意畫著稱,其花鳥畫形象誇張奇特,筆墨凝鍊沉毅,風格雄奇雋永;山水畫則筆致簡潔,有靜穆之趣。他的書法也極為出色,吸收了歷代名家的特點,自出己意,風格縱逸。

八大山人的畫作具有強烈的個性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他善於運用象徵寓意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八大山人的藝術成就不僅體現在他的書畫作品上,更在於他對後世藝術的深遠影響。清代中期的“揚州八怪”、晚期的“海派”以及現代的齊白石、張大千等巨匠都深受其熏陶。

夏先衍以前遇到的都是文學家,他是第一次遇到畫家所孕育而生的靈源,似乎與其他歷史名人的靈源並沒有太大區別。

於是他沒有進入八大山人紀念館。只是在外面探查了一番這裏靈源的氣息。

夏先衍錯過了一場神奇的美景,八大山人紀念館內朱耷的真跡彷彿活了過來。

一幅幅畫,一幅幅字,似乎成了一個獨立的世界,如入畫境。

這種現象出現了很短的時間,肉眼的看不到的,只能通過神識的觀察。這些出現異象的畫都是朱耷的真跡,就好像它們在溝通一樣。

不單單是這裏其他地方的靈源之地也開始有了變化,新一輪的機緣降臨。

夏先衍帶着一行人調查完了古代孕育的靈源之地,然後又開始探查現代孕育而生的靈源。

南昌是一座“英雄城”,八一起義在這裏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被譽為“軍旗升起的地方”,八一起義紀念館、新四軍軍部舊址、江西革命烈士紀念堂等紅色遺址隨處可見,國之重器055型導彈驅逐艦首艦被命名為“南昌艦”。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些還在不斷擴張的靈源之地,讓南昌城的靈氣含量還在不斷提升。相信用不了多久,南昌城的年輕人不用都擠在幾處靈源之地,或者去九江借用廬山靈源之地了。

夏先衍探查完最後一座革命遺址靈源之地,后準備離開這裏。算了算時間,去一趟瓷都還來得及。

於是夏先衍讓戰士開車趕往瓷都。

景德鎮,別名“瓷都”,贛省地級市,處於皖、浙、贛三省交界處,是浙贛皖重要的交通樞紐中心城市之一。

景德鎮,歷史曾名昌南、浮梁等,景德元年(1004年),因生產的青白瓷質地優良,宋真宗便將自己的年號賜給了它,從此,“景德鎮”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在數億年的光景里,景德鎮都浸沒於一片汪洋之中,距今1億至5億年前,景德鎮才逐漸從海中隆起,經歷多次地質構造運動,岩體風化、蝕變,才形成了風化殘積型高嶺土和脈狀高嶺土礦床。

同時,年均氣溫17.1℃,溫差變化小,瓷器坯胎不易脹縮,年均日照時間長,坯胎不易受潮變形,易晾乾,作為竹木之鄉,馬尾松是這裏的優勢種群,松脂豐厚,可為柴窯提供更強的火力,溫度更是能達到1300℃,是瓷窯的理想燃料。

最關鍵的,這裏水系分佈均勻,含沙量小,為瓷石粉碎、瓷土澄清、泥料淘洗、瓷胎製作、色釉調配等各環節的用水,提供了必備條件,同時,又讓上游的瓷土、窯柴和木炭順流而下,直抵景德鎮,最後再歷經純手工七十二道工序成器。

五行相加而生陶瓷,至此,陶瓷生產的全部條件齊備。

“陶舍重重倚岸開,舟帆日日蔽江來”的浪漫畫卷徐徐展開……

兩小時后,眾人到達了瓷都的第一座靈源之地,御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自宋元至明清,歷代皇帝都派去官員,在這裏設瓷局、置御窯,近千年的時間裏,這裏一直作為皇家御用瓷器的生產窯場。

至康乾時期,制瓷業更是達到了歷史高峰,順治十一年將“御器廠”改稱為“御窯廠”。

景德鎮的窯爐歷經了龍窯、馬蹄窯、葫蘆窯、蛋形窯的發展,其中明末清初的“蛋形窯”尤為出彩,也最特別。

御窯廠歷來是景德鎮的陶藝精英和能工巧匠薈萃之地,雖然專為皇帝燒制瓷器,但是客觀上為華夏民族創造了大量瓷文化的奇珍異寶。

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鎮設立第一所官窯——浮梁瓷局,專為元皇室燒造御用瓷器,這便是御窯廠的萌芽。

明朝開國之初,朱元璋在原浮梁瓷局的基礎上建立了御窯廠,世稱“洪武官窯”。從明1369年至清1911年,御窯廠共為27個皇帝燒制瓷器,世界各大博物館珍藏的明清時代瓷器多數出自景德鎮御窯廠。

夏先衍漫步在瓷都的大街小巷,每一步都彷彿踩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上。他能感受到這座城市所散發出的瓷器文化,那是一種源自千百年文化所累積的韻味,深深地烙印在了這片土地和人民的靈魂之中。

此時,識海之中的《人文經》似乎也感受到了瓷都靈源的氣息,書頁悄然翻動,無聲地記錄下關於瓷都靈源氣息。

這些氣息如同涓涓細流般匯聚在一起不斷完善着關於陶瓷的文化,也使得《法華心經》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

華夏守護之靈也從識海深處現身。他靜靜地凝視着《人文經》,宛如一位守護者,默默關注着它的變化。隨着《人文經》的不斷更新,守護之靈感到一絲擔憂,生怕夏先衍的識海無法承受不斷更新的《人文經》。

於是,他開始施展神通,不斷加固識海中這一方小小的空間,以確保夏先衍能夠安全地承載這部人書。

夏先衍從御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逛到了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這裏是瓷器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古窯始建於五代,在宋、元、明、清后不斷發展壯大。

歷代古窯展示區內有古代制瓷作坊、世界上最古老制瓷生產作業線、清代鎮窯、明代葫蘆窯、元代饅頭窯、宋代龍窯、風火仙師廟、瓷行等景點,明清時期景德鎮手工制瓷的工藝過程以及傳統名瓷精品。

夏先衍帶着眾人在古窯民俗博覽區這一靈源之地稍作觀察后便出來了,接着前往景德鎮華夏陶瓷博物館這一靈源之地。

景德鎮因瓷而生,因瓷而名。1954年,景德鎮陶瓷館開始對外開放。至2005年,新館落成於昌南湖畔,定名景德鎮華夏陶瓷博物館。

這座華夏首家陶瓷專題博物館,將“光致茂美”的瓷之華章徐徐鋪陳——館藏5萬餘件,陶瓷文物佔比94%以上,立足景德鎮,彰顯千年瓷都風采;基本陳列“瓷業高峰是此都”,完整呈現出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窯史、600多年的御窯史。

一件瓷器,沉澱千年華夏歷史;一座博物館,凝聚勤勞創新精神……

過手七十二,一坯方成器。

瓷器,與茶、絲綢等共同作為華夏文明符號,夏先衍在這裏感受到了瓷器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瓷器承載着千年的歷史沉澱,訴說著古人的匠心獨運。

如今,夏先衍身臨其境地感受着瓷器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自豪。他彷彿穿越時空,看着瓷器文化的不斷變遷。

兜兜轉轉間,他已在南方繞行了一大圈。儘管還有許多古窯遺址尚未探查,但此時華夏陶瓷的發展脈絡已然清晰地呈現在眼前。

那些曾經輝煌一時的名窯,如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都如同璀璨星辰般鑲嵌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著無盡的魅力。每一座窯爐都是一個時代的見證者,它們所燒制出的精美瓷器更是華夏文化的瑰寶。

與此同時,夏先衍敏銳地察覺到了自己識海中的微妙變化。隨着他探查完景德鎮華夏陶瓷博物館靈源之地,《人文經》自動合上了書頁。

而在《人文經》旁邊,書桌上的守護之靈留下了一條簡短卻意味深長的消息: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各行各業,亦可當作一種修行方式。

這條信息猶如一道閃電劃過夏先衍的腦海,讓他陷入了沉思。

他靜靜地凝視着這條消息,心中充滿了疑惑和好奇。"這是什麼意思?難道傳承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提升修為不成?可是具體該如何去做呢?"

他喃喃自語道,眉頭緊蹙。然而,守護之靈並沒有給出更多的解釋,只是留下了這句令人費解的話語便悄然離去。

夏先衍不禁有些懊惱,抱怨道:"喂,守護之靈前輩,說清楚啊!怎麼個修行方式啊?給個思路也好啊!就這樣扔下一句莫名其妙的話,不是吊人胃口嗎!"他無奈地搖了搖頭,試圖從這句話中找到一些線索。但無論他如何絞盡腦汁,依然無法參透其中的深意。

空蕩蕩的識海之中沒有人回應,守護之靈已經離開去做自己的事情了。

夏先衍無奈來回的翻了幾遍,確實只留下這一句話,於是就把紙張打散了,重新化作神識之力回歸識海。

他深深地嘆息道,“哎,真的是還不如不知道呢!”

他決定暫且將這個問題擱置一旁,不再去為此而糾結。畢竟,這並非華夏守護之靈第一次採取這樣的操作方式。

夏先衍感覺他可能真的無聊了,所以時不時出來逗逗自己。

“哎,除了忍了忍也沒其他辦法,總不能遭到戲弄不過癮,上去挨一頓揍吧!”

夏先衍能夠確切地認定,華夏守護之靈所告知的這個消息確實是真實可信的。然而,他也確實是在故意逗弄自己。至於這種修鍊方式,目前僅僅只是出現了一些微弱的苗頭而已。要等到其真正完善起來,還不知道要排到什麼時候呢。

他看了看天快要黑了,該回去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161章 一捧瓷土 萬千匠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