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盧象生回京
滿桂帶出去的火器,都是小型火器,對付大規模的騎兵衝鋒,還得要大炮。
張薔對工部興建鋼鐵廠的事,抓得很緊,老尚書李從心已經年近七十,精力有限,張薔根據前世的記憶,直接要求,把督臨清倉的盧象升調回中央,準備讓他牽頭,在全國各地興建鋼鐵廠。
後來才知道,盧象升已經於六月份遷大名知府,八月加山東按察副使,已經是正四品高官。
做為天啟二年的進士,短短四年,就升為正四品,這速度,說是坐火箭也不為過,另一方面也說明,這人確實有能力。
張薔要將他調回來,升工部右侍郎,專管鋼鐵廠建設,這樣的人才,不用可惜了。
首輔兼吏部尚書黃立極,正在夾着尾巴做人,哪裏敢反對張薔的提議,張薔從沒有調閱過戶部的檔案,他不知道太后是如何知曉盧象升這人的。
但不妨礙他動作很快,十天之內就準備好相關資料,安排了廷推,將盧象升調了回來。
盧象升一年之內連升三級,連他自己都有點蒙,只能歸功於老家的祖墳冒青煙了。
報到后,先來拜見老尚書,李從心的條案上擺着幾塊鐵疙瘩,他對着盧象升招手道:“建斗,你來看看這幾塊鐵疙瘩有何差別?”
盧象升在臨清管理倉庫的時候,也接觸過毛鐵、精鐵和鋼鐵,他把每一塊鐵疙瘩拿起來仔細甄別,最後指着一塊蘇鋼說:“回大人,下官覺得,這塊鋼鐵的品質最好。”
李從心哈哈笑道:“建斗果然有眼光,這塊是蘇鋼,工部每年要從南方商人手裏,購入大量的蘇鋼,浪費銀錢不說,還要受制於人。
所以,太后特意點名將你調回來,要選一塊合適的地方,先建一座大型的鋼鐵廠,專門冶鍊蘇鋼,甚至比蘇鋼還要好的鋼材。”
盧象生不解地問:“太後為何要建鋼鐵廠?煉那麼多鋼鐵用得完么?”
李從心揮手讓公廳里的書吏和長隨都下去,這才壓低聲音對盧象升道:“建斗也知道,遼東的建奴越來越強大,而我大明缺少馬匹,練不成遼東那樣的騎兵,除了築城固守,很難打敗東虜。
不管是築城還是練騎兵,都要耗費大量的銀錢。
太后說,能對付大規模騎兵的,只有火炮,而鑄造火炮,離不開鋼鐵,這是其一。
其二,太后還說:大明的百姓,許多人還在用木質的工具耕地,這樣的效率太慢了。要推廣鐵制農具,鐵杴、鐵鋤頭、鐵鏵犁,甚至鐵鐮,干起活來比木質工具快十倍不止。
有了鐵質農具,百姓種十畝地的功夫,能種十五畝地,還愁吃不飽飯么?
大明目前生產的鐵器,不管是品質還是數量,遠遠不夠軍工和民用的需求,而且鋼鐵這樣的戰略物質,必須掌握在官府手裏。
建斗啊,這項艱難的任務,就交給你了,至於怎麼走,還得靠你自己蹚。”
這很么蹚?盧象升表示很迷茫,他一個讀聖賢書出身的文官,讓他去經營這些奇技淫巧之事,他志不在此啊。
而且,他也不知道怎麼做啊。
好在李從心給他指了一條路:“下午,本官往宮裏遞牌子,太后說了,你一回來,就讓你入宮去見她,放心,太后定有詳細的懿旨給你。”
盧象升更疑惑了,看李尚書一個老臣,提起太后之時,臉上的恭敬不像是裝出來的,據他所知,秉國的那位裕安太后,只有二十來歲的年紀,為何連李從心這樣的重臣,對她都心服口服?
下午,盧象升就得到了答案。
李從心的牌子一遞進宮,立即就得到了回復:“下午辛時一刻,到酉時一刻,着工部尚書李從心,與新任工部右侍郎盧象升,入乾清宮西側殿議事。”
未時正,盧象升隨着李從心,就到乾清宮等着了,西側殿進門左手邊的倒座房,用來供等待的官員休息。
二人被請進休息廳,太監送上茶水點心,盧象升見茶几上有幾份邸報,李從心隨手拿起一份遞給他:“這是新出的報紙,上面都是各地的新聞,建斗可以看看。”
盧象升心想,這不就是邸報么?坐下來細看,內容卻與邸報不同,不但有官府的消息,還有來自民間的消息,往後翻看,居然還有一篇介紹泰西數字的文章。
他十分好奇,也坐下仔細閱讀起來。
第一篇就是天子朱慈煌,撥內帑銀子,補發延綏三鎮軍餉的報道,而且一撥就是九十萬兩,真是大手筆。
李從心見他咂舌,低聲為他解惑道:“建斗可知,這銀子是怎麼來的?”
“不是內帑銀子么?”
“不,這是太后在莊子裏開設的兩間作坊、京城裏太上皇賞賜的一間皇店、還有在南京與人合開的肥皂廠,這幾家廠子這幾年賺的銀子,這是太后的內帑。
原來的內帑,還在太上皇手裏呢。”
盧象升驚得張大了嘴,忙又閉上,點點頭,低頭去繼續看那報紙。
“綠色通道?”他想,太后又來這一招,上半年就用過一次,現在又用。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再一看,卻是除了往京師運糧的糧商,享受綠色通道的待遇外,凡是往山西、甘肅、陝西運糧的糧商,通通享受綠色通道的待遇,在哪個地區出了問題,當地的官府要負責賠償。
另外,凡是運往邊鎮的軍糧,還能換取三倍的鹽引或茶引,運往陝西、山西等受災地區府縣的官店,換取雙倍鹽引或茶引。
三倍鹽引?盧象升瞪大了眼睛,太后這不是胡鬧么?御史們也不上書勸勸太后?
他實在沒忍住,轉頭問正在專心看報紙的李從心:“大人,您是四朝老臣了,太后如此作為,您怎的不勸勸?聽說孫閣老還是太后的顧問,怎麼也……”
李從心指着下一條新聞道:“建斗看完這條再說。”
盧象升耐着性子往下看:陝西道御史吳牲,攜二十萬賑災款,前往陝西賑災:
“陝西北部,山西南部地區,自今年二月起,滴水未下,五月、八月又遭受兩次蝗災,九月地震,田野里的草根樹皮都被食禁,人相食……”
李從心探過頭來,低聲道:“白水縣饑民王二,率眾攻入縣城,殺知縣張耀斗,如果再沒有糧食運過去,陝西就要大亂啊。
與平亂的費用比起來,三倍的鹽引算什麼?反對這項決策的御史,都跟着吳牲振災去了!
太后說,官員要深入民間,了解民間的疾苦,大明需要真正能做實事的人,那種‘平日袖手談心性,臨終一死報君王’的官員,大明不需要!”
盧象升道一聲“慚愧”,為自己剛才升起的,對太后的埋怨之心,感到羞愧。
李從心勸慰道:“建斗剛回京,凡事多看多聽多問,太後有一句話,本官是極贊同的: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
所以,那些上書的御史們,都被放出去“調查研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