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議論紛紛
“京兆杜氏,就是杜公的家族吧?”唐朝,一人悄悄問道。
“沒錯,就是杜公他們家族,”另一人感慨,“不愧是京兆杜氏,早在東晉的時候也有着這樣的功績。”
“你們以為,那句話是大家隨便說說的?”另一人意味深長道,“‘城南韋杜,去天尺五’啊。”
-
唐朝的百姓對於杜氏,京兆杜氏還是頗有幾分耳聞的;而宋朝之人,知道京兆杜氏的人,對此除了感慨其傳承,就是感慨這種大家族的發展方式了。
趙光義對趙匡胤道:“這杜氏也好,盧氏也罷,在這方面的風格都是類似的,哦還有王氏——太原王氏。”
趙匡胤笑了一聲:“這些家族不就是如此行事的嗎?稍有了解之人便對此毫不意外了。只不過,能夠做成的家族也不是全部。”
趙光義點頭:“這確實如此。”
他們說的,是這些個家族的分支、各有其主、最終總有一支子嗣能夠站對隊伍,繼而能夠出頭,保存並且傳承家系,最好還能發揚光大的事情。
京兆杜氏,正是其中之一。
世人皆知唐時宰相杜如晦,房謀杜斷的名聲可是深入人心;而杜如晦,正是出身於京兆杜氏。
又有唐朝是從隋朝轉變而成,隋朝又是從北周轉變而成,北周——以及北周之前的一系列,都是屬於北朝。
而能夠在後來的隋唐嶄露頭角、甚至風頭大盛的家族,基本上都是曾經在北朝為官的家族,在北朝打下了根基,立下了功勞,擁有了傳承,構築了人脈關係網……
那些南朝的望族,基本上都沒能在天下真正一統后,在朝中佔據核心地位。
在地方上,他們或許還是有着自己的聲望和名頭,但是在京中,在朝中,卻絕非如此。
在東晉末年,遠在交州的京兆杜氏,怎麼又能在北朝擁有這樣的地位呢?
當然是因為他們分了好幾支啊。
一支在北朝,一支入晉朝,繼而繼續在南朝為官。
最終,北朝這邊發展出來的王朝統一了天下,北邊的這個京兆杜氏就獲得了大成功;而雖然南朝敗落,但有着北朝的這一支的名望,南邊的杜氏好歹也還算是名門望族。
這對於家族而言,就是最好的結果。
而范陽盧氏,同樣如此,盧循這一支是徹底完蛋了,可是北面的那一支還好好的,不僅好好的,還頗為興盛;
太原王氏也是這樣——注意,是太原王氏,不是琅琊王氏。
東晉的權臣王導、第一門閥王氏家族,是琅琊王氏,而非太原王氏。
隋唐的望族王氏,是太原王氏,而非琅琊王氏。
“不對,太原王氏倒不是如范陽盧氏和京兆杜氏這樣,他們原本在北面沒什麼人來着,”趙光義修正了自己的說法,“是王慧龍在家中被滅后,逃亡北魏以後,太原王氏在北面興旺起來的。”
後來,唐朝“禁婚家”的王氏,全都是王慧龍的後代。
趙匡胤也想了想道:“在先前完全沒有投向北朝,而是在隋朝建立之後加入其中、後來也成為高門的家族也不是沒有,不過只有一個蘭陵蕭氏而已。”
蘭陵蕭氏,在東晉時期其實門第不是多麼顯赫,但是後來先是建立了南齊,又是建立了南梁,兩代王朝,蕭氏皆是皇室;在北周和隋朝改朝換代的期間,蕭氏已經進入了北朝,又獲得了隋文帝的信任,從此……
而且他們家的姻親選擇也都非常正確,楊氏,侯莫陳氏,獨孤氏……
實在是很有眼光了。
要說誰家敗落得最嚴重,那應該還是陳郡謝氏了,在東晉還赫赫揚揚的謝氏家族,都沒有等到唐朝,在南朝後期就已經漸漸沒落,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在於,他們家族的官員沒能接觸到核心權力。
除了謝氏,琅琊王氏雖然沒有謝氏家族那樣沒落,但是在隋唐時期,其實也早已大不如前,完全不能算是正兒八經的那種高門了。
-
除了對於門閥士族的感慨外,百姓們還很關心這杜慧度的父親,杜瑗和當年那個李遜的種種情況。
[某朝-甲地-甲:哇塞,這竟然還有人想要自己控制朝廷的州郡,不理會朝廷?]
[甲朝-某地-甲某:這又不奇怪,當時講到東漢的時候,不就有說地方上是豪族控制,和朝廷沒有什麼大的關係嗎?他們連皇帝的命令都不理會的啊]
[甲朝-甲地-某某:但是東晉不是有些變化嘛,雖然說是門閥士族,可是也沒有像是東漢那樣?要不然,也不會迎來東晉朝廷的討伐啊]
[乙朝-甲地-乙某:這倒也是,但是這李遜到底是怎麼做的?明明朝廷還有力量討伐他,就不是那種非常虛弱的情況,怎麼就這麼想要獨立了?]
[丙朝-甲地-甲某:誰知道呢,可能就是覺得交州偏遠,京城距離太遠,管不了他吧]
[甲朝-某地-甲:但是這事實證明了,朝廷還是能管他的,不僅能管他,就連他的兒子脫離朝廷之後,又攪和到了盧循的事情裏面,說不定也一起被剿滅了,何必呢]
[乙朝-甲地-丙某:是啊,何必呢,要是不反,那他也是交州刺史,好好的官兒當著,多好]
[丙朝-甲地-甲:那可不,你看那個杜瑗死了以後,交州刺史直接被他兒子接任了,地方上的太守也全都是他的兒子,這和獨立、和繼承有什麼區別?]
[甲朝-某地-某某某:……啊,對啊,這杜氏不一樣相當於自己控制了交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