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合情合理的解釋
收到黃道周的求助信后,劉宗周心中憤慨難平,他深知西學之害,立刻找來弟子黃宗羲共商對策。
此時的黃宗羲年僅二十五歲,正值年輕氣盛。劉宗周稍作交代,他便開始思索應對之法,並着手尋找幫手。
應天府與明朝其他地方不同,這裏是反抗西方傳教士的大本營。
早在1616年,這裏就爆發過震驚內外的“應天府教案”事件(後人稱之為“南京教案”),期間所有教堂被拆,二十位在華耶穌會士遭到嚴懲。
黃宗羲個人威望本來就高,他十四歲便成為秀才,還是北宋大文豪黃庭堅的後人,更因上京救父被崇禎贊為“忠臣孤子”。
加上這裏又是應天府,於是乎很快就找到了不少同仇敵愾的士子。
遺憾的是,人數不少,可對西學了解的卻不多。
正在此時,一位前來應天府躲避民變的豪門貴公子方以智適時出現。
方以智,字密之,南直隸安慶府桐城人,其父方孔炤現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湖廣。
起初,方以智並不願意參與此事,他認為西學與儒釋道都有可取與不足之處,而他的志向是實現中西合璧、儒釋道三教歸一。
但既已來到應天府,他勢必要融入當地的士子圈子,加上其性格開朗,喜好交友,在多位朋友的邀請下,便開始幫着黃宗羲出謀劃策。
此時的黃宗羲雖然也懂一些拉丁文,但他主要專註於曆法和數學領域。
在發現《幾何原本》中的勾股定理來自《周髀算經》后,更是對西學不屑一顧,因此沒有深入探究。
但方以智不同,他不僅從小在一堆大儒的教導中長大,擁有雄厚的漢學功底,而且還專門跑到順天府去找西洋傳教士畢方濟與湯若望學了很久的西洋之學。
於是,最強‘西學討伐團’就此誕生。
其中有擅長易學和六經的黃道周,擅長理學、心學的劉宗周,擅長史學、數學且能言善辯的黃宗羲和啥都懂的翻譯方以智。
這幾個人到了三山堂再次辯論的結果是,西學被駁斥得體無完膚,艾儒略帶着幾位傳教士奪門而逃。
原本大獲全勝理應適可而止,然而黃宗羲卻秉持着痛打落水狗的作風,將教堂內唯一身着僧侶道袍的瓜達盧佩神父圍困起來,還把年過六旬的老神父給揍了一頓。
後果很嚴重,圍觀的儒生被如狼似虎的張豹等人打得抱頭鼠竄,而這二十幾個辯論團主力軍被捆成了粽子,送到了馬尼拉。
起初,這些儒生或辱罵,或絕食,甚至以死相逼,然而此時祖天翰現身了。
祖天翰三兄弟曾在剿滅閹黨時,呈上了楊漣的血書,為坐實閹黨的罪責提供了關鍵證據,此事一度震驚京城。
正因如此,黃道周等人與祖天翰相識,並對冷秉三兄弟棄暗投明、尚存良知深感讚賞與感激。
這幾人原本認為祖天翰是為了躲避閹黨餘孽的迫害,才投身於西方天主教的陣營,於是便開始苦口婆心地勸說祖天翰改邪歸正。
可祖天翰卻告知他們,如今西方的廣袤土地已盡歸漢人所有,無論是自己還是遭他們毆打的瓜達盧佩神父,都是在為漢人的王效力。
至於這王是誰,以及祖天翰折返中原的目的究竟為何,他並未詳細說明。
黃道周等人在震驚、愕然之餘自然難以相信,但隨後祖天翰卻下令釋放了他們,還為他們安排了住所和生活費用。
為了驗證祖天翰所言虛實,他們婉拒了前往教會學校教授漢文的邀請,轉而在華人聚居之地開辦了紫陽、蕺山兩所書院。
他們在到處飄揚着勃更第十字旗的馬尼拉城中廣招門徒,在傳授漢學之際,持續揭露西方傳教士的偽善與險惡用心。
令黃道周等人驚詫不已的是,祖天翰非但沒有阻攔,反倒在內城大教堂旁為書院提供了更為寬敞的校舍,且每月按時送來米面糧油與薪酬。
更讓他們吃驚的是,所發薪酬竟是銀龍幣。
這黃道周與劉宗周二人,每月可得五十塊(四十兩白銀),而黃宗羲等人每月也有三十塊(二十四兩白銀)。
需知崇禎時期,正一品官員的年俸摺合白銀為五百二十二兩,從二品的年俸則為二百八十八兩。
也就是說,黃道周等人僅僅是擔任教書先生,且還是與當地朝廷唱反調的教書先生,其俸祿竟然與大明朝廷的正一品大員相當。
至此,眾人皆無法保持鎮定,他們開始冷靜下來,除了教書之外,也開始對這座陌生的城池展開探索。
於是乎,一件又一件的事情令他們匪夷所思,猶如置身夢境。
其一便是薪酬。
在馬尼拉城,不僅是教書先生,各行各業的薪酬都高得離譜。
就士卒而言,大明戍邊士兵每月軍餉是一兩銀子,而此地最為普通的士兵,每月卻可領取十塊銀龍幣,即八兩之多。
其二在於稅賦。
大明晚期,外有強敵入侵,內有叛亂滋生,天災頻繁降臨,貪腐之風盛行,所有這些惡果最終都由普通百姓承擔,致使稅賦逐年攀升。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然在此地,除交易稅與個人所得稅外,其餘稅賦一概免除,而此兩項稅種實則與普通百姓關係不大。
此外,在中原傳承數千年之久的徭役制度也被廢止,百姓為朝廷效力都可以領取薪酬。
其三是軍紀。
在中原,兵匪難辨,殺良冒功、劫掠百姓之事屢見不鮮。
而此地軍隊紀律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他們不僅參與城池守衛與秩序維護,更親身投入勞動生產與城市建設。
此外,令他們詫異之事還有很多,諸如貿易興盛、各式新奇商品不斷湧現,軍隊戰力之強大令人無法理解。
在知曉這一切后,黃道周等人既興奮又失落。
興奮在於目睹了聖人口中所描繪的“天下大治”之景,失落則因這盛世並非屬於大明。
就在此時,思維縝密的黃宗羲給出了一個合情合理的解釋,他斷言祖天翰口中的漢王必定是建文皇帝朱允炆的後裔。
此觀點一出,即刻獲得了全體士子的認可,緣由有三。
其一,如此仁政斷然不會出自那些偽善的西方強盜之手。
其二,建文帝當政時就推行了優待文士、寬刑減獄、減輕賦稅等諸多善政。
其三,靖難之役后,朱棣篡位,建文帝並未殞命,而是據傳流亡海外。
在接受了這一推測后,所有士子都難掩激動之情,彷彿看到了大明重振雄風的曙光。
為此,他們與祖天翰的關係也緩和了不少,不但開始兢兢業業地傳道授業解惑,還主動前往都督府拜會,期望能打聽到一些有關那位“漢王”的消息。